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岱崮保卫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沂文史集粹 第一册》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9258
颗粒名称: 第二次岱崮保卫战
分类号: E296.93
页数: 8
页码: 445-452
摘要: 1947年6月28日至8月8日,为牵制国民党军主力,配合华东野战军外线作战,鲁中军区监护营一连107名指战员在当地民兵配合下,坚守岱崮42天,打退敌人100多次进攻,毙伤敌副团长关开先以下官兵250余人,而我仅牺牲4人,胜利地完成了任务。这就是有名的“第二次岱崮保卫战”。 兵贵神速
关键词: 岱崮保卫战 保卫战

内容

1947年6月28日至8月8日,为牵制国民党军主力,配合华东野战军外线作战,鲁中军区监护营一连107名指战员在当地民兵配合下,坚守岱崮42天,打退敌人100多次进攻,毙伤敌副团长关开先以下官兵250余人,而我仅牺牲4人,胜利地完成了任务。这就是有名的“第二次岱崮保卫战”。
  兵贵神速
  6月27日下午,全连指战员紧握手中枪,以整装待发的姿态聚精会神地听营长胡风浩交待任务:
  “我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歼灭了蒋介石御林军整编七十四师后,惊得敌人收缩了一下。但是,敌人经过短期休整,对沂蒙山区的重点进攻又更加疯狂起来。为了配合野战军在运动中寻找战机,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军区首长命令我们一连固守岱崮阵地,牵制敌人兵力。”说到这里,营长稍微停顿了一下,眼睛扫了扫全连的同志们。接着说:“我们现在的驻地埠村(现属沂源县悦庄镇)离岱崮有125华里,而敌人已到新泰的龙廷村,离岱崮只有45华里,我们必须赶在敌人前面抢占岱崮山……。”
  后面的两句话,营长说得很慢,语气也特别重。
  对于接受战斗任务,同志们都习以为常,但听了营长最后两句话,同志们的脸上表情严肃,不用再作任何动员,都已领会了任务的急迫。
  急行军,全连成一路纵队向岱崮前进。说是急行军,其实一出发就开始小跑步了。
  正是暴雨季节,山洪爆发,河水猛涨,部队就在山间蜿蜒曲折的泥泞小路上行进。走到一条河边,连长庞洪江带头不脱鞋袜,更不解绑带涉过没膝的河水。
  队伍拐进白峪到王家峪之间的山谷里时,天也完全黑下来了。路就沿着山间河边盘来盘去。阴天夜更黑,暴涨的河水漫过路面,说部队在路上走,还不如说是在河里走。鞋子里灌满了沙,脚被水泡得发胀,再叫泥沙一磨,疼得钻心。有的鞋底早磨破了,干脆把鞋子扔掉,光着脚走。
  出了王家峪不到1.5公里路,一声霹雳,大雨像瓢泼似的下起来,战士们忙把挎包上的毛巾解下来包住枪栓。顺着山谷刮起一阵阵大风,连传口令也听不见了,队伍经常前后失掉联系,很多人摔得浑身像泥猴子一样。
  大雨带来更大的山洪,山陡谷窄,水深齐腰,水流湍急,人一但被水冲倒,就很难站起来。炊事班的丁长发,挑着笼屉等炊具,一下滑倒在水里,他挣扎着用双手紧紧抓住笼屉,但簸箕却被水冲走了。
  漆黑的夜,不停的雨,山洪越来越大,行军速度越来越慢,同志们焦急万分。庞连长下令,叫尖刀班缩短和部队间的距离,让同志们都解下绑带,连结成一条长绳,大家抓住绑带走。
  拂晓时分,部队赶到岱崮山下。
  战斗开始
  部队在南岱崮山下一片开阔地上坐下休息。趁此之机,庞连长领着排长们查看地形。
  南岱崮、北岱崮、卢崮都是沂蒙72崮中比较有名的山,卢崮和北岱崮分居主峰南岱崮左右,就像南岱崮平伸出来的两条有力的臂膀。山既高、崖又陡,从山半腰往上的悄壁,足有十几丈高。满山怪石嶙峋,除了稀疏的荒草,连树木都不生。南边是一片望不见边际的群山,只有岱崮是群山的制高点,山脚下是一条从新泰延伸到山里来的公路,如果控制住岱崮山,就可以威胁敌人进山的交通通道。
  看过地形后,全连107人,分配在3个崮顶上。庞连长带领一排守南岱崮;代理指导员陈来喜带领二排守卢崮,文化干事高兆田带领三排守北岱崮。这样每个崮顶上差不多有三十来个人。
  三队人马互相告别,分头向崮顶攀登。
  登上崮顶,紧张地修复早已挖好的堑壕,在机枪掩体里安置好机枪,派人带冲锋枪守住上崮顶的唯一孔道……。找一处隐蔽的角落安置滑车,可以依靠绳索上下。
  紧张的战斗准备工作就绪。这时,雨后大雾还没有消散。战士们伏在堑壕里,睁大眼睛望着山下的公路。突然在浓雾中出现了敌人乱糟糟的影子,顺着公路向东涌来,前部已进了山下贾庄。大约有一个连的敌人,从贾庄开出来,分兵三路,一路在西, 顺着山梁往上爬;一路居中,直奔崮下;东路敌人,在村外河滩上架起了机枪,盲目地朝崮顶扫射。机枪一响把同志们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这边来。
  敌人打了两梭子弹后,看崮顶上没有什么动静,就大摇大摆地朝崮下走来。看样子,敌人已判定崮顶上没有人,准备占领制高点了。
  眼看敌人进到峭壁脚下,一声号令,战士们把早已准备好的手榴弹一齐投下,敌人扔下20多具死尸,狼狈逃回贾庄。
  不久,崮下周围陆续搭起了敌人白色的帐篷,数不清数目,望不见边际。
  更激烈,更残酷的战斗就要来临。
  十五昼夜
  从上到崮顶那天起,为了便于记忆时间,指导员陈来喜搬了一块薄薄的石板,放在掩体的柱子缝里,写上上山的日期,以后每过一天,就在石板上画一道。尽管大敌当前,因为有石板上的道道作证,同志们也没有忘记纪念党的生日。“七一”这天,部队打算提前吃早饭,在堑壕里分头开一个不拘形式的小会,回忆党的光辉历程,鼓舞战斗意志。
  就在部队吃早饭的时候,敌人的大炮开始向山崮周围和崮顶猛烈轰击。听到一长一短的哨音,战士们迅速进入掩体,经久不断的巨响,猛烈的震撼着山崮,烟雾弥漫,崮上崮下一片火海。战士们呛得嗓子发苦,咳嗽不停。
  炮击一停,防空工事中的观察哨兵连续吹出3声短哨音,战士们立即从掩体里跳出来,进入被敌人炮火摧毁的堑壕。
  敌人开始大规模集团冲锋。成群的敌人冲到峭壁下,准备架梯攀登时,战士们就把手榴弹成束地投下去,把敌人炸得鬼哭狼壕,蜂拥回窜。这时,崮顶上我们的机枪开始“发言”了,没有被手榴弹炸死的敌人,在回窜中很难幸免背后机枪的扫射,崮下又布满了敌人的尸体。
  第二天早晨,敌人派来了助战飞机,8架战斗机和4架轰炸机,朝着3个崮顶轮番俯冲轰炸扫射。一架飞上去,另一架又冲下来……。子弹像雨点似的沿着堑嚎洒落,打得壕沟里烟土升腾,石块飞溅。
  陈来喜在防空工事里仔细观察山下,他发现山下河滩上摆满了白布,并且构成箭头形状。箭头所指的方向,正是飞机轰炸和扫射的地方。心想,秘密就在这白布箭头上。乘空袭间隔时间,指导员抽了几个人,把崮上存放的绷带白布集中起来,照样子摆好,不过其箭头是指向山腰敌人安置的3个碉堡,中间大碉堡上安着一挺重机枪。果然,轰炸机再转来投弹的时候,7枚重磅炸弹都投在崮下碉堡周围,其中一枚恰好落在中间大碉堡上,一下子将大碉堡炸飞了。崮上腾起一片欢笑声。
  夜里,营部侦察班长王在连来了。看到信号后,战士们把他用滑车从山下拉到崮顶,大家像见了亲人一样,把他抬起来。他告诉同志们,连队出发不久,营长胡凤浩带领侦察班黑夜插到岱崮山下敌人后面,在崮下打游击支援崮顶的战斗。听说胡营长在山下打游击,战士们立刻觉得壮了胆,精神更加振奋。
  阴雨连绵,掩体里积水不能睡觉。饭霉了,盐也化了。手榴弹潮湿不响,就放在吊起来的铁锅里。由于熬累加上潮湿,有的战士眼眶开始霉烂,给守崮增加了困难,同志们仍咬紧牙关,坚守阵地。
  石板上的道道越画越多。从敌人大规模炮击那天算起,石板上画了15条道道。守崮战士和敌人搏斗了15个昼夜了。
  牵住敌人
  北方传来的隆隆炮声,一天比一天频繁。深夜里,连机枪、手榴弹声都可以听得很清。同志们知道,我华东野战军围歼敌整编十一师的南麻战役正在激烈地进行。
  山脚下,磨盘岭、桃树梁的敌人不见了。贾庄、果庄、五里沟那些漫山遍野的白帐逢也无影无踪了。显然,敌人想拔腿北上,增援南麻之敌。绝不能让敌人溜走!怎么办?同志们急切地等待营长和连长的命令。
  侦察班长王在连在同志们盼望中再次来到崮顶,传达了胡营长的命令:南麻、临胸战役打响后,山下敌人急需北上增援,只留下果庄、贾庄各一个团围困岱崮,其余开拔北上。胡营长命令每个崮顶上抽调6人,由庞连长带领,下山打敌人,牵住敌人的鼻子,把他拉回来。袭击的目标是五里沟敌人供给站的九十六分站。那里存放着敌人的很多物资。
  天快黑的时候,庞连长带领同志们出发了,大家都依依不舍地目送他们。一直看着他们的背影消失在灰蒙蒙的夜色中。留在崮顶上的人谁也不动,提着心,定着眼睛,凝视着他们去的方向。天又下起了大雨……。
  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雨停了。五里沟方向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爆炸声,手榴弹爆炸的火光忽闪忽闪的,隐约可见。一阵爆炸后,又沉寂下来,崮顶上每个战士的心都咚咚地跳起来,是我们袭击成功?还是敌人早有准备,我们袭击失败?两种可能谁也不敢断定,心情更加紧张。
  第二天黄昏时候,袭击五里沟兵站的人顺着山梁回崮顶来了。他们每个人还带着不少东西,肩上扛着,手里提着……。“袭击成功了! ”崮顶上的战士高兴地欢呼着、跳跃着。他们一到山顶就被战士们围起来。原来他们肩上扛的是军毡,手里提的是香烟、罐头等。
  袭击五里沟兵站后,敌人恼羞成怒。第二天拂晓,敌人的大队人马顺着王家峪那道山沟,源源地开回来了。下午,山崮周围又漫山遍野、密密麻麻地搭起了白色帐篷,和原来的一模一样。敌人又开始了对崮顶更疯狂的围攻。
  弹尽粮绝
  敌人这次回来以后,情况和前一次大不相同了。
  崮周围布满了敌人的碉堡,上下山的必经之路都被敌人严密监视起来。各个碉堡的火力也都固定了射击目标。上下山顶的一条唯一通道被敌人碉堡的两挺重机枪严密封锁;另有两个碉堡里也安着两挺重机枪,是专打滑车的。这样,不仅白天整个崮顶都在敌人严密的火力控制之下,就是晚上,只要崮顶上有一点动静,所有碉堡都会枪声齐鸣,各打固定目标,构成了严密的火力网。想进出山顶是插翅难飞。3个山顶间的联系全被切断。
  山上的粮食吃光了,子弹、手榴弹也不多了。炊事员姜玉文只得找石头缝里的野苋菜和灰灰菜煮了给大家吃。开始控制使用弹药,将子弹集中给优秀射手使用。一般情况下,手榴弹就不动用了。他们还把壕沟里的乱石头堆成短墙,围崮一周。等敌人攻到峭壁下时,一声令下,一起往下推石头。石头多,滚得又快又猛,像山崩地裂一样,对敌人的威胁很大。白天推完了石头,晚上再拣。后来,山顶上的石头也成宝贝了。
  一天,炊事员姜玉文找到指导员陈来喜,犹豫了一会才硬着头皮说:“指导员,山顶上的野菜也吃光了。得赶快想办法……”。姜玉文是个坚强的人,除非到不得已的地步,是不会找领导的。姜玉文看了一眼崮顶下的山坡说:“指导员,你看,那里一片片野养麦……。”说到这里,他看了指导员一眼,就不再往下说了。指导员心里明白他的意思,可是,敌人的火力封锁得这样严密,又怎能下得去呢?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大家一商量,你一言,我一语,就想出了个好主意。一到晩间,战士们在崮顶上又吹哨子,又抛石头,还用空绳子拉得滑车哗哗响,每弄出一点响声,都会引来敌人狂风暴雨般的一阵射击。有一次,滑车绳子被敌人打得只剩下一股没断。敌人被戏弄了几个晚上,发现上当后,就变得“聪明”起来,以后,不管崮顶上有什么响声,也不射击了。趁此机会,战士们在夜间下到山坡拔野养麦。有了野养麦,穗、茎、叶、根一块儿煮熟充饥。后来,营长胡凤浩在茶局峪找到村指导员,起出群众埋藏的2000多斤粮食,设法分送到3座崮上,解决了大困难。
  胜利下山
  南麻、鲁村战役后,刘邓大军和陈粟西线兵团外线出击,敌人对山东的重点进攻宣告彻底破产,山下的敌人也撤走了。监护营一连完成任务,奉命下山。这时,石板上的道道整整画了42条。全连战士下山后,受到部队首长和当地群众的慰问,虽说战士们都害了疟疾,躺在床上,但是,每个人心里都充满了胜利的喜悦。
  鲁中军区给了全连很高的荣誉,继抗日战争时期老大哥部队荣获“岱崮连”称号后,该连又被授予“第二岱崮连”的光荣称号。

知识出处

临沂文史集粹 第一册

《临沂文史集粹 第一册》

出版者:山东人民岀版社出版

《临沂文史集粹》以真实丰富的史料,朴实流畅的文风,重点反映了自戊戌至建国前半个多世纪发生在临沂市的重要史实,从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到烽烟四起的军事战场,从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到艰辛开创的实业道路,从名流志士到文豪武将,从少数民族风采到宗教面面观,从刀光剑影、血泪浸染的旧时黑幕到山明水秀、名闻遐迩的沂蒙风物,全方位的构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时代画卷,再现了沂蒙近百年来的历史风貌,书写了一部内容丰富,别具风格的沂蒙近现代史。

阅读

相关地名

蒋介石
相关人物
胡风浩
相关人物
庞洪江
相关人物
丁长发
相关人物
高兆田
相关人物
胡凤浩
相关人物
姜玉文
相关人物
陈粟
相关人物
龙廷村
相关地名
沂源县悦庄镇
相关地名
孟良崮
相关地名
王家峪
相关地名
贾庄镇
相关地名
五里沟街道
相关地名
茶局峪
相关地名
南麻街道
相关地名
鲁村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