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的柳琴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9435
颗粒名称: 郯城的柳琴戏
分类号: J825
页数: 6
页码: 170-175
摘要: 柳琴戏,是鲁南、苏北、皖北和豫东一带地方剧之一。它由于唱腔有独特的韵律,曲调优美朴实,缠绵悦耳,耐人寻味,道白充溢着方言土语,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纯朴的乡土气息,使人听起来倍感亲切,因此,很受广大群众欢迎。
关键词: 郯城 柳琴戏

内容

柳琴戏,是鲁南、苏北、皖北和豫东一带地方剧之一。它由于唱腔有独特的韵律,曲调优美朴实,缠绵悦耳,耐人寻味,道白充溢着方言土语,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纯朴的乡土气息,使人听起来倍感亲切,因此,很受广大群众欢迎。
  “柳琴戏”一名,是1954年华东地方戏会演时,经过专家们磋商,根据其主要伴奏乐器柳叶琴而确定的。
  郯城的柳琴戏,过去叫“小戏”、“肘鼓子”、“拉魂腔”。
  “小戏”是对“大戏”——京剧而言,泛指区域性的地方戏,如“泗州戏”等。
  “肘鼓子”,又名“周姑子”,它是民间小演唱。清代中叶流行于山东南部和江苏、安徽北部,以肘上缚一狗皮鼓伴奏而得名。巫师、尼姑、乞丐等也演唱。清末汇流于用弦乐伴奏的“拉魂腔”。据老艺人讲,肘鼓子有九腔十八调。就目前了解到的“迎神”、“安神”、“送神”等调来看与“拉魂腔,,的曲调是有明显的亲缘关系。还有,被“拉魂腔”艺人敬为祖师的武大、武二,又称“武大周姑子”、“武二周姑子”,他们本人干这种迷信职业,后世艺人中不少人也一身兼演“拉魂腔”和“肘鼓子”两行。20世纪30年代,郯城农村有些听小戏的戏迷,回家吃饭时竟叫家里人给“盛碗肘鼓子来“。这说明,"肘鼓子’’一名,在郯城是深入人心的。
  “拉魂腔”在郯城的群众中也有叫“拉花腔”、“拉呼腔”、“拉洪腔”、"拉胃腔''的。由于艺人在演唱时,把音节处理得委婉动人,使人听了恍忽把人的“魂”拉走了。这是对它唱腔优美的夸张和赞誉。“拉魂腔”是被群众所公认的,后几种说法,是由于字音传讹的缘故。
  “拉魂腔'',从有关的资料看,是由民歌民谣、俚曲小调发展而成的。就其来源、发展、乐器伴奏和演岀形式等,有经过艺人的劳动逐渐发展完善的过程。
  郯城的“拉魂腔”与“姑娘腔”、“姐儿扭”有密切的关系。现根据有关资料,从唱腔、伴奏、演出等几个方面,浅述郯城“拉魂腔”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一、姑娘腔
  旧社会,郯城十年九荒,天灾人祸交替发生,广大劳苦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人们为了生存,在走投无路、乞借无门的困境下,只好携儿带女,乞食四方,呼婶子喊大娘,挨门讨饭,得以活命。有的人用民歌小调“唱门子”,代替呼叫的讨饭方法,施主愿意施舍,比原来的方法既省力又收入多。开始多是姑娘、媳妇唱门子,有的清唱民间小调,有的手执金钱板,打着节拍唱。“姑娘腔''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这种“唱门子”方法愈来愈多,以至郯城的“姑娘腔”能与凤阳花鼓视为同等的艺术群体,而且是一个很大的艺术群体。这是郯城贫苦人民的一种集体创造。
  二姐儿扭
  在演唱“姑娘腔”的过程中,从单纯的清唱逐渐伴以动作,演变成“姐儿扭”。这是民歌朝着戏剧化发展跨越的一大步。这时演唱的形式,不拘泥于原地呆板的清唱,也不是单一的“唱门子”,有条件的能设场(摊)演岀,演唱的人数由一人变成了多人。如果有二人演唱,大致分工为:一名演唱,一名伴奏,演唱者扮演故事中各行当主角,伴奏者在操琴的同时充任各种副角。如果有三人演唱。分工就较为细致了,二人扮演故事中各行当的主、副角色,另一人专职伴奏。三人以上的就形成了小型演出队,但在演唱大型的故事戏时,仍然是“抹帽子”戏,就是一人可演多种角色,轮番上、下场。行当的区分,没有复杂的化妆,只是以简单的服装、象征性的道具作为行当的标志。基于收入偏低、演岀方便,人数不太多,一般只有七八人就能组成一个象样的班子了。用他们的行话说:“七忙八不忙,九人有戏房”。有8个人就能组成一个演出团体,规模不大,伴奏者往往一人兼任文武全场。武场时左手击鼓,右手击大小锣,脚踏击钹;文场时脚上击梆,左右手弹琴。相互呼应,配合默契。
  随着“姑娘腔”上升演变成“姐儿扭”以至发展为设摊演唱,这对郯城的民歌发展也有极大的促进。郯城的民歌俚曲小调,曲目繁多,如《小五更》、《四季调》、《十二个月》等就有百首之多。郯城还有首民谣:“要听姐儿扭,一溜山根泉源头。”可见流行之广。较著名的民歌如《山坡羊》、《豆芽黄》、《扎花鞋》等某些旋律,早已用于“拉魂腔”,作为基本唱法了。例如“拉魂腔”中最具有特点、演员们在演唱中又经常使用的小七度上行大跳,就是“拉魂腔”吸收了《扎花鞋》中未一句。
  姐儿南园扎花鞋来吆手拿着钢针扎起来哟弯哎扎花鞋哟弯哎
  这种唱法,一直沿用至今,这对柳琴戏形成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三、从打击乐的加入,也能看出郯城柳琴戏的发展和完善。柳琴戏的打击乐最初只有一面大锣,由操琴者兼职敲击。从20世纪20年代初,才逐渐形成了一套武场。当时,郯城县梁家庄艺人梁学会(又名学四),从沙墩艺人张秀荣、张秀起处学会了一些京剧锣鼓经,如“双抱边”、“三柱香”、“四面镜”、"水底鱼'’等,移植在“拉魂腔”中使用。30年代后,又由他的徒弟李忠玉、田成玉等人进一步吸收了京剧锣鼓经。至此,才充实、完善了柳琴戏中的打击乐器。
  据峄县老艺人马学成、徐州柳琴艺人冯玉贵讲:田成玉等人曾去过峄县、徐州传授过打击乐器锣鼓经;另外,新沂艺人季良奎也举例说明新沂、邳县柳琴戏的打击乐是田成玉等人传给的。
  四、柳琴戏的伴奏乐器柳叶琴,最早是郯城“拉魂腔”艺人和木工研制的。柳叶琴的形体,是贫苦人们外岀乞讨所用的瓢的变形,瓢是讨饭人的必备饭具,随着“唱门子”乞讨方法的产生,瓢既盛饭,又是“唱门子''的敲击乐器,后来唱门子小调跃升为“拉魂腔”,这时的瓢已是无力充任了。它音色不美,音量不大,音调单纯。于是,有的人就仿效我国古琴的做法,在瓢上敷一木板,竖上琴杆,定上品位,这就形成了柳叶琴的雏形。因琴肚太大,不便于携带,于是又加以改进,始制成今日柳叶状的柳叶琴。
  制作柳叶琴的工匠以郯城为最佳。郯城县著名木工吴福增,在本世纪初,制作的柳叶琴就享有“盖山东”的美誉。解放后,徐州柳琴剧团、临沂柳琴剧队初建时,都曾向吴福增的徒弟谢银光定做过柳叶琴。现在,郯城县庙山乡岳庄村高庆贺等人制做的柳叶琴,仍然是闻名遐迩。
  五、“拉魂腔”的形成时间无文字记载,艺人们说,大约在清乾隆年间,至今约有200年历史。据老艺人证实,临沂地区最早唱“拉魂腔”的是郯城的一位姓金的艺人,他活动范围在郯南一带,名声颇著。金氏之后又分邱、黄二门派世代相传,迄今已至八九代了。“拉魂腔”在发展中除了本宗祖所谓嫡系外,经过拜师招徒、组班传艺等方法,也传给了旁系甚至外姓。由于招贤举才,使“拉魂腔”得到迅速的扩展壮大。民国初年,郯城县沙墩村的张秀荣、张秀起、杨二群等人组织的班子一度发展到20多人,这是临沂地区首先发展的最大班社。民国二十年(1931)郯城县著名艺人梁学会,曾带一小型“拉魂腔”班10人到上海演出近一年时间,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时至今日,在郯城县境有不少乡镇几乎是村村有班、人人能唱。在当前虽然现代文艺形式的电影、电视增多了,但是柳琴戏仍然倍受广大群众的欢迎。郯城县在1981一1983年的汇演以及后来的多次调演中,各乡镇选送的节目也多是柳琴戏。郯城的京剧团,也顺应形势的需要,改弦易辙,变京剧为柳琴戏。
  由于柳琴戏在郯城历史久远,因此,也就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很有才华的演员。1953年,临沂柳琴剧队初建时,临沂文化馆的王慎斋亲自到郯城县聘请柳琴戏艺人,如临沂柳琴戏剧团的老艺人冯士选是郯城县二郎墩人,曹玉龙是郯城县大泥湖人,骆成训是郯城县樊村人,李春生是郯城县张哨人,张金兰、徐桂霞、徐庆玉等都是郯城县三捷庄人。李春生和张金兰在临沂柳琴剧团享有盛名,后来都担任了柳琴剧团的领导工作。1954年,李春生在山东省第一届戏剧会演中主演《打干棒》获演员奖,1957年被中国戏曲家协会吸收为会员1960年,他主演的《打干棒》、《丝鸾记》的唱段被灌制成唱片发行。他的主要代表剧目有《秦香莲》、《王华买爹》、《瓦岗寨》、《孙安动本》、《十五贯》。其中包公、孙安、况钟是他最喜爱的角色,在这些角色中他曾倾注过自己的感情和心血。张金兰在观众中的印象尤为深刻。由于她吐词清晰,唱腔优美,韵味浓郁,字正腔园,垛板赶词,句句入耳,大家都爱听她的戏。1954年,山东省第一届戏剧会演,张金兰在《闹书房》主演张玉姐,获得演员奖。1956年,全省第二届戏剧会演,张金兰同丈夫邵瑞武一起主演了《休丁香》,分别获得演员一等奖和二等奖。1959年,被中国戏剧家协会吸收为会员。1962年,灌制了《丝鸾记》、《父女顶嘴》、《王二姐剜菜》等唱片。1982年,她又与丈夫一起灌制了《王二英思夫》、《三击掌》、《鸿雁捎书》、《状元打更》、《秦香莲》、《喝面叶》等唱片。近年来,省、市广播电台经常播放这些唱片,为柳琴戏增添了新的光彩.广大群众还对李春生、张金兰的柳琴戏有这样的赞誉:“看戏不见李春生,两毛钱白扔。”“看戏不看张金兰,白花几毛钱。”
  另外,江苏的邳县、新沂柳琴剧团和山东膝县柳琴剧团等也都有郯城籍的主要演员。

知识出处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涵盖文化教育、工商经济及风物特产三大板块。 临沂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春秋时建启阳城,秦时属琅琊郡,汉代设临沂县,清设沂州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是重要的革命根据地。这里成立全国第一个省级人民政权山东省人民政府,铸就出民族精神沂蒙精神。临沂文化的精髓沂蒙精神,是临沂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沂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

相关人物

刘骥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吴福增
相关人物
梁学会
相关人物
冯士选
相关人物
曹玉龙
相关人物
骆成训
相关人物
李春生
相关人物
张金兰
相关人物
徐桂霞
相关人物
徐庆玉
相关人物
郯城县
相关地名
柳琴戏
相关专题
肘鼓子
相关专题
拉魂腔
相关专题
姑娘腔
相关专题
姐儿扭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