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屯西汉墓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阴名胜古迹》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351
颗粒名称: 新屯西汉墓群
分类号: K878.8
页数: 7
页码: 199-205
摘要: 新屯西汉墓群,在距县城15公里的刁山坡镇新屯村南,二郎山北麓坡地上。部分民房叠压在墓群上。此墓群原无史料记载。1986年3月,村民刘万波盖房挖地基时,发现古墓两座,闻讯后,市县文物干部赶赴现场进行调查,确认此处是一西汉墓群区。于1995年由济南市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屯西汉墓群区,东西长约370米,南北宽约280米,面积较大,墓葬密集。经调查,在新屯、李塘两村南部的路旁和村民院内,暴露的墓穴,挖出的石质椁板比比皆是,随处可见。这些墓葬都不见封土,均为长方型竖穴石椁墓。这是已暴露的墓葬及其零散遗物所反映的墓群的一般情况。铅器共3件,均出自二号墓中。包括车軎1件,当卢1件,器盖1件。
关键词: 平阴县 墓群 新屯汉墓群

内容

新屯西汉墓群,在距县城15公里的刁山坡镇新屯村南,二郎山北麓坡地上。部分民房叠压在墓群上。此墓群原无史料记载。1986年3月,村民刘万波盖房挖地基时,发现古墓两座,闻讯后,市县文物干部赶赴现场进行调查,确认此处是一西汉墓群区。于1995年由济南市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屯西汉墓群区,东西长约370米,南北宽约280米,面积较大,墓葬密集。经调查,在新屯、李塘两村南部的路旁和村民院内,暴露的墓穴,挖出的石质椁板比比皆是,随处可见。在一村民建房所挖地基坑壁上和一条因平整土地形成的断崖上,暴露有数十座古墓葬。这些墓葬都不见封土,均为长方型竖穴石椁墓。一般都在土圹上挖壁龛,放置随葬品。也有直接在椁上部土圹角落里放置随葬器物的,石椁可分为有画像和素面的两种。这是已暴露的墓葬及其零散遗物所反映的墓群的一般情况。通过对两座大小不同墓葬(称之一号墓,二号墓)的清理发掘,对该墓区墓葬形制、画像石内容、随葬器物及其历史价值,可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一、墓葬形制
  一号墓
  在墓区中部偏西处,坐北朝南,地面封土已无。墓室为石结构,平面呈“回”字形,南北长8.60米,东西宽6.98米,前室高2.86米,建在距现存地表约3米的土圹内,四周用土填实。墓顶铺一层厚2-4厘米的碎石,其上为夯土层。
  墓由墓道、墓大门、回廊、前室门、前室和东西两主室组成。
  墓道:在墓大门之南,绝大部分已被村民盖房挖地槽挖掉。从近墓门处残留的一段可见,宽约2米。填土为隔层夯,每间隔28-35厘米,连夯两层,每夯层厚4-6厘米。
  墓大门:位于墓室南端正中,由两次建成。始建之门由门楣、两门框、两门扉五石构成。门高1.28米,宽1.33米。门扉高1.26米,宽0.64米和0.69米,厚0.13米。各有门枢,安装在门楣和地面石板的臼窝内。门后有一与门同高、宽的甬道,深0.38米。甬道两侧各立一石,均为高1.05米,宽0.36米,东石厚0.22米,西石厚0.14米。由于门楣断裂,影响门扉启闭,二次葬时依附原大门重新构建了门框,门楣及门檐,门扉前移,并在大门外斜支一长1.06米,宽0.76米,厚0.14米的石板封堵门扉。
  回廊:四周相通,高1.73米。东廊宽1米,西廊宽1.10米,长约为7.5米,南廊宽1.01米,北廊宽0.80米,长均为6.64米。回廊外壁用24块高1.73米、厚0.17米、宽0.34-1.40米的石板排列组成。回廊内壁即前室和东西两主室的墓墙,均以大小不等的石块砌垒或石板排列组成。回廊顶部平铺27块厚0.24米、宽窄不等的大石板。
  前室门:位于前室南面正中,与墓大门相对。由门楣和两门扉三石构成。门高1.44米,宽1.41米。门扉上下有枢,安装在门楣和地面石板的臼内。门扉高1.43米,厚0.08米,东扉宽0.76米,西扉宽0.80米,西扉正面浮雕一铺首。门内卧两块梯形条石。
  前室: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3.38米,南北宽2.20米。顶为人字坡形,每面各用4块石板组成。东西山墙檐部各有一台面。山尖各由3块石板拼成。室内自地面至屋脊高2.55米,正中立支一高2.57米的方形石柱。
  主室:回廊以内,前室以北的墓室部分,中有一道南北隔墙将其分成东西两室,即两主室。两主室南上方各置一横额,用以承托前室北坡屋面,并兼作主室门楣。门高1.18米,东门宽1.41米,西门宽1.44米,均无门扉。两室均南北长2.94米、高1.68米,宽与门同。隔墙厚0.53米,正面刻有画像。隔墙前半部上有过窗,下有过洞。两室各置一石棺床,西棺床刻有画像。室顶各平铺3块巨型石板。
  墓内地面均以不规则石板铺成。
  二号墓
  西距一号墓约2米,为二次造长方形两室土圹石椁墓。其土圹、石椁成东西并列,东椁室依西椁室而建。西椁室以4块石板扣结而成。东西侧椁板长2.6米,高0.82米,厚0.12米,两端均凿内燕尾槽;南北档板宽0.88米,高厚与东西两侧椁板同,两端均凿斜角榫。底以不规则石板平铺。盖板为4块,宽1.09米,厚0.17米,长不等的石板。盖板以上向西挖一壁龛,放置随葬器物。西椁室四壁皆有画像。石椁内有木棺已朽烂。男性尸骨头北面东,侧身直肢。头顶及面前散存五铢钱39枚。胸前至两股间置一铁剑,腰部有一铜带钩,脚部有一具狗骨架。东椁室形制与西椁室类同,其西壁借用西椁室东壁而建,石椁板规格与西椁室大致相同,无画像。盖板上向南挖一壁龛,内置随葬物品。此椁室清理时已被村民破坏,椁内存物不清。
  二、画像石内容
  一号墓共出土画像石三块:铺首刻石,人面像画石和棺床画像石。
  铺首刻石:即前室西门扉,铺首仅具轮廓,形象简单,为凸起的浅浮雕。
  人面像画像石:在主室隔墙的正面。石长1.18米,宽0.47米,厚0.39米。人面额上为阴线刻的弯曲条带,似为发髻;眉、眼、鼻为凸起2厘米的浮雕;嘴及胡须均为阴线刻。额、脸框及眉须有墨勾涂的痕迹。除面部为平面外,发髻以上和嘴以下均为阴线刻斜竖纹地,线条粗壮。
  棺床画像石:石长2.15米,宽0.80米,厚0.15米。石面有一周凸起的边框,内分为两个凸起的长方形,前方块阴线刻穿璧线纹,后方块阴刻一条龙。穿璧线和龙为凹面刻,地为竖纹。在两长方形与边框之间,为阴线刻横竖纹组成的菱形格剔地。
  二号墓出土画像石四块,即西椁室的四块椁板,均为阴线刻竖纹衬地。
  北壁石,为楼阁画像。画面为重檐楼阁,在重檐间的墙壁上刻两条对角线,以交点为圆心刻一圆。檐下有双柱,柱头刻斗拱。东壁画像石,刻有穿璧纹、厅堂、车骑等。石左侧刻穿璧纹。中刻厅堂,房檐中刻一人跽坐于几案后,手持一棍指向右下方,檐下刻双柱,每根柱头刻两组迭拱。右侧上部刻一马栓于桩上;下部刻一轺车,载一乘者及御者。御者一手挽缰,一手执鞭催马,马作奔驰状;马前立一人,身着长衣,腰佩剑,双手捧物,弓腰恭候于道旁。
  南壁石刻有重檐双阙,阙柱上有斗拱。阙外各立一侍女,头挽双髻,身着宽袖长裙,双手作捧物状。
  西壁画像石刻有车骑、厅堂、龙及穿璧等。左侧刻一轺车,载一乘者及御者。御者一手挽缰一手执鞭催马,马作奔驰状。中为厅堂,上层刻一几案,其后跽坐一人。檐下刻双柱,柱头有斗拱。厅堂内有两侍女,面朝左,头挽高髻,身着长裙,双手捧物而立。厅外左侧有三侍女,面朝右,形态与厅内侍女同。画石右侧为一长方形边框,内刻穿璧纹,上刻一条龙。
  三、随葬器物
  清理的两座墓出土的随葬器物较为丰富,计有陶器、铜器、铁器及铅器等。
  陶器
  一号墓出土39件,二号墓出土5件,共计44件。这些陶器可分为釉陶和泥质灰陶两种。釉陶陶胎皆为泥质红陶,釉色分酱色釉和黄色釉两种。
  这些陶器包括釉陶釜形鼎2件,泥质灰陶圆腹鼎1件,泥质灰陶壶7件,釉陶钟4件,泥质灰陶盆3件,泥质灰陶罐3件,泥质灰陶熏炉2件,釉陶熏炉1件,泥质灰陶瓮2件,灰陶盘3件,釉陶灶1件,灰陶甑2件,灰陶井1件,灰陶钵1件,灰陶仓4件,灰陶奁2件,釉陶奁形器1件,釉陶灸炉1件,釉陶钫1件,灰陶器盖2件。
  铜器
  两墓共出土铜器7件,五铢钱237枚。铜器包括〓1件,盉1件,带钩2件,鎏金铺首2件,襟钩1件。
  铁器
  两墓共出土铁器5件,其中剑2件,削1件,棺钉2枚。
  铅器共3件,均出自二号墓中。包括车軎1件,当卢1件,器盖1件。因氧化严重,已变白酥朽。
  综合两座墓清理发掘所获得的各类资料分析,虽两座墓规模形制各不相同,但建造时期,同属西汉晚期,同为夫妻合葬墓,男性葬右室,女性葬左室,男室建造规格高于女室。一号回廊墓,在西汉晚期墓葬中当属大型墓,墓主人的身份应属中上层官员或大豪强地主。二号石椁墓规格稍低,属一般地主阶层。画像石刻所表现的画像题材除早期流行的穿璧、应龙、门阙、楼阁、树、鸟等图案外,反映现实生活的车马出行和宴饮之类的题材也已出现,雕刻技法主要是阴线刻,粗壮简明,另有浮雕出现。一号大型石结构回廊墓和二号石椁墓的形制很具代表性。所出土的随葬物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诸方面的概况。

知识出处

平阴名胜古迹

《平阴名胜古迹》

为了弘扬平阴的悠久历史文化,让历史遗存放射出灿烂的光芒,为改革开放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发展旅游事业服务,为历史研究服务,以适应当前各方面的需要,让读者和海内外的人士更多的了解平阴,关注平阴,政协平阴县委员会特编辑出版了《平阴名胜古迹》一书,这本书含重点名胜、山水风光、古今建筑、石刻造像、古墓遗址、古树名木、革命遗址等七个部分,并有彩照33幅及旅游景点分布图等。该书本着史料性和可读性相统一的原则,以丰富翔实的资料、简洁精炼、通俗易懂的文字,向人们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平阴的历史变迁、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文化遗存,颇具文化内涵和史料价值。

阅读

相关人物

杨书杰
责任者
乔修罡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平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