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溪河发源于胶州曾家庄一带,因河水随地形而弯曲如云,所以称“云溪"。昔日河水从城西北隅的窑湾水门(现振华中学教学楼附近)入城,先向南后向东,穿城而过,经东花园水门出胶城。云溪河在城内部分长约6华里,河道宽窄不匀,宽处数十米,而狭处不过几米。清水穿城,景色甚佳,两岸绿柳遮荫,河中青芦为帐,是藏鱼聚蟹的好地方。待夕阳斜照,金光布满河面时,人们沿河垂钓,真是人乐景佳,所以“胶州八景”中有“云溪晚钓”之说。
我出生在云溪河边的北坦,可算是喝着云溪水长大的,从童年到青年时期,与云溪河朝暮相见。后来参加革命,因工作需要曾两次离开胶城,直到年近花甲,终又回到云溪身边。人老了,河变了,桥也变了,景也变了。面对今日的云溪,回忆起昔时的云溪,思绪万千,不胜感概。
胶州旧时有水旱码头之美称。水路上,一些舢板和帆船在塔埠头码头载货逆水而上,来到云溪河东段的“大桥”(现市府南面的云溪大桥)和“长尾巴桥(意诚桥)”一带,卸下搬上,后顺溪东行,扬帆入海,直至各大港口。在胶济铁路修成后,遂使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记得我小时的云溪河水,清澈甘甜,沿河两岸的人们打井、挖泉,冲茶做饭。河中近桥处,鱼儿成群,虾蟹聚堆,渔夫们用旋网打,拉网拉,抬网抬,捕捞到鱼虾,走街串巷,叫卖换钱,也能添补生活之不足。我们这些顽童也常常成群结队,脱衣光腚,戏水捉鱼,那时浮蛸鲫鱼很难捉到,捉几条泥鍬或鲇鱼是不成问题的。煮熟吃够了,还可以喂狗喂猫.颇有乐趣。还有一些好鱼嗜酒者,常常持杆于河边,边钓边饮,自寻乐趣。
云溪河入城后有一特点,就是河上桥梁颇多。如果说云溪河象一条腰带,那么座座桥梁即是镶嵌着的玉佩。河水从窑湾水门入城南流不远.在王家庄西头有一石桥,称为“东云第一桥”,并有碑记载,此碑解放初期还可见到,“云溪晚钓”就在此处(现在有人把它当作在西沙滩一带)。向南不远就是“东云第二桥”。河水再南流,经“响嘡桥”转向东流,到杨家花园(现新亚工艺厂)后有“葛家桥”,溪水东流不远,又转流向北是“太平桥(现福寿街桥)”,在靠近溪楼(现澡塘)处转向东流,到了“小石桥(现胜利桥)”,在这里与南来的溪水(由城西南郭家庄水门入城的河水,经沙滩“中云桥”、‘'蜚虹桥”到“小石桥”)合流东下至“安乐桥(现电影院门前)”,再向东又逐次有“矮板桥”、“高板桥”(这两座桥现已荡然无存)。顺流到了“小珠桥(即现环保局北面)”,河水东下,到了“大桥”,即内城南门外大鱼市街东头的桥,然后越“长尾巴桥(即意诚桥)”从东花园水门(现胶日公路所经过的水闸大桥)出城流向东滩。
由于云溪河横贯城区中心,所以,昔日云溪两岸,特别是各座河桥两头,商号林立,摊点密布,成为当时胶城商业布局的一个特点。
云溪西段的西沙滩一带,除有驰名省内外的敬业火柴厂和驰名胶城的“协盛”烧锅外,最多的是日用百货、农用杂货摊,如:当铺、估衣铺、红货铺,还有些经营农具的摊点,大的有犁、耧、耙、耢、木锨,小的有锄、镰、锨、镢、使牛鞭。最热闹的日子是二、七大集,车马拥挤,人山人海。许多外地人也知道胶州有个云溪沙滩,纷纷前来赶集,有买卖牲口的,有买卖吃穿的,有来听书看戏的。还有一些河北人和河南人前来耍马戏、“变玩艺”。他们演出时,赶集的人往往把他们围得水泄不通。
从西沙滩向东走岀一段路,就到了中云桥,河水在桥下由东改向北流,,昔日这里是饮食摊点和饭馆集中的地方。桥西头有多家面粉作坊,桥东头有饭馆、羊肉馆、烧肉铺、烧饼铺、水饺铺,还有烟酒糖茶杂货铺及经营各种水果的摊点。名誉胶州城乡的高家包子铺就在这里,当人们路过此处时,就会听到一阵阵地叫卖声:“新岀锅的XX,味道鲜美,先尝后买,这次吃了,下次再来。”每逢大集,一些乡下进城的人常常被这种音韵和谐的叫卖声与和气态度吸引住了,总想吃点捎点。
由中云桥东头向北而东有小鱼市、旧驴市、粮食市。这些地方,有最岀名的两大字号:“和意”点心铺、“东升太”酱园,这里人们既可以买到味美可口,包装精良的高档点心和酱菜,作为馈赠的礼品;也可以买到便宜、好吃的低档点心和小咸菜。座落在这里的苏家面店有人们最喜吃的大卤面、肉丝面、清汤面,还有其他便宜小吃。对于这些名吃,至今有些老人还说得津津有味,颇有垂涎之感。
再由此而东,不远处就到了“安乐桥”。人们在桥两头用木棍搭棚,棚内摆有各种水果。那时摊主的服务态度特好,并昼夜经营,随叫随卖,不管买多买少。记得我8岁那年冬,得了一场病,深夜突然想桔子吃,我祖父穿上棉衣,到了安乐桥头,很快就买回了四个桔子,一串糖球和四个肉包子。桥北头不远处,有准提庵、药王庙、灵神庙等庙宇。每逢节日庙会,城里的人们总愿进去看看。那条紧接桥头的城隍庙街,堪称胶城的“大观园”。特别是正月,看热闹的人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从正月初一直到吃了元宵,闹完花灯,这里才逐渐平静下来。桥的南部十分繁华,有铁器市、钱市、劈柴市,这里是人们生产、生活必需品的集散中心,也是胶州的金融中心。
安乐桥的北端向东走,沿云溪河北岸的一段地方是胶州的山货市。这里是土持产品和百货业集中的经营市场,人们吃的、穿的、用的这里几乎都有,沿河竖起木桩,搭上木板,架起席棚,一溜二三十个棚式百货铺。并有“同兴裕”等五家较大的布匹绸缎店,以及有名的“裕春”毡帽铺、“全真”鞋店,都是生意兴隆、财源茂盛。
山货市东头有处空场,有说书的、唱戏的、相面的、算卦的,在正月还有公开在这里赌钱的。
出了山货市,沿河东行不远就是小珠桥,桥北是太平街,胶州有名的大生堂、长春堂药店就在这里,并有若干家饭店、酒馆、包子铺。从桥北头沿河向东,就是大鱼市,这里是水产品的集散市场。过了大桥向东走有座桥叫意诚桥,但群众都叫它“长尾巴桥”,这是云溪河最东面的一座长桥。这里水较深,孩子们夏天在这里洗澡,冬天在这里溜冰。桥北头是东关大街,它的东北边就是东花园。此处有一口井,很值得一提,每逢五月“端阳节”,不管远近的人都前来挑水煮粽子,因为此井的水煮的粽子即香又粘,很好吃。我从11岁时,就由北坦街到这口井挑水煮粽子,来回要跑八九里路,都是早五更前来排队挨号。东花园有个古亭子,大约是清朝时候建的。它的对面南边就是海庙(龙王庙),相传海水在早年间就长潮到此,这就是胶州城东南隅的海滩,所以俗称''后滩子”。每到节日,特别是每逢庙会,一些善男信女,扶老携幼,到庙里求神拜佛。此庙大殿有木刻的一副对联,对联内容至今记忆犹新: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波浪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标点一编者加)横匾是“碧海青天”。这副对联许多游人都念不成句,急得脸红脖子粗,引得别人捧腹大笑。云溪河水就从这个庙北的东花园水门辞别了胶城,滚滚向东,奔向大海。
云溪河给胶城带来了繁荣,但也是胶城的一害。远的年代我说不清楚,就从1933年我记事时说起。记得到汛期,那从城西北窑湾水门和从城西南郭家湾水门入城的两股大水,常常泛滥成灾。受害最大的是西沙滩、大鱼市和北坦一带的群众。雨季到来,河水四溢,漫及两岸,家家进水,户户遭殃,有时大水数日不消,弄得墙倒屋塌,灾民叫哭连天。
解放后,人民政府曾多次发动居民挖泥疏河,但也未能彻底解决水患问题。1964年夏,胶城发过一次大水。当时县委、县人委发动全体机关干部抢险,胶县飞机场的驻军也岀动了橡皮船,日夜抢救灾民,才减轻了灾情。
到1965年春,人民政府下了最大决心,除采取挖河清淤,疏通老河道的措施外,又在城外挖了一条新云溪河,把城西岭入城的河水闸在城外,不走城里而通过新云溪河向南,经城南转东而后入海。从此,云溪河水不再为害。
然而,解决了水患,城内的老云溪河又出现了污染,原来的清水竟变成了臭水,政府数次投资挖泥清水,都未彻底解决。近几年,胶州成立了治河指挥部,把治理云溪河列为综合治理的重点工程之一。历经两年改造,一期工程业已结束,从西沙滩到中云桥这一段,已经实行了清水、污水分流,又岀现了昔日的清水和“云溪晚钓”的景象。目前改造云溪的二期工程又开始了,人们期待已久的云溪清污,正在有计划地进行着。
云溪河在变,云溪河上的桥也在变。昔日那些木桥和石桥都已改造成比较宽敞的水泥桥了,特别是“响嘡桥”、“胜利桥”、“大桥”、“四清水闸桥”已成为贯通两岸的公路大桥了。“大桥”已经进行了两次改造,从1991年4月份又开始了第三次加宽工程,现在正以崭新的面容展示在胶城人民眼前。如今云溪河的水患已除,河水将逐渐变清,两岸边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机关、工厂、学校、医院等单位林立河畔。我们相信,一条面貌一新的云溪河会使“金胶州”更加美丽、繁荣。(阜安街道办事处文史组供稿)
199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