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在坦桑尼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丘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578
颗粒名称: 医疗在坦桑尼亚
分类号: F752.8
页数: 12
页码: 108-119
摘要: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二十五年弹指一挥间。岁月流逝,往事犹新。1967年11月上旬,坦桑尼亚卫生访华代表团,在我国访问期间,同我国政府签订了派医疗队赴坦工作的协议。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由山东省派出中国援坦医疗队,并指示对所援助国的医疗工作、培训人才工作、援助医药器械,各方面要像帮助渡河那样,直到帮着架起桥梁为止。遵照党中央关于发展我国同第三世界国家医疗卫生合作的指示精神,我于1971年4月至1973年7月,荣幸地参加了山东省第二批援坦医疗队。1971年2月10日,我接到出国通知,先到济南学习外语两个月。4月27日上午,乘民航机离京前往广州。在异国他乡别事还倒好说,外语水平低困难就大了。
关键词: 坦桑尼亚 医疗 安丘市

内容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二十五年弹指一挥间。岁月流逝,往事犹新。
  1967年11月上旬,坦桑尼亚卫生访华代表团,在我国访问期间,同我国政府签订了派医疗队赴坦工作的协议。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由山东省派出中国援坦医疗队,并指示对所援助国的医疗工作、培训人才工作、援助医药器械,各方面要像帮助渡河那样,直到帮着架起桥梁为止。
  遵照党中央关于发展我国同第三世界国家医疗卫生合作的指示精神,我于1971年4月至1973年7月,荣幸地参加了山东省第二批援坦医疗队。
  (一)
  1936年我出生在山东省安丘市刘家尧镇王家坟庄一个贫农家庭里,3岁那年,随父母逃荒去潍县,靠父亲拉洋车、母亲洗衣服糊口,饥寒煎熬的岁月,在我6岁时病魔夺走了母亲的生命。1948年,潍县解放了,父亲、祖母带着我返回故乡安丘。是共产党把我这个逃荒的孩童培养成人民医生,并成为具有高级职称的眼科副主任医师,我从内心里感激党,决心报效祖国。
  1971年春节前,卫生局领导告诉我:“经上级考核批准,你为出国援坦医疗队的医生,准备一下,待命出国。”我回家一说,别人问题不大,78岁的祖母不让我去。因为我6岁就没娘,一直由祖母拉扯大,她怕年老多病,见不到我回来了。全家人一块做祖母的工作,讲坦桑尼亚是英国统治一百多年的殖民地,去帮助他们,是支援世界革命,是履行神圣的国际主义义务。咱够条件,有的人想去还办不到呢!最后终于打通了祖母的思想。
  (二)
  1971年2月10日,我接到出国通知,先到济南学习外语两个月。全队36人,队长是青岛市外事办公室项锡洲,队员有青岛山大医院内科副主任孙占新、妇科袁郁文,济南市妇幼保健院王淑娟,潍坊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刘清明,益都中心医院内科范明光、外科姜日读,临沂地区医院内科薛其莹、外科李科学,滨州地区医院内科主任王德宣,枣庄市刘树桥,菏泽地区史大宝、杨家书,济宁地区袁希顺,淄博市张店医院放射科杨文忠,平度市王德民,聊城地区医院刘世干、王会兰,安丘人民医院我和妇科张佩林。翻译人员有潍坊一中英语教师于长敏,曲阜师范学院张玉兰、黄爱功,青岛市外贸局荆裕达,北京外语学院两人。我们住在山东省第三招待所,学习英语,学习斯瓦西里语近两个月。4月8日,省委书记白如冰、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接见了我们,并给我们送行。杨司令说:“你们时刻想到有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军队在看着您,只能争光,不能丢丑。”
  4月10日,我们去了北京,卫生部安排我们住在北京饭店,学习外交政策和对出国人员的注意事项,量体制做出国服装,注射防疫针,参观游览首都名胜古迹……。4月27日上午,乘民航机离京前往广州。4月28日下午3时,乘坐国产“建华”轮离开黄埔港,以毛主席的白衣使者的身份,踏上了援坦的征程。海风吹拂着飞驰的客轮,呼呼作响,犹如林海呼啸的松涛,一望无际的海洋,天连着水,水连着天。头几天大家还兴致勃勃地在甲板上,观赏大海的雄姿和成群如雀的飞鱼。一周过后,多数人晕船了,躺在铺上不愿起来。尽管顿饭成席,鸡鱼肉虾,名菜佳肴,应有尽有,可是很少有人去吃。有的人一股劲地呕吐,胃液、胆汁、血丝都吐出来,还有的靠静脉输液维持身体。我虽呕吐不重,也是似睡非睡地躺在铺上,只吃点橘子、苹果,也不去用餐。大概在驶离祖国第六天,航船鸣笛示意,我们已到达赤道线,骄阳直射海水,又湿又闷。领导为了调节大家的情绪,放电影,组织歌舞晚会,举行乒乓球、棋类比赛,但也无济于事。从太平洋到印度洋,在海上连续航行了17个日日夜夜,总算盼到了终点,轮船上升起了坦桑尼亚国旗和万国旗条。我们看到了东非大陆,到达了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Dar.ES.Salaam)市。高楼大厦镶嵌在浓密翠绿的椰子林里,各式各色的轿车穿梭般的飞驰。前来迎接我们的有中国新任驻坦大使钟希东、医疗队的领导和坦国卫生部的官员。在这异国他乡见到了祖国亲人,倍觉亲切,一路的疲劳、眩晕和思乡情绪顿时消失。使馆安排我们住在中国军训团招待所,军训团是援坦项目的一个大单位,这里的领导是一位军级干部——海南岛的副司令员兼驻坦国使馆武官,这个单位的成员都是连级以上的军事干部,有9个军事专家小组,分别负责训练炮兵、步兵、坦克兵、装甲兵、通讯兵、防化兵等。对这些素不相识的中国人,一见如故,异常亲切,因为我们都是受祖国派遣,为着一个共同目标到这里来的。在坦桑尼亚首都,除到大使馆学习,了解坦国法律政策、风土人情、政府官员的情况外,还参观了我国帮助他们新建的“友谊纺织厂”。这里的机器全部是我们国产的,工程技术人员大部分是我国的。从纺纱、织布到印染、包装,一整套生产流水线,极其雄伟壮观。准备三年教会他们,然后交付使用。北京帮他们建的生物制品研究所和坦赞铁路医院,规模都很大。在这里整顿、参观、学习,几天后,便分赴各地工作了。
  我们6个人被分配到坦桑尼亚北部的“辛杨格”省医院,由王德宣任组长,组员有妇科王淑娟、外科刘世干、放射科杨文忠、翻译张玉兰、我干五官科。这里靠近铁路,火车单日向北行,双日向南行,不用搬道叉,不按点开车,沿路可停车买东西,火车绝不会对头相撞。
  (三)
  坦桑尼亚和北京时间相差6个小时,我们6点起床,在北京已是中午12点了。起床洗刷后活动一下,早饭后7点乘坦国配给医疗组的专车到医院。先检查我们分管的病房,查房换药做手术,开医嘱写病历,处理完了病房的工作,再到门诊看病人。医院专设了中国门诊,配有专职护士。他们早把卫生打扫干净,把诊疗器械整理好。尽管病人很多,组织安排得却很有秩序。就诊时我们一按诊桌上的小铃,第一个病人就进屋,诊疗完毕,再按小铃,另一个病人进来。医生是神圣的,不论开什么药,需做手术还是住院,病人从不讲价还嘴,非常安静地等候,从不拥挤吵闹。
  住院的病人分三类:老百姓的药费、住院费、饭费都免收;政府工作人员的药费不收,住院费、饭费自付;外籍人或商人的药费、住院费、饭费都要自付。
  有的病人就是距医院二三十英里,也是赤着脚,头顶所需用品来就诊。天晚了就到病房住下,没有床铺就躺在地上。翌晨查病房时叫谁走谁就走,不用算帐,也不用办什么手续,更没有人纠缠再住一天。在门诊看病,大部分用中国药,药片携带方便,疗效又好,深受欢迎。当地药房的药多半是水剂,病人看病自己带着瓶子,什么肤痛药水、头痛药水、退烧药水,携带很不方便。由于我们技术高、药品好、服务周到,所以门庭若市,到下班时总是看不完。午餐常常在诊室吃点糕点、水果,待下班回去再吃饭。不管是休息、吃饭、睡眠,如有急症,我们随时诊治。下班回到住所,得空在院子里种菜,黄瓜、辣椒、茄子、白菜、萝卜,应有尽有。这里没有冬天,四季都有菜,辣椒树长的辣椒可供采摘好几年。整土、浇水、施肥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乐趣。晚饭后听听广播,听听翻译读外文报纸,处理一下个人琐事,一躺下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梦乡。
  (四)
  在异国他乡别事还倒好说,外语水平低困难就大了。听不懂,看不懂,不会写,不会说,真是聋、哑、瞎都沾边。有时看病靠护士,和翻译人员先把土语译成斯瓦西里语,再译成英语,然后译成汉语告诉我们。我们写的中文病历,翻译人员还必须再译成英文,因为医官或其他国医生查房时要看病历。刚到坦桑尼亚时,翻译对当地口语也听不懂,有一次医官亲自乘车到我们住所,焦急地对翻译说了一番话。组长问:“什么事?”翻译说:“汽车碰到树上,叫我们去抢救伤员。”英语“train”是火车,“tree”是树,发音相似。我们到医院一看,院子、门诊、病房都住满了伤员,原来是火车和汽车相撞,不是汽车撞树,我们立即着手医治。坦国医生用碘酒一擦伤口就缝,病人疼得哭喊挣扎。我们细心操作,先用洗伤盐水清洗伤口,再注射麻药,然后缝合,病人一点不疼,缝得既快又好。病人翘着大姆指说:“中国医生手巧针快(锐利)。”都争先恐后地找我们做手术。
  这个医院的医生有印度、荷兰、英国的,还有坦桑尼亚的,我们相处得都很好。国外无小事,一切言行都要考虑到祖国的声誉。不能“大国沙文主义”,不能“干涉人家内政”,不能“强加于人”,这都是原则。刚到的头半年真是渡日如年,因为语言文字不通,工作、设备不熟,进进出出只有我们6个熟悉的面孔,后来便逐渐适应了。
  1971年8月的一天,辛阳格省警察司令拉姆木则(省内二号人物)由医官陪同到我们住处作客,说患“白内障”眼疾,首都医院和几个外国医生要给他做手术,他害怕拒绝了。他最信任中国医生,要我们给他做手术。我们开了两次会,专门研究此事,因为关系到中坦友谊和祖国威望。我到国外不到两个月,给这么大的官做手术,也很为难,就提出请临近的中国眼科医生来做手术。可是距我们最近的医疗组也有600公里,全组认真分析研究,还是决定由我主刀手术。大家研究了手术方案和手术方法,在无助手和局部麻醉的情况下施行手术。手术中我努力控制自己,镇静工作。由于司令平素血压高,增加了手术的难度,我心里有点紧张,身上也出汗,但还能冷静细致地操作,终于顺利完成了手术任务。家属、医官和护士们都向我握手致意。当时援坦卫生方针是:“面向上层,侧重中下层”。领导满意是关键,老百姓见到总统和官员都找中国医生治病,他们也就纷纷赶来。
  1971年10月22日,我们正在午休,一个中年妇女背着一个面色苍白、昏迷不醒十几岁的小孩来看眼疾,右眼眶处嵌着一个箭头。她说箭头拔出来危险很大,不拔又维持不了多久,实在难办。我同外科大夫刘世干仔细检查,详细研究了伤情,拟定了手术方案和应急措施。两人默契配合,协同动作,细致操作,终于把箭头安全取出来了。患儿得救,医护人员欢呼雀跃,奔走相告:中国医生了不起。患儿出院那天,他母亲用头顶着一筐芒果送来。一进门单腿跪地,用手抚摸着我的脚,用斯瓦西里语说:“喜克毛!”“其那。”一个护士说,这是穆斯林的大礼。那感人的情景,至今难以忘怀。
  (五)
  按照上级指示,医疗组除完成医院临床工作外,还要下乡巡回医疗。这是为了接触更多的百姓,了解民情,扩大影响。东非大地曾长期遭受殖民主义者的残酷压榨,贩卖黑奴,迫使百姓一家一户远距离分散独居。尼雷尔总统60年代末期发布公告:开展“乌家马”运动,把分散的农民集中起来。我们巡回医疗队成了促进“乌家马”的劲风。巡回医疗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当日往返,两人一组,每周轮流一次;另一种是两月一次,到医疗点去住上几天。
  9月的坦桑尼亚骄阳似火,热得出奇,鸟儿停飞,昆虫入洞,树叶打卷。炽光照得人们不敢睁眼,出门都得戴墨镜。一般要巡回到二三百公里外的缺医少药地区。这里没有宽阔的公路,多是简易小道,除了砂石峻岭,就是无边无际的草原和原始森林,路上很少见到行人,车行七八十公里,偶尔见到几户草房住家。羚羊、长颈鹿、大象、野牛到处可见,真是一处天然的动物园。通过森林时,有一段地区,司机叫我们把车窗关紧,严防“采采蝇”飞入车内。“采采蝇”是象牛虻样的昆虫,是传播嗜睡病的媒介,这种病我们国内没有,坦国有多处地区流行。得上这种病,开始低烧疲倦,随之瞌睡高烧,关节疼痛,肝脾肿大,颤抖昏迷,直至死亡。联合国卫生组织“睡眠病研究中心”就设在我们医疗组驻地的临近省——塔波拉省。我们巡回医疗组每到一地,当地官员和“乌家马”头人,都带领群众迎接,男女老少成群结队,人山人海,真像我国的山会。我们带着药品和器械,一下车就抓紧时间看病治病。不讲条件,不怕脏累,不管有多少人求治,都是精心细致,免费治疗,直到全部看完,方返回医院。当地官员和群众对我们衷心感激和欢迎。
  医疗组所在医院,我国都给配上二百毫安大X光机和二十立方消毒柜以及一系列现代化化验仪器,当时我们县级医院都还没用过。每季度国内运到每个医疗组50木箱药品。当时咱国内青霉素、链霉素还很紧张,每个医生一天发20支药牌,开方超过20支就不发药。而我们4个医生供给50木箱,用也用不完,多数都送给了坦国药房。每个医院都有周总理访问坦桑尼亚时,代表中国红十字会赠送的天津产大红毛毯。他们对周总理非常崇拜,有一种特好的、没有领子的礼服,命名为“周恩来”,如同我们的中山服。
  (六)
  坦桑尼亚地处东非,位于印度洋西岸,是四季常青的热带气候,一年只分雨、旱两季。我国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时候,他们那里正是阴雨连绵季节。雨后炽阳把大地晒得像刚揭锅的蒸笼,白茫茫热气腾腾,闷热潮湿,使人难熬,室内也经常是三十三四度。不管在什么地方都很热,脸上的汗用手从一边赶向另一边,就会哗哗地向下淌。这里的蚊子特别大,也特别厉害,白天就咬人,夜间更是多得出奇,都是黑色疟蚊,传染的恶性疟疾,遍地流行,得上这种病,像脑膜炎样昏迷。我们有的同志得上此病,回国多年还出现疟疾症状。这里毒蛇也特别多,有一种,体短头大,栖居在树草间,见到人就把腮鼓成球形,呼呼地喷出毒汁和毒气。喷到人身上就会引起血管渗透性增加,血浆外溢,继而出现水肿、组织坏死和腐烂;如果喷到眼里,就会导致失明。另一种毒蛇,人被咬后就会中毒身亡。我们抢救的办法,是用季德胜蛇药片口服和外敷,最快的急救办法是割开伤口冲洗、输液、放血、注射抗毒蛇血清。这里的蚂蚁山也远近驰名,距蚂蚁窝200米,就能听到爬行声和嘶叫声,路上经常看到一尺多宽的、长长的蚂蚁队,像一条黑带子。不同族蚁群咬仗,蚁尸成堆成垅。搬动的土和排泄物粘合成的土堆像丘堡。一夜间可把家养的小兔和鸡全部咬死。人有时误踏到蚁群上,瞬时便爬满腿脚,死咬不放,强用力撕下,身首分离也不松口,真是吓人。平日政治生活单调,文艺生活贫乏,看不到电影和电视,每天只能定时收听半小时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东非的广播,错过时间就啥也听不到了。《人民日报》半月送来一次,一遍又一遍反复阅读。对出国人员规定不能进入外国的一切娱乐场所,所以很少到街上逛逛。
  古语说:“在家样样好,出门事事难。”到这两万里外的异国他乡那就更难了。家信,一月收发一次,需经中国外交部转坦桑尼亚大使馆,再转医疗组。如错过信使起飞时间,需两三个月才能看到家信。就在我出国的第一年,祖母去世,父亲食道癌做了大手术。每当坦国人民欢呼雀跃载歌载舞庆祝他们的节日,和遇到中国的中秋节、春节的时候,就会激起我们思乡之情,真体会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滋味。
  在援担医疗队工作几百个日日夜夜里,有荣誉有欢笑,也有悲和泪。1973年2月12日,我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上盖着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党委的印章,这使我终生难忘。
  两国领导人亲手培育的中坦友谊之花,正在大放异彩。

知识出处

安丘文史资料

《安丘文史资料》

本书为山东省安丘市的史料,包括“历史悠久的生姜”、“两河大蒜”、“三鲜水果之冠——樱桃”、“安丘蜜桃”、“打入国际市场的南流芦笋”、建国初期银行工作回忆片断、名儒向往的朱子村等三十余篇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于延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于延深
相关人物
项锡洲
相关人物
王淑娟
相关人物
孙占新
相关人物
袁郁文
相关人物
刘清明
相关人物
范明光
相关人物
姜日读
相关人物
薛其莹
相关人物
李科学
相关人物
王德宣
相关人物
刘树桥
相关人物
史大宝
相关人物
杨家书
相关人物
袁希顺
相关人物
杨文忠
相关人物
王德民
相关人物
刘世干
相关人物
王会兰
相关人物
于长敏
相关人物
张玉兰
相关人物
黄爱功
相关人物
荆裕达
相关人物
1971年4月8日山...
相关事件
1971年4月10日...
相关事件
1971年4月27日...
相关事件
1971年4月28日...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