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墓碑诗文述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9432
颗粒名称: 颜真卿墓碑诗文述略
分类号: K825.72
页数: 6
页码: 154-159
摘要: 唐朝著明政治家、书法家颜真卿与其从兄颜杲卿祖籍琅琊临沂。颜真卿在平定叛军之后,被封为鲁郡公、擢为太子太师,后死于叛军李希烈之手。费县城温河岸畔,建有“双忠祠”,祠前立有鲁公碑,碑阴所刻的《鲁公仙真记》,是宋代著明书法家米芾所题。
关键词: 颜真卿 墓碑 诗文

内容

唐朝著明政治家、书法家颜真卿与其从兄颜杲卿祖籍琅琊临沂。《费县志•人物》记载:“三国魏时,颜盛,字叔台,青徐二州刺史,关内侯,始自鲁徙居琅娜孝悌里颜盛之子颜钦,颜钦之子颜默,颜默之子颜含。颜含“随元帝南渡,……至之推”。“之推,北齐黄门侍郎,修文馆学士。齐亡人周,始家关内,遂为长安人焉”(《旧唐书•忠义下》)。颜真卿这一代,就出生于长安。后来颜杲卿为常山太守,颜真卿为平原太守。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叛军直逼京城长安。颜真卿、颜杲卿联合起兵,阻挡叛军,保卫京城。颜真卿被河北17郡共推为华夏盟主。后来颜杲卿死于安禄山之手。谥为忠烈公。颜真卿在平定叛军之后,被封为鲁郡公、擢为太子太师,后死于叛军李希烈之手。对于颜真卿的死,“帝废朝五日,赠司徒、谥文忠,天下不以姓氏称,而独曰鲁公”(《新唐书》)。他们反对分裂,致力维护唐王朝的大一统的“忠烈正气”,受到皇帝的褒扬,尤其是颜真卿的书法艺术,更享誉千古。
  费县城温河岸畔,建有“双忠祠”,祠前立有鲁公碑,碑阴所刻的《鲁公仙真记》,是宋代著明书法家米芾所题。碑文如下:
  “鲁公为卢杞所忌,李希烈反,杞首议遭公,谏者甚众。德宗问杞,对曰:真卿,朝廷重臣,忠义闻天下,谁不慴服?臣常父事之。今遣使不为贼惮则辱国,纷纷之言,岂足听?陛下当自断之,无惑众意。德宗不能夺,遂遣之。人知公不还矣。亲族饯于长乐坡。公既饮乃上梁跳蹄,谓饯者曰:'吾昔江南遇道士陶八,得刀圭碧霞饵之,自此不衰。尝言十年后有大厄,当今我于罗浮山,此行几是欤?,次汜水,怳遇陶,笑谓曰:'吉,吉’,指嵩,少而去。后公死于贼。贼平,家人启瘗,状有金色爪发,皆长如生人。归葬偃师北山先茔。后,有贾人至罗浮山,遇二道士弈,即而观之。问曰:'子何所来?'贾人曰:‘洛阳。'许诺。即札书付之。其题曰:'至洛都偃师县北小颜家。'及往访之,则茔也。守塚苍头识公书,大惊。问状,皆公也。因与至其家,白之,家人大哭。卜日开犷发棺,已空矣。呜呼!杞欲害公之人,而不能害之,仙也。希烈、杞等,贼耳。贼之杀人有常刑,公死且不朽,又况仙耶?”
  米芾的题刻,非属史实,却反映了中原人民厌恶分裂割据,渴望统一安定,对为此而死的颜真卿、颜杲卿,以其死而不朽,转世成仙,表达深切的怀念与敬仰之情。米芾对李希烈、卢杞之流的抨击和痛骂,表达了中原人民的愤恨之情。
  据考证,费县境内有鲁公墓两处,鲁公碑三处四幢。一是费县方城镇颜林村,有颜真卿、颜杲卿兄弟墓葬两座,石碑一幢。两墓堆积很大,旁边有两棵高大的桧树,清代举人王蜒曾到此并题《二颜双桧树》诗一首:“土封靡漫石碑残,双桧参天无屈蟠。定是九幽魂魄化,峩冠长剑立高寒。”史传,北宋时期这里建有鲁公祠,后倾圮。嘉祐年间,颜真卿的十一世孙颜安上出钱在费县城东买地建祠,名双忠祠。祠前立有鲁公碑。石碑连额高2.7米,广1.37米,宋嘉祐七年,曹辅撰文,秦观书,邓杓篆额……庙成于嘉祐六年十二月,碑之建则在七年四月也。……北向,南面系碑阴,刻《鲁公仙真记》。
  鲁公碑正面的碑文,在叙述了颜真卿的生平功绩之后,赞颂了“屹屹鲁公,风于百世,泰山之祐,鲁庙翼翼。”
  正面碑文,字体行楷,遒劲刚健,端庄圆润,清丽娟秀;碑阴《鲁公仙真记》,字径5.8厘米,字体行书,雄隽挺健,舒畅圆润,潇洒俊逸。秦观,北宋著名词人,米芾,著名书画家,一碑岀自两位名家大手笔,十分难得。正如《费县志》载:“是文与书,俱堪珍重,”实为古碑碣中之珍品。“十年动乱”中被毁,有张朴山先生,毁前将碑文全部拓下,今收藏于费县文化馆。
  《偃师县志》记载:“唐德宗贞元元年(875),宰相,著名书法家颜真卿,被叛王李希烈杀害,葬于县东汤泉村南。”
  该地确有此墓,墓前石碑两幢,其一高约1.45米,宽0.60米,厚0.17米,正面楷书刻“乾隆五十五年三月太守张松孙书;福唐赠司徒,谥文公之墓,邑令汤毓倬石''。其二高约1.75米,宽0.60米,厚0.15米,正面楷书刻“唐太师颜鲁公真卿墓碑记,吕纯如撰文并石”,碑阴有碑文17行,行72字,该碑系乾隆三十三年三月立。
  碑文所述,与米芾的《鲁公仙真记》如岀一辙。对李希烈、卢杞的痛斥,对颜真卿的赞颂也与费县的鲁公碑文观点一致。
  颜杲卿葬于长安凤楼;颜真卿葬于偃师,那么,费县的二颜墓非空即假。因费县民间至今流传着“请空陵''的习俗。客死异地他乡,尸体无法运回原籍者,其祖籍村中须有空墓,使墓的排列按辈分长幼由后向前,无一漏者。《费县志》载:“费地相传有平原、常山墓者,其族姓后裔居此,或招魂葬,或葬衣冠,为情理之所有耳。”
  可惜的是费县的双忠祠和鲁公碑都毁于“十年动乱”,颜林的两座大墓也作为“四旧'’挖掉了。值得注意的是二颜墓确属空墓,与县志的推测相合,也与《鲁公仙真记》所载的空棺相合。
  1979年,有人发现残存墓穴中有注有“元熙年”、“泰始年”字样的砖瓦块,认定是两晋时期的墓葬,否定了二颜墓之说。从上部拆除的砖块看,都是唐代以后的灰白色大方砖,宋朝把它作为二颜墓修过是确实可信的。北宋曹辅的《改建颜鲁公新庙记》载:“今庙宇不能庇风雨,愿闻于朝,少加崇茸,俾有司得岁时奉祀,知军州事梁侯彦深,即具闻太常议典礼。”《沂州府志》也载:“宋元祐六年诏治沂州费县颜真卿墓。”不论是空墓还是假墓,能受到人们如此重视,亦可见颜真卿对后世影响非同一般。
  祠堂
  颜真卿被害后,为其塑像建祠者,除费县颜林和费县城祊河东岸的鲁公庙村两处,还有米芾所记的一处。他在《鲁公仙真记》一文的后半部记有“元祐三年九月,途游吴兴,适靓郡人鲁公之祠,因得拜谒公像,其英气仙骨,凛然如在……”
  吴兴即今浙江省湖州市,湖州人为什么要给颜真卿建祠呢?《新唐书》载:颜真卿“摄事太庙,言祭器不饬。'’宰相元载"以为诽谤,贬峡州别驾,迁抚、湖二州刺史。”既然颜真卿当过湖州刺史,那么米芾见湖州人给他建祠是可信的,不过后来年久失修,现已无迹可寻了。
  诗文
  唐朝以后,赞颂颜氏兄弟的诗文很多。特别是南宋抗元名将文天祥,他的民族气节是深受二颜影响的。《文山先生全集》中有《过平原作》一诗:
  “平原太守颜真卿,长安天子不知名。
  一朝渔阳动颦鼓,大河以北无坚城。
  公家兄弟奋戈起,一十七郡连夏盟。
  贼闻失色分兵还,不敢长驱入咸京。
  明皇父子将西狩,由是灵武起义兵。
  唐家再选李部力,若论牵制公威灵。
  哀哉常山惨钩舌,心归朝廷气不慑。
  崎岖坎坷不得志,出入四朝毙忠节。
  希烈安能遽杀公,宰相卢杞欺日月。
  乱臣贼子归何处,茫茫烟草中原土。
  公死于今六百年,忠精赫赫雷当天。”
  明朝时,山东布政使司左参议邵以仁在《二颜林碑记》中赞颂颜杲卿“孤城决战,寡不能支,舌膏贼刃,终无挠词。”谓卢杞、李希烈“谗杞摇虿,逆烈逞猘”。而颜真卿“庶几悔罪,孑身往谕。一言不合,忠告何济?百折不回,甘心伏缢。”颂其二人“难兄之弟,难弟之兄,慷慨赴义,视死如生。”
  清朝时,费县知县朱约有《谒双忠祠》一诗:
  天宝雄藩首范阳,兼镇节度除郡王。
  宠极骄生遂跋扈,郡邑蹂蹒势莫当。
  常山太守忠义性,整戈缮甲计初定。
  未几贼垒环城池,告急邻封缓不应。
  矢穷粮尽城已摧,骂贼捐躯气猶劲。
  一死足以酬主恩,芳名直与日月并。
  平原乡土血泪流,招讨河北歼国仇。
  间关履险归行在,立朝侃侃宣嘉猷。
  位望愈隆忌愈甚,奉使希烈遭拘留。
  三载臣节终勿夺,杀身成仁复何求。
  二公祠宇靑山麓,懔懔如生唐冠服。
  春秋享祭近千年,节同祀同祀名独。
  庚辰受命来东蒙,谒以双忠更旧族。
  庭前圭幹挺寒松,绿荫苍苔风谡谡。
  清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金祖望在《梅花岭记》中写道:“颜太师以兵解……”将民族英雄史可法、文天祥与颜真卿相提并论,对颜真卿成仙,文天祥成佛之说,他认为“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以岀世入世之面目?”
  清代兵部尚书张鹏翮有《题双忠祠》诗一首:
  “成仁取义死犹生,千古双忠弟与兄。忠孝神仙无二理,人间天上自成名。”
  另有清代的王式丹有《谒双忠祠》一诗云:
  范阳贼兵天下雄,挫其锋者两颜公。
  常山平原如指臂,义旗遮敝山以东。
  西连张许势將角,牵掣贼肘揕贼胸。
  藉非哥舒一战误,岂有火及骊山宫。
  中原瓦裂纵无补,缓贼西上已奇功。
  常山殉国自犁舌,鲁公爵秩方尊崇。
  讵意白头值蓝面,贼庭洒血留孤忠。
  并是杀身成仁者,传闻尸解亦凿空。
  我来此地拜祠宇,入门英烈横高穹。
  钟灵孕杰傍祊水,千秋兄弟徂豆同。
  仪观犹见唐冠珮,幽沉榱桷回悲风。
  贤令好古征诗句,吮毫怅望思遗踪。
  丰碑大书秦与米,睢阳庙祀俱无穷。

知识出处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涵盖文化教育、工商经济及风物特产三大板块。 临沂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春秋时建启阳城,秦时属琅琊郡,汉代设临沂县,清设沂州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是重要的革命根据地。这里成立全国第一个省级人民政权山东省人民政府,铸就出民族精神沂蒙精神。临沂文化的精髓沂蒙精神,是临沂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沂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洪乾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颜真卿
相关人物
安禄山
相关人物
费县
相关地名
鲁公碑
相关作品
二颜双桧树
相关作品
过平原作
相关作品
二颜林碑记
相关作品
谒双忠祠
相关作品
题双忠祠
相关作品
王式丹谒双忠祠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