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云南移民考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莱西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836
颗粒名称: 莱西云南移民考辨
分类号: D523.8
页数: 12
页码: 50-61
摘要: 此话至今记忆犹新。青年时定居莱西任家瞳村。有一次,我的爱人庄桂香从娘家带回一部《庄氏族谱》给我看。序中有这样一句话赫然入目:"余庄氏始祖于明洪武年间,由云南迁山左莒州,后又移莱阳县。这引起我的极大关注,遂陆续借阅了几十家亲友的族谱,披览对照,发现其中约三分之一谓迁自山西,余皆谓明洪武或永乐年间迁自云南。
关键词: 莱西移民 移民考辨

内容

笔者童年旅居青岛时,常闻先辈于公余之暇,怀乡叙旧之际,说过这样一句话:“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此话至今记忆犹新。青年时定居莱西任家瞳村。有一次,我的爱人庄桂香从娘家带回一部《庄氏族谱》给我看。序中有这样一句话赫然入目:"余庄氏始祖于明洪武年间,由云南迁山左莒州,后又移莱阳县。”这引起我的极大关注,遂陆续借阅了几十家亲友的族谱,披览对照,发现其中约三分之一谓迁自山西,余皆谓明洪武或永乐年间迁自云南。众说纷纭,大惑不解,深感明代移民我县确属一个扑朔迷离的“历史之谜"。直至晚年退休之后,应邀参加地名工作,历时达七年之久,在实际工作中,经查阅大量有关资料,深入探究明代移民原委。至此,对莱西于明代移民的原因、时间、地点以及和“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关系等“历史之谜”,才窥其端倪,找到了比较有证可信的 “谜底”。为了探索莱西移民史的“庐山真面”,免贻“数典忘祖”之讥,现据考证所得,略陈管见如下:
  (一)
  通过地名普查,从莱西县八百几十个自然村的地名沿革考证中,发现有少数是明代以前建村的土著。例如院上是隋朝大业年间丁氏建村,谭家院西是唐代开元年间谭氏建村,史家瞳是南宋淳熙年间史氏申河南滝池县迁来建村,桃花寨子是元代中统年间崔氏自栖霞迁来建村等。至于清代及民国时期建村者则为数不多。但约有70%左右的村庄却皆谓于明洪武或永乐年间自云南迁来建村。其中有些姓氏还说迁自云南“大槐树村”、“大槐树底”或“老雀窝”等处。
  在地名普查中发现有两个特殊的例子值得注意。一是据埠后村《王氏族谱》记载:“王氏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小云南’雀头村迁莱阳亭儿山,至万历年间复迁埠后村。”二是据后柳家屯《柳氏族谱》记载:“柳氏祖居之地在河之东……此则’河东氏’之谱系也……至于洪武年间有徙民移丁之例,吾柳氏寓于辽东者有之,流入塞北者有之,迁入东莱二郡者亦有之。”从上述两例来看,前者谓由“小云南”迁来,后者谓由“河东”迁入“登莱”,而皆于明洪武年间,这是符合历史史实的,但“小云南”与“河东”系指何地,须弄清楚。这个问题在《莱阳县志•云南移民考辨》一文中即可找到比较圆满的答案。该文中说:“居民传说其先世率于明洪武二年迁自云南。征诸历史,度以理势,滇洱蛮荒,久寄化外,元置行省,不及百年,而洪武二年,梁王犹为元首,大理仍属段氏,明兵力未及,安得有迁民之举,此其说不攻自破者也。”又说“或谓’小云南’为山西地……盖阴山之南,恒山之北,曰郡、曰州、曰府、曰路,自昔即以云称,则云中、云州之南,或云岗、云阳、云泉之南,其土人必有以’云南’称者……而迁者不忘旧居,故传称’云南’,又以非云南省,故又别之为’小云南’……”人民“历明及清,迭遭惨杀,死亡流离,宗谱损毁。或谓避徭役,迁自他处,原无谱牒,历年既久,传闻失实,遂胥附于’云南’之说矣。”从上述记载来看,可知明代云南移民之说是以讹传讹的无稽之谈,所谓“云南”或“小云南”都是指今山西省。至于所谓“河东”是古地区名,战国、秦、汉指今山西西南部,唐以后则泛指今山西全省。《日知录》一书中有云:“河东、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师在关中,其东则河,故谓之’河东’;元之京师在蓟门,其西则山,故谓之’山西’”。《古今地名大辞典》中则说得更明确:“黄河流经山西西境成南北线,故山西境内在黄河以东者,统称’河东’”。秦汉时曾于此置河东郡,唐时改为河东府,宋时又改为河东路。其治所虽迭经变更,但皆位于今山西省境内。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也因系河东人氏,故世称“柳河东”。《柳氏族谱》中所谓“在河之东”,明显地是指在黄河以东,而非指今莱西境内的沽河以东或潴河以东。该谱中所谓“有迁入登莱二郡者”即指明洪武年间迁山西民于莱阳,因当年莱阳(包括今莱西地区)曾隶属登州府。除上述历史佐证外,笔者为了彻底弄清明代移民问题,力求去伪存真,以免谬种流传,曾于1984年夏,专程赴浙江省宁波市访问了被誉为“南国书城”的天一阁。查阅了现存的几部明代云南方志,其中有明正德年间周季凤纂修的《云南志》及明万历年间邹应龙等纂修的 《云南通志》。该二志在明修云南志书中均为上乘之作,且皆详尽地记载了明代云南的人口、土地和经济史料,保存了许多有关少数民族历史和政策以及民俗学的重要材料。但综观全书,穷源究委,亦未见有片言只字提及明洪永间云南移民山东之事。据此,笔者认为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在明廷主持纂修的云南方志中,是断然不会遗漏的!可以说这又是一个反驳“明初云南移民莱西”论的有力佐证。
  (二)
  通过对《明史》、《明实录》、《续文献通考》、《续通鉴》及《洪洞古大槐树志》等大量史志的钩沉稽实,结合本县村庄考证,从中探索出明代移民始于何时,迁入何地,原因何在和与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关系等问题的来龙去脉,这是历史研究和民俗学中的一大课题。据上述历史文献所载明代移民,从洪武初年到永乐十五年,约有近五十年的移民史。其迁民主要原因是元末至明建文年间之四次大兵灾所造成。(一)刘福通起义抗击元军,长达十三年之久,鲁、豫、苏、皖百姓,亡之七八。
  (二)元朝诸王内订,先后于鲁、豫一带恶战。(三)朱元璋出兵江淮,进兵山东,收复河南,北定北京,战败扩廓帖木儿,灭李思齐于关中。以上三次兵灾历时十六年,鲁、豫等省赤地千里,不见人烟,加之黄河多次决口,水、旱、蝗、疫灾害频仍,百姓死者难以计数"(四)“靖难之役”〔注(1)〕是第四次大兵灾。洪武年间,为了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采纳了户部郎中刘九皋、国子监宋纳及郑州知州苏琦等人的建议,遂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略决策。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大量移民,农业生产刚刚有所恢复,又发生了 “靖难之役”,历经四年的战争,又加剧了中原地区的荒凉局面,为此乃有永乐移民之举。
  明太祖洪武年间至明成祖永乐年间,明政府为了均匀人口分布,发展农业生产,恢复中原经济,遂屡迁山西民于鲁、苏、豫、皖等省。这几次移民活动,以山西省洪洞县及其附近地区为最多。其原因是当年元末中原地区荒疫兵乱之时,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晋省大部分地区未发生大的自然灾害,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同邻省相比,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当元末明初,山东地区的人口虽与山西不相上下,但可耕土地比山西大多了。由于黄河泛滥,灾疫盛行,再加上“靖难之役”,南北构兵,造成人烟稀少,因此,山东被明廷定为移民的重点省之一。现自山西移民于山东有稽可查者达五十五县之多,其中有莱阳、莱西、莒县、莒南等县。例如莱西之后高家横岭迁自山西洪洞县。全家屯迁自山西洪洞大槐树底下。河头店、松旺庄迁自山西云州(今山西大同)。前朴木、后朴木迁自山西云中府(今山西大同)。腊树庄迁自晋北(山西北部)。东水道迁自晋南(山西南部)。武备、岚埠、杨柳屯等村迁自“小云南”(今山西省大同以南).仅南岚乡的31个村庄中就有13个是明代洪武、永乐年间迁自山西的。
  明代洪武、永乐年间,山西人烟稠密、首推晋南,而洪洞汉是晋南人口密度最高之县,且洪洞地处交通要道,北达幽燕,东接齐鲁,南通豫鄂,西临秦陇。明代移民,虽不是专迁洪洞之民,但根据洪洞的人口密度及其在地理上所处的重要位置,将该县定为移民重点,则是势所必然。为此,明廷当局便在洪洞城北二里许的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发给凭照和路费、农具、种子等。四方被迁之民于出发前,皆汇集于广济寺前的大槐树下〔注(2)〕倾诉离情,相对唏嘘。登程后,回首古刹,唯见巨槐参天,群鸦回翔而已。为此,大槐树和老鹊(即乌鸦)窝就成为惜别家乡的标志。坡百年来,传来传去,有的就把大槐树和老鹊窝传为村名了。
  明代洪武、永乐年间迁民是我国历史上规模较大,时间较长,范围较广、意义深远的一项重大国策。这次移民,对巩固明朝统治,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振兴中原,开发边疆,民族融合,交流文化,以及尔后我国社会发展都
  具有重要意义。古大槐树迁民后裔现已遍及神州大地,特别是以北方诸省几百个县为最多。数百年来,人们怀乡思土,寻根访祖,古大槐树处已成为人们向往的怀祖胜地。清代洪洞人郭兆禧为了 “发思古之幽情”用东玻《赤壁怀古》韵写了一首《念奴娇•题大槐树迁民古迹》,词云:"彼分南去,浪淘尽,前代繁华风物。杨氏城边,无处觅,广济寺丛林旧壁。夹道灵槐,乔迁胜迹,历久经霜雪。山川如昨,此邦时有人杰。遥想洪永当年,盈虚消息,徙民从此发。燕豫滁和,连海岱、一体荆榛夷灭。异国安居,前踪尽话自,渔樵白发,参天高树,群鸦还集明月。”我国著名戏剧家马少波同志也曾于访古大槐树后题诗云:"幼时祖训常记怀,前代晋人入蓬莱,有幸今朝访尧地,大槐树下寻根来。”(三)
  硏究我国历史上的迁民问题,对激发千百万人民爱国爱家、振兴中华、实现四化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笔者对明代迁民研究尚系初探,舛误疏漏在所难免。本文仅是“引玉之砖”,还望对迁民研究、民间谱谍研究的方家,不吝赐教,以匡不逮。
  注;(1)“靖南之役”:明朝建文帝用齐泰、黄子澄之谋,削减诸蕃。燕王(朱棣)起兵,指齐、黄为奸臣,起兵入清君侧,号称 “靖难之役”。
  (2)大槐树:指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处”,位于山西洪洞县城北一公里汾河东岸的贾村西侧。明代的广济寺早已为汾水所圮,古大槐树处已辟为“大槐树公园”,195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幸存的古槐已是第三代古树了。

知识出处

莱西文史资料

《莱西文史资料》

莱西文史资料第六辑编写了莱西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沽河岸边,山川锦绣,历史悠久。具有中华民族光荣传统和优秀品德的莱西儿女,无论在革命斗争的岁月里,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无论在政治、军事领域里,还是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事业中,都做出了无愧于祖国和民族的巨大奉献,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春秋。英才辈出,业绩斐然,值得载诸青史者比比皆是。热切希望各界人士,继续以亲历、亲见、亲闻为依据,洒墨挥毫,踊跃撰文,惠赐稿件,把人民政协文史资料这一有益今人,惠及后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工作做得更好。

阅读

相关人物

刘梅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柳宗元
相关人物
周季凤
相关人物
邹应龙
相关人物
刘福通
相关人物
朱元璋
相关人物
李思齐
相关人物
刘九皋
相关人物
黄子澄
相关人物
朱棣
相关人物
莱西市
相关地名
任家瞳村
相关地名
云南省
相关地名
山左口乡
相关地名
莒州
相关地名
莱阳县
相关地名
莱西县
相关地名
谭家院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