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入国际市场的南流芦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丘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564
颗粒名称: 打入国际市场的南流芦笋
分类号: F762.7
页数: 3
页码: 18-19
摘要: 南流镇共有52个行政村,4.7万口人,耕地面积8万亩。近年来,我们立足本地优势,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了芦笋生产,使芦笋种植逐步形成了区域化、规模化的格局。目前全镇种植芦笋的村已发展到25个,芦笋面积已达1.1万亩,成为潍坊市最大的芦笋生产基地之一。1996年农业部授予我镇“中国芦笋之乡”称号。1987年,全镇芦笋普遍发生病害,有300亩芦笋因病死而绝产,造成经济损失20多万元。镇设立了芦笋技术培训中心,配备了专职教师。几年来,共举办芦笋技术培训班48期,培训人员达1.1万多人次,并发放技术资料两万余份。现在芦笋生产专业村已发展到20个,全镇从事芦笋生产的人员达1.6万人,占全镇总人口的34%,仅采笋一项,全镇人均收入达1300多元。
关键词: 南流芦笋 国际市场 安丘市

内容

南流镇共有52个行政村,4.7万口人,耕地面积8万亩。近年来,我们立足本地优势,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了芦笋生产,使芦笋种植逐步形成了区域化、规模化的格局。目前全镇种植芦笋的村已发展到25个,芦笋面积已达1.1万亩,成为潍坊市最大的芦笋生产基地之一。1996年农业部授予我镇“中国芦笋之乡”称号。
  芦笋号称“蔬菜之王”,在国际市场上好销售,经济效益高,是致富的好门路。1980年,我镇开始引种芦笋时,群众对种植芦笋的好处不认识,我们就靠优惠政策鼓励其发展,直到1985年全镇种植芦笋面积才只有500亩。就是这500亩,也由于农民群众缺乏对芦笋生产管理的科技知识,每年平均亩产芦笋不足100公斤,收入不过200元。1987年,全镇芦笋普遍发生病害,有300亩芦笋因病死而绝产,造成经济损失20多万元。严重的经济损失致使群众抱怨,引起了镇党委、镇政府一班人思想的震动:良好的愿望为什么没得到好的效果?怎样才能把芦笋种好?我们在总结经验教训时认识到:良好的愿望不能代替严格的科学态度,没有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就没有芦笋的高产高效。于是,我们围绕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管理水平,采取了五条措施。一是,建立建全了一整套农民教育和科技培训体系,定期与不定期地对农民进行芦笋生产培训。镇设立了芦笋技术培训中心,配备了专职教师。各工作片设立了芦笋生产技术培训站,各站都配备兼职教师3人,并配有彩色电视机、录相机、幻灯机等相应的软件一套。几年来,共举办芦笋技术培训班48期,培训人员达1.1万多人次,并发放技术资料两万余份。二是,成立了芦笋生产技术指导小组,对芦笋生产指导到田间地头,服务到一家一户。三是,坚持请进来,走出去。近几年,我们先后从市农科所、省食品进出口公司、潍坊罐头厂、安丘市外贸公司、安丘市多种经营办公室等单位,请来芦笋生产专家、教授和技术员40多人次,进行现场指导授课。同时,还先后多次组织专人到潍坊、济南和日本等地区和国家,考察和学习芦笋生产技术,以不断开阔视野,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四是,充分利用科技致富户引路。先后组织种笋能手巡回各村介绍经验。几年来共组织介绍94场次,印发典型材料2000多份,还多次组织笋农参观现场,实地学习,有效地提高了笋农的科技水平。五是,举办技术讲座,利用广播和电视向笋农传播先进技术。我们抓住每年2至9月份这个关键时期,坚持每周两次定期向农民播放芦笋栽培及管理技术,解答笋农提出的问题,传递技术信息。通过以上多种形式,有效地提高了笋农的科技素质,使我镇芦笋生产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1996年,全镇采笋面积达到1万多亩,采鲜笋1000万公斤,收入6400多万元。现在芦笋生产专业村已发展到20个,全镇从事芦笋生产的人员达1.6万人,占全镇总人口的34%,仅采笋一项,全镇人均收入达1300多元。

知识出处

安丘文史资料

《安丘文史资料》

本书为山东省安丘市的史料,包括“历史悠久的生姜”、“两河大蒜”、“三鲜水果之冠——樱桃”、“安丘蜜桃”、“打入国际市场的南流芦笋”、建国初期银行工作回忆片断、名儒向往的朱子村等三十余篇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