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公山名的由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丘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423
颗粒名称: 盖公山名的由来
分类号: K928.3
页数: 2
页码: 96-97
摘要: 盖公山位于安丘县王家庄乡东北部的潍河西岸,黄公山以南。山虽不甚高大,但在历史上却有一定的名气。该山因在黄公山以南,秦、汉以前泛称南山,而把黄公山叫北山。韩信命令士兵备沙囊、伐南山松以筑坝堵截潍河水,并引诱龙且率军队渡潍河,乘机决坝冲淹他们,因而大败楚军,杀了龙且。峡山水库未修前,每当雨季潍河水暴涨时,时有尚未全部腐烂掉而残存的松木随河水冲流下来,人们传说这就是当年韩信筑坝时遗留在河底的南山松木。人们面对盖公墓“高山仰止,景行行之”,特将南山改名为盖公山。南山改名盖公山后,山的知名度也因人而更高了。他去世后,遵照其遗嘱葬于盖公山东北角。明镐墓现被列为县级历史文物。
关键词: 盖公山 安丘县 南山

内容

盖公山位于安丘县王家庄乡东北部的潍河西岸,黄公山以南。山虽不甚高大,但在历史上却有一定的名气。
  该山因在黄公山以南,秦、汉以前泛称南山,而把黄公山叫北山。相传当时这南山上遍布着年代久远,茁壮茂密的松树,远近闻名。当地文人多用该山的松树来比喻人的健康长寿,如“寿比南山松不老”这一祝寿佳句即源本于此。公元前203年,汉大将军韩信与楚将龙且战于潍河附近。韩信命令士兵备沙囊、伐南山松以筑坝堵截潍河水,并引诱龙且率军队渡潍河,乘机决坝冲淹他们,因而大败楚军,杀了龙且。这次战役“南山松”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由此也大伤了松林的元气,现在“南山松”已是只树无存了。峡山水库未修前,每当雨季潍河水暴涨时,时有尚未全部腐烂掉而残存的松木随河水冲流下来,人们传说这就是当年韩信筑坝时遗留在河底的南山松木。
  后来南山改名为盖公山,是和大名鼎鼎的盖公有关。据史书记载,盖公(名不详),胶西郡人,称“胶西盖公”,是秦、汉期间有名的大贤人,自幼“好黄老之学,习黄老之道”。他的基本观点是:“主清静,法自然,守静以制动,因物以为用。”西汉的开国元勋曹参曾拜他为师,前期以他的“贵清静而民自定”的教诲治齐九年,齐国因之安定繁荣。后来曹参为汉相,仍以此道治理汉朝,汉朝当时也成为太平盛世。因此,那时普天下的群众都歌颂盖公的功德。盖公去世后,安葬在南山上。人们面对盖公墓“高山仰止,景行行之”,特将南山改名为盖公山。
  南山改名盖公山后,山的知名度也因人而更高了。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九日(据说是盖公的谢世日),人们纷纷前来赶山朝会,瞻仰朝拜盖公墓。据传,北宋文学家苏轼任密州(治所在今诸城,辖境今沂山、莒南以东,胶州、安丘以南地区)知州时,曾专程前来游览盖公山,拜谒盖公墓,并在盖公墓旁建造了盖公堂(此堂1949年春拆除)。北宋真宗时的参知政事(相当于副相,即今国务院副总理)明镐也因崇敬盖公而热爱此山。他去世后,遵照其遗嘱葬于盖公山东北角。明镐墓现被列为县级历史文物。

知识出处

安丘文史资料

《安丘文史资料》

出版者:政协安丘县委员会

本书为山东省安丘市的史料,包括“华丰机器厂创始人腾虎忱”、“周贵德和他的《青州纪游》”、“公治长通鸟语的故事”、“盖公山名的由来”、“耿直廉洁的冯尔昌”等五十余篇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君政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