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莱子孝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邑县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932
颗粒名称: 老莱子孝亲
分类号: K828.9
页数: 3
页码: 256-258
摘要: 沂蒙大地,民风纯朴,文化久远,贤人辈出。古有“圣人化行之邦,贤人钟毓之地”之称。“二十四孝”中“王祥卧鱼”、“鞭打芦花”等故事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老莱子孝敬双亲的故事却鲜为人知。老莱子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老莱子自幼苦读,满腹经纶,颇晓治国安民之道,在楚国时就深得楚王欣赏。老莱子70岁那年,他的父母都近90岁高龄。当时,老莱子的高兴劲就甭提了。后来,老莱子只要见父母一不高兴便马上爬在地上翻打滚,用手捏着鼻子学阵子婴儿啼哭让父母高兴。相传老莱子的父母病故时,他仍是用打滚啼哭的方式给二老送殡下葬以表达对父母的悼念之情。
关键词: 老莱子 孝亲

内容

沂蒙大地,民风纯朴,文化久远,贤人辈出。古有“圣人化行之邦,贤人钟毓之地”之称。“二十四孝”中“王祥卧鱼”、“鞭打芦花”等故事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老莱子孝敬双亲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老莱子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后来,为了避难,全家老小千里迢迢,跋山涉水来到了人烟稀少的蒙山南麓(现在的平邑县柏林镇)安家落户,垦山播种,打柴狩猎,过着安静的日子。
  老莱子自幼苦读,满腹经纶,颇晓治国安民之道,在楚国时就深得楚王欣赏。后随父母来到蒙山隐居,似与世隔绝,更无人知为贤达,因此除忙于农活之外,总是一直在父母身边守候,菜饭侍奉,无微不至,百般孝顺。他的妻子贤惠聪明,十分理解和支持丈夫,承担了打柴、耕种等农活,这样全家生活得倒也十分和谐美满。
  老莱子70岁那年,他的父母都近90岁高龄。每天,两位老人静坐草堂,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事便默默发呆。老莱子想,怎样才能让二老双亲每天都高高兴兴地度过晚年呢?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让父母高兴。他找来一件妻子的花衣服穿在身上,学着小孩子的动作在父母面前又是跳、又是扭、又是唱,两位老人还是高兴不起来。这时,老莱子灵机一动,又想起了新法子,他借给父母提茶倒水之际故意跌倒,把壶茶水泼了一地,然后顺势在泥水里一边打滚,一边用手捏着鼻子学婴儿的哇哇啼哭声,两位老人见年过古稀的儿子如此“撒娇”、“出洋相”忍不住笑出声来。当时,老莱子的高兴劲就甭提了。后来,老莱子只要见父母一不高兴便马上爬在地上翻打滚,用手捏着鼻子学阵子婴儿啼哭让父母高兴。
  相传老莱子的父母病故时,他仍是用打滚啼哭的方式给二老送殡下葬以表达对父母的悼念之情。因此,老莱子成了当时颇有名声的大孝子。孔子对他给予很高的评价;楚王闻讯也不远数千里从江南亲自赶来向老莱子请教治国理政之道,并让他回楚国做官,他最终拒绝。他的妻子说:“我听说凡享受荣华富贵的人都胸有大志,能做相为将的人都懂得服从刑戮。如今父母已去,我不能光在这里受凄凉。”说着,扔下手中的簸箕自己马上动身要去江南楚国。老莱子劝道:“虽然我们老了,在这里光是鸟兽的皮毛用它做衣服取之不尽,仅鸟兽吃剩下的东西也完全够咱们充饥,这种安静的生活难道不如做官吗?”于是妻子被说服便继续隐居下去,夫妻均百岁而逝。
  现在的平邑县柏林镇孝义村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历史上的名人孝子而得名。
  老莱子虽博学多才,但厌恶做官,一直过着自食其力的躬耕生活。据考他有著书十五卷,全是论述治国理政之道,可惜早已失传。
  老莱子虽是我国两千多年前的隐士,然而他孝敬父母的感人事迹却永远为后人所敬仰。

知识出处

平邑县文史资料选辑

《平邑县文史资料选辑》

《平邑县文史选辑》(第二辑)秉承亲历、亲见、亲闻的原则,经过政协文史资料工作者和全县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现又功成付梓。它的出版,是全县文史工作的又一里程碑,标志着我县政协文史工作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涵盖了政治军事、人物春秋、文物古迹、民族宗教、风土民情等诸多方面,凸现了平邑历史的璀璨光点,勾勒了平邑发展的清晰脉络,反映了平邑大地的沧桑巨变,补阙拾遗,珠玑频见,具有较高的存史价值和教育意义。

阅读

相关地名

老莱子
相关人物
蒙山县
相关地名
平邑县
相关地名
柏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