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职工队伍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沂水县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9095
颗粒名称: 教职工队伍建设
分类号: G451.2
页数: 73
摘要: 近年来,沂水县教委本着“教学是中心,教师是主力,质量是生命”的办学宗旨,充分调动广大教干、教师管理育人、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以“两全”为目标,以逐级管理和县乡教研科研网络为主找,以目标管理为手段,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力度、深化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教职工 队伍建设

内容

近年来,沂水县教委本着“教学是中心,教师是主力,质量是生命”的办学宗旨,充分调动广大教干、教师管理育人、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以“两全”为目标,以逐级管理和县乡教研科研网络为主找,以目标管理为手段,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力度、深化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首先,狠抓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坚持以深化和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为龙头,推进教职工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的改革,坚持定编、定岗、定任务,择优聘用、合理组合的原则,根据劳动的数董和质量拉开分配档次,启动内部活力,调动积极性。”初步建立起权利与义务,报酬与贡献相结合的催人进取的激励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初步建立起以目标为导向,以评价为手段的促进组织和个人履行职责,提高效益的工作运行机制。解决了“干多干少、干孬干好一个样”的问题,实现了“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出现了“三多三少”的局面。即学校干部争着兼课的多了,不愿兼课的少了;老教师要求上课的多了,要求照顾的少了;青年教师争着挑重担的多了,图享受不求进取的少了。
  其次,调整学校布局,创造公平竞争条件。教委对中小学布局进行了调整,并对县城三处高中的领导干部、师资力量作了适当调整;对生源作了统一调控,变生源竞争为管理竞争、效益竞争和质量竞争。学校内部活力启动起来了,一个个学校竞相向规范加特色的目标迈进,下活了全县一盘棋。
  第三,抓好校长目标管理,形成逐级管理机制。把校长工作列入教委主任的首要工作,抓好选聘、调配、考核和培训等工作环节,做到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拢。对校长实行目标管理,并要求校长对其下属逐层实行一级抓一级的逐级管理机制。目标的制定必须体现德育为首,智育为中心,五育并举,全面发展。要求校长必须做到“了解教学、深入教学、参与教学、保证教学”的要求。且本着“四化”的标准培养后备力量。
  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教委一班人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的重大意义。鼓励教师通过电大、函授、脱产进修,“三沟通”等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培训,用优惠政策鼓励吸引有教学能力的非师范院校毕业生从教,用“地方粮票”培养了一批师资力量.全县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6.3%,校长培训合格率达100%。基本上建设了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善于教书育人的师资队伍。建设良好师资队伍的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建设了一个过硬的县教研“智囊团”。他们“意识超前、业务精湛、洽学严谨、思维缜密、功底厚实、工作扎实”,对全县教学、教研及教师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经常深入学校,与校领导一起研究学科教学的改进意见,充分发挥县乡教研科研网络的职能作用,有力地促进教改。
  科学的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教学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一年一个新台阶。仅95年大中专录取1705人,其中本科419人,比去年增加129人,增长率为44.48%,按进线数、增幅和万人比三项指标综合评估,居全市第一,创历史聂高记录,受到了市教委表彰奖励。文体和学科竟赛、评比中,有160人获市以上荣誉称号,特别是体育,93年被评为全国先进体育县。有36处中小学校被评为市级以上规范化学校,有1处职业中专被评为省重点学校,有2处成教中心被评为省规范化学校。现在正实施“2111”工程,即:2000年之前有100所、10所、1所中小学分别进入市、省、全国重点学校或规范化学校行列,每乡镇至少创办出一所窗口学校或特色学校。
  附:1987年以来沂水县教育系统技术拔尖人才名单
  1977年以来沂水县教育系统教职工受表彰名单
  1982年以来沂水县教育系统教职工晋升中级以上职称名单唐乐群——教育园地的实干家田希和——真金无处不发光沂蒙骄子——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小学特级教师张在军沂蒙山里的垦荒牛——记全国希望工程优秀园丁奖获得者鞠立民红烛在这里闪烁——记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民办教师李德香沂水县教育系统技术拔尖人才名单
  1987年被评为县级技术拔尖人才的有:王君华王隆达齐健辛玉生张敦瑂张在军孙广恩
  1989年被评为地级技术拔尖人才的有:陈维会1990年被评为县级技术拔尖人才的有:丁尔沛王金战王际春田家杰赵忠军郝象礼徐兆利戚鸿聚沂水县教育系统教职工受表彰名单
  1977年沂水县教育系统出席临沂地区先进工作者会议人员名单
  1982年沂水县出席临沂地区优秀教师代表名草1984年沂水县模范教师名单1984年度临沂地区模范教师名单1984年临诉地区知识分子先进工作者:张义生
  1984年山东省优秀教师:王际春李洪芳
  1984年省农广校教育先进工作者:李怀秀
  1985年山东省优秀教师:党克明彭念荣黄培增咸玉华吴根元
  1986年山东省劳动模范:李怀秀
  1986年省优秀教师:耿春明
  1986年地区农广校模范教师、教育先进工作者名单
  1987年沂水县被评为临沂地区优秀教师名单
  1987年沂水县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名单1987年市级正规化教育优秀辅导员:黄明勋
  1987年全省党校系统优秀教師:李乐华
  1987年山东省优秀教师;阚击水田家杰刘俊海孙成富
  1988年省讲师团干部理论教育优秀工作者:黄诚
  1988年山东省电化教育先进工作者:陈维会
  1988年省农广校教育先进工作者;李怀秀
  1989年山东省优秀教師、优秀教育工作者名单1989年临沂地区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名单
  1989年沂水县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名单优秀教师:1989年全省党校系统优秀教师:闫家胜
  1990年山东省优秀靑年工作者:陈维会
  1990年中央农广校“十年办学荣誉证书”获得者李怀秀安莉
  1991年全国优秀教师:丁尔沛王金战黄宝善
  1991年山东省优秀教師:董敬标刘方成葛永东刘太成孙廷伦武传彪卢凤杰陈宗堂山东省优秀班主任:秦永贞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田宝贵山东省优秀体育教师:屈光明优秀教育工作者:
  1991年临沂地区优秀教师名单优秀教育工作者:吴永军魏延苓李庆顺优秀班主任:马爱民胡茂菊秦元彬1991年浙水县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名单优秀校长:王云锡1991年省农广校教育先进工作者:娄曰远
  1991年地区农广校教育先进工作者:王俊勇
  1992年全国优秀体育教师:陈宗堂优秀教师:
  1992年“省级优秀团员":马学亮
  1992年“地级优秀知识分子”:李乐华
  1992年地区农广校教育先进工作者:张敬青
  1993年“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科技兴区先进工件者”:单衍引
  1993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刘春修
  1993年全国优秀教师:殷启祯王云锡耿加禄
  1993年山东省优秀教孙汉文申有利刘先伦艾光翔徐文成吴永军孙志明李秀成陈正举优秀教育工作者:庞明新山东省电化教育先进工作者:陈维会
  1993年临沂地区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
  1993年沂水县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名单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1995年沂水县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名单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
  1982年评审的师范讲师名单沂水县教育系统教职工晋升中级以上职称名单1988年评审的中学高级、中学一级、小学高级教师名单小学高级教师:小学高级:
  1989年评审的民办教师小学高级、中学一级教师名单小学高级教师:民办教师小学高级:中学高级:高级讲师小学高级:1993年评审的师范高级讲师、讲师名单高级讲师:小学高级:小学高级:唐乐群一一教育园地的实干家刘桂栋高振达刘恩科阳春三月,在山东工程学院的一幢宿舍大楼里,我们按响了427号房间门铃。开门的是一位中上等身材,稀疏的头发中夹杂着少许白发,高高的额骨映衬着文雅清秀的脸膛,衣着朴素的人。他就是我们要采访的全国特级教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四届委员会委员、现任山东工程学院副院长的唐乐群同志。主人沉稳、和蔼、热情。当我们说明来意时,他微笑了。接着脸上现出真诚的难色说:“我实在没有什么可写的,一生平平淡淡……。”省级优秀班主任唐乐群1935年10月出生在寿光县付家毛陀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58年6月益都师范学校毕业后,被推荐到山东省教育学院中学教师培训班学习。同年8月被分配到沂水县沐河之畔的第五中学任语文教师。从此,他告别了自己熟悉的家乡,在一个陌生的穷乡僻壤,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
  刚到五中时,他十分高兴。觉得一个中师毕业的学生,竟当上了中学教师,心里乐滋滋的,暗自下定决心:努力搞好工作,以实际行动报答组织的培养。学校领导深知他的心思,安排他担任两个班的语文课并兼任班主任。担子虽重,但他并不觉得累。他从工作实践中渐渐体会到:要当好一名教师,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单凭热情还不够,还必须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基于这种认识,工作之余,他加强业务进修,1960年9月参加了山东大学中文专业的函授。每天晚上,备好课,批改完作业后,再在煤油灯下自学几个小时,常常学到十一、二点。学校在城里面授,当时交通不便,便徒步参加学习,往返近百里,从未缺过课。冬去春来,经过四年的拼搏,于1964年以平均88分的优异成绩,取得了山东大学中文本科函授毕业证书。同年,唐乐群同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高兴地对人们说,这年是个“丰收年”。
  1964年秋,他接了一个纪律松弛、学习空气不浓的班。有一次,一个学生做作业马马虎虎,唐乐群在该生作业本上批了 “太了草”三个字,本想让他改正,没想到那个学生用更粗大的字在下面写道:“就这样,看你怎么着!”。还几次跟任课教师闹别扭跑了,好几天才找回来。他政治上无进取心,常常得意洋洋对别人说:“什么团员不团员的,咱不靠那个吃饭。鲁迅不是党团员,还不是一样对人民有所贡献!”。还有些学生埋头读书,不问政治。唐乐群针对这种情况,除组织学生学习毛主席著作外,还帶着他们访贫问苦,激发其思想觉悟。经过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那个差生后来进步很快,变得学习努力,热爱集体,关心同学了。他家离学校三里路,每逢星期六,便自动去护校,同学有困难,主动捐钱帮助。后来入了团,还被评为三好学生。
  为了了解学生情况,做好教学和班级工作。唐乐群定期与学生“三同”(同吃同住同活动),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对学生进行家访。
  一次,有个学生犯了错误,唐乐群恨铁不成钢,每周和他谈话几次,但由于方法不当,批评过多,这个学生不仅没有变好,庾而和他对立起来,不理他了。他及时总结了教训,采取以正面教育为主的方法,终于使这个学生回心转意,承认了错误。班上还有个叫马XX的学生,在家里好吃懒做,假日回家啥事不干,成天牵着条狗乱窜,在学校经常跟人打架。有一天,有个同学告诉唐乐群,马XX又骂人了。他心想这回非给他点厉害不行,可是又一想,批评他不止一次了,为什么总不改?经过反复考虑,采用了以表扬他的优点入手的方法,多次与他谈心,终于使这个学生改过自新,成为一个好学生。
  为了学生用水方便,唐乐群给学生买了一个水缸,放在教室前面。不料第二天被一个同学打烂了,同学们都生气地说;“叫他赔!”唐乐群刚买了缸在兴头上,一听打烂了,也很生气,想狠训那个学生一顿。但又一想先别忙,了解一下再说。一了解,原来是那个学生主动为班里打水,不慎打烂.对这个学生,唐乐群不但没有批评,反而进行了表扬,表扬他学习雷锋,热心为大家服务的精神,使本人受到鼓励全班学生也受到教育。
  唐乐群同志很关心学生,常常以自己有限的工资,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困难。1964年,有个学生患了急性肝炎,如不及时医治,不仅影响学习,还有生命危险。但该生家庭困难,唐乐群知道后,便拿出30元钱,以“人民教师"的名义寄到该生家。在各级组织的关怀和同学们的照顾下,该生很快恢复了健康。此外他还多次给家庭困难的学生送蚊帐、衣服等,保证了他们的正常学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刻苦钻研,唐乐群思想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有几年他教的课升学考试成绩居全县第一。1960年,1963两次被评为县先进工作者,出席了沂水县召开的文教先进工作会。1965年5月,出席山东省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66年3月,《山东教育》刊登了他的先进进迹,并加了“唐乐群同志读毛主席的书,认真改造自己思想的经验体会,对所有教师进行思想改造都有启发…“”的编者按。
  全国特级教师
  1971年6月,唐乐群同志被调到山东省沂水师范学校任教导主任。沂水师范是文革的“重灾区”,教师不敢教,学生不愿学,教学秩序混乱。他在党支部支持下,明确提出学校要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则。当时“左”的思想泛滥,他承受着种种压力,冒着“智育第一”的风险,坚持全面貫彻党的教育方针,狠抓了普师班和教师培调班的教学工作。并在《破与立》上,发表了《论无产阶级智育》的文章,阐明抓好智育的重要性。他还亲自指导图书管理、图书资料购置工作。学校与省内外几十个兄弟学校和部门建立了联系,及时交流教学参考资料,还与语文组的同志编写《中学语文古典文学》注解等教材,供全地区共用。他深知“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和“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的道理,在获得大学语文函授毕业文凭的基础上,坚持向更广的知识领域进军。寒暑假很少回家,多是在学校工荒,备完课自学。他学习刻苦,夏天没有电扇,热极了干脆光着膀子干,冬天,脚冻痛了,便在屋里来回踱踱或去操场跑跑再返回办公室继续学习。从背诵“毛主席五篇哲学著作”到背诵唐宋诗词;从学习马列著作到钻研数理化,……努力掌握政治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他始终坚持收集、剪贴、整理资料,几十年积累的资料达四五十本,并先后在《大众日报》、《山东教育》等报刊发表教育学生、培养人才方面的经验体会文章30余篇。
  唐乐群同志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了搞好教学,他注重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按照学校党支部的要求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制定了严格的业务学习计划。在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的一次讲课中,当唐乐群讲到“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时,突然,有个孩子跑进会场,并高喊他的爸爸,全体同志为之一惊,唐乐群马上讲到,这就是“无意注意”。在场的同志无不佩服他的讲课生动。参加听课的同志至今还记忆犹新。
  1977年,根据学校教职工多,中师班少的情况,学校承担了招收4个高中班的任务。面对生源素质差的现实,学生一入校,首先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唐乐群除坚持上课外,还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参加各种教研活动,指导教师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们都很佩服,称他为“第一流的教务主任”,“扛大梁的人”。1979年高考,高中4个班升学率较髙,受到领导的表扬,群众的好评。
  唐乐群生活俭朴,没什么嗜好。几十年如一日,自己拿着碗到食堂打饭,碰到什么吃什么。他衣着朴素,但注意整洁。他有一方小镜和一把木梳,每次上课前都要梳整头发,照一下镜子,双手拽拽中山装的下摆,郑重地走上讲台。他生活艰苦。但对购买书刊却舍得花钱,除生活费外,工资的大部分用来购买了书籍。社会是公正的,党和人民是公正的,谦虚、谨慎,不图虚名,不摆架子,赤诚待人,严谨治学,贏得了领导和师生的好评。1977年1月,被评为地区先进工作者,1979年秋,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和全国特级教师,其巡回报告的足迹,遍及沂蒙大地。
  中共十二大代表在沂水县档案局的档案室里,有一张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十二大1690名代表合影的巨幅照片,唐乐群位于最后一排左数第75名,这是他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纪念。
  时间:1982年9月3日地点:首都人民大会堂
  1980年春,唐乐群任沂水一中校长,一到职就深入各教研组了解情况,细心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当他发现学校分快慢班,师资和尖子学生都集中到快班,快班教师急于赶进度,违背了教学规律,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好,不但高考升学率低,而且思想问題很多,他说服教师们要面向全体学生,因人施教,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要求毕业班不要过早结束功课,不脱离课本乱补充材料,不频繁举行考试,不搞题海战术,不搞偏题怪题。这样以来,全校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提高较快。1980年应届高中毕业生升入高等学校的人数比1979年增加了3倍,没有升上学的学生也思想稳定,愉快地就业,参加祖国的四化建设。
  平时,唐乐群坚持每天听两节课,对教师的教态、教法、投课时间都作详细的记录。有一次,他发现初三、三班班主任赵老师两课时还没讲完一篇阅读课文,而同年级一班的邱老师讲这篇课文时只用了20多分钟,其他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做些练习,学生们说:教师虽然讲得少,可给了我们思索的钥匙。唐乐群马上带着赵老师来听邱老师的课。然后给他打了这样一个比喻,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就象往瓶子里倒水,瓶口有粗细之分,容量有大小之别,必须根据其特点决定倒水的速度和方法。赵老师很受启发,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了在因材施教、授之以精上下功夫,收到良好效果。
  唐乐群常讲,如果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就得备好一桶水,那么校长作为“教师的教师”,就得备好一缸水。他身体力行,严于律己,反复学习了大学中文和政治专业的一些主要课程。担任校长后,尽管行政工作很忙,但始终没有放松学习。在钻研教育学、心理学的同时,还钻研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他这种苦学的精神,影响了全校老师,形成了“台上几分钟,台下百日功”,人人刻苦钻研教学的良好教风。唐乐群不仅重视抓好教学业务,而且还注意教师生活。他看到某些教师家属在农村承包责任田后有一定的困难,便灵活安排这些教师,星期六不任课或少任课,让他们腾出一些时间回家帮助种好责任田。学校越是关心老师,老师越是关心教学。全校21名家在本地农村的老师,都能妥善处理好家务劳动和教学的矛盾,集中精力搞好教学。1981年,只有两名教师因特殊情况,各请了一周假,其他老师都是全勤。平时,哪位老师生病或住院,唐乐群总是亲自关照。
  唐乐群根据学校对学生管理不严,校纪松弛的实际,从整顿校纪入手,针对学生日常行为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在党支部统一领导下,制定了从严治校和加强管理的十几项规定。为了统一对“从严治校”“加强管理”的认识,他组织师生学习恩格斯的《论权威》、毛泽东同志的 《反对自由主义》。并排除阻力,毫不动摇地宣传“规定”。例如,有的学生考试作弊,一经发现,便依照规定,严肃处理,张榜公布,教育大家。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各种规定逐步贯彻落实,校风焕然一新。同学们讲文明、守纪律、好人好事不断涌现。教职员工队伍思想稳定,团结向上,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兄弟县市多次慕名到沂水一中参观学习。沂水一中管理学校的经验推广全区,受到了地区教育局和地区行署的表扬。1982年6月15日,《大众日报》专门报道了唐乐群的先进事迹。同年10月省政府授予他劳动模范称号,1983年3月,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在1983年7月13日的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四次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和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四届委员会委员。
  临沂行署教育专员
  1883年冬,唐乐群同志与教育局的领导经常顶风冒雪到沂蒙山区的农村一所所中小学调查研究。他看到孩子们坐在半头砖上,趴在冰凉的水泥板上,一双双小手冰得通红,一张张小脸冻得青紫,心里涌起阵阵酸痛,眼睛湿润了。教师和学生们很快得知,他就是新任分管文教卫生工作的副专员唐乐群。
  他与地区教育局的同志接连跑了数日,足迹踏遍了蒙山沂水,摸清了全区农村小学校舍的状况,危房占18%,黑屋子、土台子、石台子占92%,他大为震惊,感慨地说:“真没想到,解放这么多年了,农村校舍竟如此破烂,我们的下一代还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党委会上,他作了全面汇报,并提出了打算:筹资办学,用三年时间,完成农村小学六配套(即:大门、院墙、教室、桌椅、操场、厕所)。地委批准了这个计划,并把校改列为全区四项重要工作之ー。
  全区校改工作轰轰烈烈地铺开后,唐乐群整天沉在基层,了解工作进展情况,解决工作的实际问题,并在莒县召开了规模较大的校改现场会。刚刚解决温饱的老区人民,象支援淮海战役ー样,支持全区农村小学六配套。笔者每到一处采访时,看到崭新的玻璃门窗,雪白的石灰墙,一平如镜的水泥地面,一色新的木制桌凳,心里涌起无限敬意。在蒙山脚下的垛庄村,一位老大爷说:“旧社会,志士仁人建学堂,人们为之树碑‘现在,各级领导抓校改的事迹,不是刻在石碑上,而是深深地铭刻在人们的心里。”唐乐群在抓校改时发现,全区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着许多弊病,不少学校职责不清,赏罚不明,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孬一个样,福利人人有,奖金平均分。有些学校的教职工有“混日子”的思想,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针对这一情况,他与地区教育局的领导在全区进行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以苍山县层山乡为典型,推广了将文教助理改为中心学校校长专人负责抓教育的经验。减少校长的事务性工作,加强了领导对学校管理的自主权。在教育管理体制上,实行了“三改ー包”,即:改校长任命制为选举制‘改教师分配制为招聘制;改奖金、补贴平均制为奖金补贴浮动制‘一包是教学任务实行教师目标责任制。在地区教干会上,请该校校长作报告,介绍经验,从而推动全区教改的深入开展。1984年底,山东省政协教育组视察了临沂地区中小学教育情况,对全区试行的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给予肯定。《大众日报》以“三改ー包”值得提倡为题,作了通迅报道。天津市政协ー行数人专程来临沂实地考察鉴学。
  秉公办事,敢于负责,ー件ー件落实,ー抓到底,这是唐乐群同志ー贯的工作作风。他在任副专员期间,尽管行政工作很忙,还亲自过问批转处理知识分子要求落实政策的人民来信。
  1984年秋,沂水县有个落实政策对象致信唐乐群,反映他在“文化大革命”中遗留的一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几次上访仍无结果。信发出后,他担心、忧虑,唐乐群看到其信后,让信访办的同志与他联系,抓紧研究解决。采访时,他激动地对我们说:“我的担心没有成为现实,成为现实的是问题的解决……”唐乐群常讲,深入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必须继承和发扬。他身体力行,言行如一。1958年起,到任临沂行署副专员前,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上课、听课。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常常要备出几种不同的教案。在“文革”期间,他还亲自为部分学生辅导。在任沂水师范教导处主任,沂水一中校长时,也坚持为学生上课补课。任副专员后,他仍然热爱基层教学工作。在60年代生活困难时期,有人劝他回原籍,他没有走;“文革”期间挨批斗,他不动声色;与他一起来的同学,又劝他回原籍,他为沂蒙山区的教育事业奋斗的决心依然不动摇。他热恋这块土地,他热恋三尺讲台,他热恋校园生活,他立志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把青春献给党的教育事业。他几次向领导表示自己这个心愿。1986年6月,省委根据工作需要,按照他的要求,将其调到山东省工程学院工作。采访时,他不无遗憾地说:“当时要是能回到沂蒙山区的学校去工作,就好了。"在副院长的岗位上
  1986年7月,唐乐群告别了朝夕相处的沂蒙山区的父老乡亲,服从组织安排,到山东工程学院任副院长,分皆人事,财务等工作,在院党委和院长的领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北京发生的动乱和反革命暴乱中,一方面深入学生实际,做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使学生与党中央保持ー致;ー方面用现身说法,教育青年学生深刻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教育学生要坚信党和政府,不要跟着少数人胡闹。在关键时刻表现出ー个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
  他ー贯严格要求自己,注意为人师表。他在沂水一中当校长时,就曾四次让房,成为美谈。前年,学院盖了一幢四层楼房。组织考虑他工作方便,安排给唐院长一套,他婉言谢绝了。这一做法,在师生中广为流传。
  唐乐群同志有四个孩子。由于夫妻两地分居,顾不上培养教育,加上家庭生活困难,前三个孩子上完小学后ー直在家务农。连最小的儿子中专毕业分配到临沂后,也没有调到自己的身边。孩孑至今还向我们告他的状,我爸爸只知道事业、工作,家庭的事他欠的帐太多……。还在沂水一中当校长时,他就对老伴说:“不能用公家车办私事不能以权谋私利;更不能收人家的礼品”。这就是所谓不成条文的约法三章。
  唐乐群同志非常勤俭,先后调动几个单位,搬家时只有几箱书,他家现在莫谈“新三件”,就是连“老三件”也没有,占着半壁之大的书橱内,全是各种业务书刊和马列文献。正如我们采访时,某单位领导说:“唐乐群在家俱方面可谓一贫如洗,但在知识藏书方面却十分富有这话可谓一语中的。同唐乐群一起工作过的同志都知道,他在订阅报刊书籍方面是十分慷慨的,每月书刊用费总有几十元,是个人购书订报最多的一个。
  多少年来,唐乐群如饥似渴地吸取着知识的营养,关心着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先后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杂文报》筝报刊上发表了《师喻与师德》、《说为人师表》、《钱能通愚》等150多篇文章,社会效果良好,得到读者好评。
  在荣誉面前,唐乐群想得更多的是,赢得今天是甜美的,占有明天是艰辛的,作者反复回味着他恪守的格言:“甘为春蚕吐丝尽,愿化红烛照人寰”不正是他的行为的写照吗?(作者单位:山东省沂水师范学校)此通讯刊登在国家八五规划重点图书《师范群英光擁中华》第七卷(下册)1994.6田希和——真金无处不发光田希和同志系沂水县四十里镇田家庄人,自1963年参加工作以来,该同志ー贯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无限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三十多年如ー日,始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工作,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在普通教育、少先队工作、幼儿教育、特殊教育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受到国家的多次褒奖,在干群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田希和同志在任教和抓普教工作以来,扎扎实实地做好普及小学五年制教育的工作,并对汉语拼音、识字教学、看图说话、写话及作文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取得了ー些成功的经验,先后在县、地、省介绍,印发材料,举行专题讲座。该同志撰写的论文在地区语文教学研究会第ー、二届年会上交流,并在地区《教学研究》上发表,教学经验广泛推广。
  田希和同志热心少先队工作,关心爱护少年儿童,曾任中队、大队辅导员。该同志能根据农村特点和儿童、少年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开展工作,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使儿童、少年在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受教育、明道理、提高认识、增长知识、指导行动。该同志性格耿直,办事讲原则,在负责全县职称评定工作中秉公办事,不循私情,圆满完成了全县九千多名教职工的职称评定工作,工作成绩突出。
  田希和同志在抓县幼教工作以来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以创新的精神,加强了全县幼儿园、学前班的管理与教学,使全县的学前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村办园、班率及幼儿入园率大幅度提高;加强了幼儿园、学前班的设施配备与管理,使之日趋正规化、科学化、儿童化,同时狠抓了幼师队伍的素质建设,广泛开展了幼教教研活动,先后举办了县级幼师培训班10期,培训教师560余人次,并多次组织县乡幼儿教师听观摩课,上示范课,研究改革授课方法,交流开发幼儿智力、培养学习能力的经验,改变了幼儿园、班小学化的授课方法,全县保教质量大有提高。
  田希和同志在带队赴古村乡西于家河包点扶贫期间,能深入群众,密切联系群众,针对该村发展农业经济的实际情况,多方筹措资金,购置农田水利设施,解决了农田水利灌溉问题,并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决了农民自来水及苹果销路问题・仅仅ー年时间,该村农民人均收入就由350元提高到750元,受到该村干部群众的爱戴,得到了县委、县府的高度评价。
  九四年初,田希和同志服从工作需要,担任了县聋哑学校校长,由普教转为特教,田希和同志没有退缩,并以身作则,业务上从头学起,管理上严格要求,他帶领学校职工真抓实干,使得整个学校工作有条不紊。田希和同志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参观,亲自带领聋生走上街头参加社会实践,组织开展了“向残疾人献爱心”活动,加强了聋生的职业技术教育等等,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田希和同志注重教学研讨,撰写的论文《如何提高适龄聋童的入学率》发表在山东特教杂志九五年第四期上。该同志倡导的“德育为首、开放办学、加大宣传、掌握技术”的办学方法及两年多来的工作成绩,受到社会各界及聋童家长们的广泛赞誉,学校也于九四年被县委、县府命名为县级文明单位,在“育青立功”活动中,被共青团临沂市委评为先进单位,九五年被评为县“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另外,由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沂水县成为九四年被国家教委、民政部、中国残联通报表彰的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县之ー。
  为人民事业做出贡献的人,总会得到人民的尊重,党和国家给予田希和同志一系列荣誉:1979年10月,田希和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提升为小学特级教师‘1979年12月,国务院授予其“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1年11月,田希和被团省委、省教育厅授予“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称号,1983年3月被评为省优秀教师;1983年4月被评为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教师‘1983年5月被评为“全国及省先进儿童少年工作者”。
  在荣誉面前,田希和同志没有止步,他仍然默默耕耘,执着追求,他信奉托处斯泰的名言,“生活不是享受,而是很辛勤的工作”,他说:“我的荣誉和地位是党和人民给予的,我必须珍惜,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展望沂水聋哑学校的未来,田希和同志发出豪言壮语:“我要让沂水聋哑学校成为一流的规范化聋校”!沂蒙骄子——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小学特级教师张在军山沟沟里响起了钟声
  1980年,年仅16岁的张在军怀着高考落榜后的惆怅。回到了家乡沂水县泉庄乡西棋盘村,那是ー个仅有7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封闭而僻远。
  那时,张在军沮丧极了,他站在家乡的山头上,眺望着远方,感到自己的前程就象远方的云雾ー样飘渺。他的心思在翻滚:难道自己注定要与山石头打ー辈子交道吗?村头,几个满身污垢的光腚孩子在用尿和成泥玩泥炮,几个大一点的孩子在围着一头瘦猪寻开心,并不时发出一阵放荡的笑声。几位小姑娘上山挖野菜给他打招呼。
  他无意用了一句:“你们为何没去上学?"小姑娘回答:“老师出嫁了,没人教我们了。”一句十分平常的答语,却如一瓢冷水泼在张在军的头上,他望着这一群可悲可叹又可怜的孩子,他的心怦然一动,何不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这些孩子呢!燃烧自己,烛亮这愚昧而贫困的山村,不是挺神圣的吗?他的眼中迸发出了希望之光,他发现了自身的价值所在,寻到了人生的支点,顿时,他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是那么沉重。
  三间破旧的草屋,透风漏雨,没有门窗,桌凳也破旧不堪,张在军里里外外修整了ー番。没有黑板,他把几块木板七凑八拼,涂上黑墨汁挂起来,算作黑板。29个面黄肌痩、“呆头傻脑”的孩子成了他的第一批学生。村里的老支书给他扛来一个粉碎机上的钢磨头,挂在校门前的柿子树上,当作校钟。从此,张在军每天一大早便抱着根木棒子撞这个钢磨头,嘶哑的声音在整个峪道里回响,传遍了各家各户。
  任教的第一天,张在军在日记里这样写道:“人生的乐趣在于对事业的追求,这29个孩子就是我的事业,我要用知识之斧,为沂蒙山人辟出一条希望之路”。
  他既当校长又当老师,语文、数学、历史、地理、音体美全由他一人教。他还为学生们自制了爬杆、篮球架等简陋的体育设施。学生小的六、七岁,大的十三、四岁,他把学生编成三个班,挂上两个黑板,轮流上课,开始了他的复式教学的生涯。
  张在军的教学首先从教学生说普通话开始,帮他们纠正山音土语,没想到这却招来了家长们的不满,他们听惯了祖祖輩辈沿袭下来的土语,说张在军教孩子撤腔拉调说洋话,不会教学。有的家长干脆不让孩子上学了,张在军哭笑不得,为此,他只好耐心地去作家长的思想工作。
  “没有凋谢的山花”为不让每一个贫困的孩子失学,张在军不惜倾尽家庭所有。1985年,两位姓李的姊妹俩因父亲去世,家庭困难,被迫较学。两个扎白头绳小辫的小姑娘一步一回头眼泪巴巴地离开了学校。张在军的心里也感到一阵阵扎痛。几夭后,那个大点的女孩子让同学捎给张在军几篇日记。其中一篇是这样写的:“5月18日,晴。早晨,我和妹妹牵着四只羊到南山顶上放,我让妹妹先放一会,我拿出课本学起来。有好多题看不懂。我望着山下校园里的小伙伴,听着传来的读书声,我的心都要碎了。爹呀,你为什么死得这么早?为什么不让您女儿念书了?爹呀,您听到了吗?俺想上学,俺想念书啊!”张在军流着泪水看完了日记,第二天,他便推上400斤瓜干去卖了,为小姐妹俩支上了学费,使她们重返校园。几年来,张在军为孩子垫支学费和投在学校里的钱达2300多元。
  山区的生活是很苦的,而张在军的生活则是苦上加苦,他泉有父、母、妹妹、妻子、孩子六口人,父母多病,小妹上学,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压在他身上。他每天的日程就如座钟一样有规律:每天黎明前,他要到3里路远的北山崖下挑两担水,回来和妻子推完磨再去上课,下午放学后,就跑到山坡上的责任田里,一直干到星星出来。晚饭后,他还要备课、自学,因为家里穷,点不起蜡烛,就是点煤油,他也总是节省着用。
  《山芽芽》在北京拿头奖张在军很注重学生的作文训练,他经过几年的探索,形成了一套“以兴趣作文为中心,以观察口述为基础,以序列训练为尺度,以课外阅读为辅助”的经验。
  为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提高写作水平,他常带孩子们到田间地头,到山坡上,看野花、听虫鸣。他还带孩子到集市上,观察熙熙攘攘的人群,观察他们的言谈举止和音容笑貌,要孩子们当场描述所见所闻。一次,在上作文课时,一对老两口打架,闹到校门口,课上不下去了,张在军因势利导,出了个题目“老两口打架”,让学生出去观察10分钟。回来写。这样,学生们写出的作文既生动又逼真。为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张在军还自办了小报,取名《山芽芽》,好的作文让学生自己抄在一张8开的大纸上,贴在墙上。有的学生竟偷偷地揭下来,拿到家里,十分骄傲地说:“爸爸、妈妈,我的作文上报纸了。”是啊,能在报纸上发文章,是山里的孩子们梦寐以求的事啊。而这个梦不久便成了现实。
  1985年《中国少年报》举办了“我的老师”全国小学生作文竞赛,张在军的学生刘云荣获一等奖,吃地瓜蛋子长大的山芽子在首都获了奖,这在古老的山沟沟里还是破天荒。不久,另一位学生的作文也被《中国少年报》头条发表了。此后,西棋盘村的山孩子们都陆陆续续在全国报刊上发表了文章。总共有128篇,其中26篇获各类征文比赛
  一等奖。
  十几年来,张在军教的复式班,学生成绩一直在全乡,全县名列前茅。有的学生考上了大学,有的成为农村致富的能手。张在军在教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且,他本人经过十几年的刻苦自学和钻研,在复式教学和素质教育方面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年,他利用晚上的时间,自学了中等师范的全部课程,并阅读了上千册文学、哲学、教育理论等方面的书籍。陆陆续续在《中国教育报》、《教育专刊》、《人民教育》等国家级报刊上发表论文28篇,出版2本教育专著。这对一个深山里的民办教师来说,是多么惊人成就啊!沂蒙书屋张在军是个有心人,他的心里时刻装着整个沂蒙山人。一次他县城里的朋友送他一批书,这在城里已成了旧书,不想在山村,仍很受欢迎。张在军心里受到触动:就全国而言,会有多少被束之高阁的旧书呀!而这些对贫困落后的沂蒙山区来说,不正是很好的文化食粮吗?一个创办沂蒙书屋的构想在他脑海里形成了。他的这个构想得到县团委的支持。1992年,张在军在《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上撰文呼吁:“创办沂蒙书屋,扶老区文化之贫!”中央电视台、中新社等十几家新闻单位对此作了报道,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共青团中央等单位首先寄来了一大批有关农民致富的书籍。一年多时间共收到全国30个省区指赠的书刊6万余册,赠书人有当年在沂蒙战斗过的老八路、老党员,也有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全国政协副主席吴学谦欣然为沂蒙书屋题词。沂蒙书屋为山沟里的人打开了一个丰富多采的未知世界。
  一位普通的民办教师,取得多么令人瞩目的成就。几年来党和人民也给他很多的支持和关怀,1994年他由民办转为公办,并被省政府授予“特级教师”称号。同年他还被评为“全国十佳民办教师”。1996年,他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是全国12名优秀共产党员中唯一的一位教师代表,受到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虽然张在军已“民转公”,但他心里依然装着中国几百万的民办教师,他说中国的民办教师太苦了,他一再要求记者务必写上一句话,记者就以张在军的这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民办教师是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脊梁,如果营养不良,这个脊梁就会扭曲,希望各级政府部门从根本上切实解决民办教师的问题。”沂蒙山里的垦荒牛——记“全国希望工租优秀园丁奖”获得者鞠立民
  1994年9月教师节期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D节目专题报道了一位清瘦干练的民办教师,于是,鞠立民连同他在环境扱其艰苦的条件下呕心沥血,辛勤耕耘,为山区教育事业创下的光症业绩,传遍了千家万户……鞠立民的家乡沂水县柳树沟村地处穷山僻壤。1970年,他这个学校里的“尖子生”,初中毕业后放弃了优异的学业和升学的机会,毅然跑到村干部家里,经过再三请求,当上了民办教师。当天,他在日记里写道:“我要把一切心血倾注到孩子们身上,让我村在文化上打一个翻身仗。"但是,这个天真纯朴的小伙子哪里知道,要打文化上的翻身仗谈何容易。面临的三大困难,向他的满腔热情进行了挑战。
  ー是办学条件极为艰苦。校舍,是两间弹棉花的棚子,四面透风、透雨。课桌则是他带领学生从山上扛下来的青石板,黑板是他从家里拿来的箱子盖,那架废了的弹花机,就当他的办公桌。直到1976年村里才盖了学校,1986年才有了课桌、办公桌。
  二是自身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的不足,给了他沉重的压力。由于自己知识的不足,常常是一堂课上完之后,尽管他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木然不知。放学回家他饭吃不香,气得暗暗流泪,心想:这样下去不是误人子弟吗?看来,没有知识,仅有热情是不可能当好教师的,于是,他开始了艰苦的自学自修,后考入了中师函授班,连续4年的寒暑假都需到县城函授学习。因为家庭生活特别因难,为节省车费,有时他背着煎饼和咸菜,步行60千米到县城求学。暑假里带煎饼,过不了几天就发霉变质,然而就是这样的充饥品,也需要照计划食用。困难再大也动摇不了他学习的信念,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中师函授后,他又报考了电大,终因离县城太远,经不住经济上的沉重压力而忍痛放弃,但是电大的所有材料全被他通读了,他曾说过: “文化学习不是为了拿学历,是为了事业的需要。”
  三是特殊的复式班教学任务。在山区教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宁愿各班串(多教几个平行班),不教复式班。”因为教一个三级复式班就等于一个教师付出三个教师的劳动。然而鞠立民却在三级复式班的讲台上,一干就是26年。
  为搞好复式教学,鞠立民精心研读了《教育学》、《心理学》等业务书籍,做了50余万字的学习笔记。他主动申请外出学习的机会,先后参加了市教研室组织的南方复式教学考察组和复式教学培训班、学术报告会、地级骨干教师专训班等。他将学到的教学理论和他人的成功经验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潜心于复式教学的研究和探讨,不断改革,勇于创新,逐步掌握了复式教学的规律。
  在自学中,鞠立民付出了别人难以付出的代价。他由一个对教学一窍不通的门外汉,成为地级教学能手,先后执教公开课120多节。1992年10月,全国复式教学研讨会在临沂召开,他承担了为大会执教公开课的任务。此时正值秋假期间,农民正忙着秋收秋种,他家中80多岁双目失明的母亲要人照料,妻子得了关节炎,不能下地干活。150多千克烤好的黄烟没有挑拣、扎把,最后霉烂了。责任田里,别人家的麦苗已发青了,而他家的玉米秸还站在地里。他尽管急得油煎火燎一般,但还是一头扎到资料堆里,查阅资料,研究教材,设计三、五复式课的教案,自已制作教具。连续多日的日夜操劳,使他得了慢性肠炎。尽管这样,他还是忍着病痛登上课堂,赢得了在场专家与会者的一致好评。讲课一结束,代表们纷纷登上讲台,观看他制作的教具,要求征订教案。
  1984年,商品经济的浪潮给山区农民致富带来了福音,鞠立民所在乡有20多名民师弃教经商。他们一个月的纯利就抵得上近两年的民师补助费,别人劝鞠立民一起干,他也真的动摇了。但当他面对全班学生一双双求知的目光,面对父老乡亲的期盼时,他明确表态:“为了父老乡亲,为了解除愚昧和贫困,我鞠立民一辈子不离开柳树沟小学!”由于大批的民办教师辞职不干,造成全乡师资严重不足,柳树沟小学有四个年级,60多名学生。所有学校的工作都由鞠立民一个人干。上课时,他奔跑于两口教室之间,连课间10分钟也得不到休息,但还是赶不上课程进度,只好让四、五年级晚上加班,村里每月拨给的办公费不够用,就用自已的钱买灯油。晚上加班的学生回家了,他还要继续备课,批改作业,有时通宵不眠。辛勤的劳动换来丰硕的成果,期末考试,四个年级的成绩均获得全乡第一。
  近年来,农村很多少年儿童因家庭贫困而失学,为此,鞠立民用微薄收入,先后救助了交不起学费和书费而中途辍学的学生31名,耗资2000余元。去年6月,他班的李光收同学因突患缺铁性贫血症而失学。他得知此情,带着营养品登门探望。鞠立民看到病床上的李光收哭喊着要上学,心里酸楚楚的。回家后,鞠立民当即和妻子商量,决定把家里刚刚卖的猪钱挪出200元帮助李光收治病复学。当他把200元钱递到李光收的妈妈手里时,她感动得热泪盈眶。李光收得病一个月,他登门为他补课30余次,在期末考试中,李光收仍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好成绩。这正如他在日记里写的一样:“保住了一个在校生,就是保住一份希望,挽救一个失学生,就是挽救一个未来”。多少年来,鞠立民就是这样,想到的是学生、是学校,为资助他人垫补学校办公费而负债累累。但他自己的大女儿,初中毕业放弃升学的机会,到个体户鞋厂去打工挣钱,帮助父亲养家糊口。当鞠立民看了女儿反复写着的“理想……抱负 …“前途“…?打工妹!”时,这位坚强的汉子那满是皱纹的脸上挂上了两行辛酸的泪水……
  25年来,鞠立民始终恪守教师职责,没有因家庭困窘而影响工作,没有被艰苦的环境和条件所征服,他像一头垦荒牛,为祖国、为家乡,渴尽全力辛勤耕耘着未来,播种着希望。
  红烛在这里闪烁——记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民办教师李德香
  一、立志从教
  二十六年前,刚刚初中毕业的李德香登上了讲台,当了一名民办教师,那年她仅十四岁。
  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她也曾有过幸福、美好的憧憬,期待着飞出小山村,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城里人。当上老师后,每天面对的是几间破旧的草房和几十个面黄饥瘦的孩子,再加上一个月下来,少得可怜的工资待遇,也曾一度动摇过她的心。但是当她眼望着同龄人一个个相继接过父辈手中的锄头,她又困惑了。她苦苦的思索:自己也是山里的孩子何!山里的孩子就难道永远没出息吗?山里的孩子就只能与黄土打交道,永远贫穷和落后吗?不! 山里孩子不一定差!她坚信,山沟里照样出人才。也许是自小铸就的沂蒙山人特有的倔强、不屈不挠的性格吧,她从此坚定了从教的信念,并且暗暗发誓:一定要教出一流水平,为山里人争气。
  二、永远争第一当时只有初中毕业的她,登上讲台后,深感自己知识的浅薄,显得力不从心。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二十几年来,她熟镇了许多古今中外教育名著,写下了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苦练教学基本功,利用星期天,节假日拜访了附近她所知道的所有老教师,她那谦虚、好学求实的精神,使人无不为之感动。为了自己心爱的教育事业,她自觉晚婚晚育,产假才一周,能够下床了,就坚持到学校上班。丈夫在工厂上班,家中两个孩子无人照料,她干脆把自己的母亲请來安家落户,承担家务重担。
  当时的农村民办教师,毎月发5元钱的补贴,光靠这是难以维持生活的,必须还得干好地里的农活。她从未因干农活而耽误学生一节课的时间。八八年,她教毕业班,逢家里盖房子,她更是没请一点假,房子盖好了,丈夫却累得落下了个腰疼的毛病。李老师的心血也没有白费。那年她包教的班级首次夺得考评总分第一名。从此,她暗下决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这个第一要永远保持下去……
  三、在病魔缠身的日子里清苦的生活、超负荷的工作、高度的责任心,使她积劳成疾。九二年下半年李德香就发觉自己病了,腰疼、腿疼的难以站立,手脚也开始浮肿,持久不退的高烧,有时使她处于昏迷状态,她尽一切努力,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默默地忍受着疾病的折磨。她之所以这样,一方面自己所任五年级班抽不出时间去看医生,另一方面,自己是民师,每月七、八十元的工资除了给学生垫付杂费、书费、买文具所剩无几,丈夫所在工厂又不景气,哪还有钱治病。就这样,她以顽强的毅力挺了一年,送走了一个毕业班。新生入学的第三周,李德香老师终于挺不过去,被无情的病魔击倒在讲台上。
  李德香老师被送进了医院,经反复检查,医生们都惊呆了:这是左肾严重化浓积水,已经到了危及生命的地步,她究竟靠什么力量支撐到今天呢?医生告诉她和她的丈夫,必须做左肾摘除手术,否则生命难保。她一听急了,苦苦哀求医生:千万不能这样啊!秋假刚过,学生的常规训练还没有搞好,你们给我用药物治疗,先延迟一段时间再说吧!在她的恳求下,仅住了两天医院,就带上药物,让丈夫用小车推着,一路汗水伴着泪水,又把她送上讲台。
  为了不影响上课和治疗的方便,李德香要丈夫学习静脉注射手术。丈夫从来没干过这种事情,针拿在手里不听使唤,只能试探着扎,有时一针要扎七八次。从那时起,一连就是九个月,每晚2—6瓶的药液。由于连续太长,容易找到的血管不知扎了多少针,有时血管细,药液滴的慢,时常第二天早上还打不完,但只要起床时间一到,她也立即停止,爬起来到学校上课。
  白天,她坚持上课,备课、批改作业全安井在晚上,为了工作方便,她要丈夫把吊针扎在脚上,胸前放个小凳写一会儿趙一会儿。上课了,李老师无法站立,只好坐着讲。手肿得握不住粉笔,就让学生代写。在她的感召下,所教班级班风正,学习气氛浓,年终考评,又获得了第五次全学区第一的好成绩。
  尽管李德香老师没有间断治疗,医药费也花去了两万多元,但病惜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直到1994年8月底,病情急剧恶化,在镇教委的强令下,勉强同意休息治疗,但由于放心不下,去威海治疗一个月病情稍有好转,便回来了,她连家都没进,先去学校看望了离别已久挂在心间的同学们。在病魔缠身的500多个日夜里,除休息治疗一个月外,她一刻也没离开讲台,忍着病痛的折磨,执着地干着自己所爱的神圣事业。
  四、执着到永远李德香老师的事迹被人们传颂着,传颂着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分别在《东方时空》、《家》栏目中对她的事迹进行了专门报道。她的成绩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肯定,95年3月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4月作为沂水县教育系统的优秀教师代表当选为临沂市人大代表,同年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国家教委授予她教育系统部级“劳动模范”称号,1996年又被推荐参评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民办教师奖,并获全省二等奖第一名。面对一系列闪光的荣誉,她并没有沉醉在喜悦当中,她坦然一笑道出心声:我干工作不是为荣誉而干的,为了山里多出人才,我会继续干下去的,直到永远…”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她一边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坚持上课。她把一腔热血献给了山区教育事业,献给了孩子,她是春蚕,是红烛……。

知识出处

沂水县文史资料

《沂水县文史资料》

本书用比较翔实的资料,对沂水教育状况作了轮廓性的描述,读后可使人能循着沂水教育发展的轨迹,去领略“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真谛。

阅读

相关地名

沂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