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琅玡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胶南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813
颗粒名称: 古琅玡港
分类号: K928.6
页数: 7
页码: 173-179
摘要: 琅玡湾,介于胡家山嘴和董家口嘴之间,口南向,宽约9.9公里,水域面积26平方公里,地理座标为北纬35°36‘,东经119°49’。湾内水深约5米,大部分为粉砂质淤泥底,唯西部为岩底,有礁石。湾内有一突出山嘴,名大嘴。有二岛,名斋堂岛、鸭岛。大嘴东侧为杨家洼湾,西侧为陈家贡湾。湾东有琅玡台,故名琅玡港。
关键词: 古琅玡港 港湾

内容

古琅玡港,位于胶南市南部的琅玡湾内。
  琅玡湾,介于胡家山嘴和董家口嘴之间,口南向,宽约9.9公里,水域面积26平方公里,地理座标为北纬35°36‘,东经119°49’。湾内水深约5米,大部分为粉砂质淤泥底,唯西部为岩底,有礁石。湾内有一突出山嘴,名大嘴。有二岛,名斋堂岛、鸭岛。大嘴东侧为杨家洼湾,西侧为陈家贡湾。湾东有琅玡台,故名琅玡港。
  琅玡港历史悠久,是中国五大古港之一。据《山东通志》卷九载,春秋时期,齐景公出游,问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芝罘)朝儛(成山),遵海而南,放于琅玡。”即在琅玡港登陆,可见此时已可作为避风泊船的港湾了。
  春秋后期,越国灭吴,越王勾践为称霸中原,曾徒都琅玡。据《吴越春秋》载:“越王勾践二十五年,徙都琅玡,立观台以望东海,遂号令秦、晋、齐、楚以尊辅周室,敌血盟。” 又据《越绝书》载:公元前472年左右,越王勾践发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从海道抵琅玡港。
  战国时期,此处为齐国军港。据说,齐吴海战时,齐国水兵就是由琅玡港出击的。
  秦代,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分郡县,始置琅玡郡,治所在琅玡。自此,琅玡日渐繁荣,成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秦始皇巡视疆域,曾三次登临琅玡台,其中第三次就是由琅玡港登陆的。据《史记》载:始皇三十七年,巡视丹阳、会稽等郡县后,从江乘县登船渡海至琅玡。说明当时琅玡港已发展到一定规模。
  唐、五代时,由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加和战事频繁、陆路不通等原因,南北方的经济贸易往来多以海运为主,进一步促进了琅玡港的发展。近年来在此地附近出土的唐代长沙窑外销瓷器说明,当时港口已相当繁荣。
  北宋时期,琅玡港已成为重要的海运港湾和海防要地。据《诸城县志•山川考》记载,宋时琅玡港为山东半岛与高丽(今朝鲜)通商的一个重要港口,“故曾筑高丽馆”。《文昌杂录》云:“在宋时,为高丽往来要地,起居郎杨景略,左司郎中钱勰奉使高丽”,即从这里发洋。此时期为琅玡古港海运繁荣的鼎盛时期。
  元代,由于战争等原因,港口偏重于军需运输。曾有“海运漕粮至琅玡以供京都”的记载。可称其为海运之通衢,南北之咽喉。
  明代,商港由盛渐衰,转为军港及渔港。据《诸城县志》记载,琅玡港“自明罢海运,或梗于倭寇”。因此兴行海防。明永乐年间,港东北岸筑古镇口炮台(现炮台遗址保留较完整),此地设夏河千户所镇守。据七十年代末在古港西部海湾打涝的明代沉船中发现的嘉靖年间景德镇青花瓷器和已锈蚀在礁石上的铁锅证明,当时军事区以西海湾仍作为民港通商。
  清代,琅玡港为重要军港和渔港。清顺治年间港口筑亭子兰炮台镇守海防(至今尚留炮台遗址)。港口逐渐移至西部渔场董家口一带。每年到渔汛期,周围几百里的鱼贩、商人等云集于此,热闹非凡。曾有“日出千杆旗,日落万盏灯”之说。
  琅玡港古代兴盛的原因是港湾大,水深域广,不冻不淤,可避风浪,港湾周围可泊船位置较多。据《诸城县志》记载:“宋家口、董家口、陈家口、曹家溜皆可泊船”,为海运古道。另外,琅玡港地理位置优越,海滨自然风光秀丽,有驰名中外的琅玡台,台顶有秦始皇“琅玡刻石”和礼日亭、海神庙等古迹。
  据《诸城县志》记载,“观海则琅玡台独踞其胜”,以宵分之后观日于海底,见日眩转,心目苍黄。“蓬莱阁下有海市,琅玡台下亦有之。”这里海产资源也十分丰富,附近海区盛产带鱼、黄花鱼、加吉鱼和海参、鲍鱼等海珍品,这些都是港口发展的天然物质基础。琅玡湾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兵家常争之地,这是琅玡港成为古代军港的重要原因。
  琅玡港作为商港明代后逐渐衰废的原因,据分析主要有三条:一是战争频繁,港口转为军事要地。二是周围港口的崛起。宋明以来,板桥镇、连云港、石臼所等港口相继兴起,并逐渐取代了琅玡港的历史地位。三是海区内部分水域水浅、暗礁多,影响了港口的发展。鸭岛附近礁石尤多,此岛座落在琅玡台西南胡家山之西海湾,距北岸十里。岛孤立于海中,周围暗礁叠起,水流湍急。岛袤二里,中无居民,捕鱼者至此回棹。因岛屿起风浪时无声无息而得名“哑岛”。又因似一群鸭子浮于海中,后传为“鸭岛”。外地商船不熟悉地形者往往遇触礁之险。在此地曾打捞起明代沉船遗物。另外,近代渔场逐渐南移,难以形成渔汛,使港口进一步衰退。自此,该港只作军港、普通渔港及渔船的避风港湾使用。
  解放后,琅玡港仍为军事要地和渔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当地的渔业和水产养殖业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当地人民充分利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良机,在港内进行了大面积海水养殖,使这一历史古港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近几年来,上级水产、旅游、文物等部门多次到此地考察,准备充分利用驰名中外的琅玡台名胜古迹、琅玡湾的水产资源和自然风光,开发旅游事业,建立海水养殖基地,促进琅玡古港向综合性多功能方向发展,使其为四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深信,在不远的将来,琅玡港定会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中放射出更加灿烂夺目的光彩。

知识出处

胶南文史资料

《胶南文史资料》

出版者:山东省胶南印刷厂

《胶南文史资料》第三辑共选编文史资料19篇。其中有记述胶南地区农民起义和抗日斗争的资料,有反映胶南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过程的资料,有介绍进步民主人士、知名老中医和有关历史人物生平事迹的资料,还有介绍胶南名胜古迹和风土特产的资料。 本辑从不同侧面和不同角度反映了胶南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的情况。不仅为深入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材料,而且对推动我市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王云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胶南市
相关地名
琅玡港
相关地名
琅玡湾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