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崖所玉皇庙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即墨文史资料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696
颗粒名称: 雄崖所玉皇庙考
分类号: K928.72
页数: 6
页码: 135-140
摘要: 雄崖所位于即墨市东北部,距市区44公里,今属丰城乡。该所系明朝洪武三十五年为防御倭寇侵扰而设置的一处海防军屯重地,距今已有六百年历史。
关键词: 雄崖所 玉皇庙

内容

雄崖所位于即墨市东北部,距市区44公里,今属丰城乡。该所系明朝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为防御倭寇侵扰而设置的一处海防军屯重地,距今已有六百年历史。然而,座落在该所西门外玉皇山上的玉皇庙,则不论是从修建年代或建筑风格上来讲,都胜雄崖所一筹。
  玉皇庙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清朝康熙年间及咸丰元年(1851年)、民国八年(1919年)先后经过三次整修。庙宇座西向东,总面积为四十八平方米,分山门、院落、殿堂三部分。该庙虽居僻壤而古今远近闻名,建筑虽不宏伟却当年香火鼎盛。究其原因,主要是它在建筑工程上具有两大特点:建筑风格独特查观当年即墨境内的古庙宇建筑,其建筑形式多为抬梁木构架(亦叫五花梁)的木主砖辅建筑,唯雄崖所玉皇庙异之。据《中国古建筑史》载:“……明代又出现了完全用拱券结构的碉楼和结构用砖拱而外形仿木建筑的无梁殿”,而当年雄崖所玉皇庙就是这种砖石结构、以石为主的“无梁殿”建筑。
  玉皇庙整个建筑除门扇用木制以外,其余建筑全系砖石构成。迎面上山,首先看到的是山门之上嵌着镌有“玉皇庙”三字的石刻匾额,笔锋之浑厚,石质之坚硬,给人以苍劲之感。院内的钟楼、火池等设滋全用硕大石料以榫卯扣结而成,雕镂精致,造型玲珑而古朴;山门、殿堂皆为砖石建筑,拱券支撑代替檩梁,称之无梁殿宇,结构严密,浑然一体;房顶外型仿砖木结构的单檐歇山,上覆陶瓦,四周房檐统用砖椽重叠承托,挑出起翘飞角,使整座殿宇显得坚固而庄重。无怪乎,清代邑人姚梦白先生在其《雄崖所建置沿革志》中称此庙为“石室”,可谓恰当之至。
  庙之殿堂唯ー门而无窗,分内(西)外(东〉两间。内间稍大,起南北拱券,券下设有神龛,龛内塑有玉皇坐象;外间起东西拱券,东西狭,南北长,券下两侧塑有哪吒、灵官立象,作为庙之主宰,供人们朝觐叩拜。从庙内设施和所做功德来看,该庙与诸庙基本相同,但在建筑用料及建筑风格上相比,它与其它古建筑却大相径庭,实为县内绝无仅有。
  选址布局科学玉皇山是雄崖所城西门外丘岭地上不甚高的一座小山,玉皇庙也只是山顶上的一座“貌不惊人”的小庙。可是,别看山低庙小,而在当地临近几县中却颇有名气,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以前,此山曾被视为雄崖所的发祥地,有记载曰:“龙脉自东南来,迤逦起伏,去城不及里许,忽然奔腾折东,而为庙顶为玉皇山,此雄崖所之发脉也”。就庙而论,山上之玉皇庙也素以保佑渔民出海平安而倍受尊崇,近六百年来香火不衰。当年,每岁古历三月初九日该庙逢会,即墨、莱阳、海阳三县渔家的善男信女或坐车或乘船或步行绎络不绝地来到玉皇庙,焚香烧纸,顶礼膜拜;再加上做小生意的设摊叫卖,踏青游春的嬉戏喧闹,使整个玉皇山烟云缭绕,人声鼎沸,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庙会持续达两三天之久。至于玉皇庙的“神灵”,人们更是讲得活灵活现,当地曾传载着这样一个传说:“所城渔民某,父子出海捕鱼。夜归,遇大风,又值月朔,伸手不见五指,更不辨方位。苍茫大海,惊涛骇浪,小船几覆者再。父子跪抱痛哭,以为必葬身鱼腹。绝望之际,忽见一处亮光冲天,辨之,亮光处乃玉皇庙也。方位既辨,逐奋力鼓棹,得以生还。”据说,这样的奇迹曾多次出现。这当然只是一个神话传说,至于荒诞真实与否且无须考究,但是,从玉皇庙的选址和布局来看,确有它的科学道理,同这个神话传说的创造有着紧密的联系:当年,即墨境内有诸多玉皇庙,不论庙之规模大小,都是座北向南,而唯独雄崖所玉皇庙座西向东,因为向东则可面朝大海。可见六百年前人们设计建造这座庙的目的就在于保佑出海渔民安全的美好愿望,并把它作为消灾得福的精神寄托。更重要的是,玉皇山是雄崖所海域西岸的最近制高点,在此山上建庙,昼夜可给海上渔船指示方位,成为莱、海、即三县来往渔船的自然航标。上述“玉皇指航救渔船”的民间传说,只不过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玉皇庙的导航作用涂上一层迷信色彩,将它神祕化罢了。所以说,玉皇庙这个古建筑只能是六百年前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如今,玉皇庙的墙垣、钟楼、火池、塑象已在动乱年代被毁,但山门、殿宇仍牢固地屹立在玉皇山上,被列为即墨市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即墨文史资料资料

《即墨文史资料资料》

本书收录的文章包括:忆在即墨伪中的地下抗日活动,忆即墨县第四区中队,围歼埠东“棍棒队”,刘家庄乡队被歼记,1948年南下日记摘抄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雄崖
相关地名
玉皇庙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