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扫荡”路过南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丘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469
颗粒名称: 一、“扫荡”路过南逯境
分类号: K264.6
页数: 4
页码: 245-248
摘要: 1942年1月底,日本侵略军调集重兵,对驻守在安丘沂水边境上的鲁苏战区总司令于学忠部实行大“扫荡”。2月6日傍晚,日寇先头部队抵达南逯乡境,驻满了马朗沟、南逯、泥沟等十几个村庄。国民党的杂牌队伍闻讯逃窜,一枪未发。驻泥沟村的青岛海军陆战队也大部撤走,只留百余人抵抗,在泥沟村西与日军接火,激战约一个小时,打死打伤日军4人,随即撤退。日伪军兵分两路:一路经马朗沟、南逯南进,沿东安山、何家沟东山山脊,前往沂水;一路从泥沟东去,经贾孟、店子过青石胡同,进入沂水战场。马朗沟村一女青年,因遭日军强奸,羞愤难容,悬梁自尽。这次共抢劫去牛、驴十多头,大猪60余头,其他财物不计其数。
关键词: 安丘县 南逯乡 日寇

内容

1942年1月底,日本侵略军调集重兵,对驻守在安丘沂水边境上的鲁苏战区总司令于学忠部实行大“扫荡”。2月6日(农历腊月二十一)傍晚,日寇先头部队抵达南逯乡境,驻满了马朗沟、南逯、泥沟等十几个村庄。国民党的杂牌队伍闻讯逃窜,一枪未发。驻泥沟村的青岛海军陆战队也大部撤走,只留百余人抵抗,在泥沟村西与日军接火,激战约一个小时,打死打伤日军4人,随即撤退。日伪军兵分两路:一路经马朗沟、南逯南进,沿东安山、何家沟东山山脊,前往沂水;一路从泥沟东去,经贾孟、店子过青石胡同,进入沂水战场。
  日寇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一进村首先是放火,柴草垛、茅草屋都给点上,霎时间大火熊熊,浓烟滚滚,不少人家的宅院被烧毁。他们像群野狼,嚎叫着放枪砸门抢东西,抓住群众的鸡鸭,放到火堆上烧着吃。村里没来得及逃跑的妇女几乎全被奸污,更不能容忍的是,把有的姑娘堵在屋里,一群豺狼进行轮奸。许多妇女因受日军侮辱,惊吓致疾不久死去,有的则终身不愈,造成极大的痛苦。马朗沟村一女青年,因遭日军强奸,羞愤难容,悬梁自尽。被奸污的妇女中,上有五、六十岁的老人,下有十二、三岁的小孩,如此残暴,令人发指。从此以后,青年妇女都在脸上抹上锅底灰,穿上破衣服,打扮得丑陋难看。姑娘们把辫子绾成纂,装作已婚妇女。
  本地是山区,日寇来了人们多往山里跑,一是易于躲藏,再者山中无大路,总认为他们不会从小道走。当时东安山后坡有一看山的石头屋子,部分避难群众挤进屋里暂避风寒。不料从西路来的日寇恰恰从此经过,将屋内群众堵住。除部分青年冒死逃出外,其余有张北庄张兰台、张念宗、张夕封,杨家庄杨念树等十余人全被抓住,押回马朗沟毒打拷问,后又押解南去。走到贺家沟南山,日寇用刺刀将张兰台、杨念树活活穿死,还割下了他们的生殖器,使人惨不忍睹。其余几人,受尽了艰险和折磨,总算逃了回来。山东省第八联中(驻南逯村)老教师周丹忱,因年老体弱未及逃离,被日寇用劈柴活活打死。店子村地主长工刘梅村(梁家庄人)和另外两农民被日寇抓住,投进地瓜窖内活活烧死。
  腊月二十四日,日、伪军“扫荡”返回(后来听说于学忠早已得知日军“扫荡”的消息,大部队已经转移,所以战斗时间不长),复驻南逯各村,历时两昼夜,二十六日陆续向大关、蒋峪开去。这次,日寇重来,群众受害更加惨重,牛驴羊猪被劫走,被褥衣物被抢空,八联中100多间校舍全被烧掉。临走又掳去一帮青壮年,肩挑、人抬、小车推,运走所抢劫的东西。
  日军“扫荡”走后,群众依旧不得安宁。驻大关、常庄据点的日寇,不断窜进本境骚扰,群众终日惶恐不安,时刻作好逃跑的准备。有时日寇真的来了,大家还不枉跑一场;有时远远看见路上有几个人挨近走,便认为是鬼子来了,消息传开村里立刻“炸营”,一哄而逃;有时听见某人大声喊叫,或是快步疾走,也会引起“炸营”。那时候的群众只要安安稳稳过一天日子,就感到是莫大的幸福。
  1942年农历四月二日,日军从大关、高崖等据点调集2000余人,包围第八区专员公署(原驻泥沟子,时专署已撤离)。拂晓,日寇步兵、骑兵配合,组成方圆几十里的包围圈,像拉网一样步步紧缩。他们纵马追赶四散奔逃的群众,并不断向群众开枪射击,南逯村村民徐增砚刚跑到村南被日军一枪打倒,幸事后治疗及时才免于一死,这次泥沟村被打死村民两人,还将数千名群众驱赶到泥沟村西场,四周放上岗哨一一审讯“过筛”。日寇军官挥着大刀高喊:“谁说出专署人员,皇军大大的有奖!不说的,统统杀掉!”群众面面相觑,慌乱地拥挤着,无一应对。他们无计可施,但不甘心,遂掳走群众一百多人,抬着抢劫的物资向大关、常庄两据点撤去。这次共抢劫去牛、驴十多头,大猪60余头,其他财物不计其数。

知识出处

安丘文史资料

《安丘文史资料》

出版者:政协安丘县委员会

本书为山东省安丘市的史料,包括“华丰机器厂创始人腾虎忱”、“周贵德和他的《青州纪游》”、“公治长通鸟语的故事”、“盖公山名的由来”、“耿直廉洁的冯尔昌”等五十余篇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在典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