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长城穆陵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9536
颗粒名称: 齐长城穆陵关
分类号: K928.77
页数: 3
页码: 710-712
摘要: 出临沂过沂水,登上大岘山的关顶村,只见群峰嵯峨,两山对峙,峡谷千尺,气势十分壮观,这里便是古老的齐南天险穆陵关。东有长城岭,西是书案岭,当年关楼高耸,雄踞隘口,确有一夫挡关,万夫莫开之势。关北是临朐县,关南是沂水县,齐长城蜿蜒于山脊,西经沂源、博山、章丘、莱芜、泰安等县市到长清,东经莒县、五莲、诸城、胶南,直达胶州湾,全长1000余公里,横亘泰、鲁、沂三山,逶迤起伏,蔚为壮观。
关键词: 齐长城 穆陵关

内容

出临沂过沂水,登上大岘山的关顶村,只见群峰嵯峨,两山对峙,峡谷千尺,气势十分壮观,这里便是古老的齐南天险穆陵关。东有长城岭,西是书案岭,当年关楼高耸,雄踞隘口,确有一夫挡关,万夫莫开之势。关北是临朐县,关南是沂水县,齐长城蜿蜒于山脊,西经沂源、博山、章丘、莱芜、泰安等县市到长清,东经莒县、五莲、诸城、胶南,直达胶州湾,全长1000余公里,横亘泰、鲁、沂三山,逶迤起伏,蔚为壮观。清道光《临駒县志》记载:“大幌山在县治东南百五里,即齐乘穆陵关也。山岭长背一线,宛宛不断,登沂山南眺,东西横带,如防如垣”。
  据史书记载,齐长城的西段是春秋时期修筑的,位于齐国和鲁国的交界处。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强盛起来,不断向东北扩张,吞并了许多小国,直接威胁着齐国的安全,齐威王和齐宣王为了防御楚国北侵,陆续修建了中段和东段长城,使齐长城连在了一起。《齐记》记载:“齐宣王(前319一前301)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清道光《沂水县志》对沂水县境内的长城作了记载:“长城在邑北一百里太平社,东西横亘数百里”。又载:“县北偏东百五里,上有穆陵关,关之南北为沂朐交界处。齐宣王筑长城于此,西起济州,东抵海,犹存遗址”。当时齐国在山东北部,据《左传》记载:“賜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当年穆陵关是齐国南疆的重要关隘,为历代兵家所瞩目,多次重修。关楼左侧保留的一通明嘉靖增修穆陵关的碑记载:嘉靖四十三年(1564)青州知府杜思在城楼旁建筑关楼公馆,添设弓兵20人,带家小40人,住在关上轮流守关。另一通清道光年间的碑记载:对穆陵关城楼及西边的城墙又进行了翻修加固,使穆陵关更加雄浑壮观,坚不可摧。
  清道光《沂水县志》记载:“常将军庙,在穆陵关后”。沈亚之《沂水杂记》记载:“沂水百里有将军岘,甚灵,民置祠路侧。将军曾为五郡牧,姓常,名元通,因筑城墙失主意斩之……县西北幌山岭有台,如城垣,东西不计里数,疑即将军筑”。传说,齐宣王筑长城时,派常元通为督工将军,常曾对民工说:我走到哪里就把长城修到那里。常将军的家安在穆陵关北1.5公里处的草亭村,当长城修筑到穆陵关时,常将军回草亭村看家,未向民工说明,民工就把城墙修到了草亭村西岭,齐宣王得知后,以私自探家误修长城的罪名杀了常将军。后来,楚军攻打齐国,费了很大力气,死伤了很多兵将攻破了第一道城墙,可又被草亭村的第二道城墙阻住,楚军无一力再攻,只好退兵.这时齐宣王认识到自己错杀了常将军,下令为常将军昭雪,并为常将军建庙,铸造高1.4米的铁像,永远纪念。
  几千年来,穆陵关饱经沧桑,在“文革”中又遭受严重破坏,目前,城楼仅剩残基,两边的城墻亦残缺不全。城墙由黄土夯筑而成,基宽3—5米,残垣高1一2米,仍不减当年雄风。站立关口西望东镇沂山,层峦叠嶂,郁郁葱葱碧凝黛染,百丈崖瀑布飞流直下,如同一条白练。近看关口,峰恋嵯峨,巉岩危立,沟壑纵横,万木葱茏,山风呼啸,烟云缥缈,古老的长城像一条若隐若现的巨龙,绚丽壮观,自古以来,许多贤哲名士慕名前来观赏。明代薛瑄赞曰:“万山绝顶穆陵关,一上山楼五月寒,烟树满川浮暝色,晚风吹雨湿杆栏足见穆陵关当年之雄姿。

知识出处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涵盖文化教育、工商经济及风物特产三大板块。 临沂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春秋时建启阳城,秦时属琅琊郡,汉代设临沂县,清设沂州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是重要的革命根据地。这里成立全国第一个省级人民政权山东省人民政府,铸就出民族精神沂蒙精神。临沂文化的精髓沂蒙精神,是临沂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沂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兴业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临沂县
相关地名
沂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