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山纪念亭
抗日战争前,沂水城北门(在现中心医院南、卧龙旅社楼以东、电影公司大门以西处)外,即现在的沂水中心医院一带,是一片青杨树林子,往北道到小沂河(从前叫教场河),南北大道贯穿树林中。树林的西北角(即现在的中心院西北角处)是自清朝至北伐前,县衙处决犯人的刑场。出城北门,有一小桥,人们称为“断魂桥”,意思是,犯人过了这个桥,魂就断了。过桥不远,路西有三座大碑,在现在的沂水中心医院的西南角处,碑高3米,碑心皆刻“节孝兼全”四个大字,右边刻着“礼部正堂,为山东沂水县刘XX之妻X氏,苦志守节,题请旌表,钦赐节孝兼全”,左边刻着“大清光绪二十四年清和月中浣穀旦"(大清光绪二十四年为1898年)。碑周围刻有精细的花纹图案,碑帽刻有“圣旨”二字,有双龙盘绕,刻工精细,栩栩如生。这三座碑都是刘南宅的节孝碑。碑周围有数株合抱粗的倒垂柳,北乡进城赶集的人们,常在此树下小息。
北伐后,刑场移于城西沂河沙滩。这个树林由官方略事修整,便定名为“中山林”,以纪念缅怀孙中山先生。1931年,在路东树林中心(现在中心医院的东北角处)修建一座草亭,名为“中山纪念亭”。亭为方形,由四根木柱支撑亭顶,亭顶是用麦秸苫的,亭周围用砖砌一米多高的花墙,亭中没有石桌石凳等设施。亭子东面有两间茅屋,是护林人员的住所。中山林除一个草亭外,别无其他建筑物,因此很少有人来此闲游,唯进城的农民,有时到亭内一坐。
抗日战起,日寇进占沂水城,将林中树木砍伐净尽,做了鹿柴工事(防御工事),中山纪念亭被拆除。中山林和中山纪念亭也如沂水其他景观一样, 尽毁于兵燹。
(二)刘小杰与蒙阴阁子
刘小杰是清末沂水县垛庄(现属蒙阴县)的大地主。据说他家是后汉光武帝的后代,家中房舍占了垛庄的半个庄。
清朝,每逢省府向沂州府(临沂)派考秀才的主考官,都是由济南走蒙阴,路过垛庄在刘家住宿,主考官无论带多少随从卫队,在刘家都是每人住一间房,足见其房舍之多。传说他家祖先盖屋垒墙,用银子当填心,后代没钱花了就拆屋墙扒银钱。
清朝末年,刘小杰摊了人命官司,对方根子也很硬,刘被衙门逮捕入牢。刘小杰虽在牢中,但他有的是钱,买通了衙门的牢头、衙役,在监中顿饭成席,和狱卒犯人赌博吃喝,有时还将妓女传入监中过夜。当时牢头(看守所长)是刘源清的父亲,即刘邑周的祖父,光从刘小杰手中得的银钱就买了二百多亩地,成了个小地主,不当牢头了。
刘小杰还用钱买通了县知事,最后只判了个充军蒙阴的罪。刘小杰就在蒙阴巷子西门上盖了个观音阁,叫“蒙阴阁子”(现城关糖果厂处),充军到这里,就算到了蒙阴。
刘小杰事实等于没判罪。
刘小杰出狱后,买子两墩纸(每墩八十二刀,每刀一百张),在县衙前两个石狮子前焚烧,并祝告说:"我这回打官司,合衙中大小官吏没有一个不使我的钱的,就是您两位没使我的钱了,我给您烧这两墩纸,也算给您钱使了。”
(三)讼棍无赖祝二慢
祝二慢,传者轶其名,二慢是其绰号,沂水县黄山铺乡朱陈村人,是清末沂水的讼棍。他的一些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
(1)调戏刘姓大地主家小姐。茶庵街西边有个万人坑,抗战前每年正月十五日在此演戏酬神。演戏时,刘姓大地主的小姐、太太们坐着二把手布棚车在台前看戏,车前摆个凳子,坐在凳子上看戏。
这一年正月十五演戏,祝二慢和他的同学们也来看戏,同学们和他打赌说:“若你能拍拍刘家小姐的肩膀而小姐不恼,我们请你上饭馆吃酒。”祝二慢说:“这有何难!”他就从人丛中挤出来,走到那位小姐后边,用手拍了拍小姐的肩膀道:“表姑,您来看戏来?”小姐一回头,祝二慢连忙说:"我认错人了,我当是俺表姑来,原来不是。"那小姐见祝二慢认错了人,赶她叫表姑,赚了个上辈,就笑了笑没恼。同学们就请他下了饭馆。
(2)夏天穿皮袄坐炕头。有一年,某村刘姓父子二人打仗,刘之子一掏扒把父亲的门牙打掉了两个。父怒,上衙门状告其子忤逆不孝。刘子急忙找祝二慢求救,祝二慢叫他打听到何时传他时再来找他。
这一天,刘子得知传审他,急忙跑到祝二慢家。此正是夏天,祝二慢身穿皮袄,手捧火罐在炕头上吃酒。刘子没敢多问,祝二慢叫他伸出两只手来,闭上眼睛不许看,就在刘子手心各写上几个字,并嘱咐他握紧两手,不许开看,待县官问话时不答腔,待要打时把两手伸开,手心朝上让县官看,就可免除受刑。刘子被传至大堂,问他为什么打父亲,连问三声不答腔,县官喝令:“拿下去给我打!”刘子急忙将两手朝县官一伸。县官见刘子左手上写的是"父不戏媳”,右手上写的是“子不忤父”。县官大怒,斥责刘父道:“怪不得你儿子不说话,原来你老不要脸,调戏儿媳! ”拉下去重责二十大板。刘父挨了打,还赚了个调戏儿媳的罪名,怎么有脸见人,就责骂儿子谁给出的主谋。儿子也懊悔了,原以为自己不挨打就行了,这一来,父亲挨了打,名声也不好听,就照实说了。父子二人乃状告祝二慢存心不良离间父子关系。县官传审祝二慢,祝二慢说向来不认识刘姓父子。刘子急了,忙说:“你忘了,我去找你时,你穿着皮袄,捧着火罐坐在炕上吃酒。”话没说完,县官怒斥刘子道:“一派胡言,夏天还能穿棉袄捧火罐吗?分明是你自出主意,反诬别人!”将刘子重责二十大板,赶下堂去。
(3)知县有求。清光绪年间,有一年沂水某知县的女儿死了,他就将文庙里一棵枯死柏树杀倒,给女儿做了棺材。此事被士绅得知,便要联名上告他侵吞公产。知县得知后,即派人送给祝二慢一点心盒钞票,求给出个主意。祝二慢对来人说,让知县明天化装着青衣小帽来。次日知县化装后去了,祝二慢关着大门,在院子里走来走去的道:“大老爷今天不能来呀,听说文庙里刮倒一棵柏树,他卖了钱要整修文庙呢,正忙着不能来呀!”似大声对谁讲话。知县听了这话,急忙回城拿出钱款整修文庙,士绅方作罢。
(4)要打钱。自从杀柏树事件平息后,知县怕祝二慢泄露他的秘密,又因以知县之尊,有求于平民,总觉有失体面,即想找机会惩治祝二慢。有一次,祝二慢犯了一点小事,被知县抓去,不容分说,打了二十大板。祝二慢爬起来后,东瞅西看,象找东西。知县喝道:“还不快走,找什么!"祝二慢说:“我带了十两银子,打算送给大老爷买碗茶吃,到大堂后不见了。”知县一听,忙吩咐衙役:“取十两银子给他,叫他快走!”祝二慢接过银子下堂后,对别人说:“打我,得给我钱,不能白打了 !”后来知县知道了,干生气,知道此人难缠。
(5)知县让路。有一次知县坐轿去沂河西,轿子刚上了沂河桥(木桥),祝二慢从河西岸倒骑着驴也上了桥。当时是木桥,桥面很窄,不能同时通过。若在平常百姓,就得退回去,让知县先过桥。可祝二慢仍向前行,知县问骑驴的是什么人,差役认识祝二慢,回知县说是祝二幔。知县赶忙命轿夫退回桥东头,待祝二慢过去后,知县轿子才又上了桥。
(6)赖被子。有一年,祝二慢去青州,路上遇一行路客人,此人问祝二慢是哪里人,祝二慢说是沂水人。那人说:“沂水有个祝二慢你认识不?”祝二慢佯道:“听说有这么个人,没见过。”那人说:“祝二慢很坏……”,并说了祝二慢坏心眼的事情如何如何。祝二慢说:“我也说他不是好人。“
祝二慢与那人夜晚来到临朐县同宿一客店,祝二慢没被子,同盖那人的被子。夜间,祝二慢暗将他盖的那一头,折开两个被角,每角缝上一对制钱(俗叫小钱)。翌立早饭后,祝二慢拿着被子就走,那人说:“你怎么拿我的被子?”祝二慢说:“这是我的被子,怎么成了你的?”二人争持不下,店主也难评说。只好到县衙打官司,二人到了县堂,正值临朐县知县坐堂问案,二人在公堂各说对方赖被子。县官问那人:“你说被子是你的,有什么凭据?”那人说没有,又问祝二慢,祝二慢说:“这被子是俺娶亲时,俺娘为了吉利,四个被角上各缝了一对制钱。”知县命当堂拆开被子验看,果有制钱。县官大怒,将那人重责二十大板,赶下堂去,被子断与祝二慢。那人来到街上,祝二慢赶上来说:"这被子原是你的,给你。"那人道:“本来就是我的,是你强赖去的。”祝二慢心想:''你还是不服气!”就又跑到大堂哭道:“那人又把被子抢去了。”知县大怒,命差役追上那人,带回大堂,又打了二十大板,赶下堂去。那人又来到街上,祝二慢又追上那人说:“这被子当真是你的,你拿去吧!”那人再不敢要了。祝二慢道:“你认识我是谁?”那人道:“我与你素不相识,一无怨,二无仇,你为何捉弄我,害我如此?”祝二慢说:“我就是祝二慢。“那人连忙施礼赔罪说:“祝二爷,怪我有眼无珠,请你多加包涵。"祝二慢说:“往后不要背地里议论别人,也不要当着和尚骂贼秃,处世就少惹麻烦。"那人道:“多谢祝二爷教训,小人以后记住了。”
(四)和尚林子
和尚林子地址在沂水城外城南门外,茶庵街西边,万人坑北面。林中每坟顶上一块大石头,直径有一米半,厚约半米,有园形、方形、六角形。
据传沂水城的庙宇,除文庙不是香火庙,没有和尚道士外,其他如城隍庙(在公安局东部)、关帝庙(在县府西北角城墙上)、东会馆(现实验小学)、南会馆(现城关粮油管理所)、玉皇阁(现广播电视台处)、娘娘庙(即碧霞元君庙,在外城南门里,南会馆西)、龙王庙(在前后小河中间,现沂河商场中部)、火神庙(在师范校院西北角)、朝阳官(沂城派出所处)、观音阁(亦称蒙阴阁子,在内城南门外,蒙阴巷子西头城门楼子,现有小桥)、八蜡庙(在娘娘庙以西二百米处)、地藏庵(在茶庵街,现师范学校东北部)等,大都有和尚、道士主持。
据说在清光绪初年,沂水城和尚有些不守清规乱搞男女关系,被士绅扭送县衙门,县官不敢处理,上报至府,府报经省,省报到朝廷。当时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慈禧信奉佛教,大臣、太监们尊她为“老佛爷"。慈禧太后知是和尚犯法,动了恻隐之心,说道:“罢呀”,意思是算了吧,不作惩办了。谁知上报案情的人听错了,以为是用“耙”(耕耘地用的农具,长方形木框上间隔镶有锥形铁耙齿,粗头直径可达三公分)刑,遂下令沂水县官用耙耙和尚。县官即在城南门外西边耕地里,挖了许多坑,将犯法和尚埋在坑里,只露头在地面以上,使人套上耕牛拉着耙在和尚头上来回拉着耙。和尚头被耙烂了,用大石头压在上面,成为和尚坟,这一片就叫和尚林子。
后来沂水城的庙宇全部改用道士主持。直到抗日战争前,除蒙阴阁子、观音庵由尼姑主持外,其他庙宇都是道士。乡间庙宇仍有和尚主持者,如院东头乡南墙峪村的“望仙院”、道托乡蔡峪村的“法庆寺”,都是由和尚主持。
(五)杏花村与蔡峪
沂水镇城北十五华里的长安庄,民国以前叫“桃花涧",民国初年才改名叫长安庄。长安庄的东北洼,解放前是一片碎砖烂瓦的荒滩,约二百余亩。
五十年代合作化时期,长安大队的社员将这片荒滩深翻整平,碎砖烂瓦运到东边河里,发大水时冲走。从此这二百余亩整翻的土地成了长安庄的主要产粮基地。
这片荒滩,传说就是原来的杏花村。杏花村有一地主姓蔡名青,拥有上千亩土地,村中其他户都是他的佃户。有一年,乾隆皇帝微服下江南,从村西大路上行进,见一块地里有12把構子耦地。乾隆皇帝问構的是什么庄稼,構地的农民说是構的“黄谷”,乾隆听错了,听成“黄瓜”,就又问:“你们構这么多黄瓜干什么?”構地的知道他听错了,其中一人便逢场作戏地开玩笑说:“構这么多黄瓜还不够拌凉菜吃的来!”谁知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乾隆心想,用十二把構子構黄瓜,还不够拌凉菜吃的,可见这户人丁不少,若扯旗造反,我大清江山岂不可危?乾隆从江南回来后,就派了一员大将率兵进剿杏花村。清兵驻在桃花涧,将杏花村包围,见人就杀,见物就抢,最后放火将茅屋烧尽,连桃花涧也被清兵遭蹋得不轻。
当时蔡青之次子因走亲戚外出幸免于难。他回到家中,见家中遭兵劫火焚,乃到岭东边一个山沟里盖了间茅屋居住,开荒种田为生,不敢姓蔡了,改名换姓。他恐日后子孙忘了本姓,就将所居山沟定名为蔡峪,后来居住的多了,成了个小庄,就是现在的蔡峪村。
蔡青家成为千亩良田的地主,这里还有一段神话故事。
据说蔡青原来土地并不太多,他家雇了一个小长工叫王小,每天给他干挑水、垫栏、割草喂驴等杂活。有一天王小到东边大山旺(即伏山)去割草,见沟上头有一片茅草绿油油的,他就割了一筐回家,第二天路过这里,见茅草长得和原先一样,就又割了一筐回家。以后他天天到这里割茅草。蔡青就问王小,哪里有这么多茅草。王小就把东山旺沟里茅草割了又长出来的事情对蔡青说了。次日,蔡青和王小拿着镢锨来到茅草地,待王小割完草,二人就用镢锨向下挖,挖到三尺深,挖出一个生锈的铁锅来。蔡青把铁锅拿回家放在墙根作喂狗用。自从用这个铁锅喂狗,狗食天天不见少,家中人以为是“狗眠食”(即歇食),也没在意。有一天,蔡青雇了八个短工给他锄地,吃早饭时,有一个短工将锄竖在这个铁锅里,饭后又去锄地去了。蔡青发现狗食锅里有一张锄,不知哪个短工吃了饭没去锄地,就急忙跑到地里问:“你们谁没来锄地?”短工们说:“我们八个都来了。”蔡青数了数,果然一个不少。就又问:“那锅里那张锄是谁的?”有一个短工说:“那是我吃饭时竖在锅里的,这不我又扛了来锄地了。”蔡青见那张锄和锅里的那张锄一模一样,就知道这个锅是个宝物,就是人们说的聚宝盆。他回家后将银钱放在那个铁锅里,拿出来还有,这下子他的钱很多很多了。他就用银钱高价收买土地,将村周围的土地都买了来,卖地户成了他的佃户,不几年成了拥有千亩良田的大地主。
乾隆派兵进剿杏花村时,王小什么也没拿,背着那个铁锅就跑了,跑到村外,清兵追赶,见是个未成年的孩子,穿的破烂不堪,也就不追了。王小一口气跑到高桥北边的凤凰山,四顾无人,就将宝物埋在山上,在上面裁上棵小松树作记号,待日后来取。后来王小再来这山上取那宝物,见满山是松树,刨了几十棵也没找到自己栽的那棵,那铁锅就再也找不到了。
(六)鹞子峪和走马岭鹞子峪在现武家洼镇北张庄的东北方向,从前是一条大沟,现在修的可以跑拖拉机了。
走马岭即是长安庄的西南岭,亦即七里铺子的北岭。
传说,有一年乾隆下江南,率领执事、卫队甚众(不是微服私访)。原计划走山东南下,刘墉(诸城人)得知,恐皇帝大队人马路过山东,山东人民须供奉吃住,更有官兵勒索,即启奏皇上说,山东是山多路小难以行走,有鹰愁难过的鹞子峪,寸步难行的走马岭。于是乾隆一行改走河南。
其实鹞子峪、走马岭不陡也不险,并不难行。
(七)锣鼓山与无儿崮
沂水西北乡有个大山叫纪王崮。
传说某朝有个纪王在此占山为王。纪王有个独子,非常娇惯,常率护卫外出游玩。纪王恐怕儿子外出不安全,就给了他一个鼓,遇有危险可敲鼓,纪王闻鼓声即发兵营救。
有一次纪王子来到小滑石沟西北,见此山甚好,即驻足却步。他想试试敲鼓灵不灵,即在山上擂鼓。纪王闻鼓声以为儿子遇险,即发兵来救,及至,无事,兵回。
后官兵包围纪王子,纪王子擂鼓求救,纪以为儿子儿戏骗他,就没发兵营救。结果纪王子逃至崮上,被官兵杀害,此崮遂叫无儿崮。沂水城北小滑石沟西山即名为“擂鼓山"后来叫讹了,就成了锣鼓山(现都写成了罗鼓山)。
(八)晏婴崮
夏蔚镇以西有个大山叫晏婴崮,山下公路北有个庄叫晏婴店子。
相传隋炀帝时,群雄并起,这村有个起义领袖率领部众驻扎山崮之上,自称晏婴王。从此这山就叫晏婴崮,这村就叫晏婴店子。
(九)崔家峪
沂水崔家峪镇,传说是罗成第十二个妻子的家乡。罗成在战争中先后收下了十二个妻子,这崔玉环就是最后收下的一个。崔家峪村东南角上有一用大石块垒筑的象一间小石屋似的坟子,据说就是玉环坟,至今仍完整无缺。
(十)杜康酿酒醉刘伶
沂水城北郊有个村庄叫牛岭埠,从前叫刘伶埠,据说是刘伶(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故乡。后来该村牛姓地主改村名为牛岭埠。
据传说,杜康酿酒醉刘伶,一醉三年不醒。三年后杜康到刘伶家要酒钱,刘伶的夫人说:“三声叫起刘伶汉,砸锅卖铁还酒钱,三声叫不起刘伶汉,想要酒钱难上难。”杜康果然三声叫醒刘伶,两人同时升仙。
这虽是个传说,但牛岭埠确有刘伶坟和刘伶洞。刘伶坟在牛岭埠村西头,是砖砌的,坟门高一米多,从坟门隙望去,坟内满是清水。村东头即现汽车配件厂院内有个刘伶洞,进洞五十多米后,洞口渐小,大人钻不进去了。据说在洞内焚烧柴草,沂城东岭(东皋山)上就有一处石缝向外冒烟。后来有个小孩钻进洞里再没有出来。为了安全,人们把洞口填塞了。
(十一)尤通故里
沂水县武家洼镇南张庄,传说是尤通故里,以前叫“武南庄”。
尤通,字俊达,隋炀帝时,曾伙同程咬金劫过皇纲(地方解往京城的田赋),因此成为富户。皇纲被劫后,隋炀帝下旨令山东历城县破案。山东省的长官杨林(是隋炀帝的叔父)责令秦琼限期破案,按期追比(即十天一限,到限破不了案,即重责破案者二十至四十大板),一连几个限期都没能破案,秦琼也挨了几次大板。
这天,正逢秦琼的母亲六十大寿,秦琼的结义弟兄和各路英雄都来秦家拜寿,尤通、程咬金也来拜寿。酒席间,有人谈及秦琼因破皇纲案挨追比之事,同声叹息。程咬金听了,站起来说:“秦二哥,劫皇纲是我和尤通干的,好汉做事好汉当,不能连累二哥受苦,你将俺俩送去交案吧!"尤通也如此说。秦琼却当着众兄弟将追捕公文烧了。后来秦琼因此事充军到登州。众兄弟夜打登州,劫牢越狱,救出秦琼,同到瓦岗寨起义。
南张庄南边的南场庄,是尤通佃户的打麦场,后来居住的人多了,成了个庄叫南场庄。南张庄东是尤通家拦牛的地方,住户多了叫“牛栏官庄”,后来嫌“牛栏”不好听,改名为“友兰官庄”。
(十二)韩通坟
韩通坟在道托乡韩家曲村北。
五代后周时,韩通把守穆陵关。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代后周做了皇帝。韩通不服降,赵匡胤攻打穆陵关,韩通兵败退到韩家曲,自尽身亡。赵匡胤念其忠勇,令兵士每人兜了一兜土,将尸体埋葬在韩家曲村北,筑成一个大坟,高有数十米,占地十余亩,和个小山一样,这就是韩通坟。
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时,韩家曲大队社员,将韩通坟平掉造田。在坟中间挖出三间并排石垒的坟,前面有一块刻花的大石堵着。因时值混乱, 坟内有无考古物件,也无人注意,坟内东西与土都填平为地,石头门砸碎垒了地堰,也无人注意石刻年限,现已无从查考了。(十三)李五将军赴宴
李五将军,传者轶其名,旧居是现在的沂水镇姚家官庄,系明末一员将官。
清统治者入主中原后,李五将军不服降。时刘南宅已降清,清朝当局授意刘南宅除掉李五。刘南宅受命后即宴请李五将军,李五将军骑马至刘家赴宴。酒席间,头一道菜即是李五将军马童的首级,李五将军见情况危急,手提大刀向外窜。此时刘南宅各道大门都已关闭,李五将军接连刀劈两道大门,两边厢房早已埋伏下家丁人等,抛出桌椅条凳阻路,李五将军被绊倒,遭到杀害。尸体埋在沂城北门外东侧李家林(现沂水三中院内)里。
解放前,李五将军的坟墓还有,在李家林东北角。李五将军使用的大刀重百余斤,抗战前曾在民众教育馆博物馆陈列。李五将军戴的铁制头盔,能盛五十斤小麦,现在使用的陶治小瓮,俗称“将军帽子”,其名即由此而来。
(十四)郭巨故里与孟母故里
二十四孝中有个“郭巨埋儿”的故事。郭巨是晋朝人,家住现在的沂水县高庄镇下薛庄(一说河南人)。郭,家贫,事母至孝。母年老,有好吃的东西先给母亲吃。母亲看到孙子幼小,就把食物分点给孙子吃。郭巨见小儿分食母亲的食物,就与夫人刨了个坑,打算把儿子埋掉,省出食物给母亲吃。恰巧,刨坑时刨出了一缸银子来,一下子富了。
乡村成立社,这一带为“孝感社”,以=郭巨之孝。关于郭巨,清道光《沂水县志》卷七人物载 “郭巨,东莞人”。
解放前茶庵街路西,即现师范学校附近,有两座石碑,一刻“郭巨故里”,一刻“孟母故里”(皆为乾隆年间所立)。善疃的南仉林北仉林村,据说就是孟母娘家故里,善疃乡孟母村有孟母坟。
清道光《沂水县志》卷七入物载:郭巨,东莞人,家贫,父早逝,事母每苦甘旨不继,有三岁子每分母食,乃与妻谋曰:“吾不能致丰美以奉母,母又分半以饲子,是贻亲以饥也,子可复得,而亲年不可复得,不如瘗此子,并力以事母。”遂掘地欲埋之,至尺馀得黄金一釜,镌字十二日:“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有碑载于兖州府志。
清道光《沂水县志》卷十载有张嘉吉《题郭巨墓》、《题孟母墓》七律二首,其一《题郭巨墓》:叠嶂回峰落照横,断崖荒珑见孤茔,志书已载当年事, 孝感⑴犹存旧社名,万壑雨晴泉有韻,半山云冷鸟无声。等闲历览春风里,怀古伤今倍感情。”
其二《题孟母墓》“沐河⑵涨漫水沄沄,下马来寻孟母坟。千载断机犹有训,半通残碣已无文,雁飞远汉拖秋色,鸦落荒村惨暮云,欲荐椒浆无处觅,西风黄叶思纷纷。”
注:(1)沂水县高庄镇下薛庄一带,解放前是孝感社。
(2)善疃乡的孟母村紧靠沂河支流。
(十五)李逵故里
梁山将黑旋风李逵是沂水县百丈村人,他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现在知道沂水县百丈村的人却不多。解放前,沂水县姚家官庄村土地庙有一石碑,上刻“姚家官庄原名为百丈村云”。据此姚家官庄即为李逵故里。百丈村为何改名为姚家官庄,经调查,据如情的老年人讲,自满清入主中原后,发现《水浒》一书宣扬替天行道,反抗朝廷,造反有理。清朝廷认为此书对其统治不利,虽下令禁止此书流传,但水浒故事却家喻户晓,禁不能止,乃命御用文人俞仲华,按照金圣叹批注的七十回本水浒事迹,续编了一部书叫《荡宼志》。书中描写的梁山将不是受朝廷招安,而是被知州张叔夜率师剿灭,108条好汉,有的战死,有的被擒处斩。书中还推出一个祝家庄的后代祝永清为剿匪猛将,极力贬低梁山英雄好汉形象,说宋江是假忠假义,最后死在贾(假)忠、贾(假)义之手,并对李逵竭力诬蔑为杀人不眨眼的魔王,人人得而诛之的罪犯。因此,百丈村人为了免遭清政府的迫害,乃改名为姚家官庄。李逵杀四虎的“沂岭”,即沂水县崔家峪西的“摩天岭”。岭附近有个村叫“过虎峪”,即李逵杀四虎之处。
(朱学民、虎守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