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岛移民与村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黄岛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636
颗粒名称: 黄岛移民与村名
分类号: D523.8
页数: 10
页码: 161-170
摘要: 黄岛区共辖4处乡镇,119个行政村,148个自然村。这些村庄大都是明朝初期、中期形成的,据传这里的居民主要是从云南迁徙而来,其次是山西洪洞县、陕西韩城县移民。众所周知,自古云南省远离京城,是我国的边疆地区,此处地旷人稀。
关键词: 黄岛移民 黄岛村名

内容

黄岛区共辖4处乡镇,119个行政村,148个自然村(按1987年行政区划统计)。这些村庄大都是明朝初期、中期形成的,据传这里的居民主要是从云南迁徙而来,其次是山西洪洞县、陕西韩城县移民。
  该地有句民谣数百年来广为流传:"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山西洪洞老鹊窝。”既然民谣称祖先来自山西洪洞,而为什么传说这里的移民却大多来自云南,云南和山西相隔几千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带着这些疑问,我查阅了大量的史料。
  众所周知,自古云南省远离京城,是我国的边疆地区,此处地旷人稀。古时削官为民、犯了罪的人经常发配充军到云南;《云南志》通篇只字未提明洪武、永乐年间有移民山东之事;云南省少数民族占三分之一,而山东的居民大多是汉族,显然移民于云南省是不能自圆其说的。
  古时阴山之南,恒山之北等地有些郡、州、府、路称之为云州、云中府(今山西大同)等,在这些地方之南等地,当地老百姓遂以“云南”称之,有的为区别云南省,也把这些地方称之为“小云南”。而从这里迁徙到山东的移民便称是从“云南”迁徙而来。因年代已久,传闻失实,故至今人们还把我区明代从山西洪洞县附近的移民说成是从云南省迁徙而来,实属以讹传讹。所谓“云南”实指今山西省洪洞县附近地区。
  自元末明初,广大的中原地区,都不同程度地遭受了战乱的洗劫和旱涝灾、蝗虫灾的侵扰,造成人烟稀少,土地荒芜。为了维护明王朝的统治,均衡人口分布,发展农业生产,恢复中原经济,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采取“移民屯田”的措施,下令从未受灾害或受灾较少、地狭人稠的山西附近移民山东、河南等地。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四年,有计划有组织地先后8次下令移民。这些移民以山西洪洞县附近居民最多,所以洪洞成了当时移民的集散地。明廷下令在洪洞县城附近的广济寺设点驻员,发给移民凭照路费、农具种子,从事迁民事宜。移民出发前,皆汇聚广济寺中的大槐树周围(古大槐树处已辟为“大槐树公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槐树传为汉槐,因年代已久,现已心枯枝老,幸存的古槐已是第三代),倾诉离别之情,祭奠故土。他们离别时恋恋不舍,频频回首,大槐树和树上的老鹊窝就成了最后离别家乡的恋情寄托。到达新地安家落户的移民,有的说成是从“大槐树村”、“大槐树底下”或“老鹤窝里”来的,不再提及各自的原籍。遂把大槐树和老鹊窝传说成村名。
  迁徙到黄岛的移民,各自选择地点定居下来,经多年的繁衍生息,渐成现在的村落。现据调查的史料,将我区部分村庄的名称由来、演变分类整理如下:
  一、以姓氏命名的村庄
  我区以姓氏命名的村庄最为普遍,达35个之多,大都是以建村人的姓氏命名的。如:薛家岛:据薛氏家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薛遇林从陕西省韩城县迁来定居,娶妻张氏,生7子,后分为7甲,繁衍成村。因为薛姓,又地处半岛,故名薛家岛。
  港头臧家:明初,臧姓农民从“云南槐树村”(今山西省洪洞县)迁来立村,因村前有台头前河,东入黄岛前湾,小渔船可通过此河停泊在村头,故名港头臧家。
  有些村庄,原建村人已绝后、但姓氏村名仍沿旧。如:徐戈庄:徐姓从“云南”(今山西大同以南,下同)迁来定居,故名徐戈庄。明初,孙姓、刘姓等陆续移居徐戈庄。自此,徐姓渐无,孙、刘等姓沿用村名至今。
  还有些村庄,是由于贫穷人家给富户人家看管山林,逐渐繁衍而成,村名就是由第一代看管山林人的姓氏命名的。如北山薛、赵家岭、冷家沟等。
  不难发现,用姓氏命名的村庄带"家”字的占85%以上。这主要是建村时是由一家或几家逐渐发展起来的。刚迁移过来时,所居住的地方没有什么明显的标志,是刘家、那里是赵家等等,以后不断发展扩大成多户人家就成了刘家庄、赵家河、薛家泊子、港头陈家、孙家沟、车家岭等。
  二、以自然地物、地貌命名的村庄
  这类村庄数量也很多,主要以山、埠、岭、崖、河、沟、湾、滩等进行命名,有的还与姓氏连在一起。如:泥沟泊:明朝永乐二年,居民从“云南”迁来,定居于一条小河的南北两侧,因地势较洼,雨天一片泥泞,故名泥沟泊。1961年,泥沟泊按方位分成了北泥沟泊、南泥沟泊、西泥沟泊3个生产大队,简称北泥、南泥、西泥。
  董家河:明初,董姓从“云南”迁来定居。后繁衍成村,因村前有一条季节河,故名董家河。
  三、以村庄座落方位、大小命名的村庄
  这类村庄以地势高低,方位不同和以某村为参照物而命名。
  下庄、上庄:明初,有人自山西洪洞县迁来小珠山东北侧的一个山坡下定居,称下庄村。后来又有人搬至山坡上立村。地势较下庄村高,故名上庄村。1946年,中共党员庄景怀同志,曾在下庄村中领导土改工作,后被还乡团杀害。为了纪念他,遂把下庄村改为“景怀村”。1949年恢复原名。
  这类村庄还有大奋、小奋,南庄、北庄等。
  四、以周围环境、景物特征命名的村庄
  竹岔岛:因该岛位于黄海海中,古时曾经野竹成林,且与脱岛和大石岛、小石岛一起将海水分成几个海岔,故名竹岔岛。传说该岛曾有鸡鸣岛之称。说是有一渔船在其附近海面上遇险,夜里不明方向,后隐约听到鸡鸣之声,循声登岛得救而故名。兰东:明朝,村民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在薛家岛西土岭前,因岭东南有一片兰花,故名兰东。
  五、以寄托人们良好愿望、盼取吉利命名的村庄
  阿陀:居民为了求神灵保佑他们安居乐业,遂用梵语“阿弥陀佛”中的“阿陀”两字,定村名为阿陀村。
  张宝湾:明初,居民从“云南”迁来定居,南、北、西均为丘岭环抱,岭下形成8个水湾。又因初迁居民多姓张,故名胀八湾。村民为求吉利,人财两旺,遂将张八湾改为张宝湾。
  六、以官吏居地、古迹、古冢命名的村庄宫厅:明嘉靖十六年,在薛家岛西部开凿马家濠,工程督指挥等官吏,曾设厅办公、居住于此,后有村民迁来定居而得名。
  濠洼、濠北头、濠南头:因分别地处马家濠中部低洼处、北端、南端而故名。
  宋家茔:清末胶州城里有一姓宋的大地主,其子死后葬于老君塔山之前,并雇了一户穷人为其护茔,后来居民增多,形成村落,名为宋家茔。
  七、以出产物、发现物命名的村庄木厂口:最早迁来居住的徐、薛两姓村民,均以伐木为生,渐成木场,并用筏子把木林经村西河流运出,得名木厂口。
  鹿角湾:因西北濒临唐岛湾,曾有人在海湾近岸挖出不少鹿角,故得名鹿角湾。
  八、以村中建筑物命名的村庄
  管家楼:明初,居民从“云南槐树底” (今山西省洪洞县)迁来,因当时有一位姓管的官吏在村中建筑了一座方楼,故得名管家楼。
  卧棚:明末,有人从胶州迁来,筑卧棚以捕鱼为生,邃用"卧棚”命名村庄。
  九、以古军营寨命名的村庄
  南营:因地处薛家岛村东南,旧时又曾在这里设过兵营而得名。
  南屯、北屯:明朝,村民从山西“大槐树底村”迁来定居于此。因两村曾屯过兵故名,将位于南端的村称南屯,位于北端的村称北屯。
  十、以庙宇等古建筑命名的村庄
  牛王庙:明代中期,有牧民在山上修建了一座牛王庙,村名遂叫成牛王庙。1968年,更名为东风村。现又恢复了原村名。
  安子:清朝中期,村北有一座尼姑庵,俗称庵子庙。又名北庵子,后庵废,该村仍借庵名为村名,人们为了书写方便,将“庵”改为“安”,安子村名遂沿用至今。
  以上仅对我区村名进行了粗略的分类,因各类名称较多,故只列举一二。

知识出处

黄岛文史资料

《黄岛文史资料》

《黄岛文史资料》第二辑,从不同侧面和不同角度反映了黄岛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宗教和社会等方面的情况。我们遵循“存真”、“求实”和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原则,在编写中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真面目,以起到补史之缺,参史之误,详史之略,续史之无的作用。“以古为鉴知兴衰”,“以人为鉴知得失”。文史资料以其所独具的真实性、综合性、统战性和可读性,以其“亲闻、亲见、亲历”的“三亲”特色,对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启发人们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思考与探索。这些资料,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今天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借鉴。

阅读

相关人物

赵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朱元璋
相关人物
黄岛区
相关地名
山西洪洞县
相关地名
陕西韩城县
相关地名
薛家岛
相关地名
港头臧家
相关地名
徐戈庄
相关地名
泥沟泊
相关地名
董家河
相关地名
竹岔岛
相关地名
兰东
相关地名
阿陀
相关地名
张宝湾
相关地名
官厅
相关地名
宋家茔
相关地名
木厂口
相关地名
鹿角湾
相关地名
管家楼
相关地名
卧棚
相关地名
南营
相关地名
南屯、北屯
相关地名
牛王庙
相关地名
安子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