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南宅及其出大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沂文史集粹 第二册》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9345
颗粒名称: 刘南宅及其出大殡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8
页码: 386-393
摘要: “刘南宅”是沂水城明清两代缙绅刘氏住宅的代称。因地处沂水老城的西南部,故曰“刘南宅”。最初的刘宅叫“八卦宅”。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因故触犯了天条,将遭天公雷击之祸。洞宾遂变成一只小虫钻到刘家祖先用的笔管之中,躲过了这场劫难。为了酬答刘家的庇护之恩,吕洞宾便按阴阳八卦的方位给刘家设计了这所住宅。
关键词: 刘南宅 出殡

内容

“刘南宅”是沂水城明清两代缙绅刘氏住宅的代称。因地处沂水老城的西南部,故曰“刘南宅”。
  最初的刘宅叫“八卦宅”。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因故触犯了天条,将遭天公雷击之祸。洞宾遂变成一只小虫钻到刘家祖先用的笔管之中,躲过了这场劫难。为了酬答刘家的庇护之恩,吕洞宾便按阴阳八卦的方位给刘家设计了这所住宅。
  住宅分很多小院,每个小院的布局形式都一样,小院与小院之间有门可通,所以不熟悉的人进去之后,如入迷宫,难寻出路。编出这个神话的目的,大约是为了故意抬高刘家的身份,或为了给这座刘宅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以吓唬百姓。
  在八卦宅的北面,有一条东西向的水沟,刘家在沟上修了一座鞍形石桥,为了纪念吕祖,名曰"望仙桥”。说是每逢祭祀之日,站在桥上便可望见吕祖。以后便又成了沂城内八景中的一个景观——“望仙石桥”。而百姓皆称之曰“鞍子桥”。
  清同治年间,捻军占领沂水城时,八卦宅的大部楼房被焚毁。后经重新修建,按五支分成南宅(分东院、西院)、中宅、北宅三处,其规模以南宅为最,故人们统称之曰刘南宅。
  南宅的西院门上有一匾额,上书“大夫第”三字,捐获“郎中”职的刘琢堂就住在这里。东边毗邻的一个大院并无房舍,叫做东院。在这东西两院的门前是一东西狭长的小广场。东西两端各有哨门一座,均有雇佣兵把守。东哨门外便是阳西街,西哨门外就是老城墙,城墙专开一个小便门,只供刘氏出入。
  东哨门里路北有一较大的便门,这是刘氏另一支刘敬传家的出入通道。刘敬传外号“毛神”,乳名“敏妞”,一生无甚作为,仅过“大衍之寿”便驾返仙山了。他在生前(约在1918年至1919年间)修建了一座很气派的大门。此门修在便门之北座西向东面对阳西街。门楼一律用水磨砖和深灰色瓦建成,嵌有天兰色金字匾一块,上书“世进士”三字。据说为莒县大店庄陵兰老先生的手笔。这座大门没有重大事件是常闭不开的,家人出入仍走便门。便门的西边有2间厢房,这是刘诚涌(外号泥沟大少)教育子女的家塾所在。当时在这任教的就是依汶庄河南贯头村(现属沂南县)的王佃简老先生,他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
  由这所新大门楼向北,有一座四合房的小宅院,门外两边各有一块上马石,这家主人外号“四老鼠”、“六老鼠”,人们很少知道他们的官讳,客气点的皆呼之曰四老爷、六老爷。他们的斜对门——阳西街路东,就是门上挂着“热诚兴学”匾额的老同盟会员郑瑞麟的住所(后因故迁到棘林子去了)。
  从这个小院向北就是中宅,即原八卦宅的旧址(现沂水酒厂新大门附近)中宅的房舍均具古色古香的特点,大门楼是前出厦的,门外两边各有一个雕刻精细的石狮子。进了大门向西是内宅,向北是一排8间的东厢房,这就是中宅的外客厅。这座客厅曾不止一次地提供给来沂水接任知县的县官使用。当时的县官上任不直接上衙门,先在这座客厅住上几天,接待属僚和地方上的缙绅等头面人物,然后再迁往衙门就任。中宅的主人刘宝铸,人称刘二老爷,他是当时刘氏家族的活老祖(族长),不问家政,专事玩乐。下棋、玩鸟是他的专职,春节一过就玩龙灯,每年正月十二日十二时以后,他都要派家人驾起龙灯到沂河沙滩上跑一趟,号曰“取水”,祈求本年风调雨顺。晚年他看到这玩艺花费甚大且祈求无准,也就不再干了。
  中宅的北面还有两座带过道的大门口,门上也各悬“世进士”的匾额,这两家统称北宅。一家的主人是刘立东兄弟2人,另一家的主人是刘云溪。刘云溪在抗日战争初就全家逃往沂河西岸山区避难去了。日寇占领沂城,经汉奸的密报,知道了刘氏家族虽系明、清两代缙绅,已是外枯内干的空架子,唯刘云溪尚有点油水可榨,于是,便公开威胁,声言刘云溪如不拿出钱来便拆房取料修筑城墙。而刘云溪再不愿花这份冤枉钱,则置之不理,结果这座宅院真地被日寇拆除了。
  在南宅小广场的前面阳西街路西,有一座四合院为刘敬修五子遗孀母子所住(解放后房屋无存,这家母子便迁到湖埠西刘家老林去了)。再往南还有一座四合院,为程祥斋的旧居,后程迁往邵家巷子新居,南宅收回一并改作道院和县志局所用。
  南宅门前的小广场是作为护院兵勇(第三团)训练用的。在这广场的南面,亦即“大夫第”西院的对门,就是刘南宅私立的“尚志小学东哨门的对过有一座院落,原为刘南宅三世佃户曹大文家居住和豢养牲畜及存放农具杂物的处所。有一年除夕,因燃放鞭炮不慎酿成火灾,耕牛烧伤,驴被烧死,所有房舍,杂物及柴草均化为灰烬。第二年就在这片废墟上改建为刘氏的私立“尚志中学”。当时的校长是费县东禅王景祜先生(清末举人)。
  南宅的大殡,是指刘敬修的葬礼。
  刘敬修(琢堂)生于1857年,清末捐资为户部郎中,后为山西试用知府,分守山西冀宁道。辛亥革命后,弃官回籍,乡居数载,大约在1920或1921年故去。
  刘敬修生有5子:长曰诚诠,次曰诚宽,别号敷五;三曰诚昭(18岁夭折);四曰诚厚,别号寿田;五曰诚湘,少亡。刘诚诠先于其父去世。刘敬修曾以“不杖期”①之礼对待长子,以志哀思,因而沂水民间有“倒行孝”之说。
  刘琢堂死后,灵柩一直停在家中。名义上是为了堪舆(即找风水宝地),实际上当时南宅的财力已甚拮据。过了较长一段时间,才决定破产为其办一个很体面的少牢礼②大殡。决定之后遂向戚、友、族、庚、属等发讣文,通知出殡日期。紧接着便是浩繁的筹备。
  进入东哨门第一个棚曰"封诰亭亭为方型,三层四面,系用木杆、荻箔、红席扎成,高约15米,底层为过街通道,来往行人可由此通过;中层设亡者灵桌;上层供奉皇帝的封诰和圣旨,这两件圣物一般人是看不到的。只能看到垂下来的一条很长的黄丝绸布上有“皇帝万寿”的字样。正因有此二物,才名曰“封诰亭”。
  封诰亭”两边各扎有两对带顶棚的方形高台,一对是“晃荡人”台;一对是吹鼓手台。“晃荡人”即方弼、方相①,一个红脸,一个黑脸,头大如溜斗,着长大铠甲,形状是双手叉腰,高约3米,两个吹鼓手台是为轮班奏乐之用,鼓乐声起,便有专门雇用的人钻进晃荡人内随着鼓乐的节奏摇晃起来,节奏快,摇晃得紧,节奏慢,摇晃者也就慢下来,约半小时休息一次。换下来的人也已浑身是汗了。
  “封诰亭”的西边是过街楼,楼有3间,分上下两层,下层是过道通行人,上层供奉亡者灵位,亦是用木杆、荻箝、苇席札成。这所过街楼是起着陪衬和深化灵棚的作用。
  通过过街楼向北一转,便是“大夫第”的大门,在大门口便是骑门阁了。紧靠大门札起的骑门阁是一牌坊形式,中间高出,两边低下,状似文庙前的棂星门。
  走进骑门阁和“大夫第”的大门楼,迎面原是一座影壁墙,就在这座影壁墙前又札一棚,内置铭旌,曰铭旌棚。铭旌是用红缎子做成,长约3米,上面用金字印着亡者的官职和讳号,铭旌的处置,是在出殡时蒙在棺材上一同下葬之用。
  绕过影壁墙和铭旌棚便是“大夫第”的大厅,在大厅前亦是用苇席札的灵棚,在这里停放着亡者刘敬修的棺木。
  在前园里(在小广场的南面)札了9间席棚,专供张挂挽嶂、挽联和设宴招待来宾之用。
  此外在大门两边还札有两个吹鼓手棚,这里的吹鼓手是专
  封诰亭、过街楼、骑门阁、铭旌棚、灵棚、待客棚以及吹鼓手棚、方弼方相台等都挂有大沿子和五彩宫灯,白天到处灯晃沿飘,煞是好看;入夜灯火通明,另有一番气派。
  除了席札的棚台亭阁之外,还有一些纸札。他们雇请了一些能工巧匠,在娘娘庙里札制。灵棚正面纸札的3层楼与真楼缩小了一样,所札童男童女形象、穿戴维妙维肖。此外所札的金山、银山、聚宝盆、摇钱树等财富的象征物;桌、椅、条几、餐具、衣物、盆花等生活用物,分别摆在封诰亭、过街楼的底层两边,供人们观赏。金银山上还有小羊、小牛、小牧童,确是极尽精妙。
  开吊之前,还从浮来山请来和尚,从诸诚聘来的高僧、道士,专做佛事、道场,设坛颂经,超度亡灵,还附之以舍孤及僧道的技艺表演等。在佛事中还有走金银桥、走云城、送佛灯等项目。
  走金、银桥,是于晚间在大街上以100米长的黄(金色)、白(银色)两色的布,平铺在地上,当中用木杆架起成桥形。然后把亡者的灵位牌放在盘内,置于桥上由孝子扶着在桥上滑行,前面由和尚、道士敲打、吹奏法器,念颂经文,从金桥的一头开始到银桥的另一头结束,谓之走金、银桥。据说,若不走金银桥,到了阴间便要走奈河桥,亡者是要受苦的。事后这两块黄白色的100米长布就归和尚、道士所有了。
  走云城也是在夜间进行。先在广场上用石灰水画成长城模样,孝子捧着亡者灵位,在和尚、道士吹奏乐器的引导下,顺着石灰线行走,就叫走云城。至于有什么说法,笔者没有听到故不敢妄言(一说,走云城即上天堂)。送佛灯,这也是和尚、道士提出的项目。用小米在灵棚内的八仙桌上摆成如来佛的形象。耳、目、口、鼻、身体都用小米摆成坐像,如同勾线画一样,然后由孝子从灵棚里捧出用白面做成的灯(形如正月十五送灯用的灯一样),每人每次只准捧一盏,交由和尚、道士放在米佛的头顶、五官、两肩、手足各个部位,采取九九之数,共放81盏。其说法也不得而知。
  开吊之期,是葬礼的高潮。刘氏各亲、友、族、庚、属等,接到讣文后都按期携带纸箔、供品,奠仪前来吊唁。沂城和周围村庄的百姓也联合为8户1组(正好是1桌)凑钱制上挽嶂或挽联送上,然后按时赴筵。挽嶂、挽联共收到500多幅。其中有一幅挽联这样写道:
  明朝史部,清国都府,六七世箕裘永新,乃曾乃祖乃子孙,绵绵庆瓜瓞非德何以保此;
  革军起义,满帅殉节,三千里关山遙越,而晋而豫而齐鲁,惶惶戒车驾,此行大有可观。
  后来被南宅“御用文人”看破,竟惹起一场轩然大波。
  南宅的这次大殡叫连七加殡,即开吊7天然后殡葬。“倒头”时也没到土地庙“泼汤”,据说因为刘敬修的官比土地大,用不着到那儿去报到。7天的吊期内真是车水马龙,人流滚滚,连距城几十里的乡间百姓也扶老携幼来看热闹,为了便于吊唁者和杂役人等顺利行事,南宅又雇佣两个十五六岁的青年,身穿刺绣的虎皮衣,头戴硬壳假面的鬼头帽,手执小锣边敲打着在人群中来回开道,俗称趟趟鬼子。如果有闲人碍路,便用头壳碰撞,大人们喜笑回避,小孩们吓得到处躲闪,更增加了一番热闹气氛。吊唁就这样持续了7天。
  7天后就是出殡的日子。刘南宅的祖坟在湖埠西一带,而刘敬修的坟地却选在城西北东石良村附近。墓地上也札了一些棚场(有的叫阴宅)。出殡这天,由8个晃荡人在前面开道(除封诰亭前2个外,在尚志中学内还有备用的4个晃荡人,1个白脸有须;1个白脸无须;1个黄脸,另1个是花脸的),随后是纸楼子,纸札童男童女,日用器具等所有纸札品,都雇人每人1件地拿着;再后是身穿袈裟的光头和尚和卷髻遍着道袍的道士,手拿各种法器,吹奏敲打,旗、锣、伞、扇随行;再后面是吹鼓手和金瓜、钺斧、朝天蹬等全副仪仗;最后才是孝子领着灵棺。棺材是柏木制横六的,下面札着大木架,前后用16根杠,由64个举重伕轮番抬着,吹鼓手穿着绘有驴头的坎肩;举重伕则身着绘有乌龟图样的坎肩。棺材两边还有一双活的童男童女(这对童男童女亦是雇用,待下葬后,他们便卸装回家,并不殉葬)。起灵后沿着东关街、北关街出城直向石良村缓缓行进。城里的绅士们有数十处设下路祭,每到一处都要停下,由出贡献的人行开奠礼,因此,从早上起灵,到墓地时已是过午了。
  到达墓地,各按阵式摆开,行礼如仪后,棺木下葬。此时墓地上颂经琅琅、哀声凄凄,鼓乐震耳,火光冲天(所有纸札皆一火焚之)。刘南宅的大殡至此算基本结束了。
  处理完善后,刘南宅还将刘敬修的一生及讣文、挽嶂、挽联编印成册,分发给各亲友以作纪念。

附注

①不杖期:旧时服丧礼制。杖是居丧时拿的棒;期,是一年之丧,期服用杖的叫 “杖期”,不用杖的叫“不杖期”。 ②少牢礼:少牢,古代祭祀用的豕(猪)和羊。《礼记•王制》:“天子社稷皆太牢(牛、羊、猪三牲),诸侯社稷皆少牢“。 ①方弼、方相《周礼・夏官》:“蒙兽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旧时迷信,模拟其凶恶可怕的形象,作为驱逐疫鬼和出丧时开道之用。供吊唁者致祭行礼奏乐之用的。

知识出处

临沂文史集粹 第二册

《临沂文史集粹 第二册》

《临沂文史集粹第二册》收入临沂历史沿革、临沂古地名考略、费城、郯城旧时婚丧习俗、沂南乡风民俗漫话、幅军军师刘淑愈事略、僧格林沁与临沂僧王庙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希周
责任者
张之栋
责任者
江波
责任者

相关机构

沂水县政协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刘敬修
相关人物
刘敬传
相关人物
刘诚涌
相关人物
王佃简
相关人物
刘宝铸
相关人物
刘云溪
相关人物
刘立东
相关人物
刘诚诠
相关人物
刘诚宽
相关人物
刘诚昭
相关人物
刘诚厚
相关人物
刘诚湘
相关人物
尚志小学
相关机构
沂水
相关地名
河南贯头村
相关地名
山西冀宁道
相关地名
石良村
相关地名
走云城
相关专题
送佛灯
相关专题
开吊之期
相关专题
连七加殡
相关专题
刘家宅的出殡
相关专题
刘南宅
相关作品
过街楼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