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进支队开辟郯马根据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9924
颗粒名称: 东进支队开辟郯马根据地
分类号: K269.5
页数: 11
页码: 16-26
摘要: 八路军一一五师于1939年9月挺进鲁南后,为了打破日、伪、顽匪对鲁南山区的封锁和包围,独立自主地创立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发展壮大我党、我军和政权建设,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战略行动。其中采取的第一个重大战略行动,就是向郯城、马头进军,打通与华中地区的联系。
关键词: 东进支队 郯马根据地

内容

八路军一一五师于1939年9月挺进鲁南后,为了打破日、伪、顽匪对鲁南山区的封锁和包围,独立自主地创立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发展壮大我党、我军和政权建设,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战略行动。其中采取的第一个重大战略行动,就是向郯城、马头进军,打通与华中地区的联系。
  郯马地区是我党在鲁南的发祥地之一,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有党的活动。在1932年至1933年,先后组织了“郯马暴动”和“苍山暴动”,这两次暴动虽然都失败了,但革命的火种仍在继续燃烧着。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暴发,郯马的党组织在抗日救亡运动中重新建立起来。在中共临郯党组织的领导下,先后成立了“第五战区临郯青年救国团”、“临郯青年抗日义勇队”、“八路军临郯独立团”(后改为陇海南进支队第三大队)等武装组织;还建立了工、农、青、妇等群团组织,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开辟了抗日活动基地。同时,郯马地区是联系鲁南和苏北的枢纽,它控制着沂、沭河的中段,靠近陇海铁路。郯马平原也是鲁南比较富庶的地区,素有“郯马粮仓”之称,可以解决部队的吃饭穿衣问题。占领郯马地区,对于巩固以抱犊崮山区为中心的鲁南根据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939年10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司令部参谋处长王炳章、政治部副主任黄励率领师直属队一部,以东进支队的名义,向郯马地区进军。在行军途中,顺手牵羊,一举攻克郯城县最北部紧靠沂河东岸的李家庄伪据点。尔后,进驻马头镇西北约25华里处的沙埠,待机进攻马头镇。在进驻沙埠时,正置国民党郯城县长阎丽天部围攻驻西哨的陇海南进支队第三大队(原临郯独立团),东进支队闻讯后,飞速增援,将阎丽天部赶跑。陇海南进支队第三大队解围后,就配合东进支队进攻马头镇。
  在东进支队进攻马头镇之前,中共临郯县委指示马头党支部徐昆吾(徐林)等人,把马头镇内敌军的人数、装备、布防等情况搞清楚,并绘制好马头镇地图,送交东进支队,以便研究作战计划。当时住在马头镇的顽军是郯城县警察局局长赵瞎子(赵宝淑)带领的一个连和县大队的一个营。在敌情方面,马头党支部早就了如指掌,难办的是绘制马头镇地图,是徐昆吾找邓老十帮助绘制了一张草图,送交东进支队。
  东进支队接到马头镇的敌情报告后,与马头党支部共同研究作战计划。最后决定,进攻的时间定于农历十月八日夜间十二点,进攻的突破口选在西门。在大部队进攻之前,由侦察股长曾少先和参谋江冲带领28名能征善战的战士于十月八日,趁马头逢大集的机会,化装进入马头镇作内应,以大部队到达后枪声为信号,开始行动。落脚点是马头镇西哨门外共产党员徐恩普开设的“盛德号”商店,事先由马头党支部派专人到沂河北岸的胡村西头柳树林接应。作战计划确定后,全体干部战士就地待命,整装待发。
  十月八日这天,天气晴朗,赶集的人们熙熙攘攘。曾少先和江冲带领28名战士,扮成商人和农民,有的挑着担子,有的背着口袋,有的推着车子,从沙埠出发向沂河北岸的胡村进发。马头党支部派共产党员石福江、周兴二人到预定地点接头。时近中午,由石福江、周兴分头带领化装的部队乘船到达沂河南岸,混在赶集的人群里,陆续来到“盛德号”商店,安排在后院楼上休息。太阳落山时,由蒋同怀、周兴、任肇铎三人去接应大部队。
  “盛德号”商店里聚集着部队和地方人员40多,由于人员集中,商店又提前关了们,引起了敌人的怀疑,天刚黑,街上就布满了岗哨,断绝行人,连到街上冲开水的老百姓也不准过去,三面包围了"盛德号”商店。敌人虽然进行包围,但对东进支队攻打马头镇的计划却是莫名其妙的,他们不敢轻举妄动。但我方为了防备敌人的突然袭击,同志们都个个握紧手中枪,监视着敌人的行动,时刻准备与敌人拼杀。
  同志们的心情随着西沉的月亮越发急躁不安,总感到时间过得太慢,急切盼望大部队马上就出现在眼前,及早打开马头镇,把敌人全部消灭掉。看看时间已到半夜,还没有动静,有的战士摩拳擦掌着急地说:“看着敌人不能打,真急死人啦!如果大部队不来,咱们就冲出去与敌人拚了,打死一个敌人咱就够本,打死两个敌人咱就赚一个”。又过了一会,同志们正在议论中,突然我军的枪声打破了寂静的黑夜,大部队已经包围了马头镇。商店里的同志们立即行动起来,把店门打开,先甩出几颗手榴弹,趁着爆炸的浓烟向敌人冲去,敌人吓得撒腿就跑。作内应的40余人,从西门南边攻进镇内,放开圩门,让大部队进来。进镇后,由徐昆吾、蒋同怀、石福江等带路,分南、北、中三路,向街里纵深发展。北路部队直插泰山庙,将敌人消灭后,转头向南进攻,在副镇长房雪楼家里缴获两支手枪。中路和南路部队消灭了住在“同益”槽油坊和其他地方的敌人。经过几个小时的战斗,除警察局长赵瞎子藏身于“同益”槽油坊的油缸里得以逃脱外,其余敌人全部被我军击毙和俘虏。我军又由马明龙、徐友吉等带路,乘胜向大圩沟、小圩沟、刘港口、二郎庙等村庄进攻,顽军闻讯而逃,马头镇和附近村庄全部解放。战斗结束后,及时地打扫战场,安置部队的吃住,东进支队队部就安在孙爱亭的住宅里。为防止阎丽天顽军的进攻,由徐昆吾带领王炳章、黄励等同志绕镇一周察看地形,布置了岗哨,做好迎击敌人的准备。接着,镇长黄甫弢伙同士绅拜会和欢迎我军。不几天,东进支队在关帝庙召开群众大会,参加的群众人海如云,非常热闹,黄励同志在大会上讲了话,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要求广大群众团结起来,同心协力,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群众掌声雷动,一片欢腾。镇长皇甫弢也在大会上讲了话,表示坚决支持八路军,积极筹集抗日军队的供给,军民团结,共同抗日……。自此,全镇人民得到了解放。
  王炳章、黄励带领东进支队解放马头后,紧接着梁兴初带领的东进支队第二大队(在微山湖西时,为一一五师苏鲁豫支队第四大队,,在东进鲁南时改称东进支队第二大队),来马头镇接防。时隔不久,阎丽天指使县大队一个连进入马头镇南不远处的白圩子(也称孙圩子),企图偷袭马头镇。曾少先在侦察中被敌人捕去,东进支队队长梁兴初派二营连夜攻打白圩子,消灭敌人一部份,其余敌人向白圩子东北方向逃窜。二营救出了曾少先同志。
  1940年1月26日,东进支队第二大队,全力以赴,攻打郯城县城,歼灭顽军大部,阎丽天率残部逃出县境,郯城县城被我军收复。郯城解放后,我党成立了郯城县抗日民主政府,东进支队统战股股长翟新亚任县长。同时,成立了郯城县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高赞非任主任,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职工会等群团组织也相继建立和健全起来。东进支队还选调干部200多人,组成四个民运工作团,即苍马山区工作团、郯城县工作团、郯邳边工作团、邳县工作团。工作团由东进支队党委直接领导,都穿着军装,携带武器,分赴指定的地区开展抗日工作。工作团的主要工作是宣传、发动、组织群众,反汉奸、反土顽、反恶霸,协助地方恢复建立党的组织,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和发展地方武装,并为军队筹粮、筹款,发动群众参军,扩充壮大我军主力。工作团宣传的主要内容是《抗日战争十大纲领》,在普遍宣传的基础上,还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情况,着重宣传“十大纲领”的某些条款。如地主枪支较多的地方,就着重宣传第三条:“……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参加抗日,实行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等;在汉奸、恶霸较多的地方,就着重宣传第九条:"肃清汉奸卖国贼顽固派,巩固后方”;对罪大恶极的汉奸、恶霸地主进行镇压,以平民愤。由于工作团的积极工作,很快就开辟了郯马地区抗日的新局面。郯城县所属区乡抗日民主政府相继建立起来。在此期间,郯城县还建立了农民抗日第一、第二两个大队及警卫连、骑兵排,后来统编成县大队,共700余人。郯马解放后,广大群众的抗战热情十分高涨,从1939年10月到1940年11月期间,曾被称为郯马抗战的“黄金时代”。
  郯马地区的开辟和发展,巩固了抱犊崮山区东南部的外围阵地,打通了与沂河以东滨海地区的联系。我党我军的声威波及郯马地区周围数百里,不仅使地方的伪顽势力闻之丧胆,也震慑了陇海铁路沿线的日军。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八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八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八辑》收录山东省郯城县近现代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民族、宗教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资料。本辑选载了《郯城沦陷前后》、《抗日医药救国会》、《郯城义顺恒药店》和《马头镇八大寺追忆》等25篇文稿。

阅读

相关人物

文史委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王炳章
相关人物
黄励
相关人物
阎丽
相关人物
徐昆吾
相关人物
赵瞎子
相关人物
曾少先
相关人物
柳树林
相关人物
蒋同怀
相关人物
周兴
相关人物
任肇铎
相关人物
高赞非
相关人物
翟新亚
相关人物
赵宝淑
相关人物
郯城县
相关地名
马头镇
相关地名
新马头镇
相关地名
胡村镇
相关地名
白圩子
相关地名
抱犊崮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