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的沂河大木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沂水县文史资料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9179
颗粒名称: 解放战争时期的沂河大木桥
分类号: K269.5
页数: 2
页码: 62-63
摘要: 1946年国共谈判破裂后,为适应当时的军事形势需要,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北上到苏鲁边区,总部设在临沂。当时鲁中地区只有青沂公路,而东西只有一些非正式公路,却被沂河隔断,交通极不方便。在沂水县沂河段原有一石面漫水桥,一到汛期,无法通行,已成为当时交通运输的瓶径。因此,华野决定,由华野兵站部与沂中县(即沂水县)政府共同修建沂水沂河大木桥。
关键词: 战争时期 木桥

内容

1946年国共谈判破裂后,为适应当时的军事形势需要,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北上到苏鲁边区,总部设在临沂。当时鲁中地区只有青沂公路,而东西只有一些非正式公路,却被沂河隔断,交通极不方便。在沂水县沂河段原有一石面漫水桥,一到汛期,无法通行,已成为当时交通运输的瓶径。因此,华野决定,由华野兵站部与沂中县(即沂水县)政府共同修建沂水沂河大木桥。
  1946年冬季,华野派兵站部科长钱正英同志(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负责沂水沂河大木桥的修建工程。她还带领兵站部石磊、苏某等同志参加。沂中县府派韩鸿钧参加建桥工程。在分工上,由钱正英负总责,石磊负责技术,苏某负责材料,韩鸿钧负责民运。建桥工程人员分别驻扎在沂水城西的龙家圈村和杨家庄子村。韩鸿钧当时住在杨家庄子村长牛衍吉家。
  该桥设计长为1500米,宽为4米,高2米,负荷量为每平方米30吨,主要适应轻型坦克、榴弹炮、辎重车辆的通过(因当时华野消灭敌人缴获了一些重型武器)。其建桥材料为沂水县当地的柏木长方型木板和杂木桩。城郊办事处组织了城里11条街的劳力负责运木材,从胡家菴、龙山、下寺等庙宇采伐柏木、杂木等,每4人负责一根,用杠子抬至沂河建桥工地。当时担任东关街副街长的胡士俊同志亲自参加了建桥运木材任务。在施工时河里有薄冰。在施工中,因避免敌机轰炸扫射,只能在夜晚用汽灯照明修建。该桥建成共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此大木桥的建成,为当时我军积极备战、交通运输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韩鸿钧、胡士俊回忆庞守民整理

知识出处

沂水县文史资料第十辑

《沂水县文史资料第十辑》

沂水县文史资料第十辑记述山东省沂水县建国前后文化事业发展状况的专辑。内容涵盖文学创作、书画摄影艺术、戏剧音乐、图书文博、电影及考古等方面,共选登文稿39篇。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磊
相关人物
钱正英
相关人物
韩鸿钧
相关人物
胡士俊
相关人物
沂水县
相关地名
沂河大木桥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