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沂蒙骄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沂水县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9099
颗粒名称:
沂蒙骄子
分类号:
K820.8
页数:
6
页码:
302-307
摘要:
1980年,年仅16岁的张在军怀着高考落榜后的惆怅。回到了家乡沂水县泉庄乡西棋盘村,那是ー个仅有7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封闭而僻远。
关键词:
张在军
人物传略
内容
1980年,年仅16岁的张在军怀着高考落榜后的惆怅。回到了家乡沂水县泉庄乡西棋盘村,那是ー个仅有7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封闭而僻远。
那时,张在军沮丧极了,他站在家乡的山头上,眺望着远方,感到自己的前程就象远方的云雾ー样飘渺。他的心思在翻滚:难道自己注定要与山石头打ー辈子交道吗?
村头,几个满身污垢的光腚孩子在用尿和成泥玩泥炮,几个大一点的孩子在围着一头瘦猪寻开心,并不时发出一阵放荡的笑声。几位小姑娘上山挖野菜给他打招呼。
他无意用了一句:“你们为何没去上学?"小姑娘回答:“老师出嫁了,没人教我们了。”一句十分平常的答语,却如一瓢冷水泼在张在军的头上,他望着这一群可悲可叹又可怜的孩子,他的心怦然一动,何不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这些孩子呢!燃烧自己,烛亮这愚昧而贫困的山村,不是挺神圣的吗?他的眼中迸发出了希望之光,他发现了自身的价值所在,寻到了人生的支点,顿时,他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是那么沉重。
三间破旧的草屋,透风漏雨,没有门窗,桌凳也破旧不堪,张在军里里外外修整了ー番。没有黑板,他把几块木板七凑八拼,涂上黑墨汁挂起来,算作黑板。29个面黄肌痩、“呆头傻脑”的孩子成了他的第一批学生。村里的老支书给他扛来一个粉碎机上的钢磨头,挂在校门前的柿子树上,当作校钟。从此,张在军每天一大早便抱着根木棒子撞这个钢磨头,嘶哑的声音在整个峪道里回响,传遍了各家各户。
任教的第一天,张在军在日记里这样写道:“人生的乐趣在于对事业的追求,这29个孩子就是我的事业,我要用知识之斧,为沂蒙山人辟出一条希望之路”。
他既当校长又当老师,语文、数学、历史、地理、音体美全由他一人教。他还为学生们自制了爬杆、篮球架等简陋的体育设施。学生小的六、七岁,大的十三、四岁,他把学生编成三个班,挂上两个黑板,轮流上课,开始了他的复式教学的生涯。
张在军的教学首先从教学生说普通话开始,帮他们纠正山音土语,没想到这却招来了家长们的不满,他们听
惯了祖祖輩辈沿袭下来的土语,说张在军教孩子撤腔拉调说洋话,不会教学。有的家长干脆不让孩子上学了,张在军哭笑不得,为此,他只好耐心地去作家长的思想工作。
“没有凋谢的山花”
为不让每一个贫困的孩子失学,张在军不惜倾尽家庭所有。1985年,两位姓李的姊妹俩因父亲去世,家庭困难,被迫较学。两个扎白头绳小辫的小姑娘一步一回头眼泪巴巴地离开了学校。张在军的心里也感到一阵阵扎痛。几夭后,那个大点的女孩子让同学捎给张在军几篇日记。其中一篇是这样写的:“5月18日,晴。早晨,我和妹妹牵着四只羊到南山顶上放,我让妹妹先放一会,我拿出课本学起来。有好多题看不懂。我望着山下校园里的小伙伴,听着传来的读书声,我的心都要碎了。爹呀,你为什么死得这么早?为什么不让您女儿念书了?爹呀,您听到了吗?俺想上学,俺想念书啊!”张在军流着泪水看完了日记,第二天,他便推上400斤瓜干去卖了,为小姐妹俩支上了学费,使她们重返校园。几年来,张在军为孩子垫支学费和投在学校里的钱达2300多元。
山区的生活是很苦的,而张在军的生活则是苦上加苦,他泉有父、母、妹妹、妻子、孩子六口人,父母多病,小妹上学,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压在他身上。他每天的日程就如座钟一样有规律:每天黎明前,他要到3里路远的北山崖下挑两担水,回来和妻子推完磨再去上课,下午放学后,就跑到山坡上的责任田里,一直干到星星出来。晚饭
后,他还要备课、自学,因为家里穷,点不起蜡烛,就是点煤油,他也总是节省着用。
《山芽芽》在北京拿头奖
张在军很注重学生的作文训练,他经过几年的探索,形成了一套“以兴趣作文为中心,以观察口述为基础,以序列训练为尺度,以课外阅读为辅助”的经验。
为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提高写作水平,他常带孩子们到田间地头,到山坡上,看野花、听虫鸣。他还带孩子到集市上,观察熙熙攘攘的人群,观察他们的言谈举止和音容笑貌,要孩子们当场描述所见所闻。一次,在上作文课时,一对老两口打架,闹到校门口,课上不下去了,张在军因势利导,出了个题目“老两口打架”,让学生出去观察10分钟。回来写。这样,学生们写出的作文既生动又逼真。为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张在军还自办了小报,取名《山芽芽》,好的作文让学生自己抄在一张8开的大纸上,贴在墙上。有的学生竟偷偷地揭下来,拿到家里,十分骄傲地说:“爸爸、妈妈,我的作文上报纸了。”是啊,能在报纸上发文章,是山里的孩子们梦寐以求的事啊。而这个梦不久便成了现实。
1985年《中国少年报》举办了“我的老师”全国小学生作文竞赛,张在军的学生刘云荣获一等奖,吃地瓜蛋子长大的山芽子在首都获了奖,这在古老的山沟沟里还是破天荒。不久,另一位学生的作文也被《中国少年报》头条发表了。此后,西棋盘村的山孩子们都陆陆续续在全国报刊上发表了文章。总共有128篇,其中26篇获各类征文比赛
一等奖。
十几年来,张在军教的复式班,学生成绩一直在全乡,全县名列前茅。有的学生考上了大学,有的成为农村致富的能手。张在军在教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且,他本人经过十几年的刻苦自学和钻研,在复式教学和素质教育方面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年,他利用晚上的时间,自学了中等师范的全部课程,并阅读了上千册文学、哲学、教育理论等方面的书籍。陆陆续续在《中国教育报》、《教育专刊》、《人民教育》等国家级报刊上发表论文28篇,出版2本教育专著。这对一个深山里的民办教师来说,是多么惊人成就啊!
沂蒙书屋
张在军是个有心人,他的心里时刻装着整个沂蒙山人。一次他县城里的朋友送他一批书,这在城里已成了旧书,不想在山村,仍很受欢迎。张在军心里受到触动:就全国而言,会有多少被束之高阁的旧书呀!而这些对贫困落后的沂蒙山区来说,不正是很好的文化食粮吗?一个创办沂蒙书屋的构想在他脑海里形成了。他的这个构想得到县团委的支持。1992年,张在军在《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上撰文呼吁:“创办沂蒙书屋,扶老区文化之贫!”中央电视台、中新社等十几家新闻单位对此作了报道,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共青团中央等单位首先寄来了一大批有关农民致富的书籍。一年多时间共收到全国30个省区指赠的书刊6万余册,赠书人有当年在沂蒙战斗过的老八路、老党员,也有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全国政协副主席吴学谦
欣然为沂蒙书屋题词。沂蒙书屋为山沟里的人打开了一个丰富多采的未知世界。
一位普通的民办教师,取得多么令人瞩目的成就。几年来党和人民也给他很多的支持和关怀,1994年他由民办转为公办,并被省政府授予“特级教师”称号。同年他还被评为“全国十佳民办教师”。1996年,他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是全国12名优秀共产党员中唯一的一位教师代表,受到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虽然张在军已“民转公”,但他心里依然装着中国几百万的民办教师,他说中国的民办教师太苦了,他一再要求记者务必写上一句话,记者就以张在军的这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
“民办教师是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脊梁,如果营养不良,这个脊梁就会扭曲,希望各级政府部门从根本上切实解决民办教师的问题。”
沂蒙山里的垦荒牛
——记“全国希望工租优秀
园丁奖”获得者鞠立民
1994年9月教师节期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D节目专题报道了一位清瘦干练的民办教师,于是,鞠立民连同他在环境扱其艰苦的条件下呕心沥血,辛勤耕耘,为山区教育事业创下的光症业绩,传遍了千家万户……
知识出处
《沂水县文史资料》
本书用比较翔实的资料,对沂水教育状况作了轮廓性的描述,读后可使人能循着沂水教育发展的轨迹,去领略“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真谛。
阅读
相关地名
张在军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