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石矿的过去与现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黄岛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627
颗粒名称: 白云石矿的过去与现在
分类号: P619.23
页数: 4
页码: 94-97
摘要: 在柳花泊乡东北的青珠山西侧,有一座丘岭,因当年岭顶长满了荆棘,当地人便称之为“棘林顶”。白云石矿就座落在棘林顶上。这里岀产的白云石,晶莹洁白,易破碎,反光性强,远近驰名。白云石矿的开采是从德国“租借”青岛时开始的。1898年,德国侵占青岛后,大兴土木,由于缺少理想的建筑用材,便派人四处勘测,在棘林顶上发现了白云石后,德国人便雇用当地的农民在此处开矿采石。
关键词: 白云石矿 石矿发展

内容

在柳花泊乡东北的青珠山西侧,有一座丘岭,因当年岭顶长满了荆棘,当地人便称之为“棘林顶”。白云石矿就座落在棘林顶上。这里岀产的白云石,晶莹洁白,易破碎,反光性强,远近驰名。
  白云石矿的开采是从德国“租借”青岛时开始的。1898年,德国侵占青岛后,大兴土木,由于缺少理想的建筑用材,便派人四处勘测,在棘林顶上发现了白云石后,德国人便雇用当地的农民在此处开矿采石。他们把一些大的石块通过海路运往青岛,剩下大量小石块就地烧成石灰。在白云石矿附近有一条大沟,石灰窑就在这条大沟里。工头有花林村的王福
  珍、徐戈庄的孙达德、龙泉孙家村的孙金臣等人。他们招收民工约500人,在这里釆石烧灰。
  当时的采石、烧窖、运送等条件非常差。采石用的工具主要是铁锹和枣木棍。采石方法是把埋在地下的石头挖露后,在坑内点燃木柴把石块烧裂,用枣木棍一点一点往外侯。往石灰窑运送石料,主要靠人挑。生产出的石灰由近百名脚夫用手推木轮车送往大石头码头,再用帆船运往青岛。船从青岛回来时,便装上烧窑用的煤,由脚夫运到窑上。每个窑年产石灰约有100多吨,除去成本和费用,窑主仍有厚利可图,所以在这条大沟里先后有10几座石灰窑。烧灰采石的民工发展到1000多人,他们大都在岭上干活,在岭上吃住。在岭上除有家饭店外,卖油条、卖小饼的也络绎不绝。工头们为了保佑一年四季平安发财,总要进行一些迷信活动。每年的春节刚过,他们在石场或窑
  场摆上供品,然后烧香焚纸、燃放鞭炮,以求得神灵保佑。民工们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在年底才能领到点糊口的工钱。
  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后,石矿又被日本人看中了。日本人购买白云石加工成石子,作为建筑装饰材料。这时候的开采方法也有所提高。人们开始用铁钎打炮眼,装炸药爆破。爆破岀的石块,用铁锤砸成约0.2—0.5厘米的小石子,用不同型号的箩筛选、分级。
  白云石不仅广泛应用在建筑方面,还是配制化妆品的原料。青岛有一个叫刘任臣的人,他开了一家工厂,专用棘林顶的白云石粉配制化妆品。
  在抗战最激烈的时候,白云石矿停止了开采。1949年后,白云石矿的开采又重新开始,当时岭上有五、六个矿坑,每个矿坑有一名矿主,仍系个人经营。产品卖给建筑单位。1955年后,白云石矿归花林村和窝洛子村农业社管理。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白云石矿由辛安人民公社组织开采。加工出的白云石子除送往青岛外,还远销北京、上海、石家庄、济南等地,每年加工石子收入达4万多元,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1970年后,由于矿井太深,采石不易,数量不多,白云石矿逐渐衰落。如今,石灰窑大都被填平成为耕地,但窑址仍依稀可辨。

知识出处

黄岛文史资料

《黄岛文史资料》

《黄岛文史资料》第二辑,从不同侧面和不同角度反映了黄岛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宗教和社会等方面的情况。我们遵循“存真”、“求实”和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原则,在编写中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真面目,以起到补史之缺,参史之误,详史之略,续史之无的作用。“以古为鉴知兴衰”,“以人为鉴知得失”。文史资料以其所独具的真实性、综合性、统战性和可读性,以其“亲闻、亲见、亲历”的“三亲”特色,对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启发人们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思考与探索。这些资料,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今天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借鉴。

阅读

相关人物

王玉友
责任者
王刚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孙金臣
相关人物
孙达德
相关人物
刘任臣
相关人物
龙泉孙家
相关地名
窝洛子村
相关地名
白云石矿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