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绿色中崛起的朱家洼子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南县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9846
颗粒名称: 从绿色中崛起的朱家洼子村
分类号: F303
页数: 3
页码: 145-147
摘要: 坊前镇朱家洼子村背靠龙王河,有2258人,3410亩耕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村积极响应上级党委、政府的号召,立足自身优势,大力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发展“三高”农业,取得了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1998年,全村总收入1000万元,人均纯收入2800元,集体公共积累达200万元。朱家洼子村被省政府授予“农业生产先进单位”,被省科协授予“科普先进村”。
关键词: 朱家洼子村 农业发展

内容

坊前镇朱家洼子村背靠龙王河,有2258人,3410亩耕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村积极响应上级党委、政府的号召,立足自身优势,大力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发展“三高”农业,取得了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1998年,全村总收入1000万元,人均纯收入2800元,集体公共积累达200万元。
  为了发展农业,建设山村,村两委带领全体村民,首先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下大力气狠抓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几年来,共修建上渠35公里,砌石渠4000米,打水库塘坝28座,建机电灌站3处,桥涵闸6座,使水浇地面积达到96%。1996年,投资50万元新上300亩微滴灌,同时深翻整地1000亩,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大力开展“科技兴农”活动,村里建起了百亩高产试验田,推广了5个小麦优良品种和3个花生优良品种,承担77项省、市农业技术攻关项目,其中省研究所下达的农业“226、227、228”开发试验获得成功并在全省推广,使农田由以前的两年三作提高到一年两作。1996年经市、县农业专家测定,小麦亩产达582.25公斤,获全临沂市第二名。1995年该村成为坊前镇第ー个吨粮村。朱家洼子村被省政府授予“农业生产先进单位”,被省科协授予“科普先进村”。
  该村十分注意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通过多年的努力,在全村建起6条绿色经济林带"第一条是龙王河滩上建成的1400亩速生丰产林。自1983年开始,用5年时间把1400亩河滩低产加拿大杨树林,全部更新改建为杂交杨树速生丰产林。在管理中实行挖大坑浇大水、落叶归根畦田化的方法,提高树木质量,缩短轮伐期。对幼树地块实行看户人分片承包责任制,成林树间分户进行养羊。现在村里全部丰产林均已实现轮伐作业,采伐、更新,形成了植树造林良性循环。村里每年釆伐140亩,十年一个轮伐期,仅此一项每年可实现经济效益30万元。第二条是800亩板栗带,年产板栗10万公斤。第三条是600亩苹果带,年产优质苹果40万公斤。第四条是地埋地堰绿化带。村两委认识到搞生态林业,立体化种植是发展经济的主要途径,便组织发动群众绿化地埂地堰,几年共发展地埂地堰间作葡萄1200亩,粮枣间作1200亩.栽植枣树4万株,从而实现了作物立体种植。第五条是道路林网1000亩,育苗基地30亩。第六条是1040亩桑园绿化带。6条绿色经济林带为全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全村每年从林业收入中拿出部分资金建幼儿园、扬水站等社会福利事业,兴办了木材加工、石刻、粮油加工等12个工副业项目,并进行了村庄规划,真正使绿叶撑起了一方天。1995年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该村 “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两委把搞好农村业余文化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来抓。村里设立宣传栏,成立了庄户剧团。党支部书记朱国新带头自编自演活跃了村里的文化生活。该村自编的村歌《朱家洼,我心中的歌》还获中国黄河杯展评铜奖,1997年2月9日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全村“村歌大家唱”的热烈场面。1995年在该村录制的电视专题片《新星之光》获临沂市一等奖。《大众日报》、《联合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都曾对这个村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进行了专题报道。多种多样的业余文化生活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也促进了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全村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连年被评为市、县先进单位。1994年,朱家洼子村被临沂地委授予“九间棚式先进党支部”称号。

知识出处

莒南县文史资料

《莒南县文史资料》

莒南县文史资料第四辑记录了莒南县建国五十年来,莒南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农业为基础,狠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英勇奋斗,重整河山,涌现出厉家寨、高家柳沟、王家坊前3个毛泽东主席亲笔批示表彰的先进单位。莒南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事迹先后在北京农展馆和广交会上展出,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县。”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兴伟
责任者
莫言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朱国新
相关人物
1997年2月9日中...
相关事件
朱家洼子村
相关地名
坊前镇
相关地名
临沂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