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南乡风民俗漫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沂文史集粹 第二册》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9293
颗粒名称: 沂南乡风民俗漫话
分类号: K892.2
页数: 16
页码: 38-53
摘要: 沂南县居民勤劳勇敢,性格直爽,纯朴善良,忠厚老实,奉公守法,热情好客。其民间风俗,虽与外地有诸多相同,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俗话说:“十里不同俗,百里改规矩。”
关键词: 沂南乡 民俗

内容

沂南县居民勤劳勇敢,性格直爽,纯朴善良,忠厚老实,奉公守法,热情好客。其民间风俗,虽与外地有诸多相同,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俗话说:“十里不同俗,百里改规矩。”
  岁时习俗
  (一)传统节日
  春节俗说“过年”,是民间最重大的传统节日。“喝了腊八粥,就把年来数。”腊月初八过后,开始忙年,家家户户粉饰墙壁,扫屋清尘,整理庭院,除旧布新,洗涤理发,做新衣,办年货。做豆腐,谐“都福”音。蒸发团(发糕),做团圆饼,含意“合家团圆,步步登高”。备鸡鱼,意“年年大吉,岁岁有余“。用胡萝卜、白菜心、粉丝等加调料做成“合菜”,红、白、绿相间,鲜嫩可口,象征为人清白,全家和睦。购置器用必添碗筷,寓意增添人口,家丁兴旺。
  除夕过年的前一天。家家户户在欣喜之中,贴春联(服孝期内只贴紫、白对联或不贴)、过门笺,贴窗花、糊灯笼,有的还着意倒贴上一个“福”字,寓意“福到”。大门外贴“出门见喜”,院内贴“满院春光”,室内正面贴“人口平安”,床头贴“身卧福地”或“身体健康”。牲畜圈内贴“六畜兴旺”等等。打满一缸水,抱足三日柴。备足半月饭,意“从吃坐穿,一年受用。”柴多是芝麻秸、豆秸、棉花柴,有“芝麻秸坐大官,豆秸棒年年旺”和“豆秸棒、棉花柴,金银财宝一齐来”之说。是日下午,男子衣冠整齐地到祖茔地上坟,或请祖先亡灵回家过年,谓之“请家堂”(也有说“请纸”的),随后便吃隔年饭。傍晚,接灶后,门口放拦门棍,以防邪魔鬼祟强入院内。入夜,秉烛焚香,灯火通明,彻夜不眠,称“守岁”。旧时人称过年为过关,谓之“年关”,穷人为躲债外岀,除夕方归。午夜子时过后,长辈带领子孙发“纸马”、放鞭炮、祭天地、祀祖宗,保佑老少平安。女主人在灶王爷像前撒纸钱祭奠,口诵:“清晨起来把门开,明灯蜡烛点起来;财神爷爷上边坐,金银财宝两边排;一撒金,二撒银,三撒骡马一大群,四撒老人寿限大,五撒子孙不是举人是翰林。阿弥陀佛。”纸马发过之后,全家老少围坐桌前吃年夜饭,多是水饺。饺子里要按全家人口数包上钱(旧时多是“小钱”,现为硬币)或大枣,谁吃着带钱的饺子,就意味着运气好,来年发财;谁吃着带枣的饺子,在一年中便幸福甜蜜。过年要说吉利话,如饺子煮破了不说“破”或“毁”,而说“挣了”;馍馍裂了头不说“裂纹”,而说“开花”或“笑了”。过年尽拣好听的话说,有“大年五更死了头驴不好也说好”之谚。年夜饭过后,即意味着旧辞新到,拜年开始。先是本家晚辈给长辈磕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然后街坊邻居进行互拜,互问“过年好”、“恭喜发财”等。拜年有尽早之俗,多在早饭前结束。初一早饭(也有在晚饭)后将请回家过年的祖宗之灵送往墓地,谓之“送家堂旧时的初一清晨讨饭吃的为“送财神”,每到一家门口高喊:“财神进门来,又添人口又添财;财神落了座,金银财宝一大垛”。正月十五也叫“元宵节”、“上元节”或称“过正月十五”。城乡居民多数用黍子面、糯米面或粘高粱面作皮,红糖或白糖作馅制成元宵,当地人俗称“汤圆”或“糖丸子”,象征举家团圆,吉祥如意。晚间,先到祖茔送灯,回家后将用白面做成的象征十二个月或十二属相的灯点燃,照射各处,灯光所及预兆洁净,不孳生虫蝎。小孩三五成群手提彩灯,放“滴滴金”,并在大人指导下用面灯照射身上各个部位,寓意心明眼亮,不生疾病。街衢市肆彩灯盈头,并举办撑旱船、踩高跷、骑毛驴、耍龙灯、扭秧歌等民间文艺活动,叫做“闹元宵”。现在过正月十五更是灯火辉煌,火树银花,五彩缤纷,人们争相观看,热闹气氛年盛一年。
  二月二说是土地神的生日,又称“青龙节”,故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意在百虫惊蛰,万物复苏,开始刮风下雨,适宜耕作。是日早起打囤、吃豆,农户家家在庭院、场院用簸箕端着草木灰,用木棒敲打着簸箕将其溜成大圆圈“打囤”。再在囤的圆心画上“十”字,放上五谷,囤外画梯子,叫“上粮梯”,意祈仓满囤流、五谷丰登。合作化以后此风即息,仍吃炒蝎豆。因当地炒豆时拌上红糖或白糖,俗称吃“糖豆”,寓“炒死蝎类毒虫,日子过得甜蜜”之意。是日上午,男性青壮,携带烧纸和糖豆到土地庙上祭祀“一庄之主”土地神,故有“土地老爷还熬个二月二”之说。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过“五月端五”和“端阳节”。家家户户门窗和屋檐上插艾蒿。小孩手足系五色线,并将艾枝夹在耳朵上,有的将艾叶等驱虫物缝成“香荷包”戴在胸前,有“五月端午戴艾”之说,意在驱蛇、蝎、娱蚣、壁虎、蟾蜍之五毒。节日早饭吃粽子,一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一说是盛夏到来吃上粽子凉快。故有“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袄扔”之谚,也有“吃了端五粽,一年不生病”之说。
  六月六放牧人的节日,此时高杆作物长起,食肉动物活动猖獗。是日放牧牛羊的大人小孩买上瓜果和几张烧纸,到山神庙敬山神,以求其驱逐狼、虫、虎、豹,保护牛羊的安全。
  七月十五又称“中元节”,是祭祖的日子,又谓“鬼节”。家家包水饺,备香、纸,带上瓜果、水饺等供品,上坟祭祖。
  八月十五称“仲秋节”、“下元节”,是传统的大节日之一。这时,农业年景收歉定局,俗有“七月十五定雨水,八月十五定收成”之谚。欢度“仲秋节”也有庆祝农业丰收之意。节前亲友相互馈赠月饼,互祝合家团圆。是日晚饭菜肴丰盛,全家聚餐。“玉兔”升起,一家人围坐在院内,摆上月饼,边吃月饼边赏月,称为“圆月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旧时,多是富户人家和游手好闲的人游逛登高的日子。有些文人墨客身带茱萸登高饮酒、观花赋诗,故有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之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从1988年起,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
  辞灶也叫“过小年旧俗是灶王爷启程上天禀报一年来全家情况的日子,故称“辞灶”。旧时因贫富不等,辞灶的日期不同,有“官辞三(腊月二十三),民辞四,乌龟王八(鸨儿妓女)辞五六”之俗。辞灶时买些糖瓜,于晚间供奉灶君。据说糖瓜有两大作用,一是叫灶王爷上天要甜言蜜语光说好听的;二是用糖瓜粘住灶王爷的嘴,防止乱说。辞灶时家中主妇便念念有词:“灶王爷上西天,少说闲话,多加美言。吃足喝饱,早去早回好过年,日子一年强一年。”故灶王爷的对联是:“上天去多言好事,下界来广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新中国建立后,此俗曾一度渐消。但近几年又复兴超前,不仅酒席丰盛,而且放鞭炮的数量大增。
  (二)时令节气
  清明清明的前一日为“寒食”节。旧时,家家户户到祖茔添土上坟,俗称“春祭”。素有“冬(立冬)到寒食一百五,家家祭祖添坟土”之说,以示给祖先修缮房屋和悼念之情。清明节,早饭吃鸡蛋,老人吃“荷包蛋”。青少年男女把鸡蛋煮熟后染成红、绿、黄等色,饭后穿着红绿新衣到野外“踏青”、“爬山”、“滚鸡蛋”,又称“春游”。也有成群结伙的青少年到村外放风筝。为纪念介子推,门口两边和磨眼内插上柏、柳等条枝,还有的用柳柏树枝抽打各处,预防毒虫咬人。口诵:“东墙抽、西墙砸,蝎子、蚰蜒不敢爬。”此俗历久不衰。
  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又叫“过冬歇”。意为寒冬已到,数“九”开始。九九数完后叫“岀九”,九九中以三九最冷,故有“热在中伏,冷在三九”之说。是日上坟祭祖,皆吃水饺取暖,有“冬吃饺子、夏吃面(冷面条)”之语。
  礼仪习俗
  (一)嫁娶
  境内旧俗,男婚女嫁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主要程序是:
  提亲媒人提亲也叫“说媒”。提亲后双方父母相互了解,若中意则请人查男女“生辰八字”,按十二属相和“金、木、水、火、土”五行推算,若不相克便选择吉日“下聘传柬”,订下终身。男女不见面,全由父母包办。男女青年只好“听天由命”,故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和“嫁给当官的是官娘子,跟着杀猪的捋肠子”之说。
  送书子也叫“定亲”,双方确定联姻后,男方备好“定亲礼(衣料、首饰、现金等)”馈赠女方、书子上要写明男女年龄、家长和媒人姓名,双方交换,作为联姻依据。又称“传柬”、“过红子”。
  送日子根据男女双方的命相,查定结婚日期,通知女方,俗称“送日子”。将新娘的冠笄、坐帐及上下轿的面向、男女送客的属相等事宜皆书其上。双方各自通知亲友,亲友便以钱物为礼品相赠,男方称“送礼”,女方称“送填箱结婚也叫“娶媳妇”。结婚前几天选择双日,男方派人到女方家送些新娘嫁衣、鱼、肉、鸡等物,名曰"送催妆”,以示结婚日期将到,要按时发嫁。男方热闹非凡,布置新房,张贴对联和“双喜”,请厨师办酒菜。新娘发嫁有尽早之俗,一般有两个男大客,又称“送客”;陪嫁女客一名,又称“看轿的”或“称车的”,多是新娘的嫂子或姐妹。新娘穿嫁衣,戴花冠,头脸盖着“蒙头红,下轿后,被两名架媳妇的妇女扶着,男前女后系红绸子,名曰"领红”,踏红毡或红席入门庭,拜天地,入洞房。撒栗子枣,寓意为“早立子”。撒栗子和大枣者边撒边说:“先撒栗子后撒枣,大的领着小的跑。"意多生儿女。新郎踩床后,要大口吃鸡蛋,旁白:“大口咬着黄,日子过得强。”夜间新郎、新娘同吃“宽心面”,喝"合婚酒"。邻里男女不分老少入洞房“闹房”。洞房内通宵达旦不熄灯,谓之“长明(命)灯”。新郎新娘合房前,由男方的弟弟到洞房送“尿盆”,边送边说;“我为哥嫂送尿盆,嫂子为我早生侄。”新郎新娘入睡后,还有人在房外偷听里边的动静,谓之“听房”。
  寡妇改嫁丧夫之妇称“寡妇”。旧时寡妇不嫁称“守节”。有“嫁夫随夫,丧夫随子”之伦,即寡妇不允许再过第二道门槛。如若再嫁,公婆视为不孝,邻里斥为“不守贞节”。社会舆论则认为死后一劈为二,两个男人各得改嫁者娘家反对,公婆阻拦,只好深夜孤身逃岀。离走之后亡夫家在身后用谷秸 “火”烧,意为烧走“丧门星”。
  (二)喜庆
  生子养女城乡居民家庭生孩子谓之“添喜”。男孩称“大喜”,大门口挂红布并系上弓箭和大蒜头,寓意为:“骑马射箭,能打会算”;女孩称“小喜”,门口只挂红布。丈夫先到女方家“报喜”,再告之亲友邻居。女方娘家便筹备鸡蛋、白面、小米、点心、红糖、小孩衣服、尿布等物品,择日到男方家“钱头”。亲友邻里要在“铰头"之前送些鸡蛋、红糖、小儿衣服、长命锁之类,叫“送粥米以示祝贺。妇女生头胎满一个月时,娘家兄弟要接回去住一段时间,谓之“住满月”。在婴儿出生百日时,还要穿“百岁衣”,也叫“百家衣”,意祈孩子“长命百岁”。
  祝寿也叫“过生日”、“上寿”、“做生日”。旧时老人年到花甲便开始祝寿,生日这天儿女及亲友便带鸡蛋、长寿糕、猪肉、鱼、馍馍等物登门“做生日主人宴请亲友吃“长寿面”,喝“百年吉”酒。祝福老人健康长寿。给老人家做生日切忌间隔,直到寿终。否则子女谓之“不孝”,亲友谓之“失交”。
  乔迁也叫“搬家”。邻居亲朋搬家或儿女结婚迁于新居单立门户另起炉灶时,亲友邻里便带着酒、肉、用具等礼物前去祝贺,谓之“温锅”,祝福家庭幸福及邻里合睦。近年来乔迁贺喜之风在城镇和乡村日盛一日。
  (三)丧葬
  旧时人死了全部土葬。婴儿死亡多用破袄一包,弃于“官地",少年天折多用“箔笆子”一卷,埋于自个地头,不入祖茔。老人死葬一般是弥留之际即穿寿衣,咽气后,告亲友,称“报丧”。儿女穿孝服,拄哀杖,“守灵”。男的剃光头戴孝帽子,用麻纰系住,身穿白大褂子,腰拉苘绳,脚穿白鞋;女的披头散发,头顶白布,谓之“披麻戴孝”。侄孙多数只戴孝帽子,穿白鞋。父母死后,先由长子“指路”一次,指路时哭喊着称谓“向西方大路。早早下店,晚晚起身,苦处施钱,甜处安身。”连喊三遍。然后开始“报庙”、“泼汤”,按死者年龄大小,泼汤有“三顿”、“五顿”、“七顿”之别。泼汤完毕是“出殡”,也叫“发丧”、摔“老盆”。旧时一些高门大户老人丧亡,还要进行“三祭”,即门前祭、路祭和林前祭。然后由其儿子手扶棺头,领入墓穴掩埋成坟,称为“领棺下丧”。是日晚,将“扎彩匠”扎糊的纸人、纸马、纸柜、纸轿、纸牛等为死人备用之物,抬到土地庙前焚烧,叫“送盘缠”。然后死者牌位由儿女“扶鞍上马”(谷草当马),焚烧时死者长子喊着“指路词”再次指路,由其侄或孙子念“路引”,即“通行证”。内容是:“兹有XX省XX县XX乡(镇)XX村亡人XXX,享年XX岁,于X年X月X日X时寿终。孝子心下不忍,凭钱买到轿X乘、杠X抬,轿夫X名,杠夫X名,勤仆X名。所有金银财宝尽在杠内。路过关津渡口,不准强神恶鬼阻拦。如有不遵者,以路引为凭。X年X月X日,孝儿XXX叩。”以示死者的灵魂沿着儿女们指示的方向启程西去了。考妣死后,儿女不分辈份大小逢人便磕头,有“死了爹娘矮三辈”之说。接着是“三日坟”(也叫“圆坟”)、“五七坟”。“五七坟”过后,其长子要沿街和到亲友家“磕头谢纸”,以谢邻里送纸者。然后是“一个月坟”、“百日坟”、“头年坟”、“二年坟”、“三年坟”(也叫“忌日坟”)。接着换孝(二年白,一年青),上“十年坟”,一般是“十年坟九年上”。女儿只上头三个忌日坟,其余忌日坟由儿子上,每年一次风雨无阻。据说“生日”和“忌日”是老年人生前和死后思盼的日子,故有 “活着盼生日,死了盼忌日”之说。
  生活习俗
  (一)服饰
  衣服旧时境内个别官商地主多着绸缎右襟长袍,外套马褂、短褂,肥便裤,一般庄户地主则不及。农村居民多着自己手工纺制的纯棉粗布衣服,俗称“本地布”,色泽多为青、深蓝、浅蓝或蜡染蓝印花布等,喜庆节日弄件新鲜点的换上就不错了。稍富裕点的冬有棉夏有单,有的冬天能穿上棉长袍,俗称‘‘大袄贫困农户深冬才能穿上棉衣,夏天再掏去棉絮,当单衣穿,多年穿一件,补丁摞补丁,故有“新三年,旧三年,补补连连又三年”之说。一到冬天,要饭的“花子”成群结队,穿着“灯笼裤子(薄单裤)”冻得满街跑。30年代后期,境内为共产党、八路军的根据地,群众衣着有所改观。
  帽旧时老人戴毡帽,青壮年戴红疙瘩圆帽,俗称“帽壳”,女性缠头巾。农民夏天戴苇笠,冬天戴棉帽或“满头捋”(土耳其帽)。鞋袜旧时农民多穿麻线纳底布鞋和前边带钩的“铲鞋”,夏天雨季老年妇女穿“油鞋”(布鞋涂油不透水),男子赤脚或穿草鞋垫子(也叫“三里丢”)。青壮女子多穿麻线纳底布鞋,前头“割花”或“包鞋脸”,只有逢年过节或结婚时才穿“绣花鞋”。穷人冬天多数穿不上棉鞋,只有富户人家才能穿上皮鞋、橡胶水鞋和袜子。
  发型清末,男留发辫,未婚女子留单辫,俗称“一棵葱的大辫子”,或打髽鬏;已婚女子在脑后握纂,带上网子,别上头钗、簪子,老年妇女将头发盘缠于脑后叫“小鬏”。中华民国成立后,男子去辫剃光头,男孩子留“芯髦”,女子未更。
  (二)饮食
  境内居民习惯同桌共餐,春、夏、秋季一日三餐,冬季两餐。穷人多以高粱、夥子、地瓜等粗粮为主食,煎饼为家常食品。在青黄不接的春天,多以糁子煎饼和稀粥充饥,且是“糁子煎饼两手捧,糊粥汤子照人影”,故有“椿树放翅(指发芽长叶),穷人饿得倒气”之说,一遇荒年便卖儿鬻女,逢年过节也难得吃上一顿饱饭。就是吃上一顿饺子,也是少放油多搁盐,于是富人讥笑说:“穷人吃顿面饭,三天离不开水缸沿”,指吃盐多駒的光喝水。居民口味习惯咸、辣、酸、甜,农家多以咸菜、
  椒子下饭,菜多是小豆沫,故有“待要解馋,椒子和盐”之说。
  早年只有富裕人家有饮茶习惯,大叶、小叶不等,一般居民只待客用茶,少数年长者有饮茶习惯,多是普通大叶,也叫“大把抓”或“老干烘”。平时一般农民只喝白开水或凉生水“
  (三)住房
  旧时境内居民住房,中农以上人家以传统的四合院居多。一般堂屋3间,有的5间堂屋两头是挂耳,座北朝南为上房,称“主屋”,由长辈居住;东西屋低于主屋,由晚辈居住或作仓房;南屋一般放柴草,另加门楼或阁当。屋顶多用黄草、麦秸苫盖。四面院墙封闭,只有大门是出进口。东部丘陵和中部平原为土木结构,西部山区为木石结构,有的用薄石板拿潲,周围多是石头干叉墙,一推就倒,故有“干叉墙吓死狼”之说。一般无门楼,大门多是隼笆门。日子贫困盖不起屋的就住“地屋子”,有的住“团瓢”,又称“尖顶楼”,仅能遮日避潲,不能挡风御寒。富家的四合院,宽大明亮,石基砖墙,有的重梁挂柱,青瓦盖顶,临街巷处筑大门楼,门后再装拦门杠,穷富之间悬殊很大。
  (四)用具
  家具旧时一般农家有吃饭桌、小板凳、方机、长板凳、箱子、柜、橱等,富家还有八仙桌、太师椅、条几、钱柜、衣架、文平床、顶子床等。色泽多为棕色或黑褐色。
  炊具旧时用土坯或石头砌成烧柴灶,锅、鏊子、勺子为铁质,瓢用葫芦开成,碗、盆、壶、罐多是黑陶,新中国建立以后,渐添煤灶加风箱,白陶瓷碗、盘、盆和搪瓷用具逐日增多。
  取暖用具旧时一般农户无取暖用具,亲朋到来抱把柴禾点燃驱寒,老年人用火罐子取暖,只有富户有火烘子或用木炭烤火。
  照明用具民间照明早时用铁碗灯、铝灯,点豆油或花生油,富家用蜡烛。30年代始用煤油罩灯。
  娱乐用具旧时境内文化落后,只有大村有鼓、锣、钱等打击乐器,民间艺人有啖呐、笙、管、长号等吹奏乐器,个别农户有笛、箫、京胡、二胡等管弦乐器。民国初年。个别富户有留声机。
  生产习俗
  境内居民自古以来以农为本,崇尚勤劳细作,节俭持家之风。历来以“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为信条,有“玩龙玩虎不如玩土”之说。对一年四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 看成是“安分守己”,男耕作女理家世代相传。
  旧时,农民劳动时间长,强度大。春节过后,便“开冻先出粪,备好撅和锹”,开始劳动。春种、夏锄、秋收、冬藏,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春天开始,忙于捣粪、送粪,备足土肥,为一年丰收打下基础。素有“种地不施粪等于瞎胡混”和“庄稼(是)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接着整地,适时下种,即“谷雨前后,种瓜点豆。”随后便是以锄草、灭虫为主的田间管理,使其苗全苗旺,“通收之年,不收无苗之田”。夏天因多风雨冰雹,故收麦有抢收抢打的习惯,一般是“八分熟十分收”,“忙不忙先打场”。麦收后抢墉下种,争日争时,俗话说:“五月田,早一宿高一拳”。如墒情好,下种忌深,素有“五月豆,半边露”之说。夏天锄过地来便到了立秋季节,杂草生长开始缓慢,“立了秋的草棒打倒”,于是出现了“立了秋挂锄钩”之俗。秋收秋种是一年中最忙的季节,俗话说:“三春不如一秋忙”。这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午两餐都在地头吃,边收边耕边种,不敢怠慢。种麦宜早不宜晚,有“白露两边看早麦”和“早种麦强起晚施粪”之说。“人勤地不懒”,庄稼长不好皆以“懒”论之。
  过去,农业生产力低下,农民常说,“有饭天给吃”。庄稼长得好,称“神长”,打粮多谓之“神收”,有天旱“祈雨”和久旱逢雨而“敬天”的迷信习俗。
  附:回民习俗
  境内有回、满、壮、蒙古、高山、朝鲜等少数民族,共有1300多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16%。其中回民有1200多人。故仅就回民习俗简述如下:
  衣着部分回族青壮年、老年人和清真寺里的人员,春秋喜戴白布帽,即礼拜帽,多数老年人喜留络腮胡须,其他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
  饮食回民饮食以米面为主,牛羊等反刍动物,必须由阿匍或遵守拜功的人屠宰后,其肉方可用食。自死的动物肉,猪、狗、驴、骡、马肉,凶猛的野兽肉,有环爪的飞禽动物肉,一切动物的血液,均在不食之列。
  婚嫁回民婚嫁仪式较为简单,大致程序:(1)订婚,回族青年男女经媒人说合约定时间见面,如双方同意,男方即给女方送聘礼。礼以果品为主,其数目以女方亲戚多少而定。因女方定亲需向本族近亲每家送果品1斤显示已订婚。一般男家备果品100斤,整羊1只,鱼2条,糯米或牛肉10余斤,衣服数身,由介绍人送至女家。女家回果品2斤,鞋1双或衣服数身,即为订婚,(2)完婚,结婚前,双方亲友馈赠礼品,多少不等。喜日,男方备宴席、车辆,张灯结彩。新娘下车后,要请阿訇主持证婚仪式,俗称请阿匐“上头”。洞房内设桌子一张,上面放糖果、花生、烟等,阿匍坐上首。新郎、新娘分坐两边,媒人坐在阿匍身旁,众人围观。先由阿匍念“伊扎布(阿拉伯语,即证婚词)”,大意为:“你们是自愿结合的夫妇,祝你们婚姻美满,孝顺父母,敬老爱幼,和睦近邻,白头到老。”问新娘是否同意,新娘回答:“达丹(伊朗语,意为我自愿嫁给他)”,阿匍再问新郎是否同意,新郎回答:“盖卜丽楷尔姆(意为我承领新娘的意愿)”。阿匍把桌上的糖果、花生等撒向观众,仪式即告结束。对于送亲的,男方摆设酒宴盛情款待,但依据伊斯兰教规,席上不准有酒。第二天,新婚夫妇带着礼品至女家拜访,俗称“回门”。第三天,女方父或母至男家会见亲家翁母,男家盛情接待,并请媒人入席,谓“会亲家”、“谢媒人”。
  节日 ①开斋节,是回历十月一日。这以前的一个月(即回历九月)为封斋节,白天人们不食、不饮,夫妇不交合,至开斋节才恢复往常的饮食起居习惯,故为开斋节。节日很隆重,穆斯林们沐浴后更换新衣,到清真寺举行节日礼拜,听阿匍朗诵《古兰经》等教义,见面互相祝贺“挨赛拉姆,阿拉库姆(即您好)”和“瓦尔勒库门塞利拉姆(即都好)”。亲密交谈,欢乐异常。②宰牲节,又称“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回历十二月十日。节日期间,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庆祝活动,仅阿匍和少数人到寺里举行节日祝礼以示庆祝。(3)纪圣节,是指伊斯兰教的复兴者穆罕默德诞生纪念日。此节在回历三月十二日,大多数回民不过,仅阿匍和少数人到寺里举行节日聚礼,表示庆贺。此外,每逢春节、元宵节、端阳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大多数回民都宰杀牛羊、精制佳肴,改善生活。但他们不烧香纸,不敬鬼神,不磕头,不拜年,不喝酒。《古兰经》认为:“酒是万恶之源”,“饮酒是魔鬼的行为”。
  丧葬祭奠伊斯兰教称人死为“无常”。伊斯兰教经典规定,回民无常后,须速葬(亡人入土为安)、薄葬。死者不论贫富贵贱,男女老幼,尸体在家停留不得超过3天,并不准陪葬衣物,不准嚎啕大哭,一律土葬。老人断气后,亲属四处告丧,把老人去世的噩耗、准备埋葬的时间告诉亲友,其亲朋好友即送礼助葬,钱数多少不限,也有送香料、挽联的。其子侄头戴白布孝帽,腰束白布孝带,其女头裹白布孝巾,曾孙孝帽上还缀红缨子。殡葬之前,死者家族长辈,率死者子侄在墓地指明地点,扒一南北方向、长6尺、宽2尺许、深3尺的墓穴,有的周围用砖砌,但不砌底。
  殡葬之日上午,将死者尸体用清水冲洗干净,放在“榻布"(伊朗语,即把尸体抬往墓地的公共器具,分板底、罩、架三部分)的板底上,用事先备好的死者穿着,将尸体包裹整齐,洒上香面。死者穿着为男3件,即8尺长的大单子1条,7尺长的小单子1条,丈余的“撒拉罕”(伊朗语,即内衣)1件。女5件,除上述3件外,另加4尺长的围腰1件,3尺长的盖头1条,一律用“开凡”(白布)做成。死者家属、亲朋挚友绕尸体一周,瞻仰告别之后,即盖上榻布罩,抬到正房门前,请阿匍主持哀悼仪式,并站“展达子”,也叫“恕饶拜”(即哀悼词)。大意为:亡人您生前在世上,效法穆圣敬天爱人,做出一定的贡献。现在您已归根复命去了,归主吧!然后由死者子侄把榻布放在架上,抬往墓地。亲朋挚友随后送行,女子一般不送葬。至墓地后,死者子侄将尸体头北脚南放入墓内,掀开死者的盖头,面向西方“卡尔白”(伊朗语,即圣地),合上盖板,上面覆盖苇席一领,用土堆成四棱台体的墓坟即告结束。
  丧葬期间,死者家属不设宴招待客人,远道亲朋,以家常饭待之。死者死后7天、40天、百天、周年要祭奠,俗称“做日子”。亲朋挚友送礼:香油2斤,白面5—10斤。是日其家属炸油香,馈送亲友和清真寺。其子请阿匍同至墓地,诵经怀念死者,俗称“走坟”。来客座谈死者生平善绩,鼓励其子女效法。
  每年斋月期间,回民要到墓地扫墓、诵经,缅怀已故亲人。回民小孩夭折,多于家中用清水把尸体冲洗干净,用白布包裹,在茔地挖一长坑,将尸体放入,上盖木板,用土封成四棱台体的坟。
  交往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又称“穆斯林”或“穆民”,其宗旨,主张人类和平相处,顺从“安拉”(真主),各自和平建设自己的家园。不抢掠,不称霸,携手并进,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精诚团结是穆斯林的特征之一,把“依妈尼”(即心里诚信,口里承认),当作主的命令,教门的根本。故回民之间关系融洽,交往亲善。回民相见辞别时互道“塞俩目”,其意为“主的平安在你身上”。受人馈赠或乞讨受舍时就说“赛哇卜”,意为“求主回赐你”,以表谢意。见面习用“拿手礼”,即两方双手交互胸前平握,口诵赞词。朋友之间一经“拿手”,一切隔阂均可消除。

知识出处

临沂文史集粹 第二册

《临沂文史集粹 第二册》

《临沂文史集粹第二册》收入临沂历史沿革、临沂古地名考略、费城、郯城旧时婚丧习俗、沂南乡风民俗漫话、幅军军师刘淑愈事略、僧格林沁与临沂僧王庙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岳荣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沂南县
相关地名
春节
相关专题
除夕
相关专题
正月十五
相关专题
二月二
相关专题
端午节
相关专题
六月六
相关专题
七月十五
相关专题
八月十五
相关专题
重阳节
相关专题
辞灶
相关专题
清明
相关专题
冬至
相关专题
提亲
相关专题
送书子
相关专题
送日子
相关专题
寡妇改嫁
相关专题
生子养女
相关专题
祝寿
相关专题
乔迁
相关专题
沂南乡衣服风俗
相关专题
沂南乡帽子风俗
相关专题
沂南乡鞋袜风俗
相关专题
沂南乡发型风俗
相关专题
沂南乡饮食风俗
相关专题
沂南乡住房风俗
相关专题
沂南乡家具风俗
相关专题
沂南乡炊具风俗
相关专题
回民衣着习俗
相关专题
回民饮食习俗
相关专题
回民婚嫁习俗
相关专题
开斋节
相关专题
回民交往习俗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