郯城的自然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9989
颗粒名称: 郯城的自然灾害
分类号: X43
页数: 20
页码: 61-80
摘要: 郯城北依沂蒙山,南临苏北平原,境内东有马陵山、沭河,西部沂河、武河纵贯南北,在这特定的地理环境里,自古以来,各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特别水灾、旱灾严重地制约着郯城工农业的发展,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关键词: 自然灾害 郯城县

内容

(公元前120—公元1948年)
  郯城北依沂蒙山,南临苏北平原,境内东有马陵山、沭河,西部沂河、武河纵贯南北,在这特定的地理环境里,自古以来,各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特别水灾、旱灾严重地制约着郯城工农业的发展,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为了鉴古知今,更好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特辑录建国前部分自然灾害,供读者参阅。为便于阅读查对,辑录时以公元纪年为序,后用括号加注朝代年号。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元狩三年)
  大水。
  公元前48年(汉元帝初元元年)
  六月饥荒,人吃人。
  公元86年(汉章帝元和三年)天大寒,井中冰厚尺余
  公元182年(汉灵帝光和五年)
  八月,大水。
  公元188年(汉灵帝中平五年)
  大水。
  公元237年(魏明帝景初元年)
  九月,大水。
  公元268年(晋武帝泰始四年)
  九月,大水。
  公元295年(晋惠帝元康五年)
  六月,雨雹,平地半尺。
  公元296年(晋惠帝元康六年)
  三月,霜害,冻坏小麦。
  公元309年(晋怀帝永嘉三年)
  夏,全国大旱,长江、汉水、黄河、洛水都可步涉过河。
  公元318年(晋元帝大兴元年)
  六月,飞蝗毁坏庄稼。
  公元336年(晋成帝咸康二年、后赵建武二年)
  六月,大旱成灾。公元390年(晋孝武帝太元十五年)
  八月,大水成灾,蝗害成灾。
  公元595年(隋文帝开皇十五年)
  大水。
  公元612年(隋炀帝大业八年)
  大旱。
  公元629年(唐太宗贞观三年)
  秋,大水。
  公元634年(唐太宗贞观八年)
  秋七月,大水。
  公元655年(唐高宗永徽六年)
  大水。
  公元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
  干旱,人大饥。
  公元680年(唐高宗永隆元年)
  大水。
  公元715年(唐玄宗开元三年)
  大蝗灾。
  公元716年(唐玄宗开元四年)
  大旱,大蝗灾。
  公元989年(宋太宗端拱二年)大旱。
  公元1105年(宋徽宗崇宁四年)
  蝗灾。
  公元1116年(宋徽宗政和六年)旱灾,蝗灾。
  公元1132年(宋高宗绍兴二年金太宗天会十年)
  旱,大饥。
  公元1191年(宋光宗绍熙二年金章宗明昌二年)
  大旱。
  公元1268年(宋度宗咸淳四年蒙古至元五年)
  七月,大水,沂、沐河洪流横溢。
  公元1298年(元成宗大德二年)蝗灾。
  公元1301年(元成宗大德卑年)大水。
  公元1306年(元成宗大德十年)大水,饥。
  公元1319年(元仁宗延祐六年)大水。
  公元1324年(元泰定帝泰定元年)
  大水。
  公元1328年(元泰定帝致和元年)
  五月,大饥。
  公元1330年(元文宗天历三年)
  五月,大水。
  公元1339年(元顺宗至元五年)
  七月,大雨,沂沭二河洪水横溢,民大饥。
  公元1392年(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
  连年干旱,民大饥。
  公元1446年(明英宗正统十一年)
  大旱。
  公元1447年(明英宗正统十二年)
  连年干旱,民饥逃荒。
  公元1481年(明宪宗成化十七年)
  大饥荒,人吃人。
  公元1504年(明孝宗弘治十七年)
  春、夏旱。
  公元1519年.(明武宗正德十四年)
  秋,八月,大水。公元1520年(明武宗正德十五年)
  大水,淹死百余人。
  公元1524年(明世宗嘉靖三年)
  冬,大饥,人吃人。
  公元1536年(明世宗嘉靖十五年)
  秋,大水。
  公元1538年(明世宗嘉靖十七年)
  春,无雨。
  公元1544年(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
  春,大水,涝。
  公元1546年(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
  夏,大水。
  公元1552年(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
  七月大水,城内平地水深一二丈,城墙几乎坍陷,漂没民房无法计算。
  公元1553年(明世宗嘉靖三十二年)
  大水,大饥,一斗米值银千钱,跖旁有饿死人的尸体。
  公元1554年(明世宗嘉靖三十三年)
  大旱,饥荒,瘟疫,人吃人。
  公元1567年(明穆宗隆庆元年)四月,涝沟乡雨雹深一尺多,小麦、春苗全部砸毁。
  公元1569年(明穆宗隆庆三年)
  七月,大水,庄稼全部淹没,民房很多漂没,淹死人也很多。
  公元1572年(明穆宗隆庆六年)
  七月,大水。
  公元1574年(明神宗万历二年)
  七月十四至十七日连续四天,大风拔木, 横雨穿墙,房屋倒坍过半,庄稼淹没。是年大饥荒。
  公元1578年(明神宗万历六年)
  大早。
  公元1579年.(明神宗万历七年)
  元旦打雷,雨雪交加。
  公元1583年(明神宗万历十一年)
  六月,大雨,南城门倒塌,压死守城的二人。七月中旬,雨更大,城墙倒塌十分之七八,南门桥砖石漂没,城外来往坐船。八月初,雨雹象鸡蛋大小,前所没淹的庄稼,这时也全部被砸毁。公元1584年(明神宗万历十二年)
  三月至七月一百四五十天没落雨,庄稼全部旱死,七月十九日,沭河决口,淹没田禾,人民大饥。
  公元1585年(明神宗万历十三年)
  旱,饥。
  公元1586年(明神宗万历十四年)
  旱,饥。
  公元1587年(明神宗万历十五年)
  旱,饥。
  公元1615年(明神宗万历凹十三年)
  蝗、蝻成灾,大饥,人吃人,父子、夫奏、兄弟不相保聚,数十文钱即卖妻子,逃荒的满路都是,饿死的不计其数。
  公元1626年(明泉宗天启六年)
  沭河暴涨,淹没农田。
  公元1627年(明熹宗天启七年)
  夏,连日大雨,沭河暴涨、决口,冲坍县城的迎恩桥,城壕塌陷,平地水深六七尺, 淹没庄稼,民宅倒塌无数。
  公元1633年(明思宗崇祯六年)四月,夏庄大雨雹,方园三十里二麦、春苗砸毁一空。七月,蝗灾。九月,大雪。公元1636年(明思宗崇祯九年)
  秋,沂水泛滥,洪福寺决口,人口漂没, 房舍坍塌,大饥。
  公元1637年(明思宗崇祯十年)
  沂河在港口社龙潭口处决口,大水冲毁县城墙,人民大饥。
  公元1639年(明思宗崇祯十二年)
  大旱,饥。
  公元1640年(明思宗崇祯十三年)
  大旱,春,飞蝗遍野,县城民宅官舍,到处都是蝗虫。全境大饥,人吃人。
  公元1641年(明思宗崇祯十四年)
  蝗,大饥。
  公元1649年(清世祖顺治理六年)
  七月,沂河大水,港口社南崖上村河埝被冲决,马头镇上下五十里间庄稼一空。公元1650年(清世祖顺治七年)
  大水。
  公元1651年(清世祖顺治八年)七月,沂沭两河决口,全县被淹。新任知县张崇德由马头平地坐船来郯城上任。
  公元1652年(清世祖顺治九年)
  六月,沂河、沭河洪水泛滥。
  公元1659年(清世祖顺治十六年)
  五月,多日连阴雨,沂沭两河外溢,已割小麦未运上场的,全部漂没;运上场的, 全部烂坏,五谷失收,•民大饥。
  公元1665年(清圣祖康熙四年)
  大旱,麦、禾全部枯萎,播种全无,后又阴雨连旬,沂沭河水大涨。
  公元1668年(清康熙七年)
  六月,地大震。
  公元1670年(清圣祖康熙九年)
  秋旱。十二月,大雪深丈余,积雪与树高, 房屋都埋于雪下,人冻死路上。
  公元1672年(清圣祖康熙十一年)
  七月,蝗灾。
  公元1674年(清圣祖康熙十三年)
  旱。
  公元1678年(清圣祖康熙十七年)沂水冲陷北城六十丈,田禾淹没,民饥苦。公元1684年(清圣祖康熙二十三年)
  正月初七打雷,是年大饥。
  公元1685年(清圣祖康熙二十四年)
  夏,连阴雨不止,沂沭两河决口,平地行船。是冬及来年春,米贵民饥。
  公元1700年(清圣祖康熙三十九年)
  大水。
  公元1702年(清圣祖康熙四十一年)
  夏,六月,沂河大水。水从沂水县来,人畜、房屋、树木随流而下。是年大饥。
  公元1703年(清圣祖康熙四十二年)
  大水,无麦,冬无雪,大饥。
  公元1709年(清圣祖康熙四十八年)
  春,大雨三月不止,小麦、春苗全部淹没,次年春大饥。
  公元1712年(清圣祖康熙五十一年)
  夏,大水,免本年田租十分之二。
  公元1722年(清圣祖康熙六十一年)
  七月,蝗。
  公元1730年(清世宗雍正八年)秋,沭河、沂河皆大涨,房舍漂流,田禾淹没,数目无法计算。
  公元1733年(清世宗雍正十一年)
  大水。赈济。
  公元1734年(清世宗雍正十二年)
  春,民大饥。秋又大水。娠济。
  公元1738年(清髙宗乾隆三年)
  蝗、蜻成灾。
  公元1739年(清高宗乾隆四年)大水,赈。.
  公元1742年(清高宗乾隆七年)
  大水,39社成灾。赈谷9320余石,银21300余两。
  公元1745年(清髙宗乾隆十年)
  大水,26社成灾,軀谷7600石。
  公元1746年(清高宗乾隆十一年)水灾。19保成灾。
  公元1747年(清高宗乾隆十二年)
  春,民大饥。秋又大水,39社成灾,大饥。
  公元1748年(清高宗乾隆十三年)
  旱、蝗、赈济。公元1750年(清高宗乾隆十五年)
  连续落雨,赈济。
  公元1753年(清高宗乾隆十八年)
  八月、九月大雨。
  公元1755年(清高宗乾隆二十年)
  连续落雨,饥荒,赈济。
  公元1756年(清髙宗乾隆二十一年)
  大饥,赈济。
  公元1757年(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
  夏,冰雹,秋,水灾,赈济。地亩钱粮免十分之三。
  公元1760年(清髙宗乾隆二十五年)
  夏,水灾,赈济。
  公元1803年(清仁宗嘉庆八年)
  蝗灾。
  公元1815年(清仁宗嘉庆二十年)
  房庄、花园沂河决口。
  公元1835年(清宣宗道光十五年)
  前小店、后堰头沭河决口,宽2米,冲塌房屋40—50间;红花埠东南炮台沭河决口,宽10米,冲地800亩。公元1845年(清宣宗道光二十五年)
  红花埠、前小店子、后堰头沭河决口,宽20米,冲房70间。同年大涝,农业歉收。公元1846年(清宣宗道光二十六年)
  大旱。
  公元1847年(清宣宗道光二十七年)
  大旱。
  公元1848年(清宣宗道光二十八年)
  夏涝、农业歉收。
  公元1852年(清文宗咸丰二年)
  火灾。
  公元1854年(清文宗咸丰四年)
  夏涝,农业歉收。
  公元1855年(清文宗咸丰五年)
  夏涝,农业歉收。
  公元1856年(清文宗咸丰六年)
  大旱,农业歉收。
  公元1859年(清文宗咸丰九年)
  大旱,农业歉收。
  公元1863年(清穆宗同治二年)
  大旱。公元1866年(清穆宗同治五年)
  夏涝,农业歉收。
  公元1868年(清穆宗同治七年)
  夏涝,农业歉收。
  公元1870年(清穆宗同治九年)
  刘港口沂河决口。
  公元1876年(清德宗光绪二年)
  大旱,农业歉收。
  公元1877年(清德宗光绪三十年)
  大旱,农业歉收。
  公元1881年(清德宗光绪七年)
  夏涝,农业歉收。
  公元1884年(清德宗光绪十年)
  大雨成灾,沂沭河相继决口,冲毁村庄40多个,淹没农田房舍无数。
  公元1889年(清德宗光绪十五年)
  大旱,农业歉收。
  公元1898年(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
  大旱,小麦黄枯,民大饥,饿死者不计其数。
  公元1899年(清德宗光绪二十五年)大旱,农业歉收。
  公元1904年(清德宗光绪三十年)
  桥村牛角把沂河决口。
  公元1905年(清德宗光绪三十一年)
  刘马村东南沂河决口,冲地200余亩,毁房10余间。
  公元1907年(清德宗光绪三十三年)
  前小店子、南堰头沭河决口,宽15米,冲地2000余亩。
  公元1908年(清德宗光绪三十四年)
  贾庄东南沭河决口,宽15米,冲地2000余亩。
  公元1909年(清宣统元年)
  夏涝,农业歉收。
  公元1911年(清宣统三年)
  夏涝,七月初七,房庄沂河决口,宽10余米,损失严重;褚墩东埠庄冰雹,禾苗砸毁。
  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
  桥村牛角把沂河决口。
  公元1913年(中华民国二年)七月,北.张庄东沭河决口,宽百余米;红花埠南沭河决口,宽150余米,倒房不计其数,淹地近40000亩。
  公元1914年(中华民国三年)
  夏涝。七月二十日,杜村沂河决口,宽300余米,冲村庄50多个;红花埠东南炮台沭河决口,宽10余米,冲地500余亩。
  公元1915年(中华民国四年)
  新村西南炮台沂河决口。
  公元1920年(中华民国九年)
  大埠降冰雹,伤一人,农业损失严重。
  公元1921年(中华民国十年)
  重坊沂河决口,大片农田受淹,农业绝产。
  公元1927年(中华民国十六年)
  秋,大旱。
  公元1928年(中华民国十七年)
  红花埠东南炮台沭河决口,宽10余米,冲地500亩,房屋20余间。
  公元1929年(中华民国十八年)
  蝗灾。庄稼、青草、树叶几乎被吃光,为百年罕见。公元1930年(中华民国十九年)
  胡村沂河决口。
  公元1933年(中华民国二十二年)
  后壮口北沭河决口。
  公元1934年(中华民国二十三年)
  九月,重坊杨庄寺降雹,晚秋作物砸毁。
  公元1936年(中华民国二十五年)
  大旱,农业歉收。
  公元1937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
  黄山蔡村、中村降雹,砸毁春苗、小麦, 减产80%。
  公元1938年(中华民国二十七年)
  六月十日,城关、归义、重坊等地降雹, 小麦减产20-80%,春苗被砸毁;夏涝。红花埠高庄东沭河决口,冲塌房屋70余间,土地200余亩受淹。
  公元1939年(中华民国二十八年)
  房庄徐蒲坦沂河决口,宽130米,冲毁村庄30多个。后旱,七月.上旬,兰山降雹, 高梁、谷子、地瓜减产50%。
  公元1940年(中华民国二十九年)五月十七日,归义、三井、鲁庄、褚墩、永安降雹,小麦、高梁等减产40—90%;七月,房庄徐蒲坦沂河决口,宽100余米。公元1941年(中华民国三十年)
  五月初六日,归义、褚墩、杨集、城关、红花等乡降雹,大如核桃,小麦减产50-90%,砸伤一人。六月,房庄徐蒲坦沂河决口80余米。
  公元1942年(中华民国三十一年)
  六月,房庄徐蒲坦沂河决口100余米,房溜北沭河决口4—5米,淹地70余亩。公元1943年(中华民国三十二年)
  五月十四日,归义、马站等地降雹,小麦减产20%,全县大旱。
  公元1944年(中华民国三十三年)
  沙窝沂河决口,宽6米。
  公元1945年(中华民国三十四年)
  五月,城关、顾庄、双槐树等地降雹,减产80%,六月二日,重坊高庄东北沂河决口,冲塌房屋20余间,七月二十二日,重坊铺里沂河决口。公元1946年(中华民国三十五年)
  七月十八日,房庄沙窝沂河决口8米,七月二十八日重坊高庄来南沂河决口,冲塌房屋30余间。
  公元1947年(中华民国三十六年)
  五月十日,杨集、红花等地降雹,大如鸡蛋,小麦减产90%,春田重种。夏大涝。公元1948年(中华民国三十七年)
  自七月二日始,连续大雨,武河决口9处, 沂河决口5处,284个村庄、18万亩土地受淹,其中2万亩绝产,13000多户外出逃荒。
  (根据《临沂历代灾情史录》和《郯城县自然灾害简况》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辑》

本书分为人物春秋、历史见证、自然灾害、封建习俗、反动帮会、举人进士知县录、历史足音、轶事趣闻、古刹寺庙、土产探源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郯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