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法林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丘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596
颗粒名称: 漫话法林寺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3
页码: 246-248
摘要: 在潍河西岸的王家庄镇朱子村东,曾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法林寺。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自古以来就是僧侣诵经修行的好地方。当地相传该寺始建于宋代,但根据考古资料和实地调查,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据当事人提供的情况分析,出土位置应是被废弃的“三宝塔”地宫。由此推想,此地应是塔寺并存的佛教圣地。隋文帝下令修复北周废寺,在“五岳及诸州名山之下各置僧寺”,这是重修“三宝塔”原因所在。因此,法林寺又恢复了昔日的风貌。随着佛教的发展,各地寺院林立,僧尼众多,使政府的收入受到严重影响。推测法林寺此时又一次遭到灾难性冲击。因此他被尊为儒学正宗,请进寺院,加以神化。
关键词: 法林寺 朱子村 潍河西岸

内容

在潍河西岸的王家庄镇朱子村东,曾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法林寺。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自古以来就是僧侣诵经修行的好地方。当地相传该寺始建于宋代,但根据考古资料和实地调查,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50年代初,在寺院旧址的西北角出土一方重修“三宝塔”记事碑,现藏市博物馆。据当事人提供的情况分析,出土位置应是被废弃的“三宝塔”地宫。塔是我国古代“佛塔”的简称,俗称“宝塔”。起源于印度,用以供奉舍利、佛像和藏经卷等,是宗教寺院整体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推想,此地应是塔寺并存的佛教圣地。
  记事碑为青石质,平面呈正方形,边长68厘米,厚15厘米。字体楷隶兼备,计22行,有700字左右。由于年代久远,剥蚀严重,字迹多已漫漶不清,碑文已不能通读,但局部文字仍依稀可辨。碑文中有:“周建德三年宇文帝不尊三宝塔”,“大隋开皇八年岁次戊申六月己亥朔廿九日丁卯”,“五级基底重造宝塔”等字句。从以上字句的意义分析足可与北周灭佛,隋初兴佛的史实相印证。据文献记载:北周建德三年(574年),武帝宇文邕发起一场灭佛运动,史称“周武法难”。他下令焚经毁像,坑杀僧侣或迫其还俗,对佛教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当时,法林寺自然难逃此劫。据此推断,法林寺始建年代不会晚于北周。隋统一全国以后,大力提倡佛教,开皇初,一度奉行“有僧行处皆为立寺”的政策。隋文帝下令修复北周废寺,在“五岳及诸州名山之下各置僧寺”,这是重修“三宝塔”原因所在。因此,法林寺又恢复了昔日的风貌。
  唐朝,佛教更为兴盛。据文献载:玄奘西行回国后译出了大量佛经,唐太宗亲自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唐高宗又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记》,借以宣扬佛教。皇帝和官僚贵族大多笃信佛教。随着佛教的发展,各地寺院林立,僧尼众多,使政府的收入受到严重影响。在这种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唐武宗于会昌五年(845年),也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在这次灭佛运动中拆毁寺院4600余所,勒令僧尼还俗26万余人,放出寺院奴婢,成为纳税户者15万人,使寺院经济受到严重威胁。推测法林寺此时又一次遭到灾难性冲击。但是以后几代王朝又非常重视佛教,法林寺完全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于北宋初年得以重建,这与当地流传的法林寺始建于宋代的说法是相符合的。
  1988年10月出版的《安丘县地名志》载:“金崇庆元年(1212年),在原村(按:朱子村)西黄公埠前明镐祠(按:即法林寺)故址建法林院,后于法林院中建朱子祠,供奉朱熹塑像。”朱熹,南宋理学家。他熔儒、佛、道三家为一炉,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因此他被尊为儒学正宗,请进寺院,加以神化。朱子村也由此而得名。法林寺历经元、明两朝,香火不绝,到清乾隆年间又做过一次修缮,并于院内立重修寺院纪念碑一通。可惜此碑于50年代初被毁,据说尚有碑文拓片在当地留存。

知识出处

安丘文史资料

《安丘文史资料》

本书为山东省安丘市的史料,包括“历史悠久的生姜”、“两河大蒜”、“三鲜水果之冠——樱桃”、“安丘蜜桃”、“打入国际市场的南流芦笋”、建国初期银行工作回忆片断、名儒向往的朱子村等三十余篇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辛保健
责任者
贾德民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