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滨阳都起卧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第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9714
颗粒名称: 沂滨阳都起卧龙
分类号: G119
页数: 7
页码: 171
摘要: 阳都是一座古城邑。诸葛亮是阳都人,有史可证。都明确地写道“琅琊阳都人也。”但是阳都在今何处,由于其地所属之县有所变迁,说法因而不统一。孙家黄疃旧属沂水县,有此工具书称诸葛亮为今山东沂水人。
关键词: 文化事业史 阳都文化

内容

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探寻“大名垂宇宙”的诸葛亮的遗迹,人们熟悉的是襄樊隆中和成都武侯祠,至于他诞生之地的阳都,则知之不多。除了史传对他的童年事迹记载很少这个原因之外,还由于阳都城自晋以后地理志不见记载,世远迹灭,考证较为困难。但是木本水源,渊源有自。诸葛亮一生事业的奠基,他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的形成,实与其故里、家世及幼年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多年来对诸葛亮的研究,这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故本文于此,试作扼要的介绍。
  阳都是一座古城邑。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是《春秋》闵公二年正月“齐人迁阳”。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云:“阳,国名,据顾栋高《大事表》:姬姓……《周金文存》卷二59页有鼎铭云:'叔姬作阳伯旅鼎,永用。'……阳故城在今山东沂水县西南,此盖齐人逼迁其民而取其地。”既然有出土文物证明阳为伯国,又是姬姓,可以推断出它立国当在周成王三至五年周公征东夷时。《山东通志、疆域篇》:“阳,齐附庸”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它是伯国,就不可能是附庸国"阳都之名,应是被齐灭掉之后出现的。史载齐有都大夫,可见都是齐的一级地方组织。又《左传》庄公28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阳都,即是原阳国都城所在之地
  阳都古城的位置,《水经注》说得很明白:“沂水经东安县故城东,又南,桑泉水入之……又南,迳阳都县故城东。”又,“铁山在(沂水)县南百二十五里 ……南为阳都城。”据沂水铁山以定位,古阳都即在今沂南县砖埠乡孙家黄疃村。村临沂河,河岸还有一段长约1500米的古城墙基,村中有汉文化及春秋文化遗存。秦灭齐后,此地可能建置阳都县,因为汉高祖始建国时所封的功臣就有阳都敬侯丁复,他乃是县侯。汉承秦制,西汉、东汉均有阳都县。西汉属城阳国,东汉属琅琊国,晋亦属琅琊国。阳都县撤消大约在东晋永和12年(公元356年)以后。
  诸葛亮是阳都人,有史可证。《三国志》诸葛亮、诸葛瑾二传,都明确地写道“琅琊阳都人也。”但是阳都在今何处,由于其地所属之县有所变迁,说法因而不统一。孙家黄疃旧属沂水县,有此工具书称诸葛亮为今山东沂水人。后设沂南县,当时称他为沂南人。1958年沂南一度徹销,黄疃划入临沂,又称他为临沂人。但今天黄疃又属沂南县,当然应该称他为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了。还有一个说法,说他的故乡是今临沂市城北诸葛城。但诸葛城东汉时属琅琊国临沂县。当时琅琊国的属县既有临沂,又有阳都。诸葛亮既然是阳都县人,就不可能是临沂人。说他的故乡是诸葛城, 是附会之谈。
  齐鲁文化的薰陶
  阳都地处汉代全国农业最发达地区之一的齐国南部。司马迁称齐国“地方两千里,粟如丘山”。阳都腹地有蒙山之阴的膏腴田地,有沂水汶河(桑泉水)灌溉哺育,地灵则人杰,清代公鼐为《沂水县志》作序说:“阳都……英贤辈出,实锺于斯。”这里,他特指诸葛亮的家乡。因为诸葛家族自西汉的诸葛丰直到唐代,历史名人,奕世不绝。这也和地域文化有关。
  山东东北部,自齐太公建国到管仲佐齐桓公成就霸业,已经形成了一个文化体系。稷下学者又发扬而光大之,学术思想影响及于后代者,至为深远。稷下学宫,对战国中期各学术流派,采取兼容并包态度,故稷下文化是多元的。当时的百家争鸣即部分地体现在稷下学宫的各家论争驳难之中。齐滨海,与海外交通往还较多,所以齐文化是开放型的。阳国春秋时被齐所灭,此后自然要浸润于齐文化中。阳国又与邻近的鲁国同为姬姓国,鲁文化原是典型的周文化。伯禽初封于曲阜时就曾以三年时间变革当地的东夷风俗,以后笃守周礼,重农业,轻工商,坚持尊尊亲亲的宗法观念,思想比较保守。春秋后期,受孔子思想影响,形成了儒家学派,其仁学礼治,修、齐、治、平思想,从汉武帝以后,影响中国两千余年之久。阳国被灭以前,自然服膺鲁文化,即使被灭以后,齐的国策是“简其礼,从其俗”的,自然仍旧可以保留部分鲁文化并吸收儒家文化。在我国,当两种不同文化发生碰撞时,往往交融者多,排斥者少。阳都正处于齐鲁文化交融之地,它的居民中的有志者,就有条件吸收两种文化的精华,扬弃其糟粕,诸葛亮思想的形成,就得力于这两种文化。
  诸葛亮尝“自比于管、乐”。管仲的学术思想与政治实践,都对齐文化的形成作出大的贡献。司马迁评价他的功业,归纳为三句话:“通货积财(很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无商不富),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多重农轻工(手工业)商,而诸葛亮治蜀,重视并扶持蜀锦的生产,蜀锦外销便成为国家收入一大来源。蜀有井盐之利,他设司盐校尉,“校盐铁之利,利入甚多,有稗国用。”诸葛亮还重视手工业,曾用于打造军器上,他的文集中就有《作斧教》、《作匕首教》、《作刚铠教》。他本身也善工艺之事,曾损益连弩,作木牛流马。足见他不仅崇敬管仲,还接受了管仲的政治思想。至于乐毅,没有专门著作传世,也许诸葛亮崇敬的是他的功业。但是乐毅的后代有乐臣公,从河上丈人习黄老之学,传之盖公,汉初黄老清静无为之治便出自盖公的建议。诸葛亮那澹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思想,实际上渊源于老、庄、宋升尹文。《史记・乐毅列传》说:“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这也可以说明诸葛亮吸收齐文化的又一个方面。
  传经世家与独观其大略
  诸葛亮受鲁文化亦即汉之儒家思想影响,与东汉治学风气及其家族有关。两汉有累世经学的风气,多发生于五经博士及隐居教授的经师家庭中。一人习经,便传之子孙,成为世学。东汉时,通经为“禄利之路”,在官僚家庭中,影响也很大。诸葛家庭中,亮的远祖诸葛丰,“以明经为郡文学”起家,进入仕途。亮父诸葛珪先为弟父尉,后为泰山郡丞,应是经察举被本郡举荐的,这种人多具备经明行修的资格。亮兄诸葛瑾,曾游洛阳,治《毛诗》、《尚书》、《左氏春秋》。诸葛亮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其始业教育,应该是习儒家经典。倘若他六岁启蒙,至十三岁随叔父离开家乡,七八年的学习,便能够奠定了治学的基础。他十五岁时叔父诸葛玄带他姐弟去荆州依刘表。十七岁叔父死。他支撑起姐弟四人的家庭来,不但躬耕自养,还遍交荆襄的老少两代名士和学者,他若没有一定的学术素养,当地名士是不会纡尊下交的。他的学术基础,是幼年在阳都时受交融的齐鲁的文化影响而奠定的。这一点,历来研究诸葛亮的人都很少涉及到。
  诸葛亮的思想中,修身养廉,澹泊宁静是用道家思想。治国理民,则兼用儒法两家思想:综核名实,作《蜀科》,行令禁止,是用法家之长。坚持春秋大一统思想(所以才鞠躬尽瘁地兴复汉室),用贤、纳谏,养民,对与吴国讲信修睦,又是儒家治国的要务。这种兼容各家思想而采其长的治学方法,是受家乡当时两位知名学者的影响而形成的,那便是郑玄与应劭。郑玄是当时儒学名宿,北海高密人。他治学并不拘守师承家法,而是贯通各家思想。玄本传有这样一段记载:“(袁)绍客多豪俊……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玄依方辩对,咸岀问表,皆得所未闻”。可知他精通百家之学。应劭的《风俗通义》、《四库全书》置于王充《论衡》之后,可知其内容也包容诸家思想。郑玄一度经琅琊避地徐州,其学说自然随之南渐,阳都的儒家世家诸葛氏不能不受其影响应劭为泰山太守时,诸葛珪先为梁父尉,后为泰山郡丞,亮随父在任上(因此他爱好梁父县的民歌梁父吟),亦不能不受应劭思想影响。
  大家熟知的一项资料:诸葛亮在荆州时与石广元等三人共游学,“三人务为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独观其大略五字常被人轻轻放过,甚至于以为是“不求甚解”的别名。岂不知东汉年间,儒学渐趋走火入魔。一半人搞谶纬之学,一半人讲求章句。谶纬无论矣,章句之学乃是对经书繁琐而无用的诠释考址。诸葛亮的观其大略正是不治章句之学,而学习郑玄的删裁繁诬,纵览百家。也因此他有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为荆州的学者所重,才二十几岁,便被尊称为卧龙。正是:偏向古城寻旧踪,山川秀韵涤心胸”
  云霄万古说名相,沂水阳都起卧龙。
  作者:王汝涛临沂师专教授。

知识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第七辑

《沂南文史资料第七辑》

出版者:政协沂南县文史资料委员会

诸葛亮酿酒集团公司的主体企业一一沂南酒厂,依蒙山沂水之灵秀,继阳都佳酿之技艺,集诸家名酒之特长,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奋斗,挖掘出了诸葛亮喜爱的家乡酒的传统酿造工艺,加上现代科学配方,终于酿制出了色清透明、芳香浓郁、醇甜甘爽、回味悠长的诸葛亮系列家酒,获南斯拉夫诺维萨德第56届国际农业博览会暨发展中国家第17届为食品而奋斗博览会金奖和首届全国轻工业博览会金奖,为沂南争得了荣誉,给阳都增添了光彩。 为了回顾沂南酒厂45年艰苦创业的光辉历程,进ー步弘扬悠久的阳都酒文化,推动沂南酒厂的发展,振兴沂南经济,发挥文史资料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作用,我们编辑岀版了这本《诸葛亮家酒》专辑。本书以党的十四大和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为指针,从阳都历史及沂南酒厂发展过程等方面,全面反映了阳都酒文化的悠久历史,真实地再现了沂酒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以期达到“存史、资政、育人”的目的。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汝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伯峻
相关人物
顾栋高
相关人物
齐附庸
相关人物
管仲
相关人物
齐桓公
相关人物
诸葛丰
相关人物
诸葛亮
相关人物
诸葛瑾
相关人物
诸葛玄
相关人物
郑玄
相关人物
诸葛珪
相关人物
沂水县
相关地名
阳都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