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匪头子高大山吴二和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9943
颗粒名称: 土匪头子高大山吴二和尚
分类号: E297.51
页数: 20
页码: 150-169
摘要: 在清朝光绪年间的后期至中华民国初年,郯城县南部杨集一带,出了两个有名的匪首,一个叫高大山,一个叫吴二和尚。他们经常带领匪徒,荷枪实弹,到处烧杀抢掠,绑票架户,弄得人.....惶惶,鸡犬不宁。
关键词: 马头镇 土匪 高大山 吴二

内容

在清朝光绪年间的后期至中华民国初年,郯城县南部杨集一带,出了两个有名的匪首,一个叫高大山,一个叫吴二和尚。他们经常带领匪徒,荷枪实弹,到处烧杀抢掠,绑票架户,弄得人.....惶惶,鸡犬不宁。民间曾流传这样的顺口溜:“吴二和尚高大山,抢完杨集抢大滩。” “高吴好似两条狼,吓得小儿娘怀里藏。”可见他们危害人民之深广。大约在民国四年,这股土匪被驻郯的沂防统领张培荣施计剿除。后来,入们就把高大山、吴二和尚当作“贼”的代名词了。在农村里,有的家中被贼偷了东西,为了出口气,不免要大骂一番,顺口就说:"高大山吴二和尚的贼种把我的东西给偷去了……”从而可知,当时的高大山、吴二和尚是多么出名。现将高大山、吴二和尚兴灭经过略述如下:
  高大山,原名高克公,杨集乡高庄(现在的高庙)人,由于他从匪在外,高大山这个浑号响开了,人们就不叫他原来的名字了。高大山出身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父母一生只有他一个儿子。但其父亲对他管教很严,小时有了过错,他父亲就连打帶骂。他长到十多岁会爬树时,他一见父亲要打他,就爬到庄里的一棵大柿子树上,父亲一见孩子爬到树上,怕他掉下来,就好声好气地劝他下来,但他不听,直等到他父亲离开后,才从树上下来。当他长大成人时,家中开了个烧饼店,父亲叫他卖烧饼。他常到赌场里,一边叫卖烧饼,一边凑着看热闹,时间长了,也学会赌博,由于赌技不精,老是输钱,越输越想赌,总想把输的钱再捞回来。他父亲知道后,异常气愤,虽然经常训斥和打骂,也改不了他好赌的恶习,有时把卖烧饼的钱全输了,父亲一气之下,把他撵出家门。他由于在外生活无着,就干起了偷偷摸摸的勾当,把偷来的东西变卖成钱,除了吃喝就去赌博。输了钱再去偷,就这样,他赌博的恶习越来越重,偷的胆子也越来越大。有一次夜间,他到一个地主家偷东西,地主发现后,就拿着步枪边追赶边射击,一连开了五枪,没有打中他,就提着枪往家里走去。高大山很机灵,断定地主的枪膛里没有子弹了,他不但没有逃跑,反而快步窜到地主跟前白手夺枪,结果枪被高大山夺去。他有了枪,买了子弹,偷盗的胆子更大了。为威胁群众,也为显示自己的威风,夜间他跑到这个庄前放两枪,走到那个庄前放两枪,庄上的人一听到枪声,都关门闭户,不敢出来,这就为他偷盗造成方便条件。时间长了,社会上的青皮二混就与他结伙成帮,到处抢劫。
  在杨集街上,有个大地主叫于宝善,是当地的保长,与土匪作对。有一年冬天,他到县城开会路过高庄,高大山看到后,开枪射击,想把他打死,一枪把他的耳焐子打掉一个,于慌慌张张地跑到高庄高克法家中躲藏,高也随着追了过来,想把于置于死地。高克法怕受牵连吃官司,就给高大山磕头,求他饶于一命。高大山看在高克法与他是同庄同姓同辈人的面子上,只把于大骂一通,就扬长而去。高大山走后,于不敢回杨集,怕在路上出危险,就找人叫他的儿子带领乡丁把他接回去。于宝善对高大山恨之入骨,就派他的儿子到县里告状,并请求官府派官兵捉拿。当时官府没有重视此事,时过半年多,高大山闯大了,引起了官府的注意,委派胡振荣带领一部分官兵进驻杨集,捉拿高大山。于宝善派乡丁暗地里侦察高的下落。当田间高粱长到一人多高的时候,在一天夜里,高大山在外抢劫后,一行五人回到高庄,被侦察的乡丁发现,报告驻杨集的官兵。官兵全部出动,包围了高庄。官兵进庄引起一阵狗叫,高大山听到狗叫,感到情况不妙,急忙带领跟随的四个匪徒向高庄东头跑去,跑到庄东头的“三教堂”附近,被官兵迎头截住,开枪射击,高大山等人跑到“三教堂”里躲避,以院墙为依托,准备与官兵拼杀。当时的官兵多是怕死鬼,虽然包围了“三教堂”,只是在墙外乱放枪,不敢冲进去,待天亮后再想办法捉拿。高大山在“三教堂”里也感到走投无路,如果一到天亮,就只有死路一条,于是,他便在神象前磕头,求神灵保佑,心内暗暗祈祷,如果神灵保佑他大难不死,日后他要重修庙宇,再塑金身。磕头起来后,再想突围之计。
  就在高大山想方设法突围的时候,东南方向一阵枪声,向“三教堂”射击,并能听到咒骂官兵的声音。高大山听到东南方向的枪声和咒骂官兵的声音,知道有人接应,他喜出望外,带领四个匪徒从“三教堂”的东南角越墙逃跑。当官兵发现后开枪射击时,高大山一伙已进入青纱帐,逃之夭夭了。
  在高大山被官兵包围在“三教堂”时,是谁来接应的呢?这是因为在高庄东南不远的尹庄,当时也有一小股土匪,虽然各拉各的山头,但他们都是同路人,平时与高大山交往甚密,他们也讲患难与共,相互支援。高大山手下的其他匪徒听到高庄的枪声,知道出事了,就偷偷地到高庄探听情况,得知高大山被包围在"三教堂"后,就跑到尹庄报信,请求尹庄的土匪救出高大山。尹庄土匪全部出动,在“三教堂”东南向官兵射击,打退了包围的官兵,大声咒骂官兵的目的,是给高大山报信壮胆,所以才使高大山敢在“三教堂”东南角越墙逃跑得脱。
  天一亮,高庄的老百姓怕受高大山的牵连都跑光了。官兵到庄里,逐家挨户地搜查土匪,结果没有搜到,一气之下,放火烧了老百姓的房屋和“三教堂”。高大山逃跑后,就不敢在杨集一帶活动了,他带领众匪徒到新安镇(今新沂市)东边的高塘沟安营扎寨,招兵买马,购买枪支弹药,扩大势力,成为郯南一带最大的匪首之一。吴二和尚,原名吴怀章,杨集乡吴巷人,兄弟五人,排行第二,因为他长得象《水浒传》里所说的花和尚鲁智深,外号叫他吴二和尚。吴出身贫寒,幼年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他长到20多岁时,为了谋生,雇给本乡程集子大地主乘士一当长工,一干就是几年,在乘家的长工中,数他的力气大,其他长工扛一口袋(150斤)小麦很吃力,可吴用牙咬着口袋头,就能把一口袋小麦提起来,人们都说他是个能干的壮汉子。由于他力大能干,又听从使唤,很受东家的赞赏,就叫他当个工头,带领雇工干活。
  在一年的麦收季节,东家乘士一告诉吴二和尚第二夭到西边“水塘湖”收麦子。吴认不清地边,就请东家带着他去看看地边。东家说不用看,他已在麦地两边各绑一把麦子,作好了标记,割标记之间的麦子就不会错,吴记在心里。和乘士一地邻边的是地主XXX的麦子,当乘作好标记走后,这家地主也去看麦子,发现乘家在地两边作了标记,就预料到乘家要收麦子了。这个地主平时与乘家不和,总想找乘家的麻烦,他趁这个机会,就把乘家靠近他地边绑的一把麦子给放开,在自己麦地边外口绑了一把麦子,有意叫乘家的雇工割错,借此捏个错找乘家的事。第二天一早,吴二和尚就带长工、短工到"水塘湖”麦地,按照东家作的标记割了起来。时近中午,地主XXX远远地看到自己的麦子被乘家割完了,就走过来,把吴二和尚痛骂一顿,并照着吴的脸上打了几个耳光,吴被打得眼冒金星,也不敢还手。这个地主打完了吴,就去找乘士一。乘来到麦地一看割错了麦子,感到理亏,便向人家赔礼道歉,同时,又把吴二和尚打骂一顿。吴二和尚在一个中午无辜挨了两家地主的打骂,实在感到委屈,有苦难诉,一气之下,离开了乘家,投靠土匪去了。
  当时在杨集东边的大辛庄一带,有一股土匪200多人,都有枪支,吴二和尚就投奔那里去了。吴从匪后,由于年轻力壮,又能听从土匪头子的使唤,很快就当了个小头目,成为土匪头子的红人。土匪头子死后,吴就取而代之,不断扩充势力,成为郯南一带又一个大土匪头子。
  吴二和尚从匪以后,乘士一和地主XXX,都怕他报复,一听说吴二和尚来了,就躲藏起来。特别听说吴二和尚当了土匪头子闯大了,就更害怕了,日夜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冤家路窄。有一次吴二和尚突然出现在程集子北头的土地庙处,正遇着地主XXX,这地主一见到吴,就吓得面色如土,想躲避也来不及了,只好硬着头皮赔礼道歉,并称他为吴大人。吴一见仇人,二话没说,拿起盒子枪把这地主打死。旁观者看到池事,也不敢过问,都溜之大吉。
  自杨集驻有官兵之后,吴二和尚就不敢明目张胆的活动了,害怕官兵抓捕。在一年腊月三十的晚上,吴二和尚偷偷地回家过年,被驻杨集的官兵知道了,时到半夜,由班长骆从宪带领十几个官兵去捉拿他。官兵冲进吴的院内,骆从宪叫门,吴听到后,光着屁股从床上爬起来,手握盒子枪,踏着凳子从房门上边的燕道向外观察情况,只见院子里有十几个人都端着枪,知道是官兵来抓他的。他从燕道伸出盒子枪,对准站在门前的骆从宪就是一枪,把骆从宪打得脑浆迸裂。骆从宪一死,其他官兵慌了手脚。吴趁官兵混乱之机,猛一开门,先把一个凳子甩了出去,他也随着窜了出去,左右开了几枪,就逃跑了。官兵看头头被打死了,也就没再追赶,就这样叫吴二和尚跑掉了。吴跑到庄东头的土地庙前,正遇着他的表哥张仲杰起早到土地庙焚香烧纸,吴就把刚发生的实情告诉他,并向他借衣服穿,张不得己,只好把身上的棉袍脱给他,吴穿上棉袍慌慌张张地逃跑了。骆从宪不但没有抓住吴二和尚,反而被吴打死,后来老百姓编了个顺口溜:"吴二和尚打死骆从宪,花糊脑子一大片。”
  吴二和尚自打死骆从宪以后,认为官兵不会与他善罢甘休,就不敢在杨集一带存身了,便带领众匪跑到高塘沟与高大山合为一股。高、吴二匪合伙后,匪势更大了,匪徒达千人之多,经常荷枪实弹到郯南、苏北一带打家劫舍,烧杀抢掠。驻杨集的官兵,兵少力薄,奈何不了他们。在郯南、苏北一带的地主豪绅,对他们是又恨又怕,有些地主豪绅,为了保住自己的财产不被抢劫,就拜倒在高、吴的脚下,有的与他们结拜把兄弟,有的认他们为干爷,有的暗送厚礼去巴结他们,以求高、吴的保护。这样,高、吴就有了窝主,私地往来甚密。在杨集南边的瓦窑(属新沂市)有个大地主马其太,虽然有钱有势,但在当时土匪蜂起的年月里,也是提心吊胆,害怕土匪抢劫,家中虽有不少家丁日夜提防,但要与高、吴上千名土匪相比,力量就有很大悬殊了。为了避免高、吴的抢劫,他就通过大管家彭万柱,送厚礼与高、吴拉关系,经常请高、吴吃喝,只要高、吴提出所需之物,马家照办不误。高、吴并派一部分土匪常驻在靠近瓦窑的南营子,名曰“保护马家”。马其太的弟弟马其恒,对其兄勾结土匪一事很不满意,想方设法暗害高、吴,其举动被高、吴发觉,把马其恒打死,马其太慑于高、吴的势力,不敢翻脸,表面上仍以上宾相待,但杀弟之仇却记在心里,暗地里状告高、吴,想通过官兵来剿除他们。
  在土匪蜂起的情况下,郯城县知事也曾多次委派官兵围剿,都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土匪的烧杀抢掠,不仅给郯南的民众带来了灾难,而且直接威胁着县城。知事拿不出剿匪的好办法,只好连电告急督军,派大批官兵来郯城剿土匪。在民国初年,沂防统领张培荣率部驻郯剿匪。据传说,在一天早晨,张统领骑着高头大马,率领官兵向郯南杨集一带进发,路经郯城县城西南二十多里处的郯子庙古槐树下,突然马失前蹄,把张统领摔下马来。张统领感到出师不利,就到郯子庙里焚香烧纸,作揖磕头,求签问卜,预测吉凶。他连抽五支签,每支签上都写个“二”字,张统领不解其意,大为吃惊,传令部队返回县城,再作主张,张统领回县城后,邀请城内的名流贤达,解释五个“二”字的含义。经诸位名流贤达的推敲分析,认为这五个“二”字应在郯城的五个人身上,即:县城的颜二,马头的孙二,红花埠的谢二,梁楼的梁二,王圩子的王二。这五个人,都是豪门大户,有钱有势,甚至与土匪有所往来,如要剿匪成功,就要找这五“二”协助才行。诸位名流贤达还认为,大动干戈的剿匪,不如说服土匪招安,变土匪为官兵,听从官府的调遣,这样可以达到以匪治匪以毒攻毒的目的,以求得社会的安定。张统领听后,很受启发,决定先说服土匪招安,至于土匪招安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可根据势态的发展,再作下一步打算。张统领招集五"二”,说明剿匪成败与他们的关系,并指定五“二”去说服高大山、吴二和尚招安。五"二”慑于张统领的威严,不敢推托,不敢怠慢,急急忙忙找高、吴商量招安一事,在五“二”的说服下,高、吴终于率众匪招安了。
  高大山、吴二和尚招安后,张统领任命吴二和尚为营长,高大山为副营长,驻在杨集,他们的部下,编成若干个支队,分别驻杨集、官集、孔士于子、红花埠、南营子等地,一方面进行整训,一方面维持社会秩序。军需粮饷从优供应。高、吴有了官衔,身份大变,他们可以大摇大摆地走南逛北,当地的民众都称他们俩为"大人”。高大山没有忘记他在“三教堂”避难时的许愿,他认为大难不死闯到今天,是神灵保佑的结果,就拿出一大笔钱,重修庙宇,再塑金身,把“三教堂”改称高庙,以实现他的心愿,高庄也改称为高庙了。
  高大山、吴二和尚从匪多年,匪性难改。在招安后的一段时间里,没出现什么问题,也得到张统领的表彰。后来又旧病复发,明着是官兵,暗着是土匪。民众状告高、吴的信件象雪片一样飞到张统领的手里。张统领手拿状纸,若无其事,照样嘉奖高、吴,使高、吴感到张统领对他们的信任和重用。约在民国四年春,张统领派人通知高大山、吴二和尚,要在某天某时派人分头检阅部队训练情况,并规定外出人员一律归队,接受检阅,通过检阅,对训练成绩突出的官兵有重赏,以促进官兵的训练。张统领还要高、吴同他一起到南营子检阅。高、吴接到通知后,传令他的部下,做好一切准备,迎接检阅。一天早上,张统领带领一部分人马,由高大山、吴二和尚陪同到南营子去。到了瓦窑,由马其太设宴接风洗尘。张统领的部下除留几个陪酒的人员外,其余的人员到南营子组织检阅。在马家,提水倒茶的,上菜斟酒的都是张统领的部下化妆的。时近中午,宴席未散,张统领佯装喝醉,退出休息,由其他人继续陪着高、吴喝酒。跟随吴二和尚的警卫,乳名叫小吉,在客厅外边看见家丁的胳膊上都扎上了白毛巾,他感到情况有变,就到吴二和尚身边附耳私语。高、吴这时已经喝得酩酊大醉,没有引起警觉。当小吉刚走出客厅,陪酒人就拿出盒子枪把高、吴打死。小吉听到枪声,也顾不得他的主子了,跑到院墙跟纵身越墙,家丁追上抓住他的辫子往下拽,结果只把他的假辫子拽掉,没有抓住人,才使他得以逃命。在南营子检阅的官兵,比高、吴的部下多一倍,在中午时分,检阅徒手队列操练。当高、吴部下把枪支架在操场两边,进行徒手操练时,检阅的官兵一拥而上,两个打一个,土匪有的被刺刀穿死,有的被开枪打死,有的被活捉,无一漏网。检阅的官兵里,有个于连长与一个匪徒抱打在一起,另一个官兵开枪向土匪射击,结果一枪穿了两个,土匪和于连长都被打死了。驻在其他地方的土匪,被官兵在统一的时间里用同样的方法全部消灭。高大山、吴二和尚这股巨匪被张统领施计消灭后,其他一些小股土匪也销声匿迹了。在一段时间里,郯城一带的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民众也能安居乐业了。
  张统领剿匪之后,在杨集大街南头庙西,树碑立传,纪念剿匪的事迹和在剿匪中死去的官兵。他为感恩郯子圣灵,重修郯子庙,新建了东西廊房,使郯子圣庙焕然一新。
  当地的名流贤达认为沂防统领张培荣剿匪有功,为其在城里建立了祠堂,并在祠堂大门外竖一石碑,上刻有“万家生佛”四个大字。

附注

注:此文是根据高庄的高学典、高学宪、高从良,吴巷的吴兴贵,杨集的宋成善以及张振宗等人的口碑材料综合整理而成。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八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八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八辑》收录山东省郯城县近现代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民族、宗教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资料。本辑选载了《郯城沦陷前后》、《抗日医药救国会》、《郯城义顺恒药店》和《马头镇八大寺追忆》等25篇文稿。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清斋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高大山
相关人物
吴二和尚
相关人物
高克法
相关人物
于宝善
相关人物
吴兴贵
相关人物
张振宗
相关人物
宋成善
相关人物
杨集乡高庄
相关地名
郯城县
相关地名
高塘沟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