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石刻造像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阴名胜古迹》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349
颗粒名称: 四、石刻造像篇
分类号: K877.4
页数: 46
页码: 151-196
摘要: 本文记述平阴县文物中大隋皇帝舍利宝塔石函、天池山石佛造像、北朝摩崖石刻等石刻的详细情况。
关键词: 平阴县 文物 石刻

内容

大隋皇帝舍利宝塔石函
  大隋皇帝舍利宝塔石函,于1982年11月出土于洪范池镇洪范池南的高台地中。现运至平阴文庙内保存,属国家二级文物。
  石函以当地所产青石刻制,分内外两重。出土时,外函盖已破碎为三块,内函盖也被撬起,石函内积满淤泥,未见遗物,显然是早年被盗。
  内函通高0.97米,平面呈正方形,边长0.83米。函身用整块青石凿成,棱角齐整,通体磨光,素面无饰。函身上面凿有方形函腔。腔上口边长0.37米,腔底边长0.29米,腔深0.30米,腔壁磨光。函盖呈覆斗体,与函身扣合严紧。盖顶分两行镌刻“大隋皇帝,舍利宝塔”八个正楷大字,字体浑厚雄劲,古朴大方。
  外函通高1.35米,由青石板组成。函底板由
  三块石板拼成边长1.34米的正方形,上凿有安置边板和函体的浅槽。围函体安置四块高1.04米,边长0.89米的边板。边板内壁磨光,表面无饰,与函身有3厘米的间隙。在此间隙和边板底部发现360余枚隋五铢和4枚北周“永通万国”铜钱。外函盖亦呈覆斗体。
  石函出土在直径约20米的夯土层中,夯土层厚达2.5米。据此可见,当时,石函之上应有底部直径18米左右的舍利塔,石函为该塔地宫中的遗物。石函出土的台地上,暴露有大量的隋唐时期的莲花瓦当、筒瓦、板瓦、屋脊兽饰等物。可见此处当是隋唐时的寺院遗址。
  天池山石佛造像
  天池山,位于平阴县城西南30公里的洪范池镇书院村北,属大寨山支脉。因山顶部有一泉池,终年不涸,取名天池山。
  石佛造像在山之向阳的悬崖上,凿崖为龛,龛内依后壁雕佛像,南距书院村百米许。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佛雕像共两龛,右龛高2.20米,深0.60米,宽1米,内雕菩萨像一尊。像高1.52米,肩宽0.37米。左龛高2.20米,深0.85米,宽1.80米,内雕佛像3尊。中像高1.70米,肩宽0.50米;右像高1.60米,肩宽0.42米;左像高1.55米,肩宽0.40米。两龛造像均头饰花冠,披帛着裙,赤足立于圆形莲座之上。面目丰满,鼻高目深,服饰衣纹
  雕刻精细合体,具有龙门石窟造像的雕刻艺术风格。此处为唐代中期所造,是石刻艺术之珍品。
  平阴县境内的北朝摩崖石刻,是继旧县乡二洪顶(原属平阴,现划归东平县)北朝刻经被发现后,在其相邻的洪范池镇境内相继发现的。计有北朝石刻三处。
  云翠山摩崖石刻,位于云翠山天柱峰。天柱峰是云翠山的主峰,明代著名文学家、礼部尚书邑人于慎行楷书的“天柱峰”三个大字镌刻在主峰西北侧。沿此处右转,在西侧绝壁上,刻有“大空王佛”四字。“佛”字最后一笔特长,与东平县旧县乡二洪顶“大空王佛”面目极为相似,只是字径小些。字宽0.50米,总长2米多。旁有小字一行:“比丘尼…”。
  天池山北朝刻石,在书院村东流泉之东的山崖上,也为“大空王佛”四字,总长度2.40米,最宽处0.70米。字体风格与云翠山石刻相似。
  另一处刻石在张海村西小山包近顶处,在一块几近水平的石崖上,刻有“大空王佛”四字。石刻总宽度约2.30米,总长度6.50米。在“佛”字两侧分别题刻“比丘僧太”、“□道”、“僧安一”、“程伯仁”等。
  三处刻石虽字大小规格不等,但字体风格,雕刻技法均与旧县乡二洪顶北朝摩崖石刻相埒,系高僧安道一所书。
  乔修罡
  荐诚禅院罗汉浮图记碑(铁杨村金代碑刻)
  荐诚禅院罗汉浮图记碑,现存东阿镇铁杨村中。据其碑文得知,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郓州僧人应言“创精舍于郓之东阿北新桥镇”,“曰荐诚”。《东阿县志》也有“铁塔寺,在新桥镇”的记载。新桥镇及铁塔寺早已被黄河淹没。荐诚禅院罗汉浮图记碑是铁塔寺的遗物。此碑于解放初期在铁杨村北的黄河滩中出土,此处即是铁塔寺的遗址。
  荐诚禅院罗汉浮图记碑,为圆首方趺,通高1.58米,宽0.72米,厚0.15米。碑座长0.90米,宽0.52米,厚0.18米。碑及座同取材于本地青石。碑额篆书“荐诚禅院罗汉浮图记”九字。碑文有苏轼撰写的“罗汉浮图记”和住持僧人德进撰写的“附记”两部分,均为楷书。首行书“郓州东阿县荐诚禅院五百罗汉浮图记”,次行书“兰台苏轼子瞻”。碑记文中有僧人应言曰:“像已成,请为我记之”的论述。附记中有“昔祖师言公尝建罗汉像于正殿,乞苏公学士为之记”之语。由此可见,“罗汉浮图记”确为苏轼所撰无疑。碑记正文12行,满行27字,约320余字。文中记述僧人应言于“熙宁十年”、因“河决澶渊,入巨野,首灌东平”,“建策凿清冷口,导积水”,“东
  平以安”的治洪功绩;记述应言“创精舍于郓之东阿北新桥镇,且造铁浮图十有三级,高百二十尺”,“造五百罗汉像”、“用钱五百万”之盛举。并标榜僧人应言“真有过人”之德行,“使天下士皆如言,论必作,作必成”。
  碑附记7行,满行38字,约250余字。字稍小于苏轼碑记。述于金正隆二年(1157年)刊立此碑的有关事宜。附记中载,铁塔寺之荐诚禅院“经兵火圮毁无存”,住持僧人德进“乃掇拾瓦木毁弃之余,嗣而构之,殿堂寮舍,俨然复新”。并记述此碑由“乡贡进士王师祖丹书,河南陆铎篆额”,还记有,为“重念言公创作之难,又仰苏公文章之妙”,“惧将湮灭”,时于“正隆二年丁丑岁八月初三日”、“乃丹刻诸石”,故此碑为金代碑刻。
  重修东岳庙神像碑
  重修东岳庙神像碑,现藏于县文庙内。此碑圭首方趺。碑料系采自当地青石琢磨而成。碑高1.46米,阔0.74米,厚0.23米,碑额阴刻篆书“重修东岳庙神像碑记”九个大字。正文计15行,共542字。落款为“嘉靖壬戌(1562年)三月十□□七十二洞天使者受金符节雪蓑道人题石”。此即当今一些“文人居士、社会贤达”津津乐道的“平阴雪蓑碑”。
  此碑碑额为篆书,正文则用正楷写就,偶杂以行草笔意。它记载的是明嘉靖年间,平阴城东东岳庙因岁久倾圮,重修神像的经过、发起人等。笔墨清奇瘦劲,秀中透出雄气。此碑虽是雪蓑晚年所作,笔力仍扎实稳健,且通篇给人以凝重感。
  雪蓑其人,正史无载。据查,《艺苑厄言》、《书学史》、《室名别考索引》中,有雪蓑条目,但语焉不详。嘉靖名士李开先有《雪蓑道人传》与《赠雪蓑》诗,但对于研究雪蓑其人,也只能算管中窥豹。
  距今人所考,雪蓑,姓苏名洲。明嘉靖时期,原河南祀县人,后徙居唐县。他少时而孤,浪迹江湖。且“犹喜冒雪披蓑而行”,故名雪蓑。
  据说,他性情怪诞,玩世不恭。但工琴棋书画,又能歌善舞,卓异超人。但他所作多生硬奇怪,或杂里中常谈,或出方外异语。嗜酒常醉,醉后高歌起舞,风韵非凡。他喜施舍,善挥翰,知音律,还能踢足球。他已年过花甲,曾游青州,和许多名流聚会。醉眼朦胧中,或诗或书或歌或舞。今青州云门山就留有七处他的墨迹。他的字兼真草隶篆四书,大字尤佳。风格力追晋唐。有狂素颠旭遗韵,颇能表现它狂妄简傲的性格情怀。
  雪蓑是一代书法怪杰,晚年云游至平阴,适逢大留村民(大留,今属肥城县辖)张守口妻、时庠生张綖之母张氏,因夜梦女道流数人,云冠羽衣,执幡幢迎氏入琼楼玉宇中,与之语曰:“锡汝玉田三万亩为他日归养之计。”及寤,遂以修葺岳庙。“为心,限于力之弗迨也,乃约族人及亲识者共蓄以赀以为修葺之费”。“于是揆功庀役,凡瓴甓损缺、榱桷腐败者撤而更之”。神像暨户牖栏槛,“咸一新之”。雪蓑遂为撰文题石以垂后,使知张氏之所以重修之。
  此碑原在平阴城东东岳庙。据传,民国年间曾有一县长欲将此碑运走,因受县学师生所阻,未成。旧东岳庙明代就“岁久倾圮”,虽经修葺,“咸一新之”,但距今又四百余载,历经变迁,庙已荡然无存。幸喜此碑移至文庙,在“文化大革命”中又“大难未死”,保留至今。
  此碑是研究雪蓑书法艺术的一件难得的宝贵实物资料。碑文记载了东岳庙修葺事宜,又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因此,县博物馆已把它列入重点文物进行保护。
  玫城公园石经幢
  石经幢位于玫城公园东侧,拱桥之南,于花木丛中傲然矗立。
  幢有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幢座。覆莲状,高0.60米,其下应为须弥座,已失。第二部分为幢身。呈八面体柱状,高2.40米。柱身周长2.40米,每面宽0.30米。通残高为4.00米。幢身顶部每面都有尖形拱龛,共八铺。各雕有佛像,或西方三圣,或一佛二弟子。龛左右皆有题记。幢身刻经文。第三部分为幢顶,已失。以上缺失部分,在原出土地点或许尚存。幢身刻经文,每面9行,满行55字。八面,共约3600字。隶书,尖地阴刻。字径一厘米左右1,呈扁方形。经文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凡三千余言,唐、宋石经幢上常见。
  经幢是佛教的纪念性建筑物,是中国古代宗教石刻的一种。北齐尚不见,唐、宋突然兴盛,以后转衰。幢是梵名“驮缚若”的译名。原是一种丝帛制成的伞盖状物,顶装如意宝珠,下有长杆,于佛前建之。
  据《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谓:佛告天地,若将该经书写在幢上,则幢影映在人身上可不为罪垢染污。因此,佛教信徒多建经幢以作功德。初唐时期,开始用石刻模
  拟丝帛的幢。
  经幢一般可分为幢座、幢身、幢顶三部分,如前述。有的幢身又分为若干段,上面的柱径小于下面的柱径,中间用大于柱径的宝盖相隔。幢顶一般刻成仿木构建筑的攒尖顶,顶端托有宝珠。幢体上所刻佛经,主要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也有少数的刻《心经》、《楞严经》等。此经幢即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另,极少数刻《道德经》的是道教经幢。
  佛教经幢离不开佛家寺院。该经幢出土地点在今玫城公园东部蓄水域。老百姓称此地为“大寺坑”,意为此处是一废弃的寺院遗址。
  但寺为何寺?何时兴废?还有待研究。
  据于慎行编纂的《兖州府志·寺观志》记载:“(平阴)福胜寺,在东门里。”老城东门里正是这里。可知“大寺坑”(即该经幢出土地点),为福胜寺遗址所在地。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孙光祀撰文的《重修福胜寺碑记》记载:“平阴福胜寺,其来久矣……”,惟不见记述建寺年代起始。
  《兖州府志·寺观志》又载:“(平阴)福胜寺……始建于景佑元年。”景佑为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元年为公元1034年。至此,我们可以认为,北宋景佑元年,这里建了福胜寺,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遂有了石经幢。所以,这座石经幢的年代应为宋代景佑元年之后。
  又,该经幢造型比较复杂,雕刻艺术精美。在地上仰置的一圆形构件,极似分段式幢身中间的宝盖(这类经幢出现较晚)。分段式经幢,第一段(从下往上数),常为
  覆莲式幢座,下设须弥座,而第二段在宝盖之上,常以仰莲承托上段的幢身。现该经幢除覆莲座外,还有仰莲座(公园内今之经幢,其排列组合不是原样),这又接近了宋代石经幢的特点。且,河北赵县北宋宝元元年(1038)所造经幢,即为分段式。它采用多层形式,比例匀称,形象华丽,雕刻精美,被认为是经幢雕刻高峰时期的代表作品。而景佑和宝元只隔三年,几乎是同时。在经幢雕刻高峰期,福胜寺内建一经幢,是可信的。
  至此,可以认为,玫城公园的石经幢应是宋代所建,但在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前,尚不能断言。
  再,这座经幢,书体为隶书,是唐代常见的书体。宋经幢多为楷书。在宋景佑建造福胜寺前,也不是绝对不会出现佛教鼎盛期的唐经幢。
  中国优秀的包括佛教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其保存与传播,除典籍外,很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碑石刻。从古到今,各类碑石刻记载了大量丰富的史料。这些史料,且不说既可补史之阙,又可佐史之误,单讲对于研究古代的雕刻艺术、书法艺术,便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玫城公园石经幢,幢身经文大部完整,隶书书体洒脱、俊逸、工整。其缺失部分,不影响它的价值和对它的研究,且有可能找全补齐。因此,仍然是平阴碑石刻文物中的珍品。
  东平郡桓肃公祠堂碑
  东平郡桓肃公祠堂碑,在东阿镇小河口村北50米,为螭首,龟趺。碑首与碑身为一石雕成。碑首高1.4米,宽1.5米,厚0.4米。因碑早年淤埋地下,故不知详细高度,据传,通高可达8米。碑首透雕四条螭龙戏珠图案,栩栩如生。额题:“东平郡桓肃公祠堂碑铭”,篆书。1997年,小河口村村民为抬高房基在此取土时发现。
  据1981年全县文物调查得知,这里原是扎剌王的祠堂,后因黄河常年泛滥,碑被淤埋地下。碑的正文是为扎剌王歌功颂德的叙文,时在元至正二年(1342年)。
  “东平郡桓肃公扎剌王”何许人也?《兖州府志〈陵墓志〉》载:“东平桓肃公墓,在城北十五里香山下,所谓扎剌王也。”据《东阿县方志辑要》载:在东阿县(即原东阿县铜城镇)黄屯乡郭庄村东南百米处,有一石碑,曰:“东平郡桓肃公碑”,碑额正中篆书24字:“有元赠奉国上将军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桓肃公碑”。碑文正书,约1200余字。“东平郡桓肃公碑”与前述“东平郡桓肃公祠堂碑”所记主人乃一。
  据《兖州府志〈人物志〉》“忽里忽都”条:“忽里忽都,太师木华黎之侄孙也。姓礼(扎)剌尔氏。元并天下,以木华黎(为)国王。母弟带孙为东阿郡王,遂世居东阿。带孙卒,子秃满嗣。忽都即秃满之次子也。”“少负大志,以功臣子孙事世祖(忽必烈),武勇冠军。兄撒拉忽渡江战役,以忽都袭其职,遣攻江南。未下诸城,授扬州路总管府”。“大德二年(1298年)改广西西江道宣慰使。峒徭叛服不常,忽都治之以静。蛮酋率所部来降者三万户。七年(1303年),加辅国上将军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至(浙)宣布上恩。专务德华,赋役均平,士民悦服。八年(1304年)丁母忧居东阿,遂终于家。赠奉国上将军浙江等处行中书参知政事护军,追封东平郡公,谥桓肃。”
  以上可知,东平郡桓肃公,姓扎剌尔氏,名叫忽里忽都(或:“忽鲁忽都”),以功臣子孙世袭东阿郡王。官至“辅国上将军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死后,赠“奉国上将军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东平郡公”,谥“桓肃”。
  东平郡桓肃公祠堂碑铭,碑虽不知撰书者姓名,但据传,早年捶拓者甚多。碑首露出部分,其雕刻、书法艺术价值均甚高。也是研究元代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1980年6月,平阴县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虎豹川修路碑记碑
  虎豹川修路碑记碑,在栾湾乡兴隆镇村中,当地俗称“八棱碑”。建造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隆镇在肥城、平阴、长清三县交界处,这里峰峦叠嶂,沟壑纵横。虎豹川是条崎岖狭长的大山沟,昔时,为鲁中一带南北交通要道。但沟深路险,通行艰难,四方义士行客,踊跃捐资修路。时经五年之余,“用钱九万八千缗”,“崎岖危径,飚成坦途”,遂建修路碑,留传后世。
  修路碑记碑及其碑亭,取材于当地的青石,由当地石作艺人张传芹、刘振文、张绪珠等人主持建制。碑由八块高2.3米,宽0.6米的巨石扣结成八面体碑柱。修路记事碑文及募捐者姓名,就刻在这八面体碑柱上。碑文由肥城人,曾任临清、聊城等县知县的李传煦撰写,由平阴人,清末翰林院翰林朱名炤书丹。记事碑文,述其险要:“山径也,而以虎豹名意险极矣”,“虎豹川虽不在经传,然昔为齐鲁要塞,今为平肥通衢,群山拱抱,泉壑萦回”,“蜿蜒约四十里强,连峰叠嶂,崇罔漫阜”,“或崟耸峙,高不可攀,或断涧悬绝,深不可测”。记修路之艰难:“好义诸君,抱移山填海之志,历尽艰辛,百折不挠”,“募
  集巨金,自备赀斧,度越巉岩,不辞劳瘁”,“培洼缺,补崖隤,伐乱石,崎岖危径,飚成坦途”。赞修路之盛举:“自齐晋平阴之战迄今,……,沧桑屡变,世代迭更,历二千余年,而此川之险恶如故,未闻有恤行旅乏困,兴役平治者。直至今日,始化险为夷,易陂为平”,“旅客征宦,飞刍挽粟,牵车服贾,千暮百朝,负扶挈携,万趾鱼贯”。
  八面体碑柱上复三层与碑柱相应的八面体石沿。一层沿每面宽0.65米,高0.30米,外出0.08米。每面都刻有不同种类的花木浮雕图案。二层沿每面宽0.69米,厚0.18米,外出0.05米,三层沿每面宽0.85米,厚0.22米,外出0.30米。二、三层沿素面无饰。碑柱下为八面体碑座。座每面宽0.85米,高0.55米,外出碑体0.30米。碑座每面都有造形生动、雕琢精细的浮雕图案,浮雕内容各不相同。有“王祥冰鱼”、“郭巨埋儿”等二十四孝中的四孝图,有“三羊开泰”、“鱼跃龙门”等吉祥图案和民间传说图案。
  修路碑记碑外复罩八角挑檐攒顶式碑亭,通高约5.50米,内径3.20米。碑亭由八根面宽0.33米,高2.85米的方形石柱支撑,每根柱外侧阴刻楹联一条,楹联颂扬虎豹川地势险要和修路之壮举(见附联)。联由当地名人高道远书写。石柱下有高0.55米,周长1.63米的鼓形柱础。部分柱础浮雕精美的龙虎、果蔬、花卉、草木的图案。
  虎豹川修路碑记碑及碑亭,除具较高的历史价值外,也有很大的书法艺术价值和石刻艺术价值。
  附:碑亭楹联:
  齐晋此兵争古道崎岖留战绩,
  陵谷今夷易征轮杂遝度康庄。
  折阪擎人畏道王阳嗟返辔,
  周行示我失途管仲识随骖。
  牧马到襄城途迷七圣,
  石牛纳蜀道力借五丁。
  山径辟蚕丛几见畏途来李白,
  邮亭逢驿使谁犹岐路问杨朱。
  张公生祠记碑
  张公生祠记碑,俗称四进士碑,明万历三十五年(1560年)立于东阿县(现平阴县东阿镇)张公生祠前,1984年运至平阴县博物馆院内。
  碑高2.62米,宽0.82米,厚0.21米,圭首方趺。额题3行8字“东阿县张公生祠记”,篆书,平地阴刻。碑正文计18行,满行64字,共约730字。为柳体楷书,尖地阴刻。
  正文首行为“赐进士出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邑人于慎行撰文”。二行为“赐进士第南京通政使司掌事通政邑人孟一脉篆额”。三行为“赐进士第山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邑人乔学诗书丹”。其后记述了为张公建生祠的过程及其政绩。
  据《东阿县志》载张公为“张风彩,别号南禺,河南仪封人,进士,明万历年间知东阿县事。性仁厚,轻刑罚,简狱讼,衰息召。拜礼科给事中,祀名宦。”
  碑文载:“皇帝临驭三十有五年,邑侯张公徵入为司谏”。“邑氓踯躅傍徨,若婴儿之失慈母而弗可攀留也,乃卜城〓隙地鼎建生祠”。接下来记述了建生祠的过程,张公的政绩。
  张公在东阿县推行一条鞭法,“躬自审定,猾胥股栗,无敢飞诡”。“敕修仓宇、学舍、门〓,费省工速”。“循行阡陌,不知其长吏也”。“时邑境内瘟疫漫延,危及百姓生命,辄令医工和药,按症而全活之”。张公在任五年,居民安居乐业,富者“鲜车怒马,偷衣甘食,以娱岁月”。贫穷者也“诛茅乘屋,自营生计”。“盖侯之政成而县富足”。最后,于慎行把张风彩比作西汉的张良、东汉的张迁,“为彀城令,有遗爱于民,去而为之立石,颂其功德”。整个碑文洒脱、俊秀、刚逸,结构严谨,气度非凡,有极高的书法和欣赏价值。
  路永敏
  东流泉诗刻碑
  东流泉诗刻碑,在洪范池镇书院村中。1973年文物普查中发现,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流泉诗刻碑,在书院中东流泉之北。碑并列两块,坐北面南,均为齐首方趺,规格相同,均高2.40米,宽0.88米。右侧碑刻明万历进士光禄丞朱维京(字可大)撰书的五言诗。其诗文是:
  院傍三家市,屏开十里岑。
  石床云作幔,丹壑水成音。
  转树林飞玉,衡波月散金。
  不知行役苦,但觉空人心。
  左侧碑刻是朱应毂和朱维京诗的五言诗。其诗文是:
  清流环曲径,翠色映遥岑。
  山静少人迹,林深多鸟音。
  雨余云破练,月上洒浮金。
  千里来知己,同游惬素心。
  两碑同立于明万历年间,有较高的文学和书法艺术价值。
  杨书杰
  王公墓表碑
  王公墓表碑位于平阴镇前阮二村东南芦丛间。碑为圭首方趺,高1.70米,宽0.70米,厚0.20米。额题篆书“王公墓表”,2行4字。小篆,平地阴刻。碑文共20行,满行55字,约1000余字。
  碑文首行为:明故太学生净宇先生王君墓表;
  第二行为:赐进士出身、资政大夫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于慎行撰文;
  其后三行,一般应为篆额者、书丹者等,其身份姓名不详。
  碑正文首起:“净宇先生者,平阴高士也。”净宇先生姓王,名诗,字兴甫,“曾扁其庐曰:净宇”,人们便以此为号称之。
  兴甫为平阴士族。其曾祖父王述,曾为抚宁县令(抚宁县,属直隶永平府,今天津境),自去其官。祖父王来仪为蜀幕(四川某地官署之幕僚),因父老乞归不遂,“请于上官,移奉给养”,被家乡人称为孝子。父辈兄弟三人,反而隐德不仕。兴甫少而颖悟,风神秀朗,莹然不凡。从仲父学习四书五经。读一遍,过后就能背诵。年12岁时,随诸生应乡试,提学官孝丰人吴公,见其文章
  奇异、出众,遂录入学宫。王兴甫与于慎行、朱维京、亍达真皆同研席。那时于慎行13岁,兴甫12岁,亍达真11岁,朱维京10岁。都把于慎行尊为兄长事之。其后,虽然每个人的升降、盛衰、荣辱、得失不同,而友情之深厚,却几十年如一日。
  兴甫的特点是善于记忆、背诵。为文词奔放而“少深湛之思”。所以,曾经“九试,御史皆罢不录”。40多岁的年纪了,才以“明经”一科之优保送到太学(即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为教育五品以上的官僚子弟设的贵族学校,或称太学),“非其志也”。
  兴甫入宫对奏时,于慎行和朱维京皆在朝。而亍达真则备兵渔阳(今天津蓟县),道出都门,会城西道观,“剑合星聚,相互称雄”。第二年,于慎行引疾归里(万历二十年),亍达真和王兴甫一同来访于慎行,同游玉符山,在山中连续两天两夜,大饮而别。这年秋天,亍达真西入关中,死在途中。于慎行携兴甫“往哭”。又二年(万历二十二年),朱维京因为“言事”而罢官,从江右(长江之西。今称江西、湖北南部为江右)来访。而兴甫也在这年秋天去世。于慎行打算“携可大(朱维京字可大)往哭,而可大已病,不能往。扶服(弯背缩肩。痛苦的样子)南行,卒于江上”。于慎行感叹道:“嗟嗟!人世几何?于三年之中哭吾三友。梦幻泡影,唯一身在耳(好友四人,已死三人),可不悲哉?”
  兴甫为人美风姿,自喜与人有情,胸中廓落,不设城府。但是,他“赋性孤介,不能谐俗”,“修身洁行,取予甚严”。文中不曾提到他有妻子儿女,所以他经常“空室
  蓬户,日晏不炊”,却始终不曾向亲朋好友提起。使人想起“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话。于慎行评论道:“真可谓苦节独行君子矣”。
  王兴甫生于嘉靖二十六年(1546年)七月二十九日,卒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七月二十八日,享年四十有九。兴甫去逝后,是于慎行和王兴甫之友刘元阳“经纪而葬之”。刘元阳曾“志其生平”,并亲自放置墓圹中。最后,于慎行特别强调,我单单惋惜兴甫之“安贫守志,有原思(孔子弟子)季次(春秋齐公哲哀之子)之风,而无闻于世也。故为表其大节,揭(披露、公开)于陇蜀(田间。指乡里),使其人有考焉”。时“皇明万历二十四年次丙申岁夏四月上之吉”。
  洋洋洒洒千余言,言诚词恳,情深意笃。于慎行以第一人称的口气,以一长者的身份,娓娓动听地向后人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那就是王兴甫的生平和他周围的人。
  该碑文史料丰富,涉及许多名人和历史事件。对于研究明代嘉靖、隆庆、万历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别是研究于慎行,是一件难得的珍贵资料。
  重修福胜寺碑
  重修福胜寺碑,位于玫城公园东部水池旁边,1994年在大寺坑出土。碑首为高浮雕螭龙缠绕状,失趺。碑身高2.6米,宽0.95米,厚0.35米。正面碑文计19行,满行52字,共900余字。楷书,尖地阴刻,字径0.35厘米见方。
  此碑由赐进士出身,兵部右侍郎,邑人孙光祀撰文;邑学庠生张之钵书丹;邑学庠生张之铨篆额。
  平阴福胜寺建自何时?碑文未作记述,只是说到“平阴之福胜寺,其来久矣”。
  据《兖州府志》载:“福胜寺,在东门里”,“始建于景佑元年(1034年)”。由此可知,平阴福胜寺始建于宋代仁宗时期。
  碑文记述了明末崇祯九年(1636年),曾重修过福胜寺,然“迄于今,业五十余年矣”。且“比岁以来,王政之所轸恤,良吏之所休养,群黎安堵,汔可小康”。可见清初顺治、康熙年间,乃一政通人和,物阜民康的社会。于是,有了“寺僧苦行募修,力成善果”的社会现象。邑人孙光祀记而述之,而不妄生于“东邦之福地也”,云云。
  时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有“文林郎知平阴县
  事陈琅玉、典史乐宗周、儒学教谕李生梓、训导高云程、东昌营右司郑国瑞、中军厅任得胜、僧会司僧官性存”共操持。镌字匠刘英才镌刻。
  从此碑,我们可以看出平阴福胜寺之变迁,昔日规模之大,殿宇之辉煌。
  重修真武庙记碑
  重修真武庙记碑,位于栾湾乡北栾村西。碑北15米为真武庙,已坍塌毁坏,从其断墙残垣仍可见当时的规模。现存重修真武庙记碑一通,坐北向南,立一长方形石坐上。碑通高2.7米,宽2.8米,厚0.2米,底坐高0.5米,宽3.7米,厚0.6米。东西两端各有0.5米见方的青石墩拱卫。
  碑北面为一浮雕麒麟送子图,一只占满碑面的麒麟昂首扬尾,足踏云朵,虎虎生风,很有气势。南面上部阴刻横排“万福攸同”四个楷书大字,正文为重修真武庙记。其中有:“有真武庙一所,坐镇村西。斯地也,东连天堂,西临济水,北枕中平,南引凤凰。岗峦丛翠,水曲涟而且奇草仙葩,令人应接不暇,诚可谓钟灵毓秀之区矣。昔张□相其土,宜建庙于兹,固已极一时之壮观焉。”
  后边的碑文大意是:由于年代久远,庙墙倾圮,楝梁折断,有崩溃之貌。仁人君子经过此地,不胜零落萧条之感,但孤掌难鸣,独木难支。素有山僧惟孝者,慨然已为己任,尽心竭力。叩化四方,破悭去吝,鼎力相助,重见真武庙。
  再下为捐资善施者姓名。落款为清雍正叁年叁月初三日立,主持僧人惟孝,匠艺人冯世显、郑明德。
  碑文语言精炼,词句优美,字体端庄秀丽。可惜不见撰书者姓名。
  重修丁泉池碑记碑
  重修丁泉池碑记碑,在洪范池镇丁泉村丁泉池北壁上。碑为扁方形,高0.88米,阔1.25米。碑额题“重修丁泉池碑记”。楷书,正文7行,满行20字,共126字。“此池不知□自何代,大元至正年间已经重修。碑文俱在,不必再赘。但前此皆荒石所砌,非惟规模狭隘,难容涌发湍急之势。且历年久远,多有破坏渗漏之处,览者每不惬意焉。以今视者,不诚焕然维新,有改观之致乎,要亦犹是。因其旧迹,而重加修治也云尔,是为记。”
  后注“池北公买地二亩”,再后,为首事、监工、捐资者姓名。落款为“皇清乾隆七年岁次壬戌三月吉日立。
  据调查,此碑中提及的“大元年间重修碑”今已不见。其碑为1988年普查时发现,1997年,县政府已登记保护。
  乔鸣
  刁鹅岭建修石坝碑
  刁鹅岭建修石坝碑,在距平阴县城30公里的孝直镇刁鹅岭村西大沟东侧。碑为屋脊帽,齐首方趺。通高2.50米,厚0.25米,题目是:建修石坝碑记。
  正文共七行,满行50字,共350字。正楷,光地阴刻。落款为“光绪十三年丁亥十一月上浣吉日”,即公元1887年。
  时正值晚清政府最黑暗的统治时期。政府官员多腐败无能,割地赔款尚夜郎自大,导致江山社稷难保,黎民百姓贫弱,从该碑文中可略见一斑。
  从碑文可以得知,刁鹅岭村西一巨壑往来不便。村中又有大半土地在沟西,一上一下之间,“老者、弱者,几气尽而力绝”。即使“壮者、盛者亦体惫而魂消”。就是这样一个障碍,“以前父老辈”竟“踌躇多年,经营有日,其所有等者不过仅有基,无济于事,颓然终止”。那时,“乡穷,钱财无几”,建修石坝,工程量大,费用浩繁,“尤有难焉”。正值乡民愀然悃悃,一筹莫展之际,有“景辉王公”等,“诣集乡众”,“按地亩出资,踊跃捐输,不惜其财”;乡众亦“争先恐后,不爱其力”,终于修成大坝“荡然如砥”。原先东西往来过客,无论是“服田力穑之俦”,还是
  “驰驱负贩之侣”皆“啖喘哼吁”,“经营伊始,咸虑其成亡也难”,“及其兴作之后,转觉其成之者易”。为什么呢?碑文记述到:“所以然者,实由人心感伤也深,故其用力也神,竭蹶以赴,争先恐后”。仅月余,而功成大备。正是,历来“修造桥梁,出于公举;兴工庙宇赖乎众助”。可见“兴作之不易也”。于是,撰文者最后强调“特为志文”,“以见诸君之好善”,“一乡之心齐”云云。若过刁峨岭村,游黄河洞,此为必经之地也。若细读碑文,则可知刁鹅岭村先辈父老人穷志高心齐矣。
  于慎行墓志铭
  1966年在于慎行墓址出土墓志铭两合。一为于慎行墓志铭,一为于慎行夫人秦淑人墓志铭,共计四石。墓志铭为长宽各近一米的正方形,厚约0.25米,为上等汉白玉石料,精雕细刻而成。1992年移于洪范池院内。
  志盖铭文为:“大明资政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谥文定谷山于公墓志铭。”字为小篆,圆地阴刻,共7行,每行5字,计35字。
  墓志铭文共54行,满行67字,共约3000余字。每字一厘米见方,正楷,尖地阴刻。通篇施界格,每格宽1.7厘米,高1.3厘米。
  于慎行墓志铭全文如下:
  大明资政大夫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谥文定谷山于公墓志铭;
  赐进士出身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知经筵日讲制诰侍生福清叶向高撰文;
  赐同进士出身嘉议大夫刑部左侍郎食从二品俸前都察院协理院事左佥都御史侍教生宁陵吕坤篆盖;
  赐进士第中宪大夫南京通政使司掌司事通政前诏
  环南京陕西道巡按直隶监察御史眷生同邑孟一脉书丹;
  谷山于公,以大宗伯谢病。里居者十七年,乃与余同拜纶扉之命,同趋朝。而公忽病,病遂不起,海内方喜公之柄用冀其有所展设。闻公之讣,无不愀然咨嗟,为世道惜。天子也深加悯悼,恤赙逾等。赠公太子太保,谥名文定。遣列卿护葬事。盖再逾年,而始克葬。门人邢公子愿,次公之生平为年谱,李公道甫状之。而公子纬持以乞志铭于余。余在词林于公为晚进,不敢以交游礼事公。而当公之末年,所投分推毂,惟余方相期以匡济之业。而公已矣,今者之后其安可辞。
  公讳慎行,字无垢,一字可远,别号谷山。其先世出登州,即史所称高门之系。入明,始徙东阿。高大父忠,为邑三老。忠生时,以高年锡爵。时生玭,为平凉府同知,以节廉著,祀名宦乡贤。公贵而高年,公与平凉公皆赠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平凉公娶于刘,累赠淑人,生公。公生十一岁失刘,执丧如礼。尝条淑人言行著于篇,读者悲咽。十四岁试童子科,郡县皆第一。学使者孝丰吴公异之,拔冠兖郡,隶学宫。州判某来摄邑,以侧理逾麋饷公,公不受。平凉公问故,曰:“此分宜客也,宜远之。”藩伯万安朱公,招公与济南亍达真同其子维京讲业,以闽士郑日休为之师。磨砺薰蒸,学日益进。遂以辛酉举省试第,六人诡解首矣。而主者以其文太奇,故稍抑之。髫而赴鹿鸣,诸大夫即席欲为冠,公以未奉父命辞,众皆嗟。重再上,春官不第。属朱公开府济上,公复从之游。戊辰第,选庶吉士,师殷文庄、赵文肃二公。殷言词章,赵言经济,趋掺不同,而皆深器公。庚午授翰林院编修,纂修《肃皇帝实录》。明年,请急归。又明年,召修《穆皇帝实录》,《甲戊同考礼闱》。《穆史》成,以劳赐金币,晋翰林院修撰、编纂。《六曹章奏会典》重修,公为纂修官。遂推择擢充日讲官,时上方勤政力学,日御经纬,早出晏休,孜孜不倦。而公与同事诸公皆一时名流,所开陈裨益甚多。公主讲唐史,每至成败得失之际,未尝不反复论说,上辄为竦听。讲罢,时出御府图画传观,或分命题咏。公不善临池,诗成,则请人书之,具以质对。上又大书“责难陈善”字赐公,中外相传,诩为盛事。丙子,晋翰林院侍讲。明年,《世史》成,加俸一级。江陵相欲夺情,公与同官兰谿赵公、新建张公辈七人共为疏,力言其不可。而疏草,则公与张公所创具。时昆陵吴公、姑苏赵公,以言夺情。事比阙下,公疏入,而桂林吕公从中止勿奏。江陵以讲臣故,未敢显斥,乃佯以他事致公。丧次,字谓公:“子,吾所厚,而公亦从人为此耶?”公正色曰:“以公厚我,故为此相报耳。”江陵艴然。再逾年,己卯,公遂引疾归。里居且四年,召入日讲如故。同讲六人,多公同年。官高者至二卿,下亦银绯,而公犹守旧秩。久之,晋左谕德。时江陵已谢世,言者振暴其罪。上震怒,命司寇丘公同内珰,往籍其家。当江陵柄国日,既大失士大夫心。及其败也,咸推波助澜,欲甚之以为快。公独迨书丘公,言江陵尝有劳于国家,是非功过,当为别白。间有所受取,亦可指数家之所藏。远较分宜,近视冯珰,皆万分不及。而必欲捕空捉虚,广为搜括,以称上命。窃恐株连蔓引金楚,公私皆受其累,是江右已事也。又,江陵老母在堂,诸孤少不吏事,覆巢之下,颠沛可伤。宜谋于有司,请于明主,乞以聚庐之居,立锥之地,以合于古人帷盖之义。〓〓千余言,极其切至。乙酉,典试南畿,晋翰林院侍讲学士。丙戌,读廷试卷,晋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
  先是壬午,南畿所举士有挂议者,上命覆试。大宗伯沈公以嫌避,诸公莫敢决。公为衷之,轩五人,轾一人,众咸贴服。一日方坐曹,諠传午朝鸣钟鼓矣。百官仓皇趋入,公独迟迟。侦之,则讹言也。上闻,责礼官鸿胪对状,夺两月俸,公与焉。已,以执奏秦藩封事忤旨,用他事夺俸者,再随转左。戊子,畿试议郎高桂摘举者八人,上命覆试。试之日,廷议閧然。公调停乃解。己丑会试,为知举官,满考,改吏部掌詹事府。甫莅任,即擢礼部尚书兼学士。疏请册立,请郊祀、请祷雨及宗藩条议诸大典。而册立最恳,章无虑,十馀上。时,上意已默定,而不欲人言。屡旨责公,公持之愈坚。至自劾乞罢。坐是,又夺俸三月。令甲□王故□以□军入□者□子不得□□□。沈王违例,请公力格之京考。行诸台臣不便也。御史某以为言公议,仍用京考,拂其意。迨山东疏上,遂构公预泄典试主名。上谕阁臣诘公,阁臣为解乃己,犹夺俸三月。公自为宗伯,屡以职事廷争,屡引疾。上时而慰留,时而诮让,严旨与温纶错下。公虽感激主恩,而于义度不能留,业坚去志。至是,遂杜门力请。凡九疏,乃报允。赐金币给驿以归。时新安许公、山阴王公,亦以言建储事先后去。
  公归而扫墓,筑场,出赐金置酒,延新故,道说生平。时往来别业白庄,观刈获自娱。间或出游,近则云翠、天柱、大〓诸山。远则岱宗、灵岩、邹峰、华不注及泗上诸泉,皆有咏述。四方冠盖过阿城无不造庐请谒,公多以病谢,惟二三知己或门生故旧来访,则下榻留连累日,久而后去,台使者每报命辄首荐公,南北宗伯有阙,必以公名上。屡推内阁,再推教习,庶常皆不用。久之,以讲臣阙,上复思公。以旧官召掌詹府,使讲春秋。比公疏辞,又寝不报。至丁未岁,廷推阁臣七人,公为首。乃被命,以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辅政,公再辞不允。而余亦自南来过公。公喜甚,约余:“子从舟,百吾从陆,相次趋朝,可也。”时公以夙疾发,微有所苦。既就道,则趑趄不欲行。徒以与余有成言不可负,而余亦数使人邀公谓:“公不来,吾不敢先入国门。”公乃自力前,抵近郊,尚平善。陛见之辰,以怯寒,拜起舒缓,司仪者欲毋纠,公不可,仍自具疏请罪。上温旨慰公,令亟视事。而公固敕舍人勿解装,为归计。自是病卧。一日,忽草遗疏,惓惓,以“亲近大臣,补言官,起废弃”为请呼。所善门人孝廉唐公靖郭应庞,使润色数语,已伏枕。长叹曰:“吾终不能报国矣”。更数日,遂逝。逝之日,适南都所梓《谷城山馆集》至,公犹反复披阅,指点讹谬。亟驰一帙遗余:“盖此集,乃余请以复梓者。”嗟夫!宁知公遂以此诀耶。
  公生于嘉靖乙巳年九月二十九日,卒于万历丁未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得年六十三。始刘淑人梦〓摩罗果缀实甚巨,遂生公。故公自儿童时已俨然大人器度。弱冠登第入词林,人即公辅期之,高文襄公以相臣握铨柄,与公尊人有通家谊。尝向朱公问公,朱公谓公:“宜一往。”见公卒,不往也。御史刘台上疏被逮,人以江陵
  故率避匿,公独往视。当江陵世,士大夫附丽称功颂德者,十人而九死,而被祸。所为引大体调护营救者,惟公。谈者不谓然,而公尝取忤江陵,无一难也。事定之后,始相与服公。所与司寇书,天下传而颂之,其为宗伯。固以直谏取忤,至于被构而去,去而久不复召。说者谓公或别有所枘凿,公终不自言。其最相知契者,无如归德沈公。卒相继,爰立世亦并重之。直讲前后十四年,渥承恩顾,凡郊祀、陵祭、幸天寿山、阅寿宫,无不扈从。锡贲精镠实楮金符,文绮綵扇绣带诸物无算。而敦伦好施,所得俸赐多分给群从族属,益置祠田,缓急交游知故及其子弟,故囊中尝无余财。自宗伯谢政归始,构数椽,仅仅中人居耳。居恒,爱片言如柳下惠、仲由;而为人排难急困往往不吝。而乡邑大利害如条编、徭役、灾情诸事,抵掌论说,无所违避。性尤好书,常夜分诵读,至老不倦。于文早学六朝,弘丽绵密。晚年乃益近自然,有欧苏之致。里居日久,四方慕其名,凡碑、版、志、传、赠、送、诔、祝之类,无不欲得公之一言。羔雁填门,公择而应之。常有馀力。其诗则服膺李于鳞,骨力、气格大足相方。所著自梓集外,有《春曹奏议》、《读史漫录》、《经筵讲章》、《兖州志》、《笔塵》、《史摘》若干种。皆宏博精窍,成一家言,当次第传于世。娶秦氏,累封淑人。子一,即纬。官生有文行,能继公志。娶廷尉王公湘女,继吏部主事梁公谷孙武举官登云女。女一,适方伯乔公学诗子,儒士嗣启。孙男元煐。公没后,太仆少卿刑公侗许以女,即撰公年谱者。孙女二:一字州判崔田畯子璞玉,一幼葬于万历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三日。赐茔在大〓山洪范之原,郡邑皆祀公。学宫两台使者,复下檄专祠祀公。
  余既次公事为志。而叹曰:甚哉!天之于人靳也。夫以公之深沉挺劲,謇謇恢恢,不畛不町,为世所倚。信多假之年,则文潞公,亦假之,亦庶几司马君实也。而奈何夺之速哉!然公尝为余言时事,大难如有不可,远而蔡刚成,近而薛河东,皆吾师也,由今观之,吾又安知天之夺公者,非所以成公乎?九原可作尚当起公而质之铭曰:
  岱宗南来 蜿蜒北际
  閟淑孕灵 笃生名世
  童年掞藻 弱冠登朝
  经帷儤直 启沃功饶
  迨典秩宗 力维国本
  抗疏飘然 忠诚欵悃
  盘维旧学 说乃〓形
  汝作霖雨 帝赖股肱
  国门初入 陨星遽报
  来何其迟 去何其暴
  如鳞如凤 莫可樊笼
  亦有遗草 以毕孤忠
  维彼谷城 世传黄石
  素书授良 功成羽冀
  终焉仙举 克全其名
  千载而下 厥有代兴
  黄石崔嵬 设峰〓嵲
  鼎立巍如 有封马鬣
  司空所筑 登登捄捄
  惟帝师臣 贲于兹丘。
  吴郡吴士端同弟尚端摹魏司徒钟繇字上石,孝男纬抆泪内石。
  王敢言墓志铭
  王敢言墓志铭,1996年在平阴孝直镇西砖厂出土,遂运至县博物馆,收为馆藏。
  墓志为方形,长宽各76厘米,厚15厘米。四周有勾连云纹图案。失盖。志石正文共31行,满行33字,共1023字。淄青观察支使将仕郎监察御史里行(兼做乡里户籍官)□□□撰文。不见书丹者姓名。正文以小楷写就,尖地阴刻。据志文得知:
  赵郡枣强(县名,为侯邑,故城在直隶枣强县东南,今属河北,因其地枣木极盛故名)人王敢言,生于唐天宝三年(744年),卒于唐元和六年(811年),享年68岁。
  王公生性温良,器度宏敏,受人点恩,必涌泉相报;受命于人,必不遗余力。任淄青节度使(后改称都督)期间,夙兴夜寐,恭敏勤恪。太傅(辅佐太子的官)袭位后更加器重他。建中二年(781年),在长安逢军中变故,与太傅第十四爱弟试太常寺奉礼郎一同蒙冤入狱,生命危在旦夕。但王公对太傅弟精心服侍,尽力保护。狱中三年,从不懈怠。狱中所给食物甚少,敢言每每私下获得能吃的东西,竟屡屡忘记自己的饥渴,让给太傅弟,连狱吏都被感动。当时连生命都朝夕不保,哪能企盼他日厚
  报呢?真真切切地看出了王公生性忠厚。等到帝王易位,狱吏奔亡,王公得以复职出狱,太傅泣以见之,感数日。预言王公必前途无量。
  王公恬淡寡欲,平静地对待自己的仕途荣辱,周围的人都不敢小看他。太子继位后,又遂擢之为右厢(近城地区)都虞侯(军中执法的长官)少府(唐代县令称明府,县尉为县令之佐,遂称少府。领尚方、织染等署)。王公本名戢,因其敢直言议事,改名为敢言。太子深知其忠。王公忧虑内部人的奸恶卑劣,严密布署军队。他还把解除黎民百姓疾苦视为己任,竭力让百姓过上安康的生活。王公总是不知疲倦地操劳,功勋显著,位列同僚之首。元和六年二月二十九日,寿终正寝。所有知道公的人都来吊唁。时宰相认为王公忠贤,“官荣未极”,于当年4月上奏,敕赠洪州都督,表彰旧部,优抚王公之后。
  王公为官凡12载,自太子继位始至兖州判史御史大夫止。军尉十,诸镇团练使兼治州民三。任教练使时,每易一职,每辞一州都成为后任的典范。逝后半年,于同年8月22日且置于郓府平阴县南40里。夫人严氏为冯翊郡人,温良娴淑,颇称道于亲朋好友间。子一,名佑。尊敬长辈,聪明可爱。11岁代理郓府参军,及冠继续任职。佑“哀毁骨立(指父母去世,儿女因过分悲哀而消瘦到极点)”,所受之苦超出一般,人皆感之。“公尝牧(州郡长官)濮阳佐知”,早年从“章句之学”。在临终前的三天“叙意留于佑君”。撰铭者感激王公的诚恳嘱托,不敢懈怠,志铭曰:
  巍巍恒岳 淼淼呼沱
  蓄灵蕴异 公得其多
  资令德公 委身择地
  忘死酬恩 安危不渝
  终始一门 播休问兮
  荣兼为府 贵冠貂蝉
  既升显位 且及中年
  其善终兮 宅地何所
  翔鸞之岗 刻石忘美
  公为不亡 万斯年兮
  该志铭史料丰富,对于研究唐代官制、政治、经济及平阴区划沿革、风土等,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且碑文书体雄健,深沉,法度严谨,同时也是一件难得的书法珍品。
  丘林故都统刘公墓志铭
  丘林故都统刘公墓志铭,位于店子乡丘林村南。
  碑首为四螭龙缠绕戏珠高浮雕图案,四角四龙首向下,并各有两爪抓一圆珠。间饰卷云纹,前后图案相同。方形额题,阴刻篆书:“故都统刘公墓志铭”,竖排2行8字。
  碑首与碑身为一石雕成,下为龟趺,通高约3米,厚0.40米。
  正文共23行,约1000余字。该碑立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十一月,距今已700余年。
  从碑文得知,刘公,名讳海东,平阴人。“生有勇略,以此起身”。他认为,“士”必“见危致命,不如是,则无以效其忠贞……”。他曾“与宋人战于乘丘县”,“竟陷军中”而“阵亡”。时公之三子“尚童稚……”云云。
  碑文第二部分为赋曰:“事不辟难臣之节兮,舍生取义……”
  因该碑大部掩埋地下,故难以知其详细。
  该碑于1992年普查中发现,1997年报请县政府予以依法登记并公布保护。
  张氏新茔碑铭
  平阴张氏新茔碑铭,位于栾湾乡近镇村(古曾为靳珍村)南。
  碑为圆形龟趺,通高2.90米,宽0.85米,厚0.20米,圭形碑额上书:“平阴张氏新茔碑铭”。2行8字,楷书,尖地阴刻,正文19行,满行54个字,共约1200字。该碑由徵仕郎翰林院编修官李之绍撰文,从仕郎泉州路永卷县尹兼劝农事门人韩居敬题额,山东运司演盐司丰民场收支官孙男张履廉书丹。此碑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九月□日刊立。
  据碑文得知,这是张氏迁茔碑铭,其“先茔居靳珍邓山之阴,今迁其阳,相距里余”。虽“家世榆山…窀穸(墓穴)幸免无灭”,但昭穆已漫不可考。只知其祖父为张愿,伯父张进,父张山,叔父张荣,张贵,但皆不名,“潜晦弗耀”。上世“行业,湮逸无传”。
  碑文中所谓张君,即张玉,字君。张君“早自树立”“读书通语、孟”,且能指诸事业。先是翰林丞徐公提举,因“感遇知赏”,凡事必“聿力亲执,劳勚未几,百废俱兴,岁额增羡”。后掌管仓储,“虽取诸暮夜,无一钱尺帛之误”。张氏仕间所为,“里巷人望之,莫不加敬。听其议论,
  洒然心服”。
  此碑铭,因系张玉乞铭,其“上世行业”已湮逸无传,故其碑文主要记述张玉之德行,概述张氏一家大规模迁茔改葬之事。
  其碑对于研究元代之雕刻艺术,书法艺术、官职、风土等,仍不失为一件难得的实物资料。况又是名人李之绍撰文,故应更加保护。该碑1996年发现,1997年报经县政府依法登记保护。

知识出处

平阴名胜古迹

《平阴名胜古迹》

为了弘扬平阴的悠久历史文化,让历史遗存放射出灿烂的光芒,为改革开放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发展旅游事业服务,为历史研究服务,以适应当前各方面的需要,让读者和海内外的人士更多的了解平阴,关注平阴,政协平阴县委员会特编辑出版了《平阴名胜古迹》一书,这本书含重点名胜、山水风光、古今建筑、石刻造像、古墓遗址、古树名木、革命遗址等七个部分,并有彩照33幅及旅游景点分布图等。该书本着史料性和可读性相统一的原则,以丰富翔实的资料、简洁精炼、通俗易懂的文字,向人们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平阴的历史变迁、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文化遗存,颇具文化内涵和史料价值。

阅读

相关地名

平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