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芝史话(之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丘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591
颗粒名称: 景芝史话(之二)
分类号: K295.2
页数: 13
页码: 213-225
摘要: 所以本辑接着续写。清朝及其以后,关于景芝的文献,内容多是说地方治乱情况。1928年农历六月,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九军两万余人,从平度撤至景芝,军长刘灵录,驻至十月撤走。农历二月二十八日,县大队到景芝逮捕商会会长兼民团团长赵拱辰,与百余人的民团发生枪战。赵回景芝组织起了景芝保卫总局,共百余人,统一领导,不分县界。1930年秋,王子明、宋焕金率600余人打景芝,经过一夜激战,打垮了地主商人的武装。进景芝后打财主,抢商号,招呼穷苦人随
关键词: 景芝 史话 文献

内容

作者按:本资料第十辑即《景芝酒专辑》的首篇《景芝史话》中,归笔者撰写的有远古考略、汉代光耀、元明觅踪等部分内容,多是围绕酒来写的,尚不能包括近代与现代景芝的历史事件。所以本辑接着续写。
  近代治乱
  清朝及其以后,关于景芝的文献,内容多是说地方治乱情况。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抗清失败后,遍游华北大地搜集材料,著书概论地方经济、军事形势,指陈民生利害。他清初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就是集其大成的地理书。那上边几次提到景芝。除了列景芝为山东三镇之一外,还说它有“四达之路,亦重地也,委官同区长守此”。并用一段较长的文字述说该地的治安情势和管理办法。同时期的地理名著《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著)之“诸城”条下称,景芝(原文为“景定”,《古今地名大辞典》指出其为“景芝”之误)“在县(指诸城)北七十里,为县及安丘、高密三县之界,居民四五千家,流寓杂处。筑土城为卫。万历七年设莱州府通判驻于此,今革”。此段文字内容颇丰:这里有诸城县的飞地;此镇大的惊人,且是个重镇;当时已有围墙作防卫。这些话为我们勾划出了一幅粗线条的带有战略意义的古镇图。我们从北京第一历史档案馆弄到的那份奏章(复印件),上面提到景芝不理睬国家酒政条例,而私自烧酒不止。清乾隆八年(1743年),山东巡抚喀尔吉善给皇帝上书,报告中点了景芝的名。数千年的酒史,自有它顽强的生命力和存在的合理性,哪能禁得住。这里烧锅众多,场子规模不大,转移灵活,时隐时现,时时散,进而扩大到了四乡,清政府没办法治它。所以《高密县乡土志》说,“市邑景芝最大”,“只地歧民狡”。景芝处于几个县的边界上,各县都不认真管这里的事情,说地理位置“歧”是真的;而老百姓千方百计正面避开上边的查禁而发展酒业,如果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说,是“智”而不是“狡”。景芝人自古来就同全国人民一样,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历史。
  清末,“贸易较繁地区首推景芝”(《安丘县乡土志》),“烧酒以安丘景芝镇为最盛”(《山东通志》)。既为战略要地,商业又繁盛,更兼土壮民肥,这块大肉谁也想过来下口咬。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二月底,张宗禹率大股捻军自潍县南下,攻陷安丘城,又占领了附近几县的大部分重要村镇,景芝当然也在攻破之列。当地人俗称“毛子反”或“过毛子”。因当时承平日久,素无战备,地方何能抵挡大部队!景芝东南前疃先陷。官府和豪绅们利用宗社关系组织的民间武装(团练),在街头巷尾稍微招架了一下就告溃散,后期的捻军纪律方面已很成问题,一时间喧嚣声起,男女老少四处奔逃。安丘县丞、景芝人李辉被吓死。西南前疃人以半圈残缺的城墙作凭仗,另一面用各种车辆和大型农具围起来,守卫者手拿各种能挡能打能刺的家什,排成人墙,作最后一搏,捻军没攻进去。
  景芝这次遭了事儿,而附近的宋官疃村在卸任的河南布政使王简领导下,筑围自守而得全。所以,第一次捻军过后,景芝也在补用都司赵鹤皋的带动下抢修围墙。突击了一两个月,周围13华里、高7米、宽3米的坚实城墙告竣,所圈面积比明朝以前的大得多。城门9座,全是砖石结构,城门上建有二层的城楼,可容纳守卫者十数人。防守的办法是划区分段负责,壮丁昼夜轮流站围子,以女墙作掩护。所配备的武器除刀枪外,主要是抬枪和用铜铁铸造的旧式大炮。抬枪需前后两人抬着,后边的人还兼任射手。枪里装的是灰药和馋翅子等碎生铁块,射程约1华里。大炮称“大将军”、“二将军”等等,一般置放在城门楼上,可打3华里远。1988年4月,镇上一户居民建房时,在距地表半米处,挖出一门铜炮,长92厘米,炮口外径15厘米,炮筒壁厚4.5厘米,通身为竹节形,加固箍4道,前膛中部有圆柱形炮耳轴一对。炮身铸有铭文:“咸丰十一年五月制,重三百斤。”此铜炮即那时的重武器,现藏安丘市博物馆。
  咸丰十一年(1861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捻军复至,安、高、诸接壤地带的老百姓,跑往景芝避难,镇内的自卫团队得到了加强。一有情况,就紧急行动起来,男女老幼齐上墙,无不尽心竭力防守。捻军在护城河外,遥遥指着高高的围墙,口里念叨着说“倒了,倒了”。他们使用的一种竹竿枪,是将大竹竿削尖了,再用油一炸做成的,效力自然有限。这次没攻上来,越镇北去。
  清同治六年(1867年)十月,直隶提督刘铭传率清兵向东追剿捻军赖文光、任柱部,探马(侦察兵)来到景芝城墙下,守卫人员误认为来的又是捻军,一土炮将其打死了。这下惹火了刘铭传,立刻在王官疃、北河西村一带扎了营,声言必欲“踏平景芝这个贼寨”。主事人赵鹤皋着了慌,想前去请罪,又怕杀头,就重金雇了个大胆的人假装他。结果,这人到了那里走没走相,站没站相,立刻被识破。这下更惹怒了刘铭传,非要赵鹤皋去不可。赵鹤皋只好硬着头皮到大营去请罪。结果是,令当夜四更天前送去军需3万斤米、3万斤面,以将功折罪。任务摊派在全镇人的头上,而且还得突击加工,为此整个镇子的旱磨、石碾一齐转了一夜。打更的怕误了时辰,只敲到三更,没敢打四更和五更。这就是人们传说的“景芝没有五更天”的来历。
  本世纪初,辛亥革命的浪潮波及到了景芝。1915年镇上有20多名青年参加了驻景芝的革命军。该部首领是马海龙和杜洪元。在清朝,男人头顶上是留发辫的,革命军则提倡并强迫剪辫子。当时人们对那辫子还有点留恋,心里矛盾:“剃了辫子怕张勋(北洋军阀),不剃辫子怕南军(革命军)。”但终于还是剃成了光头。辛亥革命像阵风一样刮过去了。1919年春,镇南边的胡家庄农民胡民风扯旗造反,口号是“架财神,济穷人”,发展到300多人,后来渐渐失掉民心,解散告终。革命军走后,1920年春,北洋军阀张宗昌所属某部第12连曾来景芝驻防。1926年,北伐军兴,张宗昌的残余势力杨刚部又占领了景芝,当年被收编调走。
  因为前屯村有在国民革命政府干事的,有参加北伐的小军官,所以这一时期革命活动较为活跃。有一天,听说“南军打到泰安了”,村里顿时热闹起来,他们讲“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唱革命军歌,造国旗,还满街贴“铲除军阀”、“打倒列强”、“打倒土豪劣绅”、“欢迎北伐革命军”等标语。可是过了两天,旗子悄悄地藏了,歌不唱了,标语也撕掉了,——原来北伐军到了泰安是谣传。好在军阀当局未追查。1927年,这村的国民党人牛扶霄,以诸、安、高三县民团总指挥的名义,召集三个县的民团响应北伐军,一方面策动县警备队反正,一方面发动群众搅扰军阀的后方,但因军阀势力强大,而不幸失败。后来牛扶霄和景芝郝华峰等革命志士,组成地下五人小组,领导着王子明(伏留人)、宋焕金(诸城宋家坡庄人)为首的两股绿林武装攻打诸城,震动了全省,也因寡不敌众归于失败。牛扶霄的得意门生、同村人李子明(毕业于黄埔军校),北伐战争中受伤,在医院里听说蒋介石叛变革命,痛骂了一顿,愤愤而逝。
  1928年农历六月,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九军两万余人,从平度撤至景芝,军长刘灵录,驻至十月撤走。1929年,国民党安丘县党部在全县掀起打击土豪劣绅活动。农历二月二十八日,县大队到景芝逮捕商会会长兼民团团长赵拱辰,与百余人的民团发生枪战。赵拱辰终于被擒。后来由于县当局受了贿,私释了赵拱辰。赵回景芝组织起了景芝保卫总局(不设5个分局,称保卫团),共百余人,统一领导,不分县界。1930年秋,王子明、宋焕金率600余人打景芝,经过一夜激战,打垮了地主商人的武装。进景芝后打财主,抢商号,招呼穷苦人随意到劣绅家去取粮食和财物。除此,别无所为。18天后,省府韩复榘派雷振年旅来围剿,王、宋率部撤往诸城一带。后因军纪涣散,犯了方向性的错误,已经发展到近万人的王、宋队伍自生自灭了。
  “七七”事变后,山东第二路游击队少校司令张步云率部返回诸城、安丘一带,扩编队伍,景芝成为他筹粮备饷的基地。原潍县县长厉文礼,当上了山东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为避日军,窜至安丘乡间驻防,景芝这块宝地他自然不肯放过。这个专门剪除异己的老手,给张步云加上通敌的罪名,尽其所有的兵力围攻张部,先后攻占了葛家彭旺、沙浯、王家庄一带。张部西线退至南院、景芝固守,双方对峙40余天。由于狼烟四起,百姓大受其难,景芝由一块活地变成了死地。后来张步云子弹耗尽,通过天主教的人与日军进行勾结,日军补给他部分弹药,并派飞机投弹助战,厉部才向西退去。
  古镇风情
  半个世纪之前,名酒之乡的特色异常鲜明。话史当中,不妨录下几个历史场景。
  浯水之滨,东洼之畔,城墙规模百里仅见,城楼巍巍高耸。城门参照北京九门各有命名:正东镇东门,正东偏南景阳门,东南启文门,正南阜康门,西南障浯门,正西众城门,西北望阙门,正北永贞门,东北保元门。一般县城、府城仅不过四门、六门,而这么个景芝镇居然按九数设置,无怪人们说有点犯上。
  百业皆由酒业兴。镇内街道纵横,店铺栉比,烧锅密布,烟囱林立。一进街里就先见到淡淡的烟雾,先闻到郁郁的醇香。过去说“景芝街方圆十里,均可闻到酒香”,不为言过其实。酒幌子挑在店家门外,随风飘动,上下翻飞。若是遇上和风细雨的春天,确有“十里杏花雨,一路酒旗风”的景象。由此景不禁让人想起清代诸城诗人刘子羽的《安丘道中访友》来,诗中有“桃花流水春开瓮,细雨斜风客到门”之句。由此又使人想到景芝传统名酒“桃花瓮”。这种酒桃花开时启瓮,芳醇之味,清新之气,令人陶醉。据说它特别能启动人的青春之心,因此,人们对“春”是酒的一个别名,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传说一位皇太子曾来到景芝,与店家的桃花姑娘,就是由这种酒为媒,两人才相亲相爱的。
  谁都说这个地方酒韵悠悠,流芳溢彩。喝酒有多种多样的习俗和花样儿。酒馆里和大雅之堂的宴席,推杯换盏、猜拳行令固然是雅致,可有的殷实人家的独饮,也能自得其乐。这可能就是臧克家诗句“长辈贪杯我闻香”那一种。热炕头上一盘腿,酒燎开了,用拇指和食指将小白果盅子捏起,一扬脖子喝下去,然后一捋胡子,随之赞叹一声“好酒”。酒酣耳热,话格外多,对身边的人也亲热起来,眉开眼笑的,这该叫做“家饮当歌情奔放”吧?常见赶景芝集的穷汉而好酒者,又有一种喝法。走几步,拿出小酒壶来顺上一口儿,再从破袄里掏出狗肉来,咬上一块,嘴里鼻里哼几声小曲儿,如在云里雾中。
  远方客人来运烧酒,很有诗意。长街之上驼铃声声,响了多年。在街里西花市的骆驼店,接待骆驼队客商分外用心。装上酒出城门时,骆驼队特别精神,昂首阔步,叭哒叭哒,叮铃叮铃,韵律悦耳。再说东南山(胶南一带)来的小车队。这种车子是一种木轮手推车,也叫“吱嘎呀子”,李滋厚先生曾有过描述:大汉们身着山区的服装,憨厚的面孔,每人推一辆,距离相等,排成长列,依次前奔。车把上垂的双穗粗过茶碗,离地只有三五指。车轮一律“吱嘎呀,吱嘎呀”地响,富有节奏,悠扬清脆,车队过去老远了,其余音还能听得见。他们推来粮食,推走烧酒,年年春、秋两季皆如是。
  要说物资交流,不能忽视众商号。清末民初,商号共有120家,其中酿酒、售酒的80家,榨油业10家,中药铺10家,杂货铺20家。大中商店230处,大商号有裕兴、泰合、福聚栈和广顺永等,合称“四大天王”。方志资料中提到泰合楼业主赵子良,先营烧锅,兼造香油、醋及黄酒,后来添设了油坊,以柴油机发动螺旋压榨机榨油。裕兴号的买卖则更大,主要经营酒业,盛时每日酒的外销量达8000多斤。同时与青岛等地的大客商沟通,搞粮食贩运,一起货就是几百吨。其次是经营杂货和土产品收购业务,在青岛、高密、诸城、昌邑、潍县等地,都设有分号,主要货物有布匹、煤油、钢铁、染料等。布匹、靛料都是用火车从外地先运到潍县、高密车站,再转运景芝,每次运货,少则三五十吨,多则百余吨。该商号还时常放高利贷,哄抬物价,垄断市场。
  除大小商号外,还有若干服务性行业和摊贩。景芝街有百分之九十的人家是农业兼营工商业,其中从事面食业的就占一半。“要吃饭,诸、安、高三县”。景芝博采数县之长,吃喝有独创。既有好酒,又有名吃。三页饼、金丝面、豌豆餭、五瓣火烧等很具地方特色,鸡脯丸子、红烧鲤鱼等远近驰名。“小炒肉儿,大烧鸡儿,潍河鲤鱼大翻身儿”,这是牵动客居在外人乡思的名菜。绿豆糕、状元糕、芝麻片、兰花根等糕点是永和村“德元福”号的特产,已祖传数代,工艺、风味独特,酥脆、清香,甜美多味。1994年春获第十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农副产品博览会金奖。近几年用来招待贵宾,卓然饮誉海内外。
  数大宗的贸易,还是景芝大集。镇内南北街及东花市、西花市、布市、果木市、萝卜市、糠市等街道和巷子、胡同都是市场,东西宽600米,南北长800米,划有9个交易市区。“逢五排十”的日子,就有青岛、高密、诸城、日照、胶州等地的人来赶大集,人数达四五万之多,为附近几县集市之最。民国22年出版的《胶济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汇编》的年度统计,景芝镇“各业交易总值50万元,而酒之交易占其多数。”有几句民谣这样说:“景芝街,聚宝盆,四乡的金银往里屯。”
  大集日子,商行活跃。这里所设的商行是以“管理”市场为主业。有粮行、油行、大牙(牲口)行、鱼行、钱行,从事这行业的人叫做“吃五行的”。这些人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势力,他们跟官府立下合同,只要每季度缴上定额税款,便可以在市场上公开设立稽征处。谁发生贸易关系,谁就得向他们纳交易税和行钱。如粮行(俗称“大、小坊子”)当时设有8处,只要有生意就收取斗钱。坊主手下的伙计们名叫“斗子”,管着拉扯生意,验质定价,用斗过数量,从中吃“摩俸”。粜粮者的粮食必须高出斗沿,量粮时斗子洒脱利落地手挥斗板(有的斗板还拴着红绸条),紧贴斗沿迅速掠过,随之呐喊所量斗数,高出斗沿的粮食就被甩在斗外的席上,归坊主所有。这样搞来的粮食就叫“摩俸”。作为酿酒原料的高粱、小麦等谷物,成交量很大,旺季可日达两千石(1石是10斗,1斗约盛小麦45斤)。一个坊主一个集日,常得摩俸数石之多。这是一种高额的中间剥削。
  景芝素有“一眼五座庙,一步三孔桥,三山不见,九湾不显”之景观。寺院庙宇可真不少,较大的有铁佛寺、龙岩寺、延寿寺、三公庙、菩提庵、观音堂、黄坛、青坛、马店庙、鲁班庙、关帝庙等。关帝庙里供的是关羽,又尊之为“武财神”,商家、酒家一向他求财贝,二请他保平安,想一举两得,所以平时庙里拜,过年时家里供。雄伟的铁佛寺底层大殿里,供的就是关羽巨大的“金身”。特别是传说关公显圣巡城吓退“长毛”以后,镇上大修关帝庙,街头巷口也凿壁成龛,关羽塑像危坐其中。大小关羽庙总共40座有余,为别处所少见。宏伟壮丽的玉皇阁是该镇最有代表性的景点。位于景芝北门口,殿阁建在大门洞之上,高20多米。连同旁边的殿堂跨院,总面积约10市亩。南面有石阶二三十级,两边有护梯铁栏杆。整个阁楼全是砖木结构的建筑。重修时“玉皇阁”三字,为清末民初潍坊一代文化名人陈蜚声所书。阁内的塑像和人物壁画,栩栩如生。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九是香火盛会,祭奠烧香的人络绎不绝,还年年从东北来香客。所放鞭炮一条就有20万头,长达数丈,盘卷起来,其粗如桶,一连响半天,震耳欲聋。
  后面说一说旧镇的一个畸形的产儿——“光腚猴”。清末,镇中心地带的大湾崖上,有两大赌棚,雅名为南北“学屋”。地面铺草垫席,挂着小油灯照明,赌徒满棚,昼夜不停。那些赌徒和无业游民输净了钱,打不起饥荒(无力还债),就被赌局剥光了衣裳。虽不是一丝不挂,但浑身上下仅留一件破上衣或一条破裤子。他们夜间给赌局当“剔灯棒”,白天就上市,多被烧锅场子雇去推磨——今天你穿我的上衣,明天我穿你的下衣,轮流出去。赌棚中未上市的伙伴,就只得完全赤身露体了,所以人称“光腚猴”。他们无衣无被,只有一块破麻袋片子遮身,外出解手时,就轮流披在身上。这些人饿死、冻死,尸横街头,称为“路倒”。因为镇中间有县界,有时官府的人来验尸,将尸体三翻两翻,翻出县界,一走了之。如果死在或被翻到高密县地界里,则不大要紧,因为大湾崖的地权,属清初名臣李裀的后人,他们家享有挂“无事牌”的特权(本来是皇帝对李裀的祖父李懋桂说,在家乡置点田产“无事”,叫他放心),即使出了人命,也不会有什么乱子。

知识出处

安丘文史资料

《安丘文史资料》

本书为山东省安丘市的史料,包括“历史悠久的生姜”、“两河大蒜”、“三鲜水果之冠——樱桃”、“安丘蜜桃”、“打入国际市场的南流芦笋”、建国初期银行工作回忆片断、名儒向往的朱子村等三十余篇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春颂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王简
相关人物
赵鹤皋
相关人物
刘铭传
相关人物
宋焕金
相关人物
赵拱辰
相关人物
刘灵录
相关人物
张步云
相关人物
厉文礼
相关人物
景芝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