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今建筑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阴名胜古迹》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332
颗粒名称: 三、古今建筑篇
分类号: K928.71
页数: 33
页码: 116-149
摘要: 本文收录了平阴县多个古今建筑的详细情况。
关键词: 平阴县 古今 建筑

内容

石门
  石门,位于平阴县城西南20公里的东阿镇小屯村北的石门山上。现存石门为一高3米,宽5米,长19.5米的山洞。经考古部门判定,石门为东周时期人工开凿的石洞,历史悠久,是县境内时代最早的古代建筑。古为平阴通东阿的咽喉要道。洞底的石面上,现在仍有车马长期通行留下的车辙。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平阴县志》载:“春秋隐公三年,齐郑盟于石门”;续山东考古
  录》载:“济北卢县西南60里,有故石门”,即此。石门历经2500多年的风雨剥蚀,仍可见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石门,不仅是穿越石山的古隧道,亦是一处诱人的景观。唐朝大诗人杜甫题石门七律一首: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涧道余寒历冰雪,石门斜照到林丘。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明礼部尚书于慎行石门道中诗:风雨石门道,凄凄衣袖单。人家烟树隔,山径草花寒。萧索前朝寺,荒芜何代坛。千年来往路,立马一长叹。旧志载:“薄暮时,日色返照,赤霞从洞中透射,如长虹。”此谓之“石门晚照”,为平阴八景之一。现因公路改道,车马行人虽已不再由此经过,但古建筑风貌犹存,仍是人们旅游参观的好景点。
  洪范池龙王庙
  洪范池龙王庙,亦称龙祠,坐落在洪范池镇洪范池北侧。由金代尚书右丞侯挚倡建。
  龙祠,是当时人们为乞求风调雨顺,龙王保佑而建。门额书有“风调雨顺”四字。龙王庙坐北朝南,硬山起脊,棕红色,小青瓦覆顶,卷棚式抱厦,饰以吻兽。步入庙内,仰视可见:雕梁画栋似班门,重梁起架塑创新。庙内原有神像毁于五十年代,现有神像于1992年重塑。正位为龙公、龙母。左右两侧有风神、雨神、雹神、电母、雷公、算神。神态怪异,富于幻想。正位有石供桌。东西两侧刻有竹松。两侧上方各雕两龙,蜿蜒盘伸,曲然回抱,着红、黄、蓝、白、黑、赭石、金七色,活龙活现。
  分香岭泰山行宫
  分香岭泰山行宫,又名石佛寺,位于平阴县西南12.5公里的玫瑰镇北石硖村东的灵芝山中部分香岭上。始建于明,重修于清道光、光绪年间和民国时期。相传,古代有一位聪明美丽的姑娘名叫“灵芝”,精通医术,心地善良,常自采药草,为穷人治病,且分文不取,被当地群众亲切地誉为“灵芝仙子”。有一次,一位家财万贯的财主生病,遍请名医,却久治不愈,后经人指点,将灵芝姑娘请去,只用三服药,便治好了。财主既惊叹灵芝的美色,又想独霸她的医术,心起恶意,欲纳灵芝为妾。灵芝不从,便多方相逼。性情刚烈,不畏强暴的灵芝毅然悬梁自尽。以后身体化为山上的灵芝草。富人久寻难得,穷人却一找即现,服后百病皆除,且有起死回生之效。当地人民为纪念灵芝姑娘,便将山取名“灵芝山”。分香岭位于灵芝山的中部,因两山对峙,间有小径相通,小径两侧灵芝飘香,松柏苍翠,故此得名。
  泰山行宫,坐北向南,占地6000余平方米,古建筑有泰山行宫、玉皇阁、天王殿、真武庙、闫王殿等殿阁房屋40余间。庙内殿阁巍然,碑碣林立,柏荫蔽空,十分清幽壮观。
  庙门向南,门高3米,宽2米,门的上方嵌一块长方形青石,上刻“石佛寺”三个苍劲大字。门东有石碑5通并排而立,记载分香岭泰山行宫道光、光绪年间重修之状。碑东10余米,又有一石砌拱门,称为神道。拱门高3米,宽2米,进深6米。拱门向南的一方也嵌有一竖立的长方形石块,上刻“泰岱遗风”4字。拱门东10余米又有一排并列的石碑5通,是民国二十六年重修分香岭泰山行宫、观音等殿碑刻。
  由拱门北行,进入庙内,迎面有小楼一座,名不可考。楼北是玉皇阁。阁北为天王殿。殿东10余米有一大殿,俗称观音菩萨殿。殿内有观音、罗汉像数尊。殿前左右建有10余间配殿。
  由西边寺门进庙北行不远,是二门。二门北为三皇庙。庙北偏西有一通重修石佛寺,双龙透雕石碑,立于巨形石龟之上。石碑两侧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句,上方有“万寿同归”四字。碑北有金碧辉煌的大殿一座,曰“泰山行宫”,俗称泰山老奶奶庙。殿高7米,齐檐高4.5米,东西三间11米,进深7.5米,用6根泥柱、4根明柱支撑,全为石柱。重梁起架,硬山起脊,上覆琉璃璃瓦。主脊用三组二龙戏珠图案的巨型琉璃瓦当砌成两端饰螭吻。其它脊上也饰以飞禽走兽、飞天力士等。赤龙翻滚,虎豹奔走顾望,飞天力士举手投足,飞波传神,造型非常生动。殿内塑泰山老奶奶等像,塑像雍容大方,栩栩如生。
  大殿东侧有真武庙,庙后有房舍数十间。整个古筑群,大体分东西两块,殿阁庙宇错落有致,房舍相连
  结构严谨,巍然壮观。整个群落多毁于文化大革命,万幸的是主体建筑泰山行宫大殿尚存,神道拱门及断墙残垣犹在,尚有石碑10余通,字迹可辨。
  相传,此处农历三月三日有庙会,届时来此游山观光的人们络绎不绝。
  贤子峪三泉庵
  三泉庵,位于平阴县城东南7公里的东蛮子村北。此处东南北三面环山,谷口西向。蜿蜒数公里的山峪幽深寂静。《平阴县志》有“曲涧潺潺,古木蓊蔚”之记载。
  三泉庵建于贤子峪东侧的半山腰,庵门坐北朝南,两侧各有石狮一只。庵内正殿为观音堂,坐北向南,东西三间,平顶硬山,前抱厦。房顶四周有女墙。前有八棱石柱两根,柱高2.5米,围1.05米。上有平面磨光浅浮雕刻花卉图案,覆莲坐柱础上,格窗木门。上7级台阶进殿,殿内有观音等塑像及壁画。
  庵东侧有伏魔殿,为长宽各4米的正方形石结构建筑,攒尖叠石顶,朝西的门楣上有篆书斜刀阴刻“伏魔殿”三字。殿内顶端有涡旋纹雕刻图案。
  庵内有明正德、嘉靖年间创建、重修观音堂建筑的石碑4通。其中有《重修观音堂记》的碑文,记叙了此处的景色。“视山之美而茹,摘木之鲜而食。坐石临流,逍遥倘佯……。”“椒杨成列,佳水向莹,生香不断,玉树连云,向阳而垂,甘露遥峰,倚空映日……。”恍若人间仙境。
  在与三泉庵相对的峪南山腰处,还有一处送子观
  音堂,为一间,坐南朝北,木石结构,正六边形平顶建筑。室内南墙上方刻有“白云阁”三字,落款为“甲戊怀二甫建”6字,为平地阴刻隶书。
  贤子峪内多泉。三泉庵西的东山脚下有一井泉,是在石缝周围凿石为池,长宽约1.5米,深2米,水从山根的石缝中涌出入池,满池后溢出顺峪向西流淌,长年不涸。水盛时流水有声。居民多由此取水饮用。峪中的北山南侧山腰处有南岳泉,群众称为大池,长宽各5米,深1.5米,池北依山凿挖,池南垒石挡水。农民多用来浇灌园田。南岳泉西10余米的山崖下又有一泉,因涌水量较小,无名。
  贤子峪处于群山环抱之中,林木茂盛,浓荫蔽日,古木甚多,越显幽静清新。有古诗曰:“树密法王殿,云深仙子栖。白衣责远酿,红叶书新题。”由此可见一斑。
  孔子山孔庙
  孔子山孔庙(教书堂),位于平阴县城南孔村镇孔子山村西孔子山东侧的山坡上,距县城15公里,孔子山又名紫盖山。山上遍植柏树,青翠碧绿,清新幽静。孔子山孔庙始建年代不详,但明弘治三年(1490年)重修时赵鼎主持由山顶迁往山东坡的石碑犹在。
  山东坡的孔庙为明代建筑群,历时已数百年。孔庙坐西向东,东西长约120米,南北宽80米,为三进院落的明代建筑群。主体建筑孔庙南北5间,进深3间,前有4根8棱石柱,十分壮观。内有4根金柱,4根泥柱,前面是花窗隔扇。庙内设5个神龛,正中为孔子塑像,龛上悬“金声玉振”大匾,两旁的朱红木柱上书“圣德同天地,马迹车尘到处皆春风化雨。斯文炳日星,宫墙俎豆此间即泗水尼山”对联。两旁神龛内为颜、曾、思、孟塑像。叠床架屋,雕梁画栋,肃穆庄严。这片古建筑多为起脊灰瓦覆顶,屋脊和檐角有龙头凤尾、飞禽走兽饰物。院内有石碑10余通。古柏数十株,树干苍劲,虬枝盘旋,郁郁葱葱,遮空蔽日。孔庙门前的平台中有“杏坛遗响”石碑一通。碑高约3米,碑身用石镶起。村东距此碑约500米,也有一通石碑,刻有清雍正十年(1732年)知平阴县事汪偀
  书写的“杏坛遗响”四个正楷大字,每字约0.60米见方,镌刻工整、苍劲、雄浑有力,兼有颜柳书家风韵,令人感叹不已。此处既是祭孔和世人读书的圣地,也是人们参观旅游的好地方。旧时二、八月第一个丁日前后,游人如织,文人墨客如云,有的访古问圣,有的观文拓字,其乐无穷。古建筑群已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现仅有旧址及杏坛遗响石碑、石狮等。
  西湿口山天主教堂
  西湿口山天主教堂,位于孝直镇西的西湿口山村西北。是一处建于1908年的建筑群,占地约3500平方米,分东西两部分。东部为主体建筑天主教堂,坐北向南,东西宽14.5米,南北7间长31.5米,齐檐高8米,正面主塔尖高32.5米,总建筑面积466.75平方米,用大块料石砌垒,属哥德式建筑。正面看,似三层建筑,向南开左中右三门。门高5米,宽1.6米,锥形;中为三个圆窗,上为三个锥形窗。顶有三座尖塔,主塔高矗,内悬铜钟。堂内有8根巨形石柱支撑,柱高7米,分别立于鼓形柱础上。柱顶有雕花石柱头,十分壮观。堂东西两侧各开]
  6个高3米,宽1.6米的锥形长窗。堂北端为神职人员工作室,北通花园,西连神父客厅。
  堂西为神职人员生活区。石砌拱形院门,高6米,宽4米。门上有1908年等石刻字样。院深约20米,北边有7间抱厦瓦房,5根四棱石柱支撑前厦,此房东通天主堂,北通后花园。院西侧为7间石砌平顶客房。院北东有花园,西有女子学校。花园内花木杂植,亭台有致,清新幽静。
  天主教堂,“文化大革命”中受到部分破坏。1993年在原址上修复,基本保持了原来的格局和风格。
  廉立海 梁绪增
  白云峪天主教堂
  白云峪天主教堂,位于平阴县城南20公里的李沟乡白云峪村北。此处群山环绕,因峪东常有白云飘出故得名。白云峪天主教堂,一般指建于村北的三王来朝圣堂及建于村北云门山西南坡上的若瑟堂等。
  三王来朝圣堂位于白云峪村的北边,云门山的西南麓,始建于1893年。教堂坐北向南,南北长33米,东西宽15米,檐高10米,主塔尖高36米,为石木建筑。正面开三个尖锥形门,中门高4米,宽2.2米,两侧门各高3.5米,宽1.6米。正门上方有直径2米的大圆
  窗,两侧为锥形小窗,最上层为三塔锥。中间主塔锥钟楼高矗,直插云天,在绿树白云的映衬下十分壮观。堂东西两侧4米上每侧各有8窗,窗高4.8米,宽1.6米。堂内有用方石砌垒的16根石柱支撑房顶。
  堂东有神父办公楼一座,高约10米2层,东西长11米,宽5.5米,起脊,灰筒瓦覆顶。此楼东北边还有一座抱厦二层楼,东西5间18米,宽8米,高10米,灰筒瓦覆顶。前厦宽2.3米,用方形石柱支撑,整个院落东西50米,南北60米,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
  教堂于1960年前后因年久失修墙体塌斜而毁。1993年在原址改框架结构重修。重修的教堂保留了原有的风格。其它楼房也因年久塌顶陆续改为一层的平房。
  若瑟堂 位于白云峪村北的云门山西南侧山腰处。此堂又称前堂,始建于1924年,坐北向南。南北6间18米,东西宽7米,齐檐高4米,脊高7米。正面门上方有三尖锥。此堂虽不很高大,但在山坡上也很引人注目。1966年被毁,1986年在原址重建。
  后堂 若瑟堂北30余米的山崖上,也有一座若瑟堂,人们俗称后堂。建于天主教传入初期(1843年),坐北向南。东西3间10米,南北7米,中间向外凸出2.5米,前抱厦,石砌垒起脊灰瓦顶,齐檐高3.5米,脊高5米。一门两窗,门高3米,宽1.5米。在绿树映衬下越显古朴自然。后因教友增多,遂建前堂。
  善终洞 由若瑟堂沿山路向东约百米的山崖下,有一个人工开凿的石洞,即善终洞。洞口宽1.5米,高
  2.5米,洞深5米,东西宽5米,高3米,平顶。雨季洞底涌泉。站在洞口前的平台上,北望山顶,翠柏遍山,浓荫蔽日,满目青翠。南观山峪,梯田相连,青黄相间,如锦似缎。
  后套天主教堂
  后套村天主教堂,位于平阴县城南18公里的孔村镇西,后套村北。坐北向南,南北7间25米,东西10米,齐檐高8米,脊高12米,主塔锥高20米,灰布瓦覆顶。正面为4根石柱贯顶,门高4米,宽2米,圆柱石锥形门口。门两侧饰两块雕满梅花瓣的竖锥形石板,初看如窗棂,细审为深浮雕,每侧有21朵完整的花朵。石柱5米处有石雕短檐及锥形梅花石雕。顶端有5座塔锥,中间主塔突出,直插云天。堂内用8根圆石柱支撑堂顶,东西两侧各在3米高处开高2米,宽1.5米的锥形窗7个。
  堂东北侧有石砌墙体的北屋6间,东屋7间,南屋3间及其它建筑20余间。
  天主教堂建筑群占地,东西30米,南北35米。始建于民国二年(1913年),“文化大革命”中部分被毁。1985年修复,修复的教堂保留了原来的风貌。
  前转湾廉氏住宅古建筑群
  前转湾村廉氏住宅古建筑群,位于平阴县城东南18公里的孔村镇前转湾村北部,坐北向南。宅院东西宽200米,南北长200余米,东西北三面引溪水环绕其外。溪内四面高墙封闭。南面正中开大门,东南、西南开侧门。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有大门、前厅、中厅、厢房、堂楼、东楼、西楼、花园。东西两侧为跨院,东南为祠堂。
  宅院约建于明朝中期,由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的40代传人廉一桂授怀远将军时兴建。
  由宅院南侧正中的大门进入院内北行约15米,是抱厦前厅,东西3间13米,南北宽8米。房基高约1米,用长3米,厚0.3米的巨大石块靠缝砌垒,外砖内坯墙体,重梁起架,有泥柱8根、金柱6根支撑,灰布瓦覆顶,雕砖荷花脊,上饰螭首风尾、飞禽走兽。厅四角檐下分别饰有四季花卉雕砖,分别雕有牡丹、荷花、菊花、梅花等花鸟走兽图案。厅前为明柱隔扇,后有屏风,正中有前后门出入。前门高约3米,宽1.5米,后门略小些。正厅东西两侧各有挂屋3间,东西长7米,南北宽5米,重梁起架,灰瓦覆顶,前后均为一门两窗,后门可从边侧通二院。
  由大厅进入中院,向北15米为中厅。建筑规模和形式基本同前厅,前抱厦3间13米,南北宽8米,齐檐高5米,脊高7.5米。前有2根明柱支撑前厦,内有明柱2根、泥柱2根。前为一木门,两木格方窗。后门外有檐厦。厅前东西两侧各有3间平房,长3米多的巨石砌垒的墙基高1米,基上外用靠缝青砖、内用土坯砌垒墙体。墙高5米。木梁擦灰沙捶顶。四角有石凿水溜子挑出。四合院布局紧凑,结构严谨。
  由中厅后门进入三院,眼前是三座品字形的砖砌楼房,又称五鲁院。厅北15米为堂楼,东西3间13米,南北宽8米,高约15米,起脊,灰布瓦覆顶。上饰螭首凤尾、飞禽走兽。内为木梁擦楼板,楼内西间北侧有木楼梯供上下。楼一层为一门两窗,二三层为三个方窗。登楼凭窗,前可俯视前院,后可见花园溪水。堂楼前东西两侧有东楼、西楼,又名鸳鸯楼。东楼西向二层,南北3间10米,宽5米,起脊高约10米。一层中间开门,门高2米,宽1.5米。门上饰象征福寿的蝙蝠形石雕。石雕中间上部饰寿字的上半部,寿字的下半部用一展翅的蝙蝠,四角各雕一展翅向中间飞翔的蝙蝠,意为五福同寿。造形生动庄严,寓意深远悠长。门左右各开一长宽各1.5米的方窗。一层北端有木楼梯通二层。二楼三间相连,东西各开3个小窗,南北各开1小窗。
  西楼占地如东楼,不同的是只有北头的一间为二层,其它两间为一层平顶。
  堂楼后是一个较大的花园,约占整个宅院面积的一半。园内花木繁多,亭台有致。据传,植于建宅时的一
  棵核桃树至今还生长茂盛,秋季硕果累累。20世纪70年代一年还能产1万余个核桃。如今树高15米,基围4.5米,虽枝干有所损,但仍枝繁叶茂。
  中轴线东西两侧有跨院多处,房屋数百间。各院即自成格局,又相互通连。整个宅院布局合理,房屋错落,结构严谨。虽历经几百年的风雨,至今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物尚存,围墙基础清晰,环溪尚存。
  牛头石桥
  牛头石桥,位于平阴县城东北4公里左右的东平洛村东的安栾河上。石桥建于康熙五年(1666年),东西5孔长40米,宽7米,高5米,中间两孔为拱形,从西往东第二孔桥上端南北各雕有一个凸起的牛头,造形生动,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古桥全用外地的青石建成,桥面有的巨石长4米,宽1米,厚0.3米。
  传说建这座桥所有的石头,全是一头大黄牛从外地运来的,来来往往,一直运了一个多月,最后一车石头运到工地时,还没等石料卸完,黄牛就死在车辕上了。人们为了纪念这头为建桥用尽了力的黄牛,便把牛头刻在了桥上,并把这座桥叫做牛头桥。
  石桥历经300多年风雨剥蚀,马踏车轧,不陷不斜,基本完好,至今仍是人们跨越安栾河的主要桥梁之一。
  高路桥
  高路桥在县城南30公里的李沟乡高路桥村东北,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为单孔拱形石桥,长4.20米,宽2.5米,高2.6米。桥修在古时东阿至泰安的交通要道上。桥的始建年代不详,现存明代弘治年间重修桥的记事碑一块。碑面风蚀严重,碑文大多数字难辨,从零星可辨的碑文中可知:桥重建于明代弘治年间,为高氏出资修建,故名高路桥。现桥已废,一端被水冲刷为深沟,另一端连靠在山坡上。此桥虽无大的建筑艺术价值,但对考查此处道路变迁,水土流失情况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刘氏新茔坊
  刘氏新茔坊,在县城南10公里的玫瑰镇焦庄村西,1973年文物普查中发现,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坊为两根立柱和一块横额扣结而成的一洞式石坊,为元大德十年(1306年)所造。柱及横坊浮雕云纹图案。额坊刻“刘氏新茔”四字,立柱上刻“前福建闽海提刑”、“大德十年”等字。
  陈家贞节牌坊
  陈家贞节牌坊,位于栾湾乡南栾湾村北,乡政府西500米处,清雍正八年(1730年)三月立。牌坊为肥城县知县何经永、彭亮,儒学教谕丁景,训导岳介,典史张豫撰文书丹。
  坊为两根立柱和一块横额扣结而成的一洞式石坊。上有巨石凿成的石脊覆顶,宽3.55米,高4米。两边雕刻精细的石柱高4米,宽0.55米。中额正楷书写:“贞节流芳”四个大字。上联额为正楷:族表陈大法妻冯氏贞节之坊(后四字文革中被凿掉)。牌坊下端石柱两侧均有石鼓形护础,正面两侧有造形逼真的石狮镇守,(现仅存一狮)。这个牌坊是中国封建社会残害妇女身心、束缚个性自由、婚姻自主的活教材。
  亭台
  百福亭 建于1997年夏,坐落在平阴县城北侧,清新环秀的会仙山顶峰。山阴有“碧峰仙迹”景点,为平阴八景之一。亭为民族古式建筑,八角重檐,金瓦覆顶,栋梁斗拱,百福彩绘,造型古朴、典雅大方。立在亭中,举目四眺,娱目骋怀。遥瞻东方,群山起伏,东岳泰山若隐若现;放眼西望,黄河两岸,杨柳如烟;往南俯瞰,新型城市,街路纵横,楼台栉比。百福亭涵福寿长存之意。
  环秀亭
  环秀亭 位于平阴城东文笔山上。兖州府志文曰:“一峰突起,状如卓笔,乃环邑群山至极。”故名文笔山,俗名尖山。1997年建环秀公园时,文笔山划入公园,在山顶建环秀亭。亭基外周18米,檐高3米,6根亭柱均为钢管水泥浇铸,六角重檐,雕梁画栋,亭上六面,彩绘平阴名胜,令人神往。亭下以花岗岩石柱石板修成围栏,游人可依栏远眺。东西两侧各有石凳相连,供游人休息。登环秀亭,俯瞰新城,山环水抱,街路纵横,市井繁荣。亭周翠柏蔽日,草木繁盛,鸟鹊声喧,令人思清目爽,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五凤亭 地处平阴县城东南郊五凤山上,于1997年夏落成。亭为古式建筑,天圆地方,六角重檐,红柱擎顶,青石围栏,古朴庄重,精美典雅。四周翠柏簇拥,远望如浮空中,实乃游览之佳境。登亭俯瞰县城,黄河北临,滚滚东逝,群山环拱,翠柏层林,似带锦水由桥口经五凤山下曲折穿城北去,楼房错落有致,街路林荫覆盖,山水园林城之风光,一览无遗。环眺东北至西南方,峰峦起伏,远接天际,令人心旷神怡。
  龙泉亭 位于平阴县城南部青龙山上,于1997年夏落成。建筑风格仿江浙双亭,珠联璧合,画栋雕梁,斗拱飞檐,四周汉白玉护栏,雕刻精美。掩映于翠柏丛中,似青龙身上的一颗明珠,熠熠生辉。
  登亭远眺,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西北望滔滔黄河奔流东去。公路上车流滚滚,熙来攘往。东望群山,峰峦起伏,连绵不断。南有金斗峪和烈士陵园。亭下引黄电灌工程二级站的扬水管道,如条条巨龙腾空而起,雄伟壮观。俯瞰县城,街道纵横,楼房鳞次栉比,山水园林互相辉映,一派秀丽风光。
  孝直村正义厅
  孝直村正义厅,位于孝直镇政府西200米的孝直村广场东南侧。坐西向东,城楼式框架结构仿古建筑,九脊顶三层,双檐挑角,琉璃瓦覆顶,白瓷瓦罩面,通高19米。一层南北长17.5米,东西宽13米,东侧中间开相连三门,门高2.3米,宽3.9米,门两旁开窗,窗高1.5米,隔柱相连,直至南北墙,四壁近顶的过梁下均隔柱开有0.5米高的小窗,环绕厅四周。门前有4根漆成朱红色的水泥柱支起前厦,厦宽1.7米,南北长11.2米,上檐饰红色花岗岩面,厦上立“正义厅”三个魏体金色大字。厅内有8根漆成乳白色的钢筋水泥立柱支撑,柱高5米余,经围1.6米,使大厅显得肃穆庄严。
  厅外南北侧有楼梯绕到厅西侧正中登上二层。二层南北长13米,东西宽8.5米,高4米余。西侧正中开门,门高2.3米,宽3米。四壁有24根立柱组成框架,1米上开窗,窗高2米,环绕四壁。厅内同为8根立柱支撑。二层四壁外有宽2米的回廊环绕,外侧有立柱栏杆花棂护持,柱高1.35米,栏高0.7米,供游人倚靠,远看如城墙,十分壮观。
  由二层内的西北端沿楼梯可上三层,三层是南北
  13米,东西6米的大房间,四壁无门,在3.5米以上开0.6米高,隔柱相连的窗,环绕四壁。
  正义厅是为弘扬爱国家、爱集体、尊老爱幼,见义勇为,争先致富的正气而建的活动场所。孝直村共投资100多万元,其中村民自愿捐款30万元,于1996年11月落成。一层作展厅兼会议厅。在西墙上设有两块展板,一块展出38位村民的照片和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事迹。第二块展出36位村民的照片及他们拾金不昧的事迹,供人们参观学习,发扬光大。二层作阅览室,供村民读书看报。三层为图书室,现已藏书8000余册,供村民借阅。
  正义厅东侧两层平台下,建有南北80米,东西30米的小广场,南端设篮球架,北端有简易戏台,平时供村民打球玩耍,节假日供村民看戏娱乐。
  近年来,孝直村先后被表彰命名为“全国精神文明示范点”、“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先进党支部”、“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正义厅已成了展示孝直村风貌的窗口。
  孝直铜像
  孝直铜像,位于孝直镇孝直村中央,正义厅北,周长30米的花坛中。坐西向东,主体高4.8米,其中黑色花岗岩镶嵌的基坐高3米,铜质双人像高1.8米。一位老人身着长衫,手柱拐杖,坐于前。一壮年男子在老人左后侧屈身扶持。两人面貌忠厚直朴,相互依存,关系密切,体现了尊老、敬老、细心孝敬老人的主题。
  铜像基坐的正面(东面)用阴刻隶书介绍了孝直村的来历及建铜像的原因,西面刻捐资者及设计建造者姓名,南北两面分别题刻“敬老人人敬,尊贤先发展”。铜像建于1996
  年10月,重一吨。由孝直村民捐资12万元,山东省建筑工程学校刘树安教授设计雕塑。

知识出处

平阴名胜古迹

《平阴名胜古迹》

为了弘扬平阴的悠久历史文化,让历史遗存放射出灿烂的光芒,为改革开放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发展旅游事业服务,为历史研究服务,以适应当前各方面的需要,让读者和海内外的人士更多的了解平阴,关注平阴,政协平阴县委员会特编辑出版了《平阴名胜古迹》一书,这本书含重点名胜、山水风光、古今建筑、石刻造像、古墓遗址、古树名木、革命遗址等七个部分,并有彩照33幅及旅游景点分布图等。该书本着史料性和可读性相统一的原则,以丰富翔实的资料、简洁精炼、通俗易懂的文字,向人们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平阴的历史变迁、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文化遗存,颇具文化内涵和史料价值。

阅读

相关地名

平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