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抗日根据地发展教育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即墨文史资料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688
颗粒名称: 即墨抗日根据地发展教育概况
分类号: D261.1
页数: 8
页码: 77-84
摘要: 1942年9月2日,即墨县抗日民主政府在移风店乡堤前村成立,自此,这里就成为全县人民向望的革命摇篮一一即墨县抗日根据地。当时,抗日民主政府十分重视根据地的教育事业。民主政府成立时,特别邀请了流浩河以北、大沽河以东的部分教师代表到堤前村参加了成立大会,为发展根据地的教育事业奠定了政治基础。
关键词: 抗日根据地 政治教育 即墨县

内容

1942年9月2日,即墨县抗日民主政府在移风店乡堤前村成立,自此,这里就成为全县人民向望的革命摇篮一一即墨县抗日根据地。当时,抗日民主政府十分重视根据地的教育事业。民主政府成立时,特别邀请了流浩河以北、大沽河以东的部分教师代表到堤前村参加了成立大会,为发展根据地的教育事业奠定了政治基础。
  1943年1月,县政府在三湾庄村统一招考了第一批教师约二三十人;同年3月,又在官庄村招考了第二批教师24人,这就为根据地的教育发展准备了宝贵的师资力量。县政府将这些教师分配到了上泊以西、大坝以东村庄刚开办的30多处初级小学任教;同时还在上泊、后古城、官庄、大坝、西马龙疃等村设立了高级小学。
  当时,在“一切服从抗日”的号召下,根据地的教育紧紧围绕着呼吁团结、抗日救国这个政治任务,在全根据地展开了广泛深入的全民教育。教育的形式是,在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下,根据民众的特点和实际,在各村实行小学教育、妇女识字班、民众夜校和读报组等方式。
  小学教育:各村小学的办学形式是根据各村的学生情况而定,有单式班,有复式班,还有一揽子学校,也就是各年级学生都在一起上课。
  当时学生的课本有两种:一种是我县政府发的课本,一种是“四书”、“五经”。政府发的课本是自己用油印机统一编印的,其内容都是围绕着防匪反特、呼吁团结、抗日救国编写的,如:“我们都是儿童团员,站岗放哨又当侦探,盘查行人抓汉奸……”号召民众团结起来一致抗日,以及指导群众如何坚壁清野,以粉碎日寇的“三光政策”等等。各校附近都挖有隐蔽洞,一听到警报,老师就立即让学生把油印课本藏到隐蔽洞里,拿岀“四书”、“五经”来朗朗背诵,以应付日伪的清查。
  学生的学习形式根据学生家庭情况的不同采取多样化,有全日制、半日制和识字组等。上半日制的学生,一般上午到校上课下午回家劳动,或上午在家劳动下午到校上课;参加识字组的学生,则一般午饭后组织起来上课,到上坡时间即回家参加劳动。到农闲时,上半日制的学生和识字组的学生,都可以参加全日制学习。
  根据地的学生组织是儿童团。学生(也是儿童团员)除在校学习文化课外,还要担负着站岗放哨、查路条、送情报、当“小先生”送字上门等任务。当时,这块根据地的周围,日寇布防很严,如移风店、南村(现属平度市)、蓝村、刘家庄等都设有敌人据点,这些据点里的日伪军经常出来扫荡。为了防备敌人的扫荡袭击,根据地的学校每天都要派儿童团员到村外路口轮流站岗放哨。为防日伪特务到根据地搞破坏,根据地的人们外出都要带着路条(即通行证或介绍信),没有路条的人不准随便出入根据地。有一次,县政府的一位同志外出忘记了带路条,走到后古城村,站岗的学生不让通过,经解释无效,最后学生们还是带领这位同志到学校见了老师方才允许离去,可见儿童团员们的责任心之强、警惕性之高。那时敌人活动频繁且斗争形势也很严峻,因此,情报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而传送情报的工作也就成为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各学校一接到情报,就立即派学生一村(校)转一村(校),一直送到目的地。为了防止失误,送情报的学生一定要带回收到情报村的收条交给老师,方算完成任务。
  妇女识字班:各村的青壮年妇女每天午饭后统ー组织参加“妇识班”学习,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识字学文化,以及学习抗日救国、争取妇女解放等革命道理。除学习外,她们还负有站岗放哨、拥军优属等任务。如在妇救会、青妇队的统一组织下,有时三三两两的在村头路口的树荫下,以做针线为由站岗放哨,发现敌情即回村通风报信,有时组织妇女磨军粮、做军鞋,有时还做一些鞋垫、烟荷包、行军袋等慰劳军队;也有时组织妇女帮助军、烈、工属干些家务活。
  民众夜校及读报组:各村的男青壮年,白天干农活或参加民兵训练,每天晩上则到夜校学习文化。学习文化的同时,还研究如何实行劳武结合、防匪反特、坚壁清野,以配合我军打击敌人等事宜。有些行动不便不能去夜校学习的老年人,就组成读报组按时学习报纸,那时的报纸只有《胶东大众》,通过读报来学习时事政策和抗日救国道理。
  根据地各村各类民众教育的教学,主要依靠小学教师。在少数有条件的村里,民众夜校、妇女识字班及读报组都配有自选的民师和 “小先生”(高年级学生),小学教师只做组织和辅导工作,如帮助民师和“小先生”备课、派学生负责送字上门等。在多数村里,夜校、妇识班和读报组的教学工作全由小学教师承担。
  当时,教师的待遇是以小米来计算的,月薪有120斤或110斤不等。每月由粮站批条子,一般从教师所驻村发给粮食,.然后把条子交回粮站顶村里的公粮。学校的办公经费,一般都到村政府领取,有时也发实物从1945年起,各村的小学教师政府不硬性分配了,只掌握着教师的名额,让各村自愿选聘。每逢开学时,村里便派人牵着牲口到老师家去请,可见当时民众对教师的尊敬之心。日寇投降后,根据地扩大了,教育事业也随着发展,教师队伍亦不断扩大。1945年10月,县政府在移风店集训教师。这次集训,除根据地的教师参加外,县政府还采取武装保护的措施,于夜间到胶济铁路附近请来了部分教师参加集训,以扩大教师队伍及政治影响。自此,根据地的教育事业更加日益发展。综上所述,当时根据地的教育发展尽管尚属萌芽状态,且在各个方面不甚完备,但它毕竟是新社会即墨教育发展之先声。它的存在,不仅唤起了千万民众,培养和造就了千万优秀儿女,同时也为新中国诞生后的即墨教育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移风店乡史志组供稿)

知识出处

即墨文史资料资料

《即墨文史资料资料》

本书收录的文章包括:忆在即墨伪中的地下抗日活动,忆即墨县第四区中队,围歼埠东“棍棒队”,刘家庄乡队被歼记,1948年南下日记摘抄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徐明亭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即墨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