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廿年代曾在莱西牛溪埠乡读私塾,其私塾生活恍如昨日记忆犹新。现将所历所闻撰成下文。
一、私塾类别
明朝鼎革,清朝入主中国,开科取仕,仍沿明制。农村学校仍称私塾,有以下几种:
1.义塾。由官府或地方筹办,招收贫寒子弟就学。如电影 《武训传》中之主人公武训行乞办的义学,属义塾的楷模。
2.宗塾。士绅家族结合同姓宗族筹办。入学者全系本宗子弟,异姓不得参入(其内眷、姻亲子弟可例外)。
3.家塾。由一家或数家共设书房,延师教读其子弟,学生一到三五人,至多不过10人。多系富绅或官宦人家筹办。
4.馆塾。又称书馆、书房等,多由塾师自题馆名。塾师多为贡生、举人或罢仕的乡宦任之,有较高水平。课业多学当代举人、进士的试卷,议、论、策试帖及古文并唐宋诗词,为应试奠基础。不收蒙童。
以上4种私塾,在清末民初已不多见,莱西仅在西部地区尚有。当时县内学子负笈就学者极多,声誉颇高。
5.村塾。在农村比较普遍,一村百户可设2或3处,塾无定址,借用祠堂、闲房,桌凳由学生自备。由学董(办学人)组织学童家长议定延师人选,进行纳贽定聘。有15至20名学生即可成立,学童6岁左右为适合入塾年龄。笔者童年读得就是此种私塾。
二、教书先生
上述5种私塾,无论规模大小,学生多寡,都只延请一位塾师授业,不能延请两位。塾师得称为“先生”,不许称谓“老师”。因“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为儒学中万世师表,如他人称“师”字,有僭越之罪。塾师必须能讲授经书,能吟咏诗词歌赋,学生由启蒙到应试的学业,一人包教到底。其他如写春联、婚联,编戏台长联,填媒柬,还愿文疏及丧事中的繁琐礼序等等,都需能应付自如,随手拈来,具有多方面的知识。
1.设帐与撤帐。先生在某村任教,称设帐在某村。反之,曰撤帐。学董对任教的先生不满意,意欲辞退,须于当年冬至后10日内,婉言暗示先生明年撤帐,另谋新馆。
2.撤馆与留馆。先生主动向学董私塾的主要组织者提岀,明年拟到别处设帐,或停教,则曰撤馆。学董如不同意,坚词挽留,则曰留馆。撤馆留馆均须在冬至后进行。留馆达成协议后学董备酒菜与先生欢宴一次,宴前在孔子神主前,焚香奠酒,双方三叩首。表示告知孔夫子,先生弘扬儒教有成绩,不违师训,获得留馆,亦寓庆贺之意。
3.纳贽。学董如果早为明年另聘到先生,必须在当年冬至后,馈赠先生食品礼物,携带酒肉到先生处欢宴一次,以示敬意与定聘,名曰纳贽。
4.束修(先生薪水),由学董负责与家长商订(当然在第一年延聘时已定住钱数)。如先生教绩显著,先生、学董、家长3方融洽,大致是年年增薪,以示鼓励。一般在本村任教,在自己家中膳宿者,年薪50元以上,在他村任教,膳宿由学生供应者,年薪40元左右。
5.宴请。每年农历三月、十月,家长治肴备酒,请先生到家欢宴一次,答谢先生施教之德。此惯例不论贫富,普遍进行。
6.馈赠。春四月樱桃上市,由家长买1至2斤,交学生恭请先生尝新,家家如此。
7.膳宿。先生春夏三餐,冬季两餐。主食以白面为主,包子、饺子、油饼、馒头尽吃,有时芋头蘸白糖,花样翻换着吃。每餐两菜(带肉),无汤,有酒。由家长按时送到塾中吃。先生很谨慎,有修养,吃菜不风卷残云,饮酒不过量,多在晚饭饮。每户学生一轮5天。供饭排列,由学董、大学长安排。
先生住宿,由学董安排在较富裕的学生家中。
三、礼规
1.开学日期,大都选在正月十六、十九、二十三日。开学时,由先生沐手焚香,学生向孔子行三叩首礼,学生向先生行一叩首礼。
2.书序排列。启蒙课本可不依序排列。读到《论语》以后,《论语》必须放置诸书之上。
3.敬惜字纸。凡已写过字、有墨迹的纸,名曰:“字纸”,连同有用、无用的书籍,都不得乱丢,不得踩在脚下,不得用其擦东西,只能在私塾内专设的无水“纸池”内烧掉。
4.“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位”的木制神主(牌位),放在私塾中间正北,用红布遮饰,平日不动,开学前一日,由大学长用新毛巾或新布拭搽。师生对其必恭必敬,更不得随意搬动。
5.师生座位,不得背孔子牌位而坐,亦不能对坐,必须旁坐。师生不能背坐,塾师面西,学生面东。
6.师生不并行,先生在前,学生在后。如学生前行中,发现先生后边赶来,必须右足停步,左右斜移,垂手立于右侧。
7.师生不能同桌吃饭。学生要立于桌侧侍奉先生进餐。
8.写春联时,如僧道求写,必须用清水将笔冲刷干净,从新蘸墨书写,写完后,仍要将笔用水冲洗净,存放好。
9.不得将墨汁倒在垃圾上,必须倒在院内洁净处。
10.不得倚塾门与人谈话,春秋两季不得昼寝。
四、启蒙课业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名贤集》、《日用杂字》等为私塾的启蒙课本。蒙童须将前3本书在3个月到半年内,读熟背透。然后,接读后几本书。聪敏的学童约半年就读熟启蒙课本。
先生授业时,名曰启讲,盖以启迪蒙童之义。他先将学生叫到桌前,先生念一句,学生循声一句,教到能自念为止。初则以每段中的韵脚为准划分段落,即为一日之课程。如从“人之初”到“贵以专”,停止续教。从中观察学生的聪敏程度,达到因材施教。
大约在20天左右,即可在新生中分解出上、中、下三类不同程度的学童。有时全塾15名学生,能分解出13个学阶来,先生得逐个施教。如读《三字经》,每3个字一逗,6个字一句。有的一次可接受72字,有的则只能接受36字、18字不等。私塾的课本,全是祖传父,父传子的方式继承下来的。自家没有书的,可向亲友借读,因为课本的内容,是多年固定下来的。从《三字经》到四书五经,都是木板印刷,印有“官版正字,朱熹集注”字样,内容一成不变。
《三字经》正文以外,每页上部印有木刻图画,画中人物极粗糙,画的两边印有五言诗一首,诗情符合画意。如:
1.小少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2.斗大黄金印,天高白玉堂。
学成文武艺,常得伴君王。
3.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诗的内容,大都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之广义。共22首。
课外讲解这些诗歌,都是对正文掌握多且熟的学生,一般和较差的学生,正文都背不过,也无力学这些了。
在讲授《三字经》时,诸如朱买臣负薪下山边走边读,李泌牧牛,书本挂在牛角上,不忘读书。其他什么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的人物故事,都向学童讲解摹拟,令儿童接受模仿。再如蔡文姬辨琴,谢道蕴咏雪,女子有惊人才华,男儿更当省思自立,出人头地。总是要求儿童向古人学习。先生的良苦用心,是希望教的学生金榜题名,常伴君王,他也博得光彩;家长重视攻读经书,是望子成龙,光宗耀祖。
五、开讲“书”、“经”
读完启蒙课业,即寓示着蒙童阶段结束,进入学子之林了。先生着即开讲四书五经。开讲者即大开学路。四书者,《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者,《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
先生首先开讲《论语》。开讲当天,先生洗手漱口,焚香奠酒于孔夫子位前,正襟危坐,目不斜视。全塾学生静坐无声一片肃穆,大有孔圣人圣驾光临的感受。
首讲“学而第一”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至此,马上停讲,转入讲述孔子家世:圣父叔梁纥,丧两妻后始娶圣母颜氏,圣母祷于尼山而生孔子。圣人岀世前,有五老降庭,二龙绕室,异香满屋,圣母忽梦“麟吐玉书”,孔子降生。接着教嘱再三,圣人姓孔名丘,字仲尼。丘字不得读丘音,必须读“母”音,如有违反,严惩不贷。
介绍完孔夫子的家世,接着讲述孔夫子人格伟大,品德高尚以及他的主张和业绩,约需70一80分钟。第一次开讲,只是借题发挥宏论,让学生重视《论语》,学圣贤言行,嗣后讲述正文,则不再洗漱、焚香,只再三告诫学生:《论语》为圣人真谛,万学之冠,宋朝赵普曾用《论语》佐宋太祖赵匡胤治天下,《论语》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第一要读的圣典。万不可潦草习读,要安下心细读品味。
四书约需3年左右时间读完。在此期间参入读《千家诗》、《论说精华》、《论说启蒙》等书。
读完四书,即开始讲读五经。先讲读《诗经》,多在冬季灯学时间。一般学子最长者约15岁左右,最小者10岁左右。读时全以读熟背透为要旨,确有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的感觉。先生开讲前,告诫学生说:“诗三百篇,曰:思无邪。为圣人亲手删订,要平心静气的读。”并要求咬住韵脚,做到音准韵合,字正腔圆…….。
当时,读“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等诗句,只能循声朗读,不求甚解,先生亦不深解。同时还学习《声律启蒙撮要》、《笠翁对韵》等书。
六、村塾作息
一年中,夏至前5日,放麦收假20天,立秋后5天,放秋收假。直到农历10月3日为冬季开学日,到腊月23日上午放假过年,正月19日或23日又开始上学。每年如此,固定不变。春天庙会唱戏,偶尔放假,但不超过4天。每日作息时间是一成不变。
学生黎明即起,梳洗后,必须即刻到书房就座,按学龄长短,依次背书,年长者朗声先背,未得背者,只准默念,不得掺杂声音。早饭前没有背到的学生,挪到下午未时背。
早饭后,先生开讲,读经书者在前,读《名贤集》、《日用杂字》、《训蒙史略》者居中,读《三字经》、《百家姓》者居末。如果先生不开讲,则布置温书、背书任务,指定书名篇章。
午饭前(约10点半左右),开始写仿(练书法)。大学长及与他同等学龄者照碑贴书写,先生按其字迹发展趋向,指定柳公权之“玄秘塔”、或欧阳询之“九成宫”书写,不得擅自改动。初入学者,先生写笔划较少的寸字“仿格”,由学生将其夹在白纸中间,照样描写,由大学长或学龄长者伏在学书者背后,手把手教助描写,教助时间一般不得超过一个月。学龄一年以上者,先生改写笔划较繁的“仿格'',让其描写。学龄3年以上者,先生则写跳空“仿格”一一上格有字,下格无字,让其仿写。先生认为,孔圣人教六艺为治生之具,书法在六艺中为第一位。书法好,可辅助学问之不足,万不可忽视。
午饭后,夏季午休约90分钟,全都曲肱伏桌而睡。其余季节无午休。
午休完毕,当日早晨未背书者,开始背书。全部背完书后,先生高声曰:“念书”。顿时,全塾吟唔成阵,嘈唵杂集,难以形容。直至日落西山,放学吃晚饭。
冬季每日两餐。晚饭后(约下午4点左右)回书房读书到天黑,坐等全黑下来,开始点灯读“灯书”,约两小时左右。先生也陪学生夜读,从不偷闲。灯书全是朗读。
当年私塾门上常有对联,很贴切。曰:
鸡声不如书声早,灯影常随月影斜。
七、读熟背透
私塾先生要求学生对学过的书籍要读熟背透,至于对所学书籍的理解,姑且不论。
背书形式,可分6种:
1.直背。早晨,将昨天先生教授的课业,一字不遗地背下来。
2.号背。用一指宽二指长的红纸条,名曰“书号”,提前将其贴在几本书内,届时按书号所贴范围章节,依次背出。
3.挑背。先生提前两日,指定数本书,多时十几本,至少五六本,让学生准备。届时,背书者将书放在先生面前,双足并立向外,背对先生,按自己所读课业的次序背。先生可从指定的书中,挑出某句,学生得中断原先次序接背下来。如以背《千家诗》为例,正当从第一首《春日偶成》向下背着,先生忽然挑出后面的“满院春色关不住”,背者须马上接背“一枝红杏出墙来”。然后仍按原顺序背第二首。先生一会又倡吟,“有雪无诗俗了人”(春色未吟完,瞒过秋景跃到冬令),学生中断原顺序接背“日暮诗成天又雪……”,先生又吟“风光不如四时同”(返回夏天了),学生接背“接天莲叶无穷碧……”。每首诗不从第一句起,又打乱了顺序,令人耳不暇闻,口得随吟,中间不能停顿。这种背法,学生私谓之曰“大考”。
《论语》、《孟子》等书,全用此种忽前忽后跳跃式背法。学生必须读熟才能背透,难度较大。
4.默背。将书收起,令学生默写某篇、某章,限定时间,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并锻炼了小楷书法。
5.通背。先生提前指定日期和书名,全背下来,或从某章开始到某章止,通背下来。
6.逆背(倒背)。首末倒置背,难度极大,先生不强人所难。如不能做到,只有叹气而已,自吟:“孺子不可教也!”
八、师道尊严
私塾先生是颇受人尊敬的。学生对其必恭必敬,学董、家长及村中诸人亦都敬佩斯文,把先生看成是村中的“圣人”。
先生一般都遵循古训,以“代圣贤立言”为己任,做人处事庄重典雅,斯文高深。大都能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闻,非礼勿动”,一派儒雅风度。对学生要求颇严,有时还加以体罚。
“教不严,师之惰”是私塾先生的信条。平日对塾内学生严加督促和要求,对完不成课业者,轻者罚站面壁思过,重者责打手板。手板系槐木做成,长2尺,宽1.5寸,厚4分,称之曰;“戒耻"。先生常说:“遗忘经书,违背圣教,不用心攻读,全是耻辱,应以为戒。”对违犯塾规者,定打不赦。对逃学、说谎、无故旷课者,责打加倍。即使家长或其他人当面求情,亦难允准,丝毫不留情面。挨打的学生及其家长亲友,内心不满,但也不能形之于色,责难先生。当时的师道尊严可见一斑。
九、吟诗作文
在私塾攻读4载,已读到《诗经》了,先生便命学生试作诗,题目多是望空指云,不切实际。如“六月荷花满地红”,赋得红字;“十月先开岭上梅”,赋得先字等。事实上,当时莱西地区荷花极少见,更没见过梅花,只能东凑西扯,应付了事。作文也多缘木求鱼。先生要求做破承题,讲究起承转合(八股文之雏形)。记得第一次作文题曰“论马之功用”。首起得写“马之功用大矣哉”,然后分述马之来源系家养六畜之首,可骑、能负、会耕田、善拉车……洋洋洒洒,不伦不类,别说他人读,自己念起来也觉乏味。学生能吟诗作文章,先生感到极大欣慰。如准许科举,学生入泮,再搏得一第,他的耕耘就有了收获。
告别私塾生活60多年了。当年金鸡催早,青灯伴读,寒窗数载,除死记硬背书本外,别无他闻。我们那个时代的农村儿童,诚可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