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席为《山东省莒南县厉家寨大山农业社千方百计争取丰收再丰收》一文的批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南县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9824
颗粒名称: 毛泽东主席为《山东省莒南县厉家寨大山农业社千方百计争取丰收再丰收》一文的批示
分类号: D64
页数: 13
页码: 2-14
摘要: 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请同志们在今冬明春每县选一个好例寄给我,准备编一本书。请在1958年2月底以前直接寄我。要是经过考査无虚假内容的一个合作社的生动叙述。如蒙做到,十分感谢。此外,省、地、县三级有农业计划纲要,也请你们同时寄给我。尚未做好的,可在1958年5月1日寄给我。山东省莒南县厉家寨乡大山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在1955年冬,由13处初级社升并而成的。
关键词: 毛泽东 莒南县 争取丰收

内容

此件值得一阅。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请同志们在今冬明春每县选一个好例寄给我,准备编一本书。请在1958年2月底以前直接寄我。要是经过考査无虚假内容的一个合作社的生动叙述。如蒙做到,十分感谢。此外,省、地、县三级有农业计划纲要,也请你们同时寄给我。尚未做好的,可在1958年5月1日寄给我。
  毛泽东1957年10月9日附:山东省莒南县厉家寨大山农业社争取丰收再丰收
  山东省莒南县厉家寨乡大山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在1955年冬,由13处初级社升并而成的。共5个自然村,714户。这个社,从1953年建社以来,已经过了3个分配年度,产量年年提高,社员生活步步改善,现在已经是风吹不动雨打不散的一个社。所以能够这样,除了支部工作好,政治思想工作强,并且不断地改善社的经营管理以外,主要是他们发动了党员、干部和群众想尽千方百计克服了一切困难,全面发展了山区生产,现在继续努力,争取1957年更大丰收。
  由贫穷走向富裕
  大山农业生产合作社位于莒南县朱芦区厉家寨乡的三山、五岭、两河之间。自然条件很坏。全社6500多亩可耕地,被许多山岭、河沟所分割的零零碎碎,瓢一块,碗一块的,有的十几块才凑成一亩地。有5400亩是倾斜不平的梯田,只有1100亩地比较平展。土层瘠薄有30%的是黄石渣子地,表土只有3寸厚,下面便是石层;40%的是青石渣子地,土层只有二、三寸厚;20%的是红石渣子地,土层也只有3寸厚;只有10%的粘性黄泥头和河淤地较好。有荒山11800亩,战前还有不少林木,但都被敌人滥伐了。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每年都有三五百亩土地连庄稼带熟土被水冲走。仅从1937年到1942年就有70多户因被山洪把地冲走而逃荒、扎活、要饭。由于水土保持不好,因而这些地既不抗旱又不抗涝。群众反映:“三天不下雨是小旱,五天不下雨是大旱,连下几天雨到处泛滥,连旱几天找不到水源”、“穷山恶水种地难,又怕涝又怕旱,十年就得九年歉”。因此,这地种麦子每亩不过四五十斤,种䅟子顶多每亩收百来斤,种玉米根本长不起来,平均每亩年产量不过百来斤。农民生活极为贫困。有70多户长年要饭,180户当雇工,90多户逃荒到东北,就是212户中农,也多是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能够吃饱瓜干、䅟子的就是富裕户。因而当时农民反映:穷人三根棍——先放羊,后放牛,拉几年要饭棍到了头。
  当地1942年解放,1944年建党。1948年开始组织互助生产,到1953年即有80%以上的农户参加互助组,获得了增产。每亩年产粮由解放前的100余斤,提高到230斤。自从宣传和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以后,1953年冬在支部领导下,到1954年春耕前,由11户贫农和35户新中农的下中农组成了7处半社会主义的农业社。办社第一年获得了空前未有的增产。7处社平均每亩产粮422斤,比互助组和社外农民增产1倍左右。合作社增产的事实,提高了社外贫农的觉悟,也教育吸收了社外中农。到1955年春季生产以前,合作社就发展到13处,入社农户607户,占总农户的89%,又获得了平均每亩产粮549斤的丰收。因此,当毛主席关于合作化问题指示下达以后,社迅速地由13处合并转为1处“大山”高级社(社外农民还有1户)。高级化的第一年,虽然遇到了20年来没有的大水灾和70多岁老年人都未经过的风灾,小麦还招了黑疸病,但是仍然获得了每亩平均产粮552.8斤的丰收,按总收入平均每人粮食613斤和19元钱。约85%的社员增加了收入,60%的社员过上了富裕的中农生活。
  想尽千方百计全面发展山区生产为了全面发展生产,这里的农民在社支部和社委会的领导下,想尽了千方百计,克服了一切困难,抓住了山区的增产关键,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深翻、整地
  深翻、整地是山区主要增产关键之一。根据一般经验,深翻的地比未深翻的地每亩增产50-70斤。深翻、整地运动是由点到面地在合作化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1951年以前当地还未有深翻地的习惯。从1951年开始,首先由劳模厉月举(党员,现在是社长)在瘠薄的梯田里深翻4分地种花生做试验,结果因为加厚了土层,改良了土壤,增加了土壤保蓄水分的能力,比未深翻的4分地增产花生米30斤。1952年他又领导自己的互助组深翻花生地8亩,获得平均每亩增产花生米60斤的成绩。因此才肯定了深翻、整地是山区增产的主要关键之一。于是在1953年就全面推广了深翻地增产的经验。但因为互助组的生产仍是分散经营的,大面积的深翻、整地受到许多限制。许多组、户年头翻到年尾,“翻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再动手”那样紧张地劳动,使劲干了1年,全乡翻地还不足400亩。到1954年春办起7处农业社以后,过去无力深翻的地也深翻了,这一年完成深翻地2400多亩。到1957年春耕前,全社6500亩可耕地已基本上深翻了一遍,土层由二、三寸加深到一尺二寸左右。有些地已深翻两遍。同时在深翻、整地实践过程中,农民发挥了集体智慧,不断改进和提高技术,根据土质好坏,土层深浅和季节差别,创造了熟土在上,生熟土拌匀初两生夹一熟等深翻、整地方法。在整地方面,他们主要的创造是根据山区土地零星的特点,突出地抓住了整小块地为大块地。整地过程中,他们克服了许多严重困难,如社委会分配六队整平西北山下的11块零碎小块 (共5-3亩)作为大规模整小块地为大地的开端。这片地西边靠着崖头,当中有一个人多深的存水汪,东边是河淤地,地块之间有河沟纵横,高低相差3尺多,整平是很不容易的。六队在春节前填平了3道沟,大年初三就动手刨崖头,不料这天就刨着了亩多地大的石头,12把撅头刨断了10把,石头还是一动不动,可是社员的决心和劲头比石头还硬,他们冻裂的伤口被冷风刮着也不觉痛,手破流血染红了锤把也不停工,终于用半个月的工夫刨出了400多车子石头,铲平了大崖头,填起了洼坑,取直了弯曲的沟道,又深翻了一遍,大山根下第一次出现了一块13亩多大的像菜园一样平坦的地面。使过去每亩产百多斤的地,平高填洼整平后,每亩收玉米600多斤。树立样子后,大家都学起来了,很快整成100多亩。1955年冬转成高级社以后,社员劳动劲头更大了,计划把厉家寨北面、大山河两侧、葡萄山下的1000多亩地整成平地,不但能连成大片,扩大耕地面积,并且耕作容易,管理方便。但有的社员思想不通,认为工程太大了,就算整好了,打3年粮食也不一定够工钱。说实在话,这片地整平确实不容易,有11个岭头,一般都5公尺高,10公尺宽;有21个大汪,300多道水沟;还有5条小河,土地是1100多块。根据这些情况,社的领导就用整地增产的事实和合作化以来“步步登高”的生活进行教育,社员们劲头鼓起来了,说:“社会主义不是坐着等来的,是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于是提出了“劈岭填沟”、“让河流改道,叫土地翻身”、“向大山进军”、“比建设社会主义的劲头和决心”等等雄壮的口号,形成了一股排山倒海、翻天覆地、无坚不摧的力量。参加劳动的人群,不仅有男女青壮年,而且有白发苍苍的老年和带着红领巾的少年。70岁的厉守业已经十几年不干活了,在整地中,他说:“社长是领兵的元帅,我是催阵的都督°”他天天扛着优胜红旗,督促全队早下地劳动。他和他孙子比赛得胜后,高兴地说:“这会叫我拿下马来了。”他积极劳动,一心当模范,见县长。就这样经过5个多月的时间,使5条河改了道,凿平了11个岭头,填好了21个大汪和300多道水沟。把1000多块零碎小地整成118块大田,扩大耕地面积192亩,山坡变成了平原,沟底变成了良田。在两山夹一峪的面积上岀现了10亩、20亩以至50亩、80余亩大面积平坦的土地。如果不是悬崖峭壁的大山耸立在那里,单从每块地面上看,简直是平原。
  (二)开展综合性的水土保持
  在综合性的水土保持方面,他们根据山区的特点,主要抓住了闸山沟、修水库和整梯田,并创造了所谓“三合一成功”的方法,与封山造林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山区防洪、蓄水、保土的完整体系。具体做法是:一方面封山造林(在1.8万亩荒山上造林420万棵,植果树2.5万棵,凡是有土的地方就有树),防止水土流失;一方面闸山沟、修缓水坝,防止山洪暴发;一方面在适宜的地方修水库,全面大力的修梯田。
  还在1955年春天,研究抓增产关键的时候,一部分中农社员认为:深翻地就是唯一的增产关键,地翻完了,关键也就没有了。而贫农社员厉永谦等则积极建议:山地缺水,只要有了水,要多少粮食,地里能打多少粮食。党支部和管委会听取了贫农的意见,确定解决水的问题。但打井是一项新的工作,支部也缺乏经验。1952年打井大拨工,厉家寨300多户一个多月未打成一眼井,影响很不好。因而1953年至1954年都没有打井,也未扒引水沟,虽然在1952年就买了3部水车,但因无水.也没发挥作用。在做出打井13眼计划的时候,有些老中农就说:“这个地方地薄石头多,您能打成井,我就能在大山上凿渊子”。党支部和贫农社员打井的决心是不动摇的。13户全是贫农的第六队,在队长厉永谦的带领下首先包打一眼井作试验。他们在寒冷的初春脱去棉衣,光着膀子、赤着脚,刨开层层石头,6天3夜打出水来了。13户多是中农的第五队也包了一眼,他们打了3天就嫌天冷水凉,要等天暖再打。社委会又把六队拨去,原计划7天完成这眼井,结果连挖坑再用石砌,5天就完成了。六队在寒冷中锻炼出来了,打井技术提高了,一气就打成5眼井,在群众中也树立了威信,社员称他们是“钢六队”。党支部和管委会表扬了“钢六队”的劳动劲头和决心,及时推广了他们的打井经验,贫农社员的生产积极性更加提高了,中农也带动积极起来,结果超额完成打井25眼,并用3600个工日和3500多车子石头,挖修了一道引水沟,打上连环井,把大河里的水一直引上岭顶,能浇地500亩。1955年冬办起高级社以后,与整小块地成为大块地的同时,大力进行了修水库和闸山沟。开工的时候是寒冬腊月,东北风刮在身上像刀子犁一样。但社员都明白:修水库是关系着整个农业社和每个社员切身利害的大事情,修成了,水害就变成了水利,修不成,就仍然受山洪的威胁。因而社员们的社会主义劲头和决心很大。干部和党团员带头,首先背着行李上了山,盖起了工棚,安置好了住处,青年妇女也开进了工地,安上了锅灶;铁工也在工地上安上了红炉,及时修理好铁器家什。他们干得热火朝天。一獗一锹地凿岭填沟,一锤一馈地打下了石头,又一块一块地砌起了大坝。经过两个月的艰巨劳动,用3万多个工日,凿通了3道岭,迫使竖水横流,修起了11座水库,能容水100多万立方,连以前共闸成山沟2000多道,砌成79眼石井,都两丈左右深,还修了7道缓水拦沙坝,这些都是从来没有过的奇迹。这些水利建设,可使3600亩旱地变成水浇田,其中1500亩就是不下雨也能保证丰收。这些水库、山沟等经受了去年洪水的考验,并保障了300多亩梯田未被山洪冲毁。去年全社被山洪冲毁的土地,零零碎碎的只有2.3亩。每年都有三五百亩地连庄稼带熟土被水冲走的情况已一去不复返了。凶猛的山洪被人们驯服了。
  整沟湎梯田,是从1955年春开始的,当时社主任厉月举和社员研究了:梯田经过深翻加厚了土层,庄稼扎根深,比以前也能够抗旱抗涝,但雨大了仍然会把地冲坏,旱天秧地瓜又没处找水源,就参考平原地区沟洫畦田的作法创造了沟洫梯田的办法,即是:把梯田整平,在每层梯田的地堰下边分段挖水坑,挖出来的土铺到梯田里加厚土层,靠山下的一边包好地堰,防止被山洪冲毁。这样,下雨时,坑里能够存水,旱天可以用来浇地,如果兩下大了,山洪较大时,就再开小沟排水,以免山洪将地堰冲坏。这年春整了7块梯田,共12亩,挖了93个水坑,种上了玉米.由于加厚了土层,挖上了沟洫,雨季避免了涝灾,秋旱时坑里的水又慢慢地渗入到地里,增加了土壤水分,因而平均每亩收到590斤玉米,这是这些地老辈里没有过的事情。通过参观介绍,大家都跟着学起来了,1955年一年就整修沟洫梯田1500亩。
  深翻、整地、驯服山水等确实给稳定增产扎下了根子。经过高级化一年来的实践,农民要求大力抓住费工少,当年收益大,既符合当前利益又符合长远利益的增产关键,把山区生产推进一步。1956年8月县里组织各农业社到费县汪沟区参观水土保持工作,这社也派人去了,回来后向社委会作了汇报,社委会就结合本地情况,作了详细研究,发现本社所整的沟洫梯田,挖的沟洫较宽较深,占地多,费工大,下大雨时还得挖排水沟,太麻烦。因此就参照费县经验,将梯田地堰重新加高加宽,当中深翻整平,再在梯田的里边(即上层梯田地堰的下边)挖沟,沟宽1尺,深2尺,一头修上水簸箕存沙土缓水,迫使水倒流。就比原来的沟洫梯田前进了一步。因为梯田的土壤较暄,表土平坦,雨小时能保蓄水分,雨大时从水簸箕流出,不但能抗旱抗涝,也能避免水地冲刷。这种“培境挖沟,深翻整平,倒流水”的梯田,群众叫它“三合一成功”的梯田,说:“这回找着粮食囤啦!”从去年冬到今年春种前,已整好这样的梯田1600亩。倾斜不平的地面没有了。今后计划和大力进行水利建设的同时,决心在3年内按照这个办法把5400亩梯田全部整完。
  (三)增种高产作物、普及良种、改进耕作技术
  在使用良种、种植高产作物方面,也是由无到有,由小面积到大面积逐步发展起来的。如1953年推广“胜利百号”地瓜时,阻力很大,群众普遍反映:“地瓜味膻,秧子药人。”经过试验之后,到1956年2300亩地瓜全部换上了百号。玉米也是1953年开始推广的。玉米好吃,群众是知道的,但顾虑地薄长不起来,又不知道怎样种法。党支部总结了厉保修1952年种二分小粒红玉米比高梁增产一倍的事实,还组织了厉月秀、厉月吉介绍了东北种玉米的方法。就这样推广种玉米250亩。但因种得太厚——金皇后每亩2500至2700棵,锄2遍追了肥,以后就没加培植,结果麦收前长得绿油油的,很喜人,但因肥料跟不上,缺乏后劲,以致一般地有三分之二的未抱棒,每亩收60斤至100斤。可是厉月举互助组培植的7亩丰产田却不是这样,他们追肥3遍,浇水1遍,棵棵抱棒,平均每亩产580斤。事实教育了农民,到1956年即种678亩,占秋季纯粮食作物面积的60%。此外,小麦已全部种了良种。
  根据外地密植增产的经验,注意总结本地农民无意种密而获得增产的事实,教育农民克服了“稀谷长大穗,来年长好麦”的落后习惯,逐步达到了合理密植。小麦由过去每亩施5斤种,增加到平均10斤种,有的1亩地施18斤种。做法是:缩短行距,加宽播幅,增加种子量。为了便于浇水,还推广了畦田密植。高梁由每亩3200棵增加到4000棵左右,䅟子由3600墩密植到4000墩以上;地瓜在1600墩的基础上,增加到2200墩;对花生:好地加粒,薄地加墩,有单垄单行、单垄双行和单垄多行等几种密植方法;玉米则因种因地合理密植,金皇后一般是每亩2200棵左右,还采取了分期间苗、合理定苗。去年还有200多亩地四作三收,均获得显著增产。学习肇源县的经验,于1953年春进行査棵数、算穗头、插标记缺、算帐对比,克服了农民认为"窟窿䅟子卧牛黍,瞎汉抡杆打秫秫”的缺苗不少打粮的落后心理,推广了查苗补苗。还用速效肥料进行提苗壮苗。为了保证禾苗齐全旺盛,除开春即重视整地保境外,对招地下虫的1000亩地,施农药杀虫,一旦发生地上虫,就组织人工捕打和农药杀灭。
  四)增养牲畜,增养毛猪,开辟肥源,合理施肥
  鉴于一次施基肥不适应庄稼生长需要的情况,根据土质好坏和品种情况,做到分期合理施肥,并逐年增加肥量,由1953年的每亩施肥9车(约2700斤)逐年增加到17车。肥料的来源,主要依靠增养牲畜。1953年养牛110头,1956年发展到156头,猪由380头增加到1030头,羊由43只增加到450只(已控制不发展)。同时大力找肥源。1956年在麦收前后,通过打老屋、挖屋嵌、打炕洞、起阳沟口等办法,找肥1万余车,解决了化肥不足的困难,满足了玉米追肥的需要,保证了增产。
  (五)增添新式农具,改良旧农具
  为了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从1953年秋种时就开始改造旧構子,即把1.2尺的構档改为7寸,保证了当时小麦密植的需要。之后,逐年改造21把,只还有3把旧構子未改造。还在1952年就买了1部步犁和3部水车,到现在全社有:步犁24部、水车43部、双轮双铧和双轮单锌犁27部、喷雾器11架、播种机和圆盘耙各1部。群众对这些新式农具一般很满意,说:“新式犁适宜深耕,底子平和,是精耕细作的好家什。”喷雾器在灭虫中发挥了巨大威力。当着去秋,社员们喜滋滋地看着马拉播种机在大山下面奔跑的时候,说:过去山穷水尽疑无路,现在山坡变成了平原,沟底变成了良田。使拖拉机也不成问题了。
  继续努力争取五七年更大丰收
  今年春季生产开始,社支部和管委会接受了去年不适当地扩大了花生种植面积,盲目减少了杂粮和副食品作物的种植,致使社员基本口粮中每人只有170斤纯粮食,招致社员不满的教训。今年适当扩大了粮食作物面积和增种了小杂粮与副食品作物,计划全年每亩产粮(经济作物不在内)650斤,比去年增产17%。实现这个计划,除完成公粮、统购和社内公共扣除以外,社员的基本口粮,每人可比去年增加纯粮食65斤。社里还计划今年比去年减少财务开支29000元(去年全年综合开支37000元,今年计划开支8500元),单减少开支一项,全社平均每户比去年增加收入40元。社员很满意,说:“今年干部作风转变了,种植作物咱能作主了,勤俭办社了,真像个过日子的样子啦!”因而春季生产搞得热火朝天。
  可是,当着社主任厉月举出席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会议回来,正当社里进行春季播种,开始在社员中酝酿“想千方百计,争取今年更大丰收”的时候,有些干部、社员觉得办社几年来,除了多种经济开展得不够好以外,山区的主要增产关键,一般都抓住了;现在突出的增产关键就是“三合一成功”的梯田,费工少,当年收益大,既解决眼前利益,也解决长远问题,符合群众的迫切要求。可是,现在也正大力搞着。现在要搞“千方百计",除了抓点零碎碎的“山掩子”种庄稼以外,别没有什么法子可想了。社支部和管委会认真分析了这种情况,想起了几年来向老年人学习了许多增产经验,认为“群众总是有办法的”,就在4月上旬,召开了一次老农座谈会,发动他们为全面增产献计°这些老年人经过七言八语的一阵喳咕,果然提出了十几条合理化建议。如:今年化肥少,社里要建立人工造肥厂,保证庄稼追上肥;整的大片地当中要开上几条涝沟,免得庄稼涝死;新修的梯田地堰暄,应要设法巩固,免得雨水冲刷等。对社干部是个很大的启发。
  社干部经过实地观察,又进一步学习了县、区增产节约计划的精神,心中有底了,胸怀开朗了,觉得本社不是潜力挖光,而是还有无穷的潜力,还大有文章可做。于是,先后召开了支委会、社委会、党团员会和以队为单位的社员会等,强调说明开展“千方百计,争取更大丰收”运动,对保证增产、改善社员生活和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的好处。领导出题目(如:全社闲散的“山堆子”等零星小地150亩左右;1955年间作多,曾收入10万余斤,去年间作少,少收入2万余斤等),发动大家做文章。一方面由于领导上提出了大体范围,社员有处讨论,一方面由于增加收入是每个人的迫切要求,因此,对“千方百计”很感兴趣,越讨论越热烈,越讨论办法越多。从扩大间作到利用一切闲散地,到进一步开辟肥源,到扩大副业经营范围,到节约农具、种子等的使用,共提出5大项106条计策。单扩大间作和利用闲散地就可增加收入粮食近16万斤、生米1万余斤。全社每人平均增加收入粮食46斤和3斤生米,而副业和节约增加收入还不在内。社员们反映: “山区关键多,出息大,潜力挖不完,增产没有顶”,“千方百计真正强,改善生活有保障!”
  社员热烈行动起来了。社干部又通过和社员一同劳动,发现和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1)有的社员认为已经包工包产到小队了,主张队里应当集中力量整理包工包产的土地,利用闲散的地可由社员个人搞,就教育社员认识到:社员都留足了小菜园和饲料田,闲散地由社统一经营,既合理又有利于发展生产,并适当进行了包工包产。(2)有些人嫌间作麻烦,又怕不增产。就总结了去年二队秋地瓜间作秋黄豆每亩还增产30多斤的事实进行教育,并说明扩大间作不加产增产作为超产处理。鼓舞了社员积极性。(3)在进一步扩大肥源方面,有的社员嫌积鲜屎太脏,且麻烦,不愿搞。由党、团员、干部带头,首先改造厕所,窖缸,或设积粪罐,积纯大粪(人屎),便后加盖,既简便又卫生。通过组织参观介绍,推广开了。(4)在扩大间作中,还注意帮助社员解决豇豆、豆角等种子的不足问题。十队在寻找闲散地中,错刨了八队的一亩多橡子树,也及时提醒各队防止了这类问题。并做到了要在不影响水土保持的原则下利用闲散地。
  许多社员反映:“一搞千方百计,真是人多出诸葛亮,增产门路一步比一步多,办法也一天比一天合理。”“这些办法,像皮笊篱一样,洒水不漏。”“今年争取更大丰收,改善生活,像打了个兔子别在腰里一样,干起活来浑身是劲头。”到4月28日,全社已找岀闲散地近200亩,在80%的地堰上和所有的井台、路旁和水库边已种上了黄豆,扩大间作正积极进行,60%以上的户安设了积屎罐,有6个队下地劳动带临时厕所,保证多积肥。全社生产正由高潮走向新的髙潮。

知识出处

莒南县文史资料

《莒南县文史资料》

莒南县文史资料第四辑记录了莒南县建国五十年来,莒南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农业为基础,狠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英勇奋斗,重整河山,涌现出厉家寨、高家柳沟、王家坊前3个毛泽东主席亲笔批示表彰的先进单位。莒南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事迹先后在北京农展馆和广交会上展出,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县。”

阅读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