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与安丘“集王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丘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462
颗粒名称: 王铎与安丘“集王碑”
分类号: K820.48
页数: 8
页码: 226-233
摘要: 集《王羲之书茂范刘公及孺人赵氏墓表》为明代艺苑奇葩,系孟津王铎撰文,并广搜海内王羲之精帖名碑集腋而成。《刘氏墓表》(简称)建成于崇祯十二年,毁于1958年秋,历时仅320年。此碑约高2.2米,宽1.2米,一面刻字,三面由砖砌“碑楼”并距碑前尺余建有木制栅栏做保护。这是继唐怀仁集《王羲之大唐三藏圣教序》、大雅集《兴福寺半截碑》、元度集《金刚经》等之后的又一座集王碑,实乃举世罕见之珍品。王铎自幼爱好书画,明天启辛酉举于乡,壬戌成进士,授职翰林院庶吉士,后官至礼部尚书。通观全篇902个字,其中25个“之”字,18个“也”字皆俊美而变化不同。
关键词: 安丘县 王铎 集王碑

内容

集《王羲之书茂范刘公及孺人赵氏墓表》为明代艺苑奇葩,系孟津王铎撰文,并广搜海内王羲之精帖名碑集腋而成。《刘氏墓表》(简称)建成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毁于1958年秋,历时仅320年。此碑约高2.2米(包括碑额),宽1.2米,一面刻字,三面由砖砌“碑楼”并距碑前尺余建有木制栅栏做保护。这是继唐怀仁集《王羲之大唐三藏圣教序》、大雅集《兴福寺半截碑》、元度集《金刚经》等之后的又一座集王碑,实乃举世罕见之珍品。
  王铎,字觉斯,号痴阉、嵩(松)樵、嵩淙、高樵雪山道人、云岩漫士、二室山人,斋号灵芝轩、拟山园等,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卒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终年60岁。由于他是河南孟津人,又称“王孟津”。王铎自幼爱好书画,明天启辛酉(1621年)举于乡,壬戌(1622年)成进士,授职翰林院庶吉士,后官至礼部尚书。
  王铎所处的年代,正是明帝国国祚益衰、宦官当道、危机四伏的时代。然而,正是这样的时代,使他有了极高的文化造诣。在思想空前自由、艺术较为发达的当时,王铎以数十年的辛勤探索,追逐着“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法书。在晚明的艺苑中,最后成为一流书法艺术大师。
  王铎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他除精书法、工诗文,长于绘画外,还善于撰写碑文、墓志和集王字成文。集《王羲之书茂范刘公及孺人赵氏墓表》就是他在任东宫侍班时,应安丘籍翰林院侍讲刘正宗拜请撰文并主持集成的。
  刘茂范先生系清初大学士刘正宗之父。据碑文记载,先生有子三人,长子正衡,崇祯辛未进士,次子正鉴为廪生,三子即刘正宗(其父病故四个月后出生)。刘正宗,字可宗,号宪石,生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23岁补廪生,31岁县岁试第一,33岁恩选拔贡,同年8月乡试中举人,崇祯元年登进士第,授职真定府司理,崇祯三年任陕西省乡试主考官,崇祯五年被召入翰林院任编修、侍讲学士。仕清后连续封官进爵,直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晋升为太子太傅。据《青州府志》、《续安丘县志》、《安丘县乡土志》、安丘《刘氏家纪》等书记载,刘正宗博学多识,能诗善书,论诗以唐代格调为准,尤精于五言古诗,著有《逋斋诗集》、《御墨楼诗选》、《木天草》、《雪鸿斋草》等诗集若干卷。他的书法古雅雄健,行草得钟繇、二王遗韵,尤喜爱王右军法帖。所书不论大楷、小楷,无不佳妙精美。为人们喜爱珍藏。
  刘正宗在明翰林院任职时多结交文人墨客,王铎即其密友之一。王铎在《刘氏墓表》中提及与刘正宗的交往,曰:“余曾过真定,闻宪石刘公理官之为,犹欲行己之道也,誉也欤,其勉也欤?数年未相见,又数年以馆职迁,从行坞薛公与周旋,壹似愿中者因定交,乃知其勉也,盖勿之有怠焉耳矣。又一年宪石始来拜余,稽首请表其先君子之墓。且曰:‘先君殁四十有余年,不肖兄正衡、正鉴方弱,先君子之殁之四月之后也生宗,宗不及见先君子以为戚’。而宪石诚于余,愿阐幽光,即无请不思章之哉。”上言可以说明两点:一是王铎与刘正宗的交往时间已久,“定交”二字足见两人关系非同一般。二是刘正宗为其父树碑立传的构想和拜请王铎撰文的急切心情。虽未提及集“王”字成碑,但请王铎撰文的目的是不猜便知的。据刘氏后裔传:“明崇祯十年丁丑王铎授东宫侍班,初度日(生日)在北都(北京),为琉球丞相蔡坚书赠诗时多与正宗接触。崇祯十一年戊寅,刘正宗奉使孟津时,再次顺拜王铎,一度成为兴趣相投的文墨挚友。”
  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备精诸体,自成一家之法,不仅震动着当时的书苑,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我国书法史上,向以“书圣”称之。王羲之的书迹,在南北朝时已被世人搜罗宝藏。到了唐代,太宗李世民更喜爱他的书法,致使集“王”字刻石之风颇为流行,因之,当时在撰文、集字、刻工及选碑诸方面都出现了若干高手。王铎一生恪守二王书法,曾曰:“书不宗晋,终入野道,余书独宗羲献。”他身体力行,自定书课,一日临池,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可见羲献父子书法在王铎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加之王铎身居高位多年,有机会积存王帖,故刘正宗拜请王铎主持集“王”字成碑文是当时最合适的人选了。
  在这特定而成熟的条件下,刘正宗拜托本族吴郡刘锡科代集并勒石,王铎为后盾,提供右军碑帖。自崇祯十年丁丑至崇祯十二年己卯,历时三年方集成此碑文。该碑正文后落款是:“东宫太子讲习侍班经筵讲官孟津王铎撰,赐进士文林郎翰林院检讨河阳薛所蕴篆额。”以上各字亦皆集之于羲之法帖。可惜此篆额未传拓下来,十分遗憾。紧接落款后是三方印章,上下并排,分别是:“王铎之印”、“字觉斯”(此两印大小相同,皆为4.3×4.3厘米)和“太史之章”(此章为6×6厘米),字体均清晰劲健。最后是成碑时间和集刻者姓名,记有:“大明崇祯岁次己卯孟夏谷旦。吴郡年家晚学刘锡科拜集晋右军将军王羲之书并勒。”据刘氏后裔介绍:不仅碑文系王铎所撰,连这座碑的文字组合、选择、安排等,概由王铎主持,刘锡科具体集刻。
  刘氏系当地望族。该碑是私家墓表,立于山东省安丘县城北二里许。刘氏祖茔向来有专人看守,不许外人传拓。因此,一方面使字迹保持完好,另一方面由于外界见者甚少,故知者亦不多,直至清朝末叶,拓禁稍开,才被社会所注意。在清末民初之际,青岛、济南及其他各地,即有人出重金购求,还有直接来安丘托人传拓者。许多学者、书法家认为,《刘氏墓表》实乃难得之碑刻(从拓片序跋中也可看出)。惜好景不长,自抗战军兴,直至此碑被毁,在这段时间里,人们是不暇及此的。仅有的拓本,又在“文化大革命”中多遭摧残,所剩无几。80年代以来,虽然整个社会上的书法热潮日益高涨,古今碑帖复印翻刻者多已充斥于书肆市廛,但却仍未见到此碑拓之踪迹。直至1987年夏天,笔者有幸从安丘县刘家王封村本族刘广勤家中发现该碑拓本,且保存完好。我如获至宝,经征得藏主同意,进行了复印。为了让这朵久隐未显的书苑奇葩流芳于世,特作以上叙述。以下谨从书法角度对此碑进行初步探讨,并与唐怀仁集王书《圣教序》进行了比较,现将管见赘述如下,以与广大书法同仁共同研究。
  一、行楷兼施,瘦硬俱得。历来称王羲之的书法瘦硬,此碑字体的瘦硬程度则更加突出。不少点画瘦劲,有如高峰坠石,态势惊险,横竖坚硬如铁,撇捺末端出锋后又急收,方劲犀利,如扫千军。《圣教序》在运笔方面方圆参半,而《刘氏墓表》则方多于圆,在以行书为主导的右军集字中,时出楷法,从严谨茂密中显露出自然爽朗之气。例如:“今、人”等字的撇捺两笔完全采用楷书的写法,并拉开距离,形成空间,给人以开阔舒朗的感觉。再如“墓表”两字,纯系从羲之楷书拣来,置于行书之中,将行、楷巧妙地融合起来,上下左右遥相呼应,加之“表”字下空阔,使较大的空间里透发出博大的气势,真可谓浑然成趣,左右逢源。
  二、通篇神全气贯,一任自然。就章法来看,采取纵有横,行无列的形式,使行与行大致相等,字与字大小参差,长短配合错落有致,而点画皆映带而生,更显得气脉贯通。通观全篇902个字,其中25个“之”字,18个“也”字皆俊美而变化不同。《圣教序》一般都认为在章法上某些地方有缺乏笔意连贯之感,而《刘氏墓表》已明显地注意到了这一点。例如《圣教序》中“庭、而、胶、梦、照、东”等字处,上述情况时有出现,而《刘氏墓表》中就出现较少。再者,《刘氏墓表》中凡有“也”、“之”等字的地方,与下边相衔接、呼应照顾得非常明显。如“也”字的下一个字,凡是自左起笔的横,则所选用的“也”字的末笔不是无勾嘎然而止,就是结尾处回锋左出带出下反勾,以照应下一字。凡有“之”字的地方亦多如此。如上述的许多地方集者安排得是相当巧妙的。
  三、《圣教序》中圆笔较多,而且过肥字也时有出现(如“力、拙”等字),集成气味明显。至于《刘氏墓表》转折处楷法明显(故多称右军行书为行楷),几乎看不到几个肥字,展卷后使人不感到是集成之作,这与集者书法精湛、章法娴熟有直接关系。
  四、雕刻精工。我国的刻石技艺到了明清两代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曾经出现过不少刻石名手。如清初大书法家郑簠,非吴方来刻不书碑文,吴则非郑书不刻,二人为张杞园(即《聊斋志异》所记的张贡士)先生书刻的墓表,加上高手篆额被称为“三绝碑”。又如郑板桥自书的《板桥集》及所书《潍县城隍庙碑记》,因为雕刻的好,便将刻者司徒文膏的名字也刻入碑中,印及书内。《刘氏墓表》因系集作,刻工虽非知名高手,但从拓片中可以看到其雕琢之精。对游丝映带之处一丝不苟,刀锋之下依稀显现出笔锋,看上去与《圣教序》有一定区别。当然《圣教序》年深日久,传拓过多,也是显得刻工逊色的原因之一。
  五、一般“王”书碑帖,因年久剥蚀,字迹多数漫漶失真,而此碑建竖历史较近,存在时间又短,风化残损较差。此拓片因拓的时间较早,字迹清晰,又系刘氏后裔收藏,所以较完整地保存了王书原貌。
  从以上几点不难看出,集者对怀仁集《圣教序》等必然熟读深思,并扬其长,避其短,又利用其当时优越的社会地位,广搜博采,使该碑宛如羲之亲手所书。《刘氏墓表》在保留王书真迹的某些方面甚或有过于前述各集王碑,但它毕竟还不能和《圣教序》等量齐观。因为《刘氏墓表》集成的时间比《圣教序》晚957年,墓表内的许多字又是从《圣教序》等处集来,几经勾摹镌刻,致使行笔的细微之处时有走失,且其韵味也不及《圣教序》。尽管如此,这座集《王羲之书茂范刘公及孺人赵氏墓表》仍不失为成功之作,确系新颖可贵。对有志学王行草(楷)书的书法爱好者及书法家来说,实属稀有的墨宝。

知识出处

安丘文史资料

《安丘文史资料》

出版者:政协安丘县委员会

本书为山东省安丘市的史料,包括“华丰机器厂创始人腾虎忱”、“周贵德和他的《青州纪游》”、“公治长通鸟语的故事”、“盖公山名的由来”、“耿直廉洁的冯尔昌”等五十余篇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刘锡铜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王铎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