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里红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胶南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802
颗粒名称: 泊里红席
分类号: J528.5
页数: 4
页码: 86-89
摘要: 泊里位于胶南市的西南部,很早就是诸城、胶州南乡农副产品的集散地,现在仍是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之一。因泊里盛产红席,素有 “红席之乡”之称。
关键词: 红席 篾制品 泊里

内容

泊里位于胶南市的西南部,很早就是诸城、胶州南乡农副产品的集散地,现在仍是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之一。因泊里盛产红席,素有“红席之乡”之称。
  泊里红席是用专门种植的红、白两色的席高梁秸劈成篾子编织而成。每年金秋季节,高梁收获以后,家家戶户将秸杆剥去外皮劈成坯子, 然后经过破坯子,刮篾子等工序进行编织。这里出产的红席,席篾细密,工艺精巧,图案新颖,面光边齐,美观结实。有的席面上布满细小的枣花,席边镶着成串的牡丹;有的编织上吉祥如意的图案,祝愿人们大吉大利;有的上面编有“龙吟凤鸣”的画面,龙凤栩栩如生;还有的上面编着“福寿双全”的字样,展示了编席人的精巧技艺。泊里红席还具有冬暖夏凉等特点,是铺火炕的佳品,无论春夏秋冬,铺在炕上令人心旷神怡。
  每逢春节或办喜事时,老百姓家里都要铺上新席。当地有句俗话:“炕上没有席,脸上没有皮。”由此可见红席在当地群众心目中的地位。
  泊里红席的编织工艺分为两个派系:一是刀紧席。一些讲究工艺和质量的编席人多采用此法,主要产于山家村一带。编席时,需用编席刀把席篾挤紧,编出的席紧密结实、质量上乘,泼上汤水,也经久不漏。因费时费力,约需两天编一席,故价格较贵。旧社会,有钱人家过节或办婚事时,多用此席。一般贫苦农民买不起。
  二是手紧席。这种席凭用手力编织,编织速度快,可一天编一席,价格较低廉,经济实惠。为大众化用席,销路较广。
  泊里红席编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相传,春秋时期,孙膑受膑刑后,来到泊里一带,闲暇无事,琢磨用高梁秸编席。后来当地老百姓也跟孙膑学编席,并一代一代流传下来。这只是民间传说,并无可考。但在明清时代,泊里红席编织业已名闻遐迩。除满足本地需要外,产品还销往东北、华北等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随着农村改革的步步深入,农民商品经济意识不断增强,促进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现已初步形成了以“席乡”泊里镇为中心的红席编织加工基地。据不完全统计,泊里、寨里、琅玡等乡镇百余村有五千多个专业户,二万余人从事红席编织业,年编织能力百万余领。随着红席编织业的发展,泊里农贸市场的红席市规模也越来越大,日上市摊位达到四百多个,上市红席约五千领。百里方圆以至更远的集市上,也有泊里红席面市。由于泊里红席具有质量好、适用性强、成本低、价格廉等特点,因此,吸引了大批的客商前来采购和贩运,泊里已名副其实地成为红席生产的集散地。

知识出处

胶南文史资料

《胶南文史资料》

出版者:山东省胶南印刷厂

《胶南文史资料》第三辑共选编文史资料19篇。其中有记述胶南地区农民起义和抗日斗争的资料,有反映胶南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过程的资料,有介绍进步民主人士、知名老中医和有关历史人物生平事迹的资料,还有介绍胶南名胜古迹和风土特产的资料。 本辑从不同侧面和不同角度反映了胶南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的情况。不仅为深入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材料,而且对推动我市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刘铨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孙膑
相关人物
胶南市泊里
相关地名
泊里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