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造林的尖兵于坤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丘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413
颗粒名称: 治水造林的尖兵于坤培
分类号: K826.3
页数: 6
页码: 69-74
摘要: 于坤培,男,安丘县南逯乡于家沟村人,1886年农历二月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时家境穷困,全靠耕种几亩山岭薄地过日子。为了全家人的温饱曾去黄县谋生。开始在一家农户里当雇工,早出晚归,拼命地干,但主人仍不满意,受苦受累受埋怨,实在不堪其苦,只好另谋生路,转到渔业上当雇工。谁知水上作业难处更多,天天出海捕捞,与风浪搏斗,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坤培不习惯坐船,整天在颠簸晃动的渔船上劳动,经常头晕目眩,不时呕吐。那时渔业雇工,工薪微薄,除自己填饱肚子外,所剩无几,没法养家糊口。为了生存,他拜师学艺,当了织布机匠。坎坷的经历,曲折的道路,使他饱尝了穷人在旧社会的苦难与辛酸。
关键词: 治水造林 安丘县 于坤培

内容

于坤培,男,安丘县南逯乡于家沟村人,1886年农历二月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时家境穷困,全靠耕种几亩山岭薄地过日子。为了全家人的温饱曾去黄县谋生。开始在一家农户里当雇工,早出晚归,拼命地干,但主人仍不满意,受苦受累受埋怨,实在不堪其苦,只好另谋生路,转到渔业上当雇工。谁知水上作业难处更多,天天出海捕捞,与风浪搏斗,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坤培不习惯坐船,整天在颠簸晃动的渔船上劳动,经常头晕目眩,不时呕吐。那时渔业雇工,工薪微薄,除自己填饱肚子外,所剩无几,没法养家糊口。两次受雇的辛酸苦累,深感在外地谋生的艰难,他毅然卷起铺盖,回了老家。为了生存,他拜师学艺,当了织布机匠。坎坷的经历,曲折的道路,使他饱尝了穷人在旧社会的苦难与辛酸。
  1943年,家乡解放,年近花甲的于坤培感激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恩情。从此,凡党的号召他都拥护,政府组织干的事他都积极参加。他虽然没当村干部,却主动地动员青年妇女参加识字班,首先动员自己的儿媳带头为解放军碾米、磨面、做军鞋。1948年,他已是62岁的入了,主动剃去胡须要求参加担架队,支援前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坤培感到处处温暖,事事如意。他人老心红,积极宣传群众,教育落后,成了村里各项工作的带头人。1951年秋后,郚!山区政府为了改变山区面貌,防止水土流失,发动全区劳力在太平山周围闸山沟,修水坝,封山造林。坤培积极响应,带领20余人,用换工的办法,整日在山里搬石运土,钻研垒砌技术,主动承担了修坝任务。坤培自小生活在山里,对山沟里的水流情况十分熟悉,他认为过去群众在山沟中所修的石坝多被冲毁的主要原因是坝形陡直,山洪水流急下,冲垮了坝根,坝根一塌,全坝报废。这次修坝,他吸取了以往的教训,首先用巨石垒砌坝根,然后层层递上,坝石逐层倾斜,使堤坝形成斜坡。坝顶则要求砌得平坦,状如簸箕,两边略高,中间偏低。这样水从簸箕中流出,沿斜坡而下,减缓了流速冲力,坝基部又是以大石块垒成,不易冲毁,使水坝大大牢固。他把这种修坝方法归结成十六个字:“砌平坝面,加固坝根,层层递上,簸箕水流。”
  为了推广于坤培的修坝经验,郚山区政府在他干活的工地上召开了全区闸山沟现场会议,号召大家学习坤培的修坝经验。丘南县政府领导亲临现场,观看了他修的水坝,肯定了他的成绩。赞扬坤培修的水坝结构合理,符合实际情况,有创造性,并派人画了图纸,登报推广。
  在闸山沟期间,坤培带领大伙苦干,刮风下雨也坚持战斗在工地上,隆冬数九,他却干得汗流浃背。他身高力气大,别人搬不动的石头他能搬得动,俗话说“捉石如捉虎”,整天和石头打交道,被石头砸伤是常有的事。有一次坤培的手指被石头砸破了,鲜血直流,别人都劝他:“你这么大年纪了,回家休息几天,等指头好了再干吧!”可他风趣地说:“轻伤不下火线嘛!指头擦破点皮算什么。”弄点布条,把手指一缠,又和大伙干起来。人们敬佩地说:“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不怕苦,不怕累,不计报酬,如此苦干,真是少见!”他的苦干精神和公而忘私的风格感动了闸山沟的民工,给人们增添了无穷的精神力量,推动了全区闸山沟任务的进程。太平山东坡的水坝完成以后,区政府又调他到山西坡指导修坝,后来大安山西坡闸山沟,于坤培又被调去指导。经他带领大伙修筑的大小水坝有120多座,这些水坝至今已经受了半个多世纪的山洪冲击,依旧稳固地横卧在山沟中发挥着它为山区人民造福的作用。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挖掘山泉,利用山泉,兴修水利是于坤培的又一突出事迹。于家沟村南山坡上有一眼山泉,名叫乔泉子,其流量相当于一部解放式水车提水。只因下面隔着一条大沟,泉水不能流到农田里。多少年来人们眼睁睁望着泉水日夜不停地向山沟里流,只能望泉兴叹。在党的领导下,坤培带领群众在沟底垒起了石墩,然后利用太平山特有的石板,修了一道渡槽,让泉水通过渡槽流到田里去,浇灌着一片片庄稼。群众齐声夸赞:“坤培就是咱于家沟的活鲁班,办法就是多。”之后他又带领群众对周围大小十几个山泉进行了勘察,利用山水位高的自然优势,通过深挖、疏渠、修建小塘坝等办法,引水灌田,充分发挥山泉效益,浇地达100余亩。
  于坤培的第三件事迹是封山造林,发展山区林业。他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取得造林成绩,必须动员更多的人去参加。他把这个想法向党支部作了汇报,得到了党支部的支持,动员了20多位老人组成一个老人林业队,自己任队长。发展林业首先要有树苗,可村里没有怎么办?他依靠大伙出主意想办法,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发动队员拾捡桃、杏等果核在山上点种;二是经商量取得树主的同意采割群众的柳树、青杨等枝条,切短后插条育苗;三是由队员凑集零用钱购买树苗。不少老人把家里卖鸡蛋的钱,准备买烟的钱都拿出来买了树苗。他带领队员,精打细算,辛勤劳动,逐年栽树封山,精心培育管理,对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都起到良好的作用,增加了社会财富。到现在,经他培育的树有些早已长大成材,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有些寿命长的果树,如核桃、栗子等至今仍在农户的承包园里开花结果。
  于坤培治山、治水、封山造林成绩突出,先后受到区、县两级人民政府的表彰与奖励,1953年1月出席了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大会,被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荣获奖章一枚。1953年他响应党中央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号召,联合曹炳孚、曹炳华等四户农民,成立了全村第一个互助组。在他们的带动下,该村互助组很快发展到20多个,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业合作化后,于坤培带领老年林业队一直在太平山上封山造林,5年封山造林300多亩,植树1万余株。1961年,坤培已是75岁高龄,又患了偏瘫病,行动起来腿脚极不方便,但他生命不息,奉献不止,虽不能干重活,但仍坚持承担了在山上看管林果的任务。他让生产队在山上盖了一间小屋,自己常年吃住在那里,日夜守护着集体的大片山林。为了给集体增加收入,在山上为生产队喂养了十几只家兔和百余只鸡,而自己的生活靠家里入一日三餐上山送饭。他唯恐孩小不懂事摘了集体的果子,就规定有果子时,小孩上山送饭不准进果林。他工作认真负责,在那段时间里,林果长得好,果子收得多。因受他的集体主义思想所感动,大人小孩都不好意思进园骚扰。坤培老人的辛勤劳动给全村人民带来了幸福。1969年农历二月,老人一病不起,与世长辞,终年83岁,噩耗传开乡亲们悲痛不已。于坤培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关心集体、关心群众、公而忘私的事迹至今仍在广为流传。

知识出处

安丘文史资料

《安丘文史资料》

出版者:政协安丘县委员会

本书为山东省安丘市的史料,包括“华丰机器厂创始人腾虎忱”、“周贵德和他的《青州纪游》”、“公治长通鸟语的故事”、“盖公山名的由来”、“耿直廉洁的冯尔昌”等五十余篇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在典
责任者
于炳信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于坤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