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当时全县总人口为110.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4.3万人,建国后出生年满15周岁以上的青壮年农民470239人,其中具有髙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32089人,初中文化程度的167115人,小学文化程度的240851人,文盲半文盲30184人,青壮年非盲率93.6%。几年来为完成全县扫盲任务,主要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实行双向双轨责任制。县、乡镇、村成立扫除文盲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扫盲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方面县、乡、村三级党政领导逐级签定责任书,把扫盲任务分解落实到基层;另ー方面教育行政部门、乡镇教委、学区、小学层层签订责任书,把教学任务落实到教师。
二、制定扫肓奖惩措施。县里规定:(1)对不能按时脱盲的人员,ー律不准安排劳务输出或自行外出打工;(2)15周岁以下少年文盲不按时到全日制小学插班学习的, 按《义务教育法》规定,对其监护人处以50—100元罚款,直到入学为止;(3)青壮年是文盲的,暂缓办理婚姻登记手续;(4)凡有青壮年文盲的户,一律不准划宅基地,不能评为“五好家庭”;(5)对文盲缓办准生证;(6)对具备学习能力而不参加学习的人员,按每人每年100元的标准收取扫盲费,直到脫盲为止;(7)对学习积极,按时脱盲的学员,给予一定的奖励或免去部分义务工。
三、强化舆论宣传工作。县里一年召开两次扫盲工作专题会。县电台、电视台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扫除文盲工作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进行了广泛宣传,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各乡镇也充分利用广播站,电影幻灯片举办扫除文盲专题节目,所有行政村都办起了宣传扫盲的黑板报,刷写宣传标语口号5000余幅,县、乡镇都印发了宣传材料,发到各家各户。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办班形式,实行学文化、学技术相结合,促进了扫肓工作的顺利开展。各乡镇在扫盲工作中采取在农村文化技术学校办扫盲班,扫盲小组发动村小学教师及小学高年级学生包教等形式组织文盲学习。针对扫除妇女文盲是扫盲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一特点,大部分村庄采取午班、晚班、小先生送教上门,姐妹互教、子女教母亲、夫妻互教等形式,让学员根据教学计划,结合自己的实际安排学习时间,定期检查督促,保证了教学质量。
各乡镇在让文盲学文化的同时学到实用技术,获得一技之长。
五、多渠道筹措扫肓经费。根据《扫除文盲工作条例》规定,各乡镇本着乡财政拨ー部分,从教育费附加中提取 ー部分、村自筹ー部分的办法,较好地解决了扫盲经费。县财政每年拨出扫肓专项经费3万元,用于交流经验,督导检査,表彰奖励,各乡镇也相应拨出了一定数量的扫盲专项经费。扫盲经费的落实,为扫盲教师的聘用、师资培训、订购教材、督导检查等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六、严把验收关、保证扫盲工作的质。验收工作是检查扫盲工作效果,保证扫盲质量的有效措施。县政府在乡镇多次召开扫盲验收现场会,互相学习与交流,不断把扫盲工作引向深入。
对于扫盲工作的验收,建立了严格的审核制度。县政府对乡镇做到了乡镇不自验县里不验‘乡镇政府不向县府写出申请报告县里不验。在核实应试资格时,坚持做到 “四对照”(即核验脱盲证、文盲花名册、户口、本人),从而防止冒名顶替,弄虚作假的现象发生。
在搞好扫盲工作的同时,注意建好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和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巩固扫盲成果,大力发展对脱盲农民的岗位培训及继续教育。到1995年,全县31个乡镇都建起了独立设置的成人教育中心校。全县用于成人教育的总投资480万元,新建校舍540间,有ー半以上的成人教育学校配备了ー定教学仪器和图书资料等内部设施。全县1219个行政村都建起了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现在,已有高桥,黄山两处成人教育中心校成为省级示范化成人教育冲心校,还有杨庄、武家洼、袁家庄、沂水镇、泉庄、马站、诸葛、王家庄子、四十里、姚店子等10处成教中心基本达到了市级示范化学校标准。
乡镇、村两级成人学校的建设为培训农民学文化、实用技术提供了可靠的阵地。每年举办各种培训班1500多期,培训17万人次,促进了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
山里人脱贫致富的希望高桥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几年来“引科技进山,助农民致富”,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赞扬。国家教委有关领导称赞说,“在这里,看到了沥蒙山人走向富裕的希望”。
这所学校是1988年开始兴建的,至今已先后投资40万元,学校校舍,现代化配套设施齐全。为办好这所学校,镇党委、政府千方百计地解决师资问题。他们从中小学教师中选出10名热爱科技工作又有一定专长的教师,连同从果品站、兽医站、农技站选出的技术人员担任专职教师,同时本着“能者为师”的原则,把社会上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高薪聘来,献技献艺。
学校领导注意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讲究衣着,缝纫技术亟待普及。而农村中一些高、初中毕业生欲学无门。于是学校主动搭桥,把在外地投师学习了缝纫、技术高超的刘方兰请来办起了缝纫班,青年人慕名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6年来,培养出有独立工作能力的缝纫技术人员1500多名,他们相继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其中有许多被省内外国营、集体服装厂招工,成为技术骨干,也有的联合或独自办厂,都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高桥镇成教中心根据全镇主要支柱农作物的分布情况,走出校门,建起了许多“成教实验学习基地”。在实验基地里,组织学员集中学习,对学员进行现场指导,便学员通过实践直接学习,掌握农业科学知识。1986年,沙岭子村95%的农户收入都在万元以上,提前达到了小康水平。
学校有四个常年班,不断举办农技瓜果、蘑菇、黄烟、养蚕等短训班,由于传授形式灵活多样,参加学习者学得又快又好,受益匪浅。
学校里有个标本室,里边存放着300余件优良作物、化肥、农药等标本。他们除平常随时接待前来求教的农民并,还到集市上设摊布点,广泛传播科学技术,及时指导农民注意识察农作物的病虫和防治方法,避免了农民在购买种子、化肥、农药时被伪劣产品所欺骗,减少了经济损失,受到群众的高度赞扬。
最有实用价值,群众最容易接受的还是电视录像教学。学校利用卫星地面接收站将中国教育一、二台的实用科学技术节目收录下来,然后选择适合于本镇的科技项目和实用技术巡回到各村放映,把科学知识送到农民的家门口,使他们懂科学、爱科学、用科学、为农村经济的腾飞送来了一把金钥匙。
黑碗人的金钥匙崔家峪镇有一个名叫黑碗的小山村,全村150户人家,横七竖八地挂在山梁上,掖在山谷里,四周崇山峻岭、羊肠小道通天。旧社会,黑碗人吃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头。过年了,没有人会写字,门上贴些红纸,掏一块木炭,随便画上符号,就算对联。有些讲究的人出山找人写好对联, 回家把“一家之主”贴在猪圈上,“六畜兴旺”贴在灶王上, 至于出门办事被人坑蒙拐骗,更是常有的事。
直到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来到了黑碗村,人们才知道读书识字还有那么大的神通——蹲在深山里,也知天下事。从此,黑碗入象是一下子寻到了一把开启山门、启开心扉的钥匙,对读书识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新中国成立后,黑碗人就请先生进山了,办起了自己的小学堂。之后,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几经改建、扩建。
1990年冬,村子里改选了党支部,新上任的一班人第一个办公会是在学校召开的,他们看到那些石墙红瓦的校舍,虽然还能用,但是与村民们的砖瓦房相比就有点逊色了。大家就如何建好学校问题展开了讨论:有的说,咱这不足500人的小村子,开凿了二公里路,架了五座桥, 通了电,吃上了自来水,这些年光是兴办这些集体福利事业就花去了17万元钱,平均每人350多元。要是再建学校,实在是有心无力了,但更多的人却说,咱黑碗人之所以有今天,除了党的政策好井,有文化懂科学是一个重要因素,兴建学校不能打折扣。经过热烈的讨论,兴建高标准校舍的决议形成了。山里人讲究地灵人杰。几经勘测,找出了全村一块最平坦的地方作为校址,派出内行人到全县最好的小学去考察,集众家之长于一体,五易图纸,才算定下了方案。
建校最缺乏的是资金。党支部成员首先提出“没有钱大家凑”,他们声明除不要一年的补贴外,另外每人再捐50元。72岁的老党员、残废军人张宝吉过着鳏孤生活,体弱多病。听说要建学校,不顾生活的窘迫,捐上了5元钱。他为此还过意不去,主动承揽了看管建筑材料的任务。村民们在党员、干部感召下,有钱的出钱,没钱的献物,全村老少齐上阵,仅用40天的功夫,一座崭新的山村小学拔地而起,共建前出厦校舍12间,其它室内外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投资将近8万元,成为沅水县一座标准较高,设备较全的村级小学,为全县实施初等义务教育带了一个好头。
要说黑碗最突出的一点还是尊敬老师。早先教师教学吃轮饭,每家没等老师轮进来,早就准备好了最好吃的东西,拿着当贵客伺候。后来,教师进村都是立灶自饮了,热心的山民们还是柴米油盐常供,逢年过节宴请,把老师们感动得披肝沥胆而尚自惭成绩微薄。
由于这样,黑碗村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到1982年,全村就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少年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8%以上,据调查,黑碗村现有初中生87人,高中生27人,中专生14人,大专生5人。占青壮年总数的83%。其中有一人被国家派往美国留学,已攻读完农学博士专业。黑碗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文化村。
黑碗人热心办教育,靠着科学文化知识这把金钥匙, 把个黑碗的山山水水打扮得花枝招展——山顶松槐戴帽,半坡果树缠腰,山下庄稼葱茂,院内畜禽喧闹,一派繁荣兴旺景象。
事迹传出了山外,前来参观学习者无不为他们的这种精神所感动。沂水县委、县府授予该村“尊师重教先进单位”,并号召全县人民向黑碗人学习。
沂水县教师进修学校概况
一、学校建立及沿革为提高全县小学教师的群体素质,建立小学教师、教干培训基地,1984年9月山东省教育厅批准建立沂水县教师进修学校,同年招收脱产进修班两个。学校位于沂水县城茶庵街,占地30亩,现校舍总建筑面积7362平方米, 其中,教学楼2100平方米,办公楼1300平方米。1993年5月地区行署批复同意沂水县教师进修学校增挂“沂水县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校牌,一个学校两块牌子,同为一个领导班子。
二、领导班子
1984年9月沂水县教师进修学校党支部建立,教育局副局长岳士明兼党支部书记及校长,副校长石宝莲兼党支部副书记并主持学校日常工作;1988年9月至1993年9月股启贞任校长兼党支部副书记,1993年8月至1994年1月教委副主任庞明新兼校长及党支部书记;1994年1月至今郝光升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三、教职工基本情况沂水县教师进修学校自建立以来,教职工一部分是国家分配的大专毕业生,一部分是由其他学校调入的。学校现有教职工76人,其中,本科学历21人,专科学历21人,中专学历29人;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28人,初级职称32人。建校以来教师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学科配套结构合理。校领导一贯重视教职工的继续教育与学习,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先后有二十名同志获县级以上“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十名同志获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四、教育教学情况
1.常规班。学校于1984年秋始招中师进修班,学制均为二年,迄今共招收13期,共计982人;1995年招收英语中专班ー个,44人,学制三年;1994年与山东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两个英语大专委培班,共计80人,学制二年。
2.画授情况:(1)中幼师函授。沂水县教师进修学校自85年建校以来每年均招收一定数量的中幼师函授学员;至今共招收12期,总计3743人;1993年小学教育合格证班442人。
(2)高师函授。学校函授处在高师函授方面主要负责宣传、组织及教材、通知单的发放等辅助性工作,自84年以来经学校函授处辅管的高师函授的本、专科学员共1757人。
(3)音像卫电。学校还承担着音像、卫电学员的组织管理及辅导等方面的工作,自86年起至今负责管理及辅导的音像和卫电学员共7期,总计2086人。
3.教干及教师培训:培训是进一步提高教干及教师素质的主要形式,学校自91年起至今共举办6期教干培训,共计286人,自92年起至今共举办过3期小学一级教师培训,共计3089人;从95年暑假期间开始对新教师进行试用期的培训,参加培训的教师108人;于96年春着手进行全县小学教师的基本功训练,共有4968人参加,按要求到2000年完成基本功训练任务。
沂水县教师进修学校自建立以来,在县委、县府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关怀与支持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多渠道多形式办学,为沂水县教育事业特别是小学教育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壮大了沂水县的师资队伍。十多年来,广大教职员工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政治觉悟不断提高,热爱本职工作,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师德修养不断增强,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管理工作实践中,注重强化制约机制,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便学校逐步纳入了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
临沂广播电视大学沂水分校概况广播电视大学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主要传播手段,使用多种媒体,进行远距离教育的开放性高等学校,监沂广播电视大学沂水分校(简称沂水电大分校)创办于1979年秋,位于沂水县城茶庵街。业务工作由当时的县函授站负责,当年招收了英语、化学两个业余单科班。1982年沂水县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管理工作站正式建立,仍与县函授站同室办公,设专职人员3名,并开始招收脱产单科班。随着事业的发展和办学条件的逐步改善,1992年9月临沂广播电视大学宣告成立,1993年9月,沂水电大工作站随改名为临沂广播电视大学沂水分校。
建校十七年来,沂水电大分校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到目前,已有教职工31人,其中兼职教师26人。在校大中专学生达603人。学校配有专用的教室、教具,完整的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系统和整套的广播、电视教学器材。截止1995年底,本校专科毕业生240人,中专毕业生204人。这些学员绝大多数来自生产、科研、教学第一线,毕业后他们又回到原来的岗位工作。电大的学习深造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本身素质、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特别是卫星电视教育的频道开播以来,开展了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非学历教育,迄今已结业5898人,为各条战线培养了大批政治和业务工作的骨干力量,为发展沂水经济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在社会各界赢得了良好声誉。
沂水电大分校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主要举办了高等专科和中等专业学历教育,目前高等专科已开设了化学、党政干部专修、行政管理、财务会计、企业管理、汉语言文学、文秘、政史八个专业。中等专科开设了财务会计、企业管理、电工、钳工、车工、烹饪、建筑、微机、法律九个专业。这些专业的开设和培养出的大批毕业生,对缓解各行业和部门急需大批初、中级技术人才的困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沂水电大分校还先后举办了英语、化学、生物、计算机等单科结业证书的非学历教育。举办了会计、会计师、婚姻管理干部岗位培训教育,举办了职业道德教育等面向公众的社会教育。非学历教育的开展,为厂矿企业和基层事业单位提供了教育服务。尤其为乡镇企业的振兴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教育服务。目前,中央已有三套电视节目播放中央电大课程。沂水电大分校利用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系统,按照播出时间表直接组织学员收看,或将需要的课程收录下来,利用自备的放像器材播放,供学员收看学习。录音教材一般是由中央电大录制,一部分由省、市、自治区广播电台播出,一部分由分校教学班或个人播放。
沂水电大分校的创建,不仅填补了沂水县没有大学的空白,而且在十七年的发展过程中,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