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皇沟村建起省级苹果样板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南县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9854
颗粒名称: 玉皇沟村建起省级苹果样板园
分类号: S661.1
页数: 3
页码: 176-178
摘要: 莒南县陡山乡玉皇沟村共148户,466人、总面.积2929亩, 其中山林面积1707亩.耕地292亩。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感召下,该村克服人多地少的矛盾,立足山林面积大的优势,在村四周黄土岗上开发果园800多亩,其中苹果园600亩,1995年,果品总产达到42吨,产值70万元。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增收近2000元.成为莒南县山区经济林开发建设的典范村.这一年,玉皇沟的苹果获市银质奖。
关键词: 玉皇沟村 苹果样板园

内容

莒南县陡山乡玉皇沟村共148户,466人、总面.积2929亩,其中山林面积1707亩.耕地292亩。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感召下,该村克服人多地少的矛盾,立足山林面积大的优势,在村四周黄土岗上开发果园800多亩,其中苹果园600亩,1995年,果品总产达到42吨,产值70万元。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增收近2000元.成为莒南县山区经济林开发建设的典范村.这一年,玉皇沟的苹果获市银质奖。1936年,玉皇沟苹果再获市银质奖,其中长梁子富士园以苹果高产优质被评为省级苹果样板园。
  一、靠山吃山建果园
  玉皇沟村地处莒南最北端,耕地少,但山林资源丰富。六十年代中期,玉皇沟就在村西坡地上建果园50亩.到七十年代中期。全村已有果园120亩。中间虽历经十年“文革”,但该村却咬定四周的青山,坚定不移地搞经济林开发,走林果致富的路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如春风化雨,给玉皇沟人带来了勃勃生机。几年时间,在已建成西山果园的基础上,又先后开发建设了东南苹果园、庙后板栗园和长梁子富士园。1989年,果园面积发展到450亩,果品产量达到20万公斤,产值10多万元。1994年,果园面积增加到660亩,苹果总产猛增至42万公斤,板栗2万公斤,杂果4.8万公斤,果品总产值达40万元。靠山吃山,玉皇沟人把昔日的荒山土岗变成了花果园。二、政策对头果业兴九十年代初,懂技术的孔现存担任支部书记后,从林果生产的大局出发,在完善果园承包合同的基础上,积极做好利益分配和服务工作,用政策激励村民对果园的投入和管理,从而推动了林果生产整体水平的提高。一是实行“二锅饭”式承包。过去,全村4处果园4户人家承包,由于当时承包定额不合理;承包户与非承包户之间的经济收入悬殊很大,村民有意见。对此,经村两委研究决定停止承包合同。在乡果茶站配合下,先将四处果园划成七大片承包,然后实行大户牵小家的“二锅饭”承包方式,使四处果园的七大承包户牵进全村96户果农,达到大户牵百户,户户有任务。同时,改变了过去由于大片承包户少,果园管理跟不上,片大效益低的现象。既解决了过:去承包户与非承包户之间经济收入悬殊不公的问题,调动了全村果农的积极性,使果园管理由粗放型转向“菜园型”和“绣花式”,林果技术得到迅速提高,果品效益成倍增长。二是搞好村、果农(承包户)之间利益分配。依照原承包合同中承包额“水涨船高”的条款,一些果农既喜又优,喜的是果园效益逐年提高;忧的是果园效益高投入也高,而实际收入相对不高。这一喜一忧,不同程度地挫伤了果农的积极性,影响了果园的效益。针对这种情况,村两委研究决定,降低提留额,将原总产值分配比例为集体个人4:6分成变为3:7分成。决定一下达,果农拍手叫好,积极性异常高涨。三是做好服务工作。为确保果园发展的后劲,村决定实行集体为果农代入保险(农户入保,集体交保险金)。另外,乡茶果部门和村两委除对果农常年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外,还对果农在农药、化肥的购进和果品外销托运等方面提供到位服务。让果农高高兴兴吃上“保险饭”,使果农舍得投入建园,尽心管园,确保果园效益。
  三、科技管理效益高靠政策,玉皇沟村建起了一流果园,走上了林果致富道路;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使果品生产有了一流效益。(一)搞好优质园建设。八十年代末,玉皇沟村就把西山果园中的老龄老化树种进行更新或高接换头。在土质肥沃的长梁子建起了50亩红富士苹果园,在东南果园引栽了5000棵藤木1号,在庙后坡地上栽植优质板栗1.3万株。孔现存担任支部书记后,将全村4大果园进行排类归属,搞起样板块、品种园,使果园建设向规模化效益型发展,形成了今天的西山“红星园、东南的“香蕉园”、长梁子的“红富士园”和庙后“板栗园”。(二)抓树上,强化新技术应用。苹果授粉、微肥使用、高接换头等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从1995年起,长梁子红富士园内的苹果全部套袋(50万个),效果极佳,果品产值效益成倍递增。(三)抓树下,搞好整盘、除草和覆草。树下除草一律人工划锄,杜绝因喷药除草引起树下板结和树上受抑的现象发生,并利用当地草多的优势及时搞好树下覆草。(四)以养促生,效益互补。为使果树稳产高产,保证果树生长的后劲,他们创造性地发展果园养猪、养牛,实现园圈并生,形成以养殖肥林果,以林果促养殖的良性产业体系。圈肥既补充了树下的微肥,增加了树下有机质含量,又涵养了土地,还节约了购买化肥钱,可谓一举多得,达到稳产效益和互补的效果。(五)搞好水利化建设。有了先进的管理技术,有了肥力,再加上足够的水源,果树才能稳产高产。从1993年起,该村先后在玉皇沟、三瓮沟建了40多座谷坊,并投资3万多元安装了先进的灌溉机械设施使全村的苹果园实现了喷药、灌溉现代化。果园适时浇水,丰产效益显著,这也是玉皇沟苹果优质高产的重要保证。

知识出处

莒南县文史资料

《莒南县文史资料》

莒南县文史资料第四辑记录了莒南县建国五十年来,莒南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农业为基础,狠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英勇奋斗,重整河山,涌现出厉家寨、高家柳沟、王家坊前3个毛泽东主席亲笔批示表彰的先进单位。莒南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事迹先后在北京农展馆和广交会上展出,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县。”

阅读

相关人物

汲佩庄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玉皇沟村
相关地名
莒南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