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议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丘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457
颗粒名称: 参议制
分类号: D693.22
页数: 3
页码: 204-206
摘要: 1945年,国民党军队分割占据了安丘县城及周围部分地区。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在安丘的西南和东南部。因此,全县出现了两种不同性质的参议会,即国民党县参议会和解放区县参议会。国民党县参议会共进行了两届。其职责是向县政府提供意见,监督县政府的施政方针。县参议会设常委会,每月举行一次会议,参议员大会每年举行一次,讨论审查县政事宜和财政预算,通过县政府施政工作报告和财政决算及有关决议案。当时有24人参加了在济南举行的安丘县首届参议会成立大会。各界各阶层人民均选举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依“三三制”原则选举县参议员21名,组成县参议会。参议会设在县政府机关院内,主要任务是向各界人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协助县政府推行工作。
关键词: 安丘县 议会制 参议制

内容

1945年(民国34年),国民党军队分割占据了安丘县城及周围部分地区。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在安丘的西南和东南部。因此,全县出现了两种不同性质的参议会,即国民党县参议会和解放区县参议会。
  国民党县参议会共进行了两届。其职责是向县政府提供意见,监督县政府的施政方针。县参议会设常委会,每月举行一次会议,参议员大会每年举行一次,讨论审查县政事宜和财政预算,通过县政府施政工作报告和财政决算及有关决议案。国民党首届安丘县参议会于1945年(民国34年)12月在济南成立。当时任省参议会副议长兼安丘县同乡会会长的周树桢谋划由驻济南的安丘同乡会筹备成立县参议会。于是派八区专员公署驻省办事处主任刘仲让,召集在省政府各厅任科长、秘书衔以上职务的安丘籍人到济南纬四路48号(办事处驻地)开会。与会人士从每区推举6人,农会、工会、商会各推举1人,共39人为参议员。当时有24人参加了在济南举行的安丘县首届参议会成立大会。会议推举李致民(名汝良,官庄人)为议长,高吉人(高家庄子人)为副议长,李制美、王保斋、孙少明、刘光忱、李星楼5人为驻会常委。县参议会建立后,于1946年(民国35年)1月由济南迁至安丘城孙氏一所空宅内办理会务。1947年(民国36年)10月,首届县参议会召开第二次会议,通过了民政自治保安、财政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等3类25件决议案,审核了县政府提交的两项议案,通过了议长交议的两案。
  1947年12月,国民党第二届县参议会在县政府小礼堂召开,与会参议员仅半数以上,加列席人员共百余人(无乡下人士参加),会期7天,收集提案300多件,多是教育方面的。会议选举刘仲让(安丘镇山东头村人)为议长,孙云五(李戈庄人)为副议长,补选孙衍骏(娄子埠村人)为参议员,其余参议员除死者外依旧,驻会常委与首届相同。因当时临近解放,本届县参议会很少活动,到1948年(民国37年)4月29日,县城解放即垮台。
  1946年4月上旬,共产党领导的西南部解放区在夏坡村小学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成立安丘县(后改称丘南县)参议会,会期5天。各界各阶层人民均选举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共安丘县委书记徐仲林向大会作了当前政治形势的报告,马月如县长作了县政府施政工作报告。经与会代表讨论和协商,用无记名投票的办法,选举9名县参议员(中共党员、各界代表和爱国民主人士各3名),组成县参议会。赵季武(中共安丘县委委员、七里沟村人)任参议长,李镇川(同盟会员,夏坡人)、孙聘三(名锡茜,民主人士,松园村人)为副议长。县参议会是谘询机关,未设立专门办事机构,由两名副议长和一名公务员办理会务。主要活动是组织各界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团结各界人民,协助政府开展工作。1947年秋,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而撤销。
  1946年5月,淮安县在景芝教堂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建立了淮安县(后改称潍安县)参议会,与会代表240余人,会期4天。中共淮安县委书记秦昆在会上讲了话,吴琳县长作了县政府施政工作报告。会议依“三三制”原则选举县参议员21名,组成县参议会。张竹坡(民主人士,韩吉村人)为参议长,李子硕、周丹庭为副议长。参议会设在县政府机关院内,主要任务是向各界人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协助县政府推行工作。1947年秋,县参议会撤销。

知识出处

安丘文史资料

《安丘文史资料》

出版者:政协安丘县委员会

本书为山东省安丘市的史料,包括“华丰机器厂创始人腾虎忱”、“周贵德和他的《青州纪游》”、“公治长通鸟语的故事”、“盖公山名的由来”、“耿直廉洁的冯尔昌”等五十余篇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建文
责任者
孙业祥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