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时期崂山见闻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崂山文史资料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868
颗粒名称: 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时期崂山见闻录
分类号: K265.9
页数: 12
页码: 10-21
摘要: 双山村(1934年前称唐家口村)位于胶澳李村区的西南部,四面山岭环抱,村东村南溪水长流,村后有台柳路贯通台东镇和郊区的柳树台,是进出青岛的咽喉之地,因此成为1914年日德双方争夺的据点之一。1914年春,听说日本要来攻打青岛,又听说德军在流亭、大崂、河东一线设立警戒阵地,在板桥坊至老虎山、孤山至浮山有前沿阵地,挖战壕、修炮台、筑地堡和各种防御工事,于11月7日上午7时悬挂白旗投降。11月11日上午10时,日军入城侵占青岛。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崂山 见闻录

内容

笔者年过八旬,祖居崂山区双山村,历经沧桑,遍尝苦辣酸甜,而今社会安定,丰衣足食,实属近百年来的太平盛世。然居安思危,愿将日本人第一次占领时期在崂山地区的见闻略述一二,以昭日本殖民统治之一斑。
  战云密布
  双山村(1934年前称唐家口村)位于胶澳李村区的西南部,四面山岭环抱,村东村南溪水长流,村后有台柳路贯通台东镇和郊区的柳树台,是进出青岛的咽喉之地,因此成为1914年日德双方争夺的据点之一。当时,全村不足百户人家,房屋四百间左右,村民的90%以上为袁姓,以农为主。村中富裕户较少,而大多又为自耕自食户,少數贫困户,除耕种少量土地外,靠外出修石磨、打短工或在汛期帮人捕鱼维持生计。当时有少数人去市里做工。生活虽清贫,但无战祸。
  1914年春,听说日本要来攻打青岛,又听说德军在流亭、大崂、河东一线设立警戒阵地,在板桥坊至老虎山、孤山至浮山有前沿阵地,挖战壕、修炮台、筑地堡和各种防御工事,顿时人心惶惶,不知所措。事后才知道,日本对这次侵略战争早有预谋(编者按:日本侵占青岛确有预谋,曾不断派员来青刺琛情报。1913年3月,日本驻在旅顺的民政署长吉丰次郎来青岛调查,5月,日本第二舰队来青岛港寄泊。翌年3月,日本外务部书记官芳泽谦吉来青岛游历,日本驻南京总领事船津辰一也来青岛调查。6月,日本贵族院议员德川夫久蜂、须贺茂韶等又来青岛游历。7月,日本关东都督福岛安正、大连民政署长大内丑之助再来青调查。8月3日,日本陆军参谋部开始制订青岛作战方案,日本第二舰队在佐世保敛好战斗准备)。更能说明事实的是:战后的1916年,有人在双山村外日军地堡内发现的一张军用地图。该图虽经雨水泥土侵蚀,但字迹、标志尚可辩认。它记载的是双山村前后左右的地形地貌,如山岭、河沟和四通的道路、桥梁等,尤其是村南通向市区的几条沟河更为详尽。如距村约一里的山前有一条沟,由西转东北走向,原无沟名,图上标为唐家沟;又如马槽沟,其上端两侧均是石壁,中间宽约一米,其南侧的石缝间有一泉,长年流水,自东南流向西北,沟的两岸都是悬崖陡壁(日军在这里设有伤兵医院),马槽沟与唐家沟汇合处叫黄湾沟,这些在地图上都标得清清楚楚。
  1914年8月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8月15日,日本通牒德国,要求德人撤退,将青岛交给日本。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在此期间,德军在双山村西的高埠西小顶上修了炮台,派有驻军,还运来很多炮弹,准备打仗。通往市里的道路已设卡封锁,出入严格检查,不久又不准进出,村中数名在市里做工的人不得回家。同时,一架德军的飞机(当时俗称飞船,飞得低而慢)每天由青岛往东沿海低空侦察,在团岛上空还升起了一个红色气球瞭望。战争的阴云,层层翻滚,一场恶战迫在眉睫。双山村民胆战心惊,家家都在准备逃难。是年,笔者七岁,全家三代共十五口人,祖母年近古稀,体弱多病,父亲、叔叔及姐弟十人,最大的十三岁,最小的仅一个月。
  国人遭殃
  日德战争步步逼近崂山地区,这虽是狗咬狗的战争,但都是为了侵占我神圣国土,而遭战祸涂炭的是我国人民。1914年9月18日,日军在仰口登陆的消息传来后,全村人惊恐万分,纷纷打点行装,准备逃难。9月25日,日德军队在白沙河、女姑口一带交火,德军败退。9月27日 (农历八月初八日),德军炸毁阎家山水源地机房,撤往市里。就在这一天的早饭后,村人正在谈论逃难时,忽听一声巨响,一放炮弹在村中央爆炸,炸倒房屋两间,一位岳姓居民被炸死。目睹这一惨状,全村90%以上的人立即扶老携幼,带上干粮、衣物,锁门外逃。当日未走者,三日之内,全部逃出。周围村庄亦同时外逃,大都奔向距双山村十几里或几十里的东乡和东北乡一带,多数投亲靠友,无亲友者只得同双山村的邻居住在一起。路上,人流如潮,怀抱背负,啼饥号寒,怨声载道。当时,大家的想法是:日军不过从此路过,不几天即可返回家园,所以带的衣物很少,谁知这一去竟长达40余天!
  9月27〜28日,日军突破德军前沿阵地,占领浮山、孤山一带。9月27日晚上,占领了双山村,拆除民房,修筑了地堡、战壕,在村东南的马槽沟处设立了战地医院。几天后,逃难者的干粮吃完了,只得靠寄住的亲友接济,无亲友接济者,只好沿街乞讨。1。月4日(农历八月十五日)后,阴雨连绵,天气渐冷,逃难者饥寒交迫,实难坚持。就在这种情况下,听说有五个人结伴冒险回双山村,准备取回衣食救急,刚回到村里,都被日军抓住杀害,还有个别人回村被抓后几经磨难,才逃出虎口,从此再无人敢回村。10月31日,日军向德军发起总攻击,炮火连天,震耳欲聋。当时,驻青德军总兵力约万余人,,而日军从龙口、仰口登陆的总兵力约5万人,寡不敌众。于是炸毁所有炮台,炸沉所有船舶,于11月7日上午7时悬挂白旗投降。11月11日上午10时,日军入城侵占青岛。消息传来,双山村逃难者奔走相告,许多人立即回村。回村一看,大惊失色。全村近四百间房屋,除有零星残存者外,全被烧毁、拆毁,檩梁、门窗及家具、用具、农具全被拆光、毁光。村中到处是破砖烂瓦,荒草遍地,一片凄凉。人们顿时痛苦、悲愤异常,有的放声大哭,有的破口大骂侵略军。
  在日军占领双山期间,周围村庄亦横遭洗劫,侵略军所到之处奸淫掳掠,穷凶极恶。据传,阎家山村张承炳之妻张袁氏,二十二岁,妊娠已八九个月,将要临产,时正避难于瓮窑头村,“突遇数兵逼之,大骂坚拒不从,临以兵,骂愈厉,乱刃交下,”竟被日军杀害肢解,未出生之男婴亦遭毒手,事后,衬人为之立碑纪念。总之,日德交战期间,崂山人民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生命财产被丧毁者,难以计数。《胶澳志・ 沿革志》曾对这次战争有如下的记述:“战局遽开炮火尤烈富室弃产而逃贫者束手待毙生命财产直接毁伤于外人炮火者不可胜计据民国五年日本军政署出版之李村要览内载日德战争前调查户口李村区内华人有一万七千一百四十五户计七万一千三百余口因日德战役而逃亡于租界外者甚多是年十一月末日本军政署开始调查李村区内华人仅五万九千二百余人其后秩序稍定始渐次归来云云是知李村一区避难在外者有一万二千以上占全数六分之一”。
  劫后余生
  战火停息,余波不已,双山村民众继续在死亡线上挣扎。回村时尚有部分日本伤兵留在马槽沟地堡内,其他地堡己空闲,人们日夜拆卸,搬木料,找家具,寻农具,相互帮助在残破的屋框内打起窝棚,铺上干草,暂时栖身。至于吃食,因逃难时未带走的粮食,经风雨打蚀已霉变不能食用,只好到田地里刨挖已冻烂的地瓜、花生,淘洗后勉强充饥。衣服则从泥土中拣出穿用。人们在苦海里苦撑苦熬,直到农历年关前,全村近百户房屋的顶盖已大致修整完毕,生活稍事安定。但历经这次浩劫,双山村的元气大伤,富者贫,贫者赤,估计省吃俭用也需五年方可复
  战后,双山村外战场上仍有许多炮弹及弹皮、弹头、铅丸等,为了生存,人们不顾危险各自拣拾。有一王姓母子,拣回些被雨淋湿的炸药,摊在火炕上烘干,准备出卖,不料,炸药爆炸起火,待村人赶去救援时,母子二人已被活活烧死。还有一户(忘记姓氏)从村外拣回一枚尚
  未爆炸的炮弹,在院内以铁锤、铁铲拆卸,拟取出炸药出售,忽听一声巨响,炮弹爆炸,院内烟雾弥漫,拆弹人被炸得血肉横飞,挂到百步开外的树上,其状惨不忍睹!
  1915年,日军李村军政署要各村调查在此次战事中损失的房屋、器具、衣物、粮食、牲畜以及失踪、伤亡的人数,声言將予赔偿和抚恤,但表册送去后,如石沉大海,直到1916年秋才发来赔偿抚恤金,其数甚微,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至此,日军的强取豪夺、草菅人命的殖民统治面目已暴露无遗。
  殖民统治
  日军侵占李村后设立了殖民统治机构一一李村军政署(1917年改称民政分署,地址在李村今李沧路与源头路交叉处偏东北方向,俗称北大楼,德占时在此设立过胶澳副臬司衙门,楼房二层,另有地下室一层),办理军事、行政、司法等事宜。同时在李村河南北两侧分别驻有宪兵队、警察署及李村、张村、河西、沙子口等分驻所或派出所,每个派出所辖十几个或二十几个村,有所长一名、警察二三名(均日人),另
  雇用中国翻译和巡捕若干名。派出所的权力很大,差不多什么事都管,村民们经常挨打受骂,而翻译和巡捕为虎作伥,尤令人气愤。1914年11月16日,日军正式宣布实行军管。
  日军的殖民统治比德军有过之而无不及,是军事管制加法西斯的混合物,既野蛮又残酷,八年当中崂山民众受尽苦难。1929年7月10日,李村安茂松主诉国武农场一案,道出了殖民统治真象。诉呈中写道:“自民国三年秋,日人占领青岛后至翌年春,有日商国武金太郎等乘其帝国战胜余威,串通李村军政署长多贺宗之,先使宪兵率领巡捕在李村一带四出勘验,择其地之平坦而深厚者划为一段,自立界石,寻派宪兵遍传界内地主至李村军政署内幽之一室,出其早已书就之契约逼令各地主具结划押,不从者处以极刑,或拘禁或鞭笞,或用刀砍或用油灌,以官价30元强霸李村安茂林、杨哥庄宋泽玉、侯家庄吕崇化、曲哥庄宋京瑞、郑庄吕维社等人土地一千一百六十八亩二分八厘八毫二合,土地仍由原地主耕种,但每亩每年强索她租四元五角,八年之间租金已超过原价30元而有余,世界不平等之事以此为最”。
  逼学日语
  德国占领青岛时,崂山地区已有近代小学(时名蒙养学堂)13处,日军占后接办。同时先后在现化庵(1916年)、双山(1917年)下庄、张村、仙家寨、黄埠(以上1918年)、大麦岛(1919年)等村设立多处,改名公学堂,学制五年,课程以日语、算术、国文为主,辅以修身、地理、历史、理科、体操、图画、手工、农业、商业等。公学堂不收学杂费,并免费供给课本。但日语教师缺乏,特在李村设特科师范一处,学日语为主,两年毕业。之后分到各学校当日语教师或者当翻译。其待遇月薪16元,比其他教师的月薪高1元。据传,公学堂毕业的学生,大部被招收到青岛铁路和邮电部门当练习生。由此可见,日军办学的目的在于培养一批懂日语的劳动力,为其侵华统治和谋取利益服务。
  纵匪为患
  1922年2月4日在华盛顿会议上,中日两国代表签署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约》,规定由日本將胶澳租借地归还中国并辟为商埠,还规定日军于六个月内撤退回国。但是,日军侵占青岛八年之久,从胶澳地区榨取了诸多油水,怎舍得吐掉这块肥肉!在此情势下,日军狗急跳墙,乃出钱出枪豢养土匪孙百万,忘图挑起混乱,为其以保护日本侨民为由,延期撤军制造借口。
  孙百万,又名孙学彦。据传,原是东北关东山的红胡子(土匪),后由日军由东北招来,1922年8月盘据在今黄岛区薛家岛,匪徒数千名,在董家河村成立了司令部,孙自任司令,四出掠劫。是年9月9日,窜至扒山、牛王庙一带抢劫,被村民击败退回薛家岛。不久,在日军安排下,孙百万率众潜来崂山地区的沙子口、王哥庄等地,打家劫舍,敲诈勒索,绑票索赎等无恶不作,民众恨之入骨。11月30日,又在市里掳去青岛商会会长隋石卿及我国监收专员茅少甫,企图挑起事端,破坏我国政府接收工作。第二天,鲁案善后督办王正廷以青岛行政尚未移交,治安仍由日方负责,向日方代表小幡提出质问,事乃平息。12月10日,由当时我国北洋军阀政府接收后,随即收编孙百万部并委孙百万以胶东游击司令头衔,击破了日军的阴谋。
  1898—1922年的24年间,崂山先后遭受德、日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几经波折,终于在1922年12月重归中国政府行政序列,设立了胶澳商埠李村区,崂山民众脱离了殖民统治的苦海,盼望着过上好日子。
  (牛津整理)

知识出处

崂山文史资料第四辑

《崂山文史资料第四辑》

崂山文史资料第四辑,设有军政风云、经科纵横、文教史话、宗教轶事、人物春秋五个栏目,共收录文稿26篇。这些史料在时限上大都是建国前的,其内容 以政治军事和经济科技为主,辅以其他。

阅读

相关人物

袁精一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袁精一
相关人物
孙百万
相关人物
1914年8月15日...
相关事件
1914年10月日军...
相关事件
1914年11月德军...
相关事件
1914年11日军正...
相关事件
1922年2月4日中...
相关事件
胶澳李村
相关地名
双山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