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的小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 第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9919
颗粒名称: 马头的小吃
分类号: TS972.14
页数: 10
页码: 183-192
摘要: 糁,不管是现在,还是事变前,都是人们比较理想的早餐食品。特别是冬季,更受人们的欢迎。它有四个特点:一香,老远就氤香扑鼻,使人馋涎欲滴;二辣,喝到嘴里辣丝丝的,但不浓重;三热,可以烫熟鸡蛋,一碗下肚,浑身暖烘烘的;四肥,汤汁肥美,但肥而不腻。
关键词: 马头镇 小吃

内容

“吃了马头的饭,走遍天下不用看”,这一俗谚虽然有点言过其实,但足以说明,当年的马头小吃,是颇受来往客商及当地居民青睐的。当你饥肠碌碌之时,糁铺一坐,切上些许烧牛肉,来上二两二锅头,刚出炉的吊炉朝牌要上几块,加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糁,你便会肚圆腹饱,满面红光,浑身热乎乎地飘飘然了。"七七”事变前,马头的面食汤肴种类之多,质量之好,是枚不胜举的。这里根据一些老人的口述,简介如下几种颇具特色的小吃。糁(读作sa)糁,古已有之,《说文》释“以米和羹也”。《周礼》“……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可见糁这种食品在我国其历史是多么悠久。这种食品,现在在郯城马头一带,仍是有人制作,不过人们不呼其原名,而叫它为“sa”,不知是古今语音的衍变,还是郯城马头的方言,尚无人考究。
  糁,不管是现在,还是事变前,都是人们比较理想的早餐食品。特别是冬季,更受人们的欢迎。它有四个特点:一香,老远就氤香扑鼻,使人馋涎欲滴;二辣,喝到嘴里辣丝丝的,但不浓重;三热,可以烫熟鸡蛋,一碗下肚,浑身暖烘烘的;四肥,汤汁肥美,但肥而不腻。
  根据其原料配伍,实际上还是一剂药膳,能祛风除寒,健胃怡神,并且营养也极丰富。它的配料是牛肉、麦米、薑、葱、胡椒等。后来有使鸡肉鸭肉的,那便叫鸡肉糁,现在多是使用羊肉,也就叫羊肉糁了。不管它是使用牛肉,还是鸡肉、羊肉,但都属古法范围,不过制作工艺,较古法有所差异。这里以一甑糁(300碗左右)为例,简述一下它的制作工艺。
  牛肉40斤(洗净改刀为二三斤小块)、麦米40斤(小麦洗净去皮)、薑2斤(去皮洗净切为细末)、葱1.5-2斤(去根须皮洗净切10多公分长的段)、水8桶(约300斤左右沂河河水)。水先上甑(甑底面是大锅,上面是柏木板用铁箍箍起的大圆桶,约70—80公分高,现在多是水泥的),大火烧开,而后下牛肉、麦米与作料,继续大火,不时用长柄铲搅动,以免湖锅,熬至大浑汤,用勺子扬汤,听到“扑扑通”声响时停火,加盐7两左右(要根据季节,冬天多一点,夏天少一点),沤一夜,第二天一大早用小火烧开,麦仁破花,牛肉烂成丝状,盛到碗里,再加醋、香油少许,这便是香辣热肥的一碗牛肉糁。如果再佐以油条、蒸包、吊炉朝牌、火烧等,便是非常实惠的一顿早餐。马头多是生意人,零钱也较方便,一大早喝上一碗,吃上一点,便匆忙地从事其他经营,午饭早点晚点也就不急慌了。
  事变前,马头糁铺有好多家,但烧制最好的要数东胜街,老哨门里路南的王清芝、王清华兄弟俩开的糁铺了。那里有宽敞的房子,六七张八仙桌擦得晶明铮亮,凳子摆得整整齐齐,服务周到,待人热情,所以每天都是顾客盈门。与王家糁铺相距不远的李家糁铺,也颇具盛名,每天也是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吊炉朝牌
  吊炉朝牌是因为制作时使用吊炉,所以叫吊炉朝牌。所谓吊炉,就是上下两节同时能够烧火,而上节系一杠杆能够随意移动的炉子。用这种炉子烧制的朝牌,两面焦黄” 芝麻香四溢,酥脆可口,其制作工艺也不同于普通朝牌。
  先是和面。它是三合面,即老面(刚发好的面,刚跷头的太嫩,发过头的太老)、烫面(开水烫的面)、嫩面(半开水和的面)各占三分之一。使碱要根据季节,冬天少一点,夏天多一点,究竟放多少,完全凭经验,凭眼看。接着揉面,反复揉,一直揉到面皮发滑,一拍彭彭响才算到家。揪剂子,扞皮子,放上油盐、花椒面,卷起,扞开,刷糖稀,上芝麻(芝麻洗净、用木榔头敲打,晾干,簸去皮),上炉,烧火。多是木柴火,上下同时烧(底蒸上烤),先大火,后小火,使其酥脆,出炉即成。
  这种朝牌,价钱稍高于一般。当年在马头做这种面食的,要以田玉堂、刘廷泽两家为最好,经常供不应求。其原因是这种食品费工费时,产量有一定局限,每炉最多是2斤多饭,经营者绝不能因为抢手而粗制滥做,毁坏声誉。
  经营这种面食的作坊主,多是小本生意人,资本较少,利润也不太高。他们多是随挣随花,能够年吃年穿,得以温饱就很不错了。现在马头已没有人经营这种食品了。
  高桩馍馍
  马头高桩馍馍要以金、李、辛家为最。金家制作高桩馍馍的工艺是祖传,现在退休在家的金朋明已是第四代。一代不知名字,二代金玉荣,三代金庆云。事变前,金庆云高桩馍馍誉满整个马头镇。他家制作的馍馍不在市面出售,是每天上下午两次送往各商店字号。
  当时不收钱,月底一起结算。每个字号给他家一个折子(记帐用的)每天送多少记在上面。金家有时缺钱缺粮,可以到字号去借,也记在上面。
  金家当时是两口锅蒸饭,再多,人也就忙不过来了。所以后来有的字号也想立个折子,让金家送饭,金家不敢应承。
  金家属小本生意,资金利润不好计算,随挣随开销,零花钱方便一些。
  金家高桩馍馍,质白面软,很有筋骨,从外皮一层揭开,连绵不断一直揭到里心,吃到嘴里松软筋道,细嚼起来,面香满口而带有甜丝丝味道,用手一掰,乓乓作响。它的外形有小鸡蛋那样粗细,高15公分左右,六个一斤。其制作工艺是这样的。
  和面:要根据春夏秋冬四季放老面,冬季老面占二分之一多一点,夏季老面占三分之一。和好后,放在青石板上用压杠压,通常10斤面,要用力压一百多杠子。接着揉条子,揪剂子,再揉馍馍,一个馍馍要揉20多把。揉好后,放在馍馍合子里(防止瘫倒)醒,醒到用手一弹,手感有弹性为好。开水上锅,大火猛烧,圆气后,再烧小火,熟后出锅,即成成品。这种食品制作关键是和面揉面,功夫不到不行。开水上锅,大火猛烧,也是应该注意掌握的,否则,馍个瘫软变形。现在,高桩馍馍,只有一部分个体户经营。
  烧牛肉
  马头的烧牛肉,可以说是名吃。那酱红的色泽,晶莹透明的凌子,间或嵌有玛瑙一般的筋头,散发着诱人的馨香,使人闻到而馋涎泉涌,望而食欲大振,吃而回味无穷。
  事变前,牛可以随便宰杀。入冬后,凡是宰牛人家,都屯养十几头,有的甚至二十几头。以70%的酒糟,加30%铡得细细的麦粮,精心喂养。经过一些时日,个个牛吃的膘满肉肥,滚瓜流油,一经宰杀,其肉特别鲜美肥嫩,再经精心加工制作,较之老牛、病牛之肉,则另是一番风味。这里简要介绍 —下烧牛肉制作工艺。
  挑选新鲜肥嫩牛肉百多斤,放于清水浸泡,待血水泡净,捞出晾好,改刀3至5斤的块,下锅,同时加入作料——大小茴香、桂皮等,大火烧,开锅后,加入酱色(1一2斤酱放油炒成颗粒状),慢火烀,时间长短不计,以用筷子一插,手感发烘,说明到火,可以出锅。出锅后,晾透,汤放一边澄清,去掉渣滓,再把牛肉放在汤中渍泡,这就成了成品,可以出售。
  事变前,马头烀牛肉的有十几家,烀得最好的是杨庆春家。现在一谈起来,人们还津津乐道。杨家烧牛肉,肥嫩味美,熟烂可口,色泽鲜亮,清洁卫生。再加服务热情,人们乐于购买。
  杨家牛肉,集日能卖百多斤,闭集七八十斤。经营这种生意,资金利润不好计算。钱多时,多买几头,钱少就少买,有时候宰完牛卖完肉再给人家牛钱。但不管怎样,只要有生意,手头还是比较宽裕的。事变后,兵荒马乱,生意一度萧条。解放后,人们多数过渡到供销合作社为职工,进行集体经营,使饮食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 第七辑

《郯城文史资料 第七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七辑》重点记述山东省郯城县码头镇建国前的民间手工业、服务行业、较大的经济实体、颇有名气的商业字号等情况。共收录文章27篇。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明学
责任者
金朋明
责任者
杨庆春
责任者
艺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王清芝
相关人物
王清华
相关人物
田玉堂
相关人物
刘廷泽
相关人物
杨庆春
相关人物
马头镇
相关地名
郯城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吊炉朝牌
相关专题
金家高桩馍馍
相关专题
马头的烧牛肉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