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汶弦子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第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9654
颗粒名称: 沿汶弦子戏
分类号: I236.52
页数: 3
页码: 214-216
摘要: 弦子戏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早在清代中后期(道光年间)就已流传。同治年间(1870年前后)张庄镇“北沿汶弦子戏子弟班”(职业班)正式宣告成立。随即弦子戏在沂南境内得到了广泛传播,曾一度被人称为“沿汶弦子”,成了沂南的地方名戏。
关键词: 地方戏剧 弦子戏

内容

弦子戏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早在清代中后期(道光年间)就已流传。同治年间(1870年前后)张庄镇“北沿汶弦子戏子弟班”(职业班)正式宣告成立。随即弦子戏在沂南境内得到了广泛传播,曾一度被人称为“沿汶弦子”,成了沂南的地方名戏。
  “沿汶弦子”具有独特的凤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优雅入耳,娓娓动听。该戏的主弦伴奏乐器是弦子,协助伴奏乐器是竹笛、二胡、芦笙、月琴和琵琶。其音乐曲牌有三百多支,调式调性色彩鲜明,格调新颖别致。其声腔分为大调和小调两个部分。大调包括:除小生以外所有男性和老旦唱腔。小调包括:除老生、老旦以外的所有女性和小生的唱腔。大调唱腔刚劲、直朴,具有阳刚之美,善于表现豪放、激昂、慷慨、悲壮等思想情感。小调唱腔曲调华丽、婉转、细腻,具有阴柔之美,善于抒发那种内在含蓄、深切、缠绵、多愁多绪的情感。在行当划分方面也十分正宗,生、旦、净、末、丑,五行俱全,各具特色。由于该戏曲牌多样,声腔格调独特,所以在演出时大小剧目均宜上演,能登高雅之堂,也能不拘形式地随意安场,百儿八十人可演大戏,三五个人可演小戏和选场,其演出效果均能令人满意。
  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沿汶弦子”,随着当地的风俗民情和社会需求,进行着不断地改编和创新,从而得到了迅速传播和发展。解放前,上演的弦子戏全是传统剧目,演出形式多是街头巷尾攀凳子,三五成队摆摊设点,不择场合,不拘形式搞小型演出。有时也为大户人家设茶座,摆喜筵服务。抗战时期,当地群众用弦子戏曲调改编并演出了许多大型剧目,如《送郎参军》、《雀山搬兵》、《杨家将》、《花木兰》等,为保家卫国,支援抗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建国初期,沂蒙山区各类民间音乐及各种艺术形式大交流、大融汇,“北沿汶弦子戏子弟班”又改称为“北沿汶业余弦子戏剧团”。在其影响下,张庄的“小河班”,岸堤的“张家班”,界湖的“赵家班”都改为职业弦子戏剧团。即时,沂南成了弦子戏的传播中心,弦子戏随即流传到沂水、莒南、莒县、临沂、蒙阴等县,鲁南一带便形成了弦子戏的庞大体系。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沿汶弦子”以自编剧为主,先后移植并改编了“三世仇”、“夺印”、“两快六”等剧目,配合“社教”、“四清”运动进行广泛宣传。此间又曾多次参加了县和地区的文艺会演和调演,1960年在全区文艺会演中获奖。后期正赶上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北沿汶业余弦子戏剧团”被迫解散。但后来又以“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名义重开锣鼓,借用弦子戏曲调编排节目,进行宣传演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艺大解放,“沿汶弦子"又重振艺坛,在尽快恢复传统剧目上演的情况下,又创编上演了“计划生育好”、“太原新歌”、“掌鞋”等一批歌颂发家致富、遵纪守法和计划生育的文艺节目。在1982年举行的全县文艺会演中,该剧团荣获“剧种保留奖”。

知识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第六辑

《沂南文史资料第六辑》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沂南县委员会

本辑中收入的《山东纵队来沂蒙山区》的宝贵资料,是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国防大学前身)政治部主任鲍奇辰同志亲自讲述并两次修改定稿的;我县政协委员刘子东同志的回忆文章《我与刘导生同志的患难之交》,原北京市委副书记刘导生同志亲自作了修改并复信作以说明。沂南大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尽磨难,饱 经忧患。沂南的每座青山、每条小溪都在默默诉说着 它所经历的沧桑巨变。

阅读

相关人物

邵长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张庄镇
相关地名
弦子戏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