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阴的名门旺族——公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沂文史集粹 第二册》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9348
颗粒名称: 蒙阴的名门旺族——公姓
分类号: D01
页数: 5
页码: 404-408
摘要: 公姓,在蒙阴县以外,罕为人知,甚至怀疑姓氏中竟有此字。而在蒙阴不但有公姓,而且很普遍。据1992年人口普查统计,蒙阴328个姓氏总人口512000余人,而公姓人口有34000余人。占总人口的6.7%多,这足以说明公姓在蒙阴,确属旺族。另外,说它是名门,因为在明朝末年,蒙阴公氏祖先曾五代蝉联“进士'',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馆阁世家”。他们或文治,或武功,多有建树,并均有诗文专集传世。“博学宏词”,“作述继美”(见《明史》),也是明代江北不可多见的文学世家。
关键词: 蒙阴 名门旺族 公姓

内容

公姓,在蒙阴县以外,罕为人知,甚至怀疑姓氏中竟有此字。而在蒙阴不但有公姓,而且很普遍。据1992年人口普查统计,蒙阴328个姓氏总人口512000余人,而公姓人口有34000余人。占总人口的6.7%多,这足以说明公姓在蒙阴,确属旺族。另外,说它是名门,因为在明朝末年,蒙阴公氏祖先曾五代蝉联“进士'',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馆阁世家”。他们或文治,或武功,多有建树,并均有诗文专集传世。“博学宏词”,“作述继美”(见《明史》),也是明代江北不可多见的文学世家。
  据公氏族谱考,蒙阴公氏的远祖,可追溯到元朝末年公海。公海在元朝是世袭的“万户”。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他们当然在被镇压和被管制之列,公海就被遣送到辽东戍边。当时规定,戍边者年过40,允许儿子代还。公海有4子:守道、守信、守权、守敬。公海到40岁时,3个儿子都不愿去辽东戍边,唯有4子公守敬愿去替父戍边。因其妻病故,尚有刚刚10个月的儿子公兟难以舍弃,只好抱着公兟前往辽东。走到金州(今辽宁金县)时,被海险阻挡,同行者都因害怕海浪而中途折回。而公守敬将其儿子公兟托付葛姓者带回,寄养在大哥公守道家,一人冒险越海去辽东,竟代父还。
  公兟长到15岁时,便经常询问自己的父母,其伯父公守道只好将当年的实情相告。公兟听后历经艰辛渡海寻亲。抵辽东后,父子不相识,公守敬验看了儿子脖子后面的疮疤,二人拥抱大哭。他们父子二人的孝心和经历使当时的各级官员大受感动, 于是逐级呈报,请将其父子注销“军籍'',发回原籍,终得皇帝“恩准”。后来公兟以“孝行”受到举荐,担任了广宗县县丞。从此,公氏即从“军籍”登上了仕途。
  公兟的儿子公评,已广有家私。《蒙阴县志》上说他“富而好施,睦族劝善”。为公氏家族的振兴奠定了经济基础。
  公评的儿子公忠,据公氏族谱记载:“孝友承先,诗书启后,公氏之兴,始于忠。”公忠有二子,长子公勉仁,次子公景仁。而公氏真正登上仕途和文坛,还是从公勉仁开始,也就是公氏“五世进士”的第1世。
  公勉仁:号西埠。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中进士。授“行人”,升江西道按察御史,太仆寺少卿。明武宗正德初年,因为得罪了宦官刘瑾,被降为四川参议。后因战功,又升为都御史巡抚大同,志书上称他“选将练卒,勤修烽垒,在边十年无警”。著有《东山集》行世,可现在能见到的仅有《舟中野望》七律8首。
  公跻奎:原名志厚,公景仁之子,公勉仁之侄。明嘉靖十四年(1535)中进士。是公氏“五世进士”的第2世。初以工部郎中出守山西潞安,又升湖广副使。后调广西,累立战功。著有《中岩诗草》行世。《蒙阴县志·艺文志》中尚能读到他咏“蒙阴八景”的律诗8首。公跻奎有5个儿子:长子一载任知县;二子一鸣任县丞;三子一扬任工部郎中;四子一跃任岷州卫经历;五子一翔任京卫千户。
  公一扬:公跻奎三子。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中进士,是公氏“五世进士”的第3世。初授大理寺评事,迁河南裕州知州。仕至工部郎中。著有《闲音集》。其《秋夜弹琴》、《卜筑》2首及《蒙阴八景》等诗现在尚能读到。
  公家臣:字共甫,号东塘,兴济县令,公一载之子。公跻奎长孙。他“天资诚朴,不苟为异同,读书务求经世之学”。于隆庆五年中进士,是公氏“五世进士”的第4世。初选庶吉士,授编修,负责校阅《世宗(即嘉靖帝朱厚熄)实录》,完成以后,受到万历帝钦赐金币的嘉奖。
  后因迕时相张居正而被贬为泽州判官,后移官至广平司理及南京户部主事。万历十一年(1583)死于滁州。终年51岁。
  公家臣一生诚朴正直,“立朝正色,居乡谨厚”,他的不幸遭遇受到当朝人士的同情。连天启皇帝赠他的“诰命”中也说:“宏文博物,懿行作人;居号义门,仕为良史……而天年不待,世永惜之。”著有《东塘集》。
  公鼐:字孝与,公家臣长子。生于公元1558年,卒于公元1626年。明代著名文学家、诗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中进士,是公氏“五世进士”的第5世。
  公鼐自幼即以“异敏”著称。他“生有异才,龆龄(刚换乳牙时)能诗。读书一目即记,载籍靡不腹笥之,弱冠文名炳著海内,直指毛公试而奇之,升蒙阴为中邑”。原来,明清以来的院试(考取秀才),根据各县大小,人丁多寡,按上、中、下三级分有一定名额。蒙阴地僻人稀,一直属于下等县,当然名额最少。由于公鼐的特异惠敏,使蒙阴跃居“中邑”,每届增加五六个名额。这不仅是他个人的光荣,也是造福于桑梓士林的大好事。1571年,公鼐14岁时,其父公家臣考中进士。不久,又被授为翰林院编修,公鼐即随父进京读书。从此,他在身居要职的词林名宿、翰苑文英们的指点和薰陶下,眼界大开,学业日臻精深,他的文名“炳著海内”,诗名也已崭露头角了。他16岁时写下的七律《拟秋怀》,在意境、格律等方面,都已臻于成熟,颇有大家风度了。
  公鼐20岁时,其父因触怒首辅张居正而被贬官,公鼐也只好返回故乡蒙阴。此后20年中,他忍受着父遭迫害、继而又去世、科名亦很不得意的打击,发愤苦读。直至1597年,他40岁时,才与其弟公鼒同科考中举人。
  1601年,公鼐44岁时考中进士。被授为“翰林院编修,屡迁左谕德,为东宫讲官”(见《明史·公鼐传》)。“东宫讲官”的职责就是给诸王子当教师。当时,神宗(万历)皇后无子,诸妃生子常洛、常洵、常浩。按照儒家礼法:“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长洛(后来的光宗)是长子,应立为太子,但神宗宠爱郑贵妃,就想立其子常洵(郑妃所生)为太子。围绕这一立“国本”的问题,朝臣与太监、勋戚之间,展开了一系列的明争暗斗。而身居东宫侍讲的近臣,稍有不慎,就会带来杀身之祸。后来,常洛勉强被立为太子,公鼐也升为“左庶子”,成为太子的首席侍从官。然而诸王子争权夺利的斗争并没有结束。接着发生了“三王并封”之争和“福王(常洵)就国''之争,公鼐则成为“后党”、“阉党”的眼中钉。为了 “明哲保身”,公鼐只好“引疾归”(因病辞职)了。
  1619年,太子常洛即位,是为光宗。召公鼐回京,拜为国子监祭酒。光宗曾亲书“理学名臣”4字的匾额,挂在公鼐的府门。“国有大事,公卿咸就裁”。可惜好景不长,光宗即位仅过半年,就去世了。
  熹宗(朱由校)即位后,开始对公鼐仍很器重,以“两代帝师”视之,加封公鼐为礼部右侍郎,詹事府詹事。后来太监魏忠贤专权乱政,性格耿介正直的公鼐受到冷遇和打击,不得不再一次 “引疾归”,从此,脱离了仕途,68岁时卒于故乡蒙阴。崇祯元年被追封礼部尚书,谥文介。
  公鼐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文。现在仅存的有《问次斋集诗稿》手秒本,共8卷20余万字保存完好(现存蒙阴县政协),是研究明代历史和文化的第一手珍贵资料。
  公鼐有3个儿子。长子公光国,字宾王。少年中秀才后,屡试不举,于是弃文从武。因军功升为副总兵防守徐州。年40岁早逝。次子公端,担任过光禄寺署丕。三子公甸,仕至南京户部郎中。
  到公鼐的孙子辈,科名就衰弱了。只靠祖、父辈的“恩荫”任过一般职务。崇祯十三年(1640),蒙阴发生蝗灾,“蒙民大饥”。公氏家捐资施粥,贱祟“以救饥民”。第二年(1641)山东巡抚王公弼、总兵官刘泽清统兵3万追剿巨寇,路过蒙阴时,军饷告艰, “官兵所过,劫掠胜于盗贼"。公氏家族只好拿出粮食1000余石 “犒师”,才把官兵打发走,地方百姓得以安宁。从此,公氏家族的家业也开始贫寒。

知识出处

临沂文史集粹 第二册

《临沂文史集粹 第二册》

《临沂文史集粹第二册》收入临沂历史沿革、临沂古地名考略、费城、郯城旧时婚丧习俗、沂南乡风民俗漫话、幅军军师刘淑愈事略、僧格林沁与临沂僧王庙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朱明秀
责任者
郭文明
责任者

相关机构

蒙阴县政协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朱元璋
相关人物
公兟
相关人物
公忠
相关人物
公勉仁
相关人物
公景仁
相关人物
刘瑾
相关人物
公跻奎
相关人物
公一扬
相关人物
公鼒
相关人物
常洛
相关人物
常洵
相关人物
常浩
相关人物
魏忠贤
相关人物
刘泽清
相关人物
王公弼
相关人物
公海
相关人物
公评
相关人物
公家臣
相关人物
公鼐
相关人物
公光国
相关人物
公端
相关人物
公甸
相关人物
蒙阴县政协
相关机构
蒙阴县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四川省
相关地名
广西壮族自治区
相关地名
泽州县
相关地名
滁州市
相关地名
南京市
相关地名
公姓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