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山水风光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阴名胜古迹》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302
颗粒名称: 二、山水风光篇
分类号: K295.2
页数: 56
页码: 61-116
摘要: 本文收录了平阴县多个山水风光的详细情况和照片。
关键词: 平阴县 山水风光 景色

内容

洪范书院
  洪范书院位于洪范池东南1公里的书院村。明朝,中丞刘隅在此建书院,村以此得名。元代曾为东平路总管严实的别墅。村内有东流泉,亦名书院泉。此地在天池山环抱之中,草木葱郁,山泉喷涌,环境清雅幽静,独具风姿。
  昔日,东流泉北侧有“洪福寺”,相传系唐代洛阳白马寺高僧清真、悟明、蕙僧、圆僧创建。现仅存遗址及明朝万历年间《东流泉》诗碑两通。天池山腰石壁上雕有佛像4尊,与人同高。据当地人讲,这4尊佛像为创建洪福寺4位高僧的化身,他们整治了泉池,修建了河道,为村民造福,所以圆寂后,村民造像,以作纪念。
  书院,原有正祠4楹,大门4楹,祠后建东西厢房各4楹为楼,其原精舍地建讲堂4楹。正祠奉祀周(周敦颐)、程(程伊川)、张(张载)、朱(朱熹)、蔡(蔡沈)五大儒神位,元东平路兵马总管严实,元学士李谦为配享。庙貌之势,闻名齐鲁。此建筑,今存其址。东流泉书院近处,有元代严实所筑花台,原为方形七亩,高丈余,今存其址。
  书院村户户杨柳,家家泉水。居民不掘井,不设水缸,泉水穿宅越户,清澈甘甜,日夜奔流,饮用延年。“曲水流觞,以娱佳宾”,使书院村民引以为豪。据传当时建筑别具一格,庖厨旁为溪流,莱肴放在木制托盘上,自动漂至宴客房内,撤下的碗碟可放在托盘上由另一条渠道漂回厨房。
  书院村景色优美,为人们所陶醉。只见村内鹅鸭成群,村民浣衣戏水,情趣盎然。村外果园连片,山水相映,如入桃园仙境,令人赏心悦目,实为观光旅游之佳处。
  少岱山
  少岱山,位于平阴县城西南25公里的东阿镇镇政府西侧,山高82.1米,面积约80余万平方米。《兖州府志》载:“少岱山在东阿城东一里,横亘廓门。以其在岱宗之西,故名少岱。”山上有台,台上建元君祠、管仲亭、吴鸿渐烈士纪念碑等。少岱山本是泰山山脉向西延伸的尽头,在黄河(古济水)的东岸。向西即是一望无垠的鲁西大平原。
  碧霞元君祠,俗称泰山老奶奶庙,建于少岱山顶北
  端的台上,台高4米,东西17米,南北18.5米。台上建祠,祠面阔5间,檐高4米,东西长15米,进深6米。为重梁起架,歇山式砖木结构建筑。前厦有红漆木柱6根,中有泥柱4根,明柱2根,后有明柱6根,门窗为花棂格扇。红墙灰瓦,飞檐花脊。祠内有塑像三尊,中为碧霞元君,东为眼光老母,西为送子娘娘,像高约1.5米,安坐在1米高的台上。
  祠东有管仲亭,东阿在春秋时曾是齐国名相管仲的采邑。亭原在老城,年久失修不存。为纪念这位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于1988年在少岱山顶重建。亭建于高3.5米,东西20米,南北10米的台上。亭高6米,石座木结构,六角单檐式仿古建筑。亭上彩绘管仲政绩。登亭,东阿风光尽收眼底。
  少岱山,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六日起,有6天山会,届时四方游客商贾云集古城,山会规模之大,百里之内城镇庙会难与其相比。
  三笑石,从山西盘路向上攀登,至山崖高处,有一巨石隆起,刻有“三笑处”。相传明朝东阿县城(今东阿镇老城),有三位老人,均近百岁,每天早起均从西盘路攀登
  少岱山。三老常相聚于巨石上谈天说地。一天,谈到养生之道,于翁说:“我坚持饭后百步走”。邓翁说:“我是吃饭少一口”。然后,张翁慢吞吞地说:“老汉活到九十九,只因老婆长得丑!”于、邓两翁,听到张翁坦率、诙谐而含义深刻的话,都捧腹大笑起来。后人在这块隆起的巨石上,镌刻了“三笑处”三个篆字。
  黄石山
  黄石山,位于平阴县东阿镇北2.5公里,又名黄山。因东阿镇春秋时为齐国谷邑,秦时改称谷城,东汉时谷城治所也在此,古称谷城山。
  黄山的主要景点是黄石台和黄石公祠。黄石台是黄石老人在圯上授书时与张良相约十三年后见面的地方,即期处。《东阿县志》载:“今山巅大石方数丈如印,其色颇黄。”《水经注》载:“谷有黄石台,黄石与子房期处也。”明朝正德年间进士兵部给事中周祚在黄石赞中说:“城东北有山,上列巨石,危若高屋,世祀黄石公。”现在,黄石台依然如故,四壁陡立如削,形若云柱,矗立山巅。上有古人磨石题咏多处,其中有六朝大文学家庚信的张良遇黄石公赞镌刻:“张良取履,跽授无辞。兵书一卷,长者三期。昔称韩相,今为帝师。谷城黄石,还归旧祠。”《泰安府志》载:“在黄石台的西北方悬崖上凿一石窟,内有依石雕刻黄石公坐像一尊,同石壁联为一体。”传为黄石公隐居处。先人在洞外建盘路,供游人通行。
  黄石台顶端建一座魁星阁,内塑魁星像一尊。他左手挎斗,右手执笔,栩栩如生。传说魁星是封建社会管理文章的官员。此建筑解放后被毁。
  在距黄石台不远的南端,有一座古老的庙宇,由大殿和东西厢房组成。大门门楣上书“黄山寺”三个大字,这便是闻名遐迩的黄石公祠。祠内有黄石公石雕像,两边有张良、赤松子相陪。僧人普莲、李古代曾先后任该寺主持。李古代卒于黄山。
  黄石公祠大门外建有宽敞的阅台和错落别致的盘路,都是用精细石料砌成。黄山顶上的另一建筑是大戏台,和黄山寺相对映,也是一座石建筑。解放前被毁。由于黄石公历代被世人所崇敬,影响甚远,四方游人和香客、善男信女多会于此,或观光或诗咏络绎不绝。传说三月十八日是黄石公的生日,清康熙年间将此日定为庙会,唱戏、打醮助兴,热闹非凡。解放后,虽不再唱戏与打醮,但一年一度的三月十八日庙会仍延续至今。这座自汉始建,又经历代修葺扩建的文化古迹,“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87年修复部分景点。
  谷城黄石公祠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汉高祖刘邦嘉其谋臣张良之语。张良原为韩相,秦灭韩后,拜师黄石公,得《太公兵法》,辅佐刘邦建立大汉功业。唐人李卓在《黄石公祠记》中载:“秦灭六国,遂并区宇。张良哀韩之亡,怒秦之暴,义感天地,降神於圯。神授良之书,良为帝师。灭秦报韩,成功遂志,祠黄石於济北谷城山下。”《史记》也有“良从高帝过济北,果见黄石,取而葆祠之”的记载。故谷城黄石公祠世代享有盛名。
  谷城,原为东阿县县城,现
  即平阴县西南25公里处的东阿镇。春秋时为齐国谷邑,秦代称为谷城,汉置谷城县,与东阿并立两县,同属东郡。自北齐始,省谷城人东阿,谷城遂不置。东阿县城几经迁徙,明洪武八年移至谷城。此即谷城改称东阿城之始。
  黄石公,又称圯上老人,为秦代胸怀治政韬略,熟知兵法的埋名隐士,后人借其“谷城山下黄石即我”之语,也称其为黄石公。相传其有《素书》、《三略》、《三奇》、《五垒》、《秘经》、《内奇》、《敌法》等著作,多已失传。仅有兵书《黄石公三略》三卷流传于世。据《史记留候传》载:张良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刺秦始皇未遂,逃匿于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一日遇一老人于圯(桥)上,老人故坠其履于桥下,让张良取而跽履之。良从其言,老父喜曰:“孺子可教也!”五日后,授《太公兵法》于良,曰:“读此可为王者师”、“后十三年见我于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张良得黄石公之密,筹之帷幄,佐刘邦亡暴秦,灭强楚,兴汉室。真乃“汉其昌,惟公之力也。”后良从高祖过济北,果在谷城山见黄石,遂为之立庙祀之,即黄石公祠。
  黄石公祠,旧址在谷城(即现东阿镇)北一里许,处于谷城山下(原庙头村)。祠始建于汉,历隋唐、逾宋元,经明清,历代多经整理修葺,香火不息。直至六十年代初,仍是庙门伟严,殿堂肃穆,松柏杈丫,碑碣林立,乃历代文物遗存的宝库。除有数块明清时重修、拜谒的碑刻外,尚存一汉代碑碣,唐代李卓撰写的《黄石公祠记》碑一块,宋宣和年间诗刻碑一块,宋代题款石香炉一个。
  正殿内有黄石公、张良石质雕像。黄石公气宇轩昂,扶膝端坐正中,一足赤;张良跪其前,双手举履过顶,欲为其履之状。祀黄石公授书于良之源。此件雕刻相传出自唐人之手,造型生动,做工精细,为世人称颂膜拜。
  据当地人相传,古历三月十八日是黄石公诞辰。此时正是历时半月之余的黄石公祠庙会。四方的善男信女,商贾行旅,文人骚客,官宦贵人,云集祠前,打醮立坛,焚香谒拜,祭祀黄石公。并有文人名士,赋诗作记,撰文刻铭,以表对黄石公的膜拜之情。有六朝庾信的《张良谒黄石公赞》、宋代姚铉的《黄石公庙碑铭》、元代元好问的《过黄石公庙》、明代侯钺《登黄石山》、清代王世祯《留侯祠》等留于后世。
  谷城山上的黄石,是黄石公的偶像。后人于谷城山上也建有黄石公祠。谷城山在谷城北2.5公里。山上石色颇黄,又称之黄山。《水经注》载:“谷有黄山台,黄石与子房(张良)期处也。”《山海经》山经东释卷五有:“缟羝之首,曰平逄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的记载。谷城山虽不高峻,因黄石公之名而载入史册。
  谷城山顶突兀拔起一巨石,此即谷城黄石。《东阿县志》载:“山巅大石,方数丈,如印,其色颇黄。”明正德进士、兵部给事中周祚《黄石公赞》中曰:“城东北有山,上列巨石,危若高屋,世祀黄石公。”今谷城山黄石,依然如故,高达20米,周围70余米。四壁陡峭如削,形若天柱,矗立山巅。晋阳人武全文《谷城山黄石》诗云:“山高砌石首珊珊,看石山头石拔山。草色青青松子赤,白云飞去鸟飞还。”南充人张鉴也有“黄石空山无四邻,归
  台寂寞起城〓。长疑圯上传书日,犹是当年相国身”的诗句述怀黄石。在黄石南面有数块依崖摩刻的碑文。因年代久远,雨淋风蚀严重,字迹多数模糊不辨。在黄石西北方高6米处的悬崖上,人工开凿一石窟,深3.50米,高2.80米,内径宽3.60米,名曰“黄石公洞”。洞内依壁立黄石公雕像一尊。像高1.50米。双手扶膝,肃穆端坐,发挽顶髻,圆面长须。据其雕琢技法,当是明代的作品。在黄石之南,原有黄石公祠一处,一楹三间,内祀黄石公石质坐像,形同“黄石公洞”内雕像,二者当为同期建造。
  “青山远近分齐鲁,黄石美灵阅汉唐”,黄石公祠所处的东阿镇,自春秋以来,先后曾为谷城、东阿治所,并有历代名士治辖和游历于此,故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代名城。《史记》有“春秋庄公二十三年,公及齐侯遇于谷”,“文公十七年,公及齐侯盟于谷”的记载。《晏子、杂下》载:“先君有管仲,身老尝以三归。”城内有“管仲井”,管仲“三归台”。“齐桓公九合诸侯,嘉管子之功,以谷城为其采邑。”“齐景公使晏子为东阿宰。”并有汉高祖葬项羽于谷,严子陵隐居于谷,曹植封东阿王并葬于城西4公里的鱼山,明礼部尚书于慎行生葬于此。谷城——东阿,名人辈出,古迹遍布。驰名中外的阿胶,原产于此。谷城,将以古迹名胜,名贵特产,吸引中外游人慕名而至。
  烂柯岭
  烂柯岭位于平阴县城南李沟乡晁峪村西,海拔398.5米。俗称“摸斧掉”。此山高而陡峭,悬崖上古树虬枝,遮天蔽日,奇美壮观。
  在山顶西侧有一巨石,横卧峭崖之上。巨石上刻有一幅象棋盘,布阵神秘,残局棋盘两边各刻有5棵棋子,两边兵力相等,谁先走谁先胜。后人曾上山研究过多次,可谁也搞不懂摆的是什么阵。在巨石上还刻有一幅月牙形斧头。相传这里曾有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很久以前,山下王村有一樵夫,名叫王质。有一天王质上山砍柴,因山高树多迷失了方向,也不知爬了多长时间到了山顶,看到两位皓首老人在一棵松树下的石崖上下象棋,他便来到跟前观看。两位老人一面下棋一面口吃仙桃。王质观棋专心致志久久不愿离去,饿了便捡起老人舍弃的桃核取仁食之,立即口不干,肚不饿。不知又过了多久,只见山下村庄树木一会儿青,一会儿黄,一会儿枯,天上飘来一片黑云加着一阵狂风,忽然天上落下一只绣鞋。眨眼间,两位老人不见了。这时,王质一摸腰间的柴斧,不知何时掉在自己的脚下,斧把已腐烂,斧头已生了锈。因之此山名为“摸斧掉”,也称“烂柯
  岭”。王质下山回到村里,也找不到自己的家门了,村里没有一个人认识他。他一再询问王质家门和下落。一位老人对他说:“村人辈辈传说,王质是俺王氏鼻祖。年青时上山砍柴,一去未归,现已千年。”王质说:“我即王质。”老人认为他冒名祖宗欲殴之。王质急把山上所见所遇述说了一遍,老人仍半信半疑。如今这个神话故事已写成了书,书名是《天上落下一只绣鞋》。
  如今,摸斧掉的风景十分美丽。四周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山下是绿油油的庄稼和果园。春天满山万紫千红,夏天流水潺潺,秋天满山果实累累,冬天松涛阵阵,这优美的自然风景被山里人称为“世外桃源”。
  会仙山及仙人迹
  会仙山位于平阴县城北,是平阴古八景之一的“碧峰仙迹”之所在。据平阴县志载:在城东会仙山,石上有仙人迹,有会仙观、会仙亭,为明参政孙珫、知县孙世恩建,今废。平阴县人民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山顶重建了会仙亭。90年代初毁于龙卷风,90年代中期又重新建一亭,曰百福亭。
  会仙山因其风景秀丽,环境宜人,每当风清月朗之时,常有仙人前来山顶聚会、饮酒作诗,并在石上留下仙人们走过的脚印,即所谓“仙人迹”,现存于会仙山北麓一葛姓居民院中。在自然石崖平面上,有两个长38厘米、宽12厘米的形似人脚印的椭圆形石坑,这就是被古人认作仙人留下的脚印,两脚印呈南北走向,相距0.9米。在脚印的左边有两行摩崖题刻,共18字,首行为“汝南李古民同张二虞侍”,末行是“介丘先生过此一观。”字体为行楷,圆地阴刻。每字约12厘米见方,字体飘逸洒脱,刚柔并举,甚为世人叫绝。行距12厘米。字的旁边没有落款及年号,何年出自何人之手,李古民、张二虞、介丘先生何许人也,有待查考。两行字的南端有一人工凿就的碑卯,呈长40厘米,宽18厘米,深20厘米
  的长方形凹坑,该碑早已不知去向。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平阴八景之一,会仙山“碧峰仙迹”。
  明代直隶主簿邑人王纶有诗曰:
  翠岩当日会神仙,风景遗来尚宛然,
  一自鸞舆归去后,野花啼鸟自年年。
  明嘉靖进士、四川顺庆府推官邑人何海宴诗云:
  出郭谁相迓,东山独尔期。
  幽襟聊自适,野草故呈奇。
  坐爱青苔合,旋警白日移。
  丹砂无复意,回首愧支离。
  平阴名人赵方曦有诗赞曰:
  仙人一去不重来,留得遗迹与世猜。
  汉武秦皇知此意,何须海外觅蓬莱。
  黄花洞
  黄花洞又名黄河洞,位于县城南孝直镇刁鹅岭村西南,距县城约30公里。刁鹅岭村西是峰峦起伏,草木茂盛的九峪山,黄花洞位于九峪山南段的山腰里,洞口被树木遮蔽,直到附近才可发现。洞口面东,高约3米,底宽约2.5米,呈扇形。进洞3米左右,洞顶有一石缝,阳光由缝中透入,显得格外明亮,群众俗称天门。石壁清晰可见。洞为东西向,为自然形成,洞底及洞壁较为平直,洞顶为不规则弧形,有的地方为平顶,越向里进越觉低矮狭窄。进洞约20多米后,即黑不见五指,无照明灯火,不敢举步。进洞40多米后,人只能低头弯腰用手摸着石壁前进。这时举灯照看石壁,乃比较光滑。有游人题写的墨迹,其一为七言诗一首,书于民国二十八年。另一首诗书于光绪二年。洞底有流水过后留下的少量土石,洞高宽仅为1米左右。再向里走,石洞更为窄小,约进至70余米时,只可蹲踞前移,最深处洞高宽仅有0.3-0.5米,并弯向西南。终点处有0.2米大小洞口向下延伸,人不可近视。整个洞深约80米。
  黄花洞为一较深的天然石洞,深长而不宽广,洞壁及顶端未见钟乳石等。当地流传着古时候有一个能腾
  云驾雾,呼风唤雨,神通广大的黄花妖怪,藏于洞中,故称黄花洞。又传说此洞深通黄河,故又称之黄河洞。山上遍植翠柏、酸枣、刺槐、核桃等树木。其间,危岩如削,怪石嶙峋,岿然壮观。回首复观洞口,虽有人工凿痕,但仍为天然洞无疑。每逢大雨季节,洞口泉涌,远望去,象一条白练悬挂山腰。洞口北,有题刻数处,其一为:“兖州府……”其二为“大明国山东布政司兖州府东平州地□古记青石盘一座,天顺年间□□□□后来成化元年间秋月法心住持入洞□□□□秀云以□洞。”云云。
  洞口南有题刻数处,大多己不能详辨。偶见有“仙人洞”、“兖州”等字。
  据考,原来有依山而筑的寺观建筑,洞口有石门,石门框等物。
  九汇湖
  九汇湖又名龙湖,位于平阴县东阿镇少岱路南端。是闻名遐迩的一座人造湖。它原为山东省最早,泰西地区第一座水利发电站,拦截了洪范九泉汇成的浪溪河,建修的大水库。于1956年施工,1957年建成。初建名为“东阿水库”。
  1987年,制定东阿镇驻地1987-2000年建设规划时,因它风景优美,定名为“九汇湖”,取九泉(洪范池、东流泉、扈泉、丁泉、白雁泉、拔箭泉、狼泉、墨池泉、长沟泉等九泉)之水汇而成湖之意。同时,规划为“九汇湖公园”。湖的面积94.9万平方米,总蓄水量可达30万立方米。湖水大旱不涸。其湖,群山环抱,风景美丽。内有湖
  心印月,夕阳斜辉、寺山雁鸣等景观。荡舟湖中,逆水而上,可上行5公里,两岸山光云影,绿树红花,景色十分宜人。湖北,有明朝东阁大学士于慎行的遗迹,也是名贵中药阿胶发祥地。湖南有状若钓叟的寺山。湖东岸,浪溪河入口处,于1989年新建一座五孔(每孔40米)钢架拱上部构造,钻孔灌注桩基础,全长236米,宽15米的济兰公路大桥。书法家刘雯题写的“浪溪河大桥”五个苍劲的大字,更增加了九汇湖的景色。
  湖上美景,岸边古迹,形成九汇风光,吸引八方游客来往不绝,夏秋之季,游泳、垂钓者颇多。
  黄河平阴河段
  黄河是从东平县旧县乡前姜沟村入平阴境,向东北方向流去,流经东阿镇、刁山坡镇、平阴镇、栾湾乡、至栾湾乡东部的王营出境,流入长清县。隔河与东阿县东西相望,南北与东平县,长清县相连,全长40.48公里。
  黄河平阴段是河道由宽向窄过渡的起点,左岸(东阿县)有堤防险工护滩工程,右岸(平阴)为山地。河道最宽处5公里,最窄处不足0.5公里,形成天然卡水口。大水时上下水头相差30多厘米。1958年最大流量12600立方米/秒,水位43.13米。河床高出地面,给沿黄人民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胁。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全县人民不断的治理河道,修筑控导工程,护滩工程,护城堤工程,引黄电灌工程,逐步的把黄河水害变为水利。先后在平阴段河岸修筑了8个坝头,10处控导工程。长3913米,顶宽8米,高程44米的护城堤;全长29.4公里,顶宽3-4米的沿黄生产堤;1968年修建了黄河中下游最大的灌溉面积2.1万公顷的田山引黄电灌站;1970年建成了连接东西黄河两岸,全长963.5米的平阴黄河大桥;历年修筑小型引黄电灌工程6处,把黄河变成了灌溉良
  田,造福平阴的生命之源。
  1996年省委、省政府作出黄河滩区村庄搬迁和筑台重建的决策,三年来平阴黄河滩区共搬迁村庄27个,4323户,新建住宅47.29万平方米,新建搬迁小学19处,建房1.56万平方米;77个滩区村,10433户村民筑村台528.98万立方米,加固学校22处,安置学生8991名。滩区103个搬迁和筑台村均达到了防御10000立方米/秒洪水的安全标准。滩区村民可以安心的脱贫致富奔小康了。
  黄河平阴段堤岸,随山岭曲折蜿蜒,时断时续,如巨龙盘旋。水面时窄时宽,窄处如银练飘动,宽处如湖波浩渺。秋末春初常有迁栖的大雁成群的在河水边休息觅食。
  新中国建立50年来,黄河平阴段河道稳定;岸边人民安居乐业。堤外河水奔流,堤内阡陌相连,村庄相望,绿野无边,果园成片。滩外的40公里防护林带,绿草如茵,林木参天,鸟鸣雀叫,景色诱人。近年来,这条绿色的屏障,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浪溪河
  浪溪河,发源于洪范池镇的南部山区,源头由三条较大的支流汇成:一条发源于云翠山西侧,大山顶东侧的刘庄一带,另一条发源于云翠山东侧,大寨山西侧,两条支流在张海村东汇流,从张海村东向北至纸坊村,又和发源于大寨山东侧与韩寨山之间的支流汇流,为浪溪河上游。这段河道两岸山高坡陡,水流湍急,一般深30米左右。
  从纸坊村向北流经东阿老城,把旧东阿城分为东西两半,著名的永济桥,就坐落在浪溪河上。穿过东阿城,向西北由小河口流入黄河,河道长18公里。旧志记载:“浪溪河与大清河、运河相连,航运货船能直通南(江南)北(河北)和海边(利津),黄河夺清后,漕运不通,黄水倒灌,河道淤积,山洪泛滥。清光绪三十年、三十一年(1904年1905年)和民国十年(1921年)旧官府曾数次对下游河道疏浚。”浪溪河宽30至50米,流域面积118平方公里。最大流量150立方米/秒。
  浪溪河上游汇集了各具特色的泉水,各泉虽形状不一,却各有风韵。景色佳妙,形姿称奇。主要有洪范池、丁泉、白雁泉、扈泉、书院泉等,常年清水长流。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政府领导人民对浪溪河进行了治理,在上游修建大小水库15座,塘坝11座,扬水站35座,水电站4座,已装机5台430千瓦。1957年9月建成的东阿水电站,被山东省水利厅称为“山东省第一颗夜明珠”,解决了群众磨面照明和浇地用电。发展灌溉265公顷。如今的浪溪河如同一串用硕大珍珠穿成的项连,把平阴的西南山区妆扮得闪光耀眼,吸引了无数游人到那里去游山玩水,赏泉观鱼,陶情养气。
  玉带河
  玉带河,发源于平阴县南部的李沟山区,蜿蜒向北,流经玫瑰镇至刁山坡镇的外山村南入黄河。全长27.5公里,河道宽50米至70米,流域面积134.2平方公里。河水最大流量150立方米/秒。玉带河源短流急,上游山泉较少,旱季河水断流,雨季山洪下泄,下游洼地常受其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平阴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对玉带河进行了五次治理,建起水库18座,总库容1775万立方米,修渠道50多条,建扬水站35座,涵洞3座,对调节水量,削减洪峰,解除下游涝灾发挥了巨大作用。
  玉带河流域是全县文物古迹较集中的地带。河两岸已列为重点保护的文物古迹就达10处,新石器时代到商周的遗址有陈洼、河套、半边井、胡坡、团山、张庄、罗寨、斗祭台、崔山头等。另有罗寨汉墓群、李之绍墓、双王墓、焦则墓及翠屏山多佛塔等古迹。
  玉带河流域特殊的气候、土质和勤劳智慧的人民培植了独具特色的平阴玫瑰。每年的五月中旬,玉带河中游的玫瑰镇便成了一片花的海洋,香的世界。河谷两岸,
  落阳泉田间地头到处是竞相开放的玫瑰花,姹紫嫣红、花香四溢。赏花游山的人们络绎不绝。
  汇河
  汇河,是平阴县的第二条过境河流,发源于泰山山脉,由肥城市石横镇衡鱼村西入境,流经孔村镇、店子乡、孝直镇,由孝直镇谷楼村南官桥出境入东平县大清河,过境长11公里,属季节性河流。河道宽50-70米,最大流量103立方米/秒。境内流域面积243平方公里。汇河在封建社会时,是济运河水源之一,停止漕运后,河道年久失修,逐渐变得窄浅。两岸无堤,夏季洪水泛滥,秋季沼泽一片,至冬洼内积水不干。陈屯、张平、大兴、展小庄等洼,每年只种一季庄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平阴县政府带领群众对汇河进行了治理,开挖了新河道,在两岸筑了河堤,同时对汇河的支流康王河、齐心河、小辛河(大兴)、环河(谷楼)进行了治理,修建桥函20多座,挖排水沟100多米。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沿汇涝洼进行了排灌路林统一规划、治理,使6667公顷土地成了“地成方,渠成网,道路两旁树成行”,旱涝保丰收的稳产高产田。2000年,平阴县对汇河平阴段11.73公里河道进行疏挖治理,共开挖土方133万立方米,河底由原来的30-40米,展宽到70米,上口宽98米,堤高7米,堤顶宽8米
  (形成两条生产路),边坡1∶2,行洪能力达到每秒1000立方米。现在,汇河两岸已成为绿树成林,桑园连片,蔬菜大棚相连的富庶之地。
  锦水河
  锦水河,又名平阴河。水源有三,一来自分水岭以西的胡庄、尹庄、孙官庄一带,一来自分水岭以北的三山峪,桥口的山峪,一来自城东的山峪。三处来水成“川”字在老城南门外汇在一起。秋日,水清流湲,南门外一段河面景色秀丽怡人,成为平阴旧志载的八景之一,曰“锦水秋滢”。锦水绕平阴老城一周后由城西北流入黄河。全长15公里,来水面积57.2平方公里。
  安栾河
  安栾河,发源于安城东南部山区,流经段天、安城,入栾湾,栾湾东南部山峪之水汇入,经东平洛,至望口山入黄河。平阴县志载的八景之一的“天井飞泉”即在其上游。全长约20公里,流域面积74平方公里。
  鹿传铎
  翟庄渡口
  翟庄渡口,位于平阴县城西北,平阴镇翟庄村西,距县城4.5公里。对岸为湖溪渡。清乾隆年间有木船一只,运送往来行人货物,也停靠上下游来往船只。
  此处因山岭阻挡,河道形成一个90度的大坐弯,积水深广。秋季,月朗风清之夜,皓月西沉之时,岸上房顶树稍之上一轮明月,岸下秋水中一个玉盘,上下争辉,相映成趣,景色幽静秀丽。平阴旧志载的古八景之一的“湖溪沉月”就在翟庄渡口附近。
  1949年以前,由于陆路交通不便,黄河水道成为沿岸水运的主要通道,兴胜时,翟庄渡口曾停靠渡船30余只,县内的粮棉油等土特产和石料多由翟庄渡口装船外运。过往车辆也多由此过河。1949年以来至1970年平阴黄河大桥建成前,翟庄渡口一直是县内最繁忙的渡口之一。
  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和平阴黄河大桥的建成通车,翟庄渡口逐渐变为以摆渡过往行人和小型车辆为主了。到2000年,翟庄渡口有铁壳机动船2只,日渡行人及小型车辆500余人次。
  1968年在翟庄村西的田山脚下兴建了黄河中下游
  最大的田山引黄电灌站,通过三级提水,把黄河水送往缺水山区,实现了人民变水害为水利的愿望。
  近年来,翟庄渡口及田山引黄电灌站附近,成了人民观看黄河景色的好地方,每天都有许多来人驻足岸边,远望黄河之水奔腾而至,近看渡船截流来往,十分惬意。如遇电灌站开机提水,只见滔滔黄河水冲进闸门,流进渠道,灌溉万亩粮田,你会更能感受到人民治黄的威力。间或乘兴登上渡船,作一次横渡黄河的尝试,那可是即新奇又刺激的了。
  望口山渡口
  望口山渡口,位于平阴县城东北8公里处的望口山村西。始建于雍正二年(1723年),兴隆于雍正五年(1726年),原为大清河上的古渡口,黄河改道后为黄河渡口,对岸为东阿县的朱家圈。古为木帆船、人渡,现有铁壳机动船2只,木船1只,每天运送来往车辆百余辆,行人300-500人,即方便了两岸群众的交往,又为栾湾乡的建材外销开辟了重要销路。
  渡口东的望口山上,建有泰山老母庙,每年农历九月九日,邻近村庄的人们,有到泰山老母庙赶山会及登高望远的习俗。渡口附近的人们或聚于山头,或散于河沿,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尽情玩乐。久而久之,九月九日也成了望口山渡口最热闹的日子。
  龙桥渡口
  龙桥渡口,位于平阴县城西,平阴镇龙桥村北的小龟山下,距县城14公里。古为大清河渡口,以木帆船摆渡两岸过往行人及车辆货物,也停靠上下游来往船只。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渡口对岸的于家窝设有盐埠,黄河北的聊城、堂邑、茌平、莘县、冠县、馆陶、朝城、邱县等8县的食盐均由此卸船转陆运。
  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道后,龙桥为黄河渡口,仍设有木船两只通往来。汛期,水宽流急,一叶小舟出没于波峰浪谷之间,惊险异常。故沿河一带群众有“隔山十里不算远,隔水一里相会难”之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龙桥渡口除向对岸运送过往行人车辆外,主要是运送石料、石灰等建筑材料。1970年在渡口附近建成平阴黄河大桥,成为济南通往鲁西南的主要通道。大桥建成后,渡口运输量大减。1984年后,运输量又逐渐增加。1990年渡口有铁制机动船2只。
  天井泉
  天井泉,位于安城乡段天井村西北约200米处,又称石井泉。地处山涧,因状如天台的水井得名。
  因井口呈长矛头形,乡人传说,系古代人物杨二郎在此用长矛戳出。井深五六米,常年涌水,沿山涧湍激而下,为安栾河源头之一。清光绪《平阴县志》载:“泉涌甚,势如趵突,喷珠泄玑,声闻数里。”因景观壮丽,称“天井飞泉”,为平阴古八景之一。历代多有诗人赞咏。清朝邑人国进诗曰:“石涧有名泉,泉声日夜喧。滔滔不复往,谁解问真源。”清人赵方曦诗曰:“石甃寒泉泻碧溪,纵横曲曲绕柴扉。更教移挂高峰顶,谁诧天台瀑布希。”
  60年代初兴修水利,在泉北侧筑堤建坝,拦河蓄水,称段天井水库,天井泉即融入库中。如今水面广阔,杨柳披岸,山环溪绕,景色宜人。水库石坝高约8米,上嵌“腹吞飞泉水,灌溉千亩田”、“驯服洪水”等石刻巨字。水盛时节,库水从溢洪道涌出,飞悬下泻,盛况不减当年,十分壮观。
  虎豹泉
  虎豹泉,位于县城东北的栾湾乡虎豹川村中。因村东为虎山,村西为豹山,故名。泉池井形,直径1.3米,深12米,平时水深10.5米,盛水时漾溢。20世纪70年代中期实测日涌量146立方米。水质清洌甘美,为村民饮用水源。天长日久,汲水的绳索将井口青石磨出道道槽沟,深达2-7厘米。泉畔,倒卧有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虎豹川修庙穿井立石记名》碑。
  翠屏山泉池
  翠屏山泉池,位于玫瑰镇境内的翠屏山,泉水众多,有“一条岩缝一处泉”之说。山上较为有名的泉池有6处,即杨枝泉、有本泉、浸润泉、朝阳泉、向阳泉、落阳泉。
  杨枝泉、有本泉、浸润泉 在宝峰寺东北侧山崖处。清光绪《平阴县志》有“承以石盆,久旱不枯”的记载。今除浸润泉久旱断流外,杨枝、有本两泉依然如故。三泉相距最远不足10米。杨枝泉在一石窟内,泉水自正面石壁上方缝隙中渗出,顺势流下,形成数支细流,状如杨(柳)枝。窟壁上凿佛像三尊,勒《杨枝泉说》、《宝峰院记》等古代石刻。有本泉在石窟西侧4米处,为一自然洞穴,水从穴中涌出,泄入洞前小池,铿锵有韵。洞外两侧岩石上分别镌“有本泉”三字和诗刻一方。在有本泉西侧上方约5米处的石岩上,勒有“浸润泉”三个大字,字下即为浸润泉。清光绪《平阴县志》有载,称浸润泉“可供千人饮,不溢不涸”。今枯水季节时有干涸;盛水季节,泉水从岩缝中渗流而出,滋花润木。岩缝两旁有凿于唐天宝十一年(752年)的石佛龛两铺,内有造像12尊,甚为精美。
  朝阳泉 亦名“龙须泉”,在翠屏山东侧半山腰。水自岩壁间流出,汇入池中,四季不涸。池西、北壁为自然山岩,东南壁系人工石砌。池上方山崖处刻“龙须泉”三字。
  向阳泉 在翠屏山南侧山腰处,因山坡向阳,故名。泉水自山腰的石缝中渗出,积于自然池中,终年积水。池周砌以石墙,高1米左右,南侧留出水口,泉水经此流向山下。
  落阳泉 亦名夕阳泉,在翠屏山西南侧的山腰陡岩下,上紧靠“石门槛”。水从数处石隙中流出,四季常流,蓄水成池,夕阳正好照射池水,发出灿烂的光辉,故名。盛水时节,水势颇大,池水外溢,漫流于石上。泉池上方巨大岩石上镌有“落阳泉”等字。
  日月泉
  日月泉,位于洪范池镇南云翠山腰南天观蓬莱仙院南端的回阳洞中。回阳洞又名长春洞,坐南朝北,宽3米,高2.5米,进深5米。南侧为山崖,为人工砌垒石洞。洞南半部中央有两泉池,即日月泉。月泉在南,日泉在北,两泉相邻而不相通连。月泉用一块新月形中空石板覆盖,日泉用一块中为圆洞的石板覆盖,因泉池口形而得名。两泉口直径均约0.4米左右,口下稍宽大。泉深均约1米,大旱不涸,丰水时由地下暗渠引入观北的水池备用。泉在洞内,故泉水清凉甘甜。
  天池泉
  天池泉简称天池,位于洪范池镇政府东的天池山腰处(书院泉北的山上)。泉水从岩缝中涌出,汇入自然形成的泉池。池成长方形,南北长1米余,东西宽0.5米,深0.15米。天旱不涸,雨季外溢,从池西流下山坡。天池泉东的山坡上生长着茂密的柏树,青葱墨绿。泉西为荒坡,乱石遍地,杂草丛生,远看如群羊放牧山坡。泉西南的山崖上有唐代摩崖造像两龛4尊,像与人同高,面容丰满,雕刻精美,是极为少见的雕刻珍品。
  马跑泉
  马跑泉,位于孝直镇西的马跑泉村南侧,赤沟山北崖。村以泉得名。泉水自岩洞石缝中渗出,伏流四五米,跌入边长约3米,深约2米的石砌方池中。尔后从池中溢出,流入池北的小溪中。此泉常年流淌,大旱不竭,村民皆饮用之。盛水时,涌流之声数里可闻。泉池北侧立有石碑,上刻泉名。村民传说:“当年汉光武帝刘秀带兵路过此地,士卒口渴难耐,所骑战马跑而出泉,故名马跑泉。”后来,乡民为纪念刘秀在泉旁建汉王庙。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重修汉王庙记》石碑尚存于泉旁。
  东拔箭泉
  东拔箭泉,位于孝直镇东湿口山村东南300米,九峪山东北脚下,西靠东山村白灰窑,北邻石料厂。为有别于湿口山之西的洪范池镇拔箭泉故名。常年不竭,汇流于西北侧的东湿口山水库。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带兵征战路经此地。因人马极度饥渴而停留寻水,刘秀见一石缝湿润,举箭劲射,拔箭水出,故称此泉为拔箭泉。
  灵醴泉
  灵醴泉,位于平阴县城西南隅,青龙山金斗峪西南坡。清光绪《平阴县志》有载,称之为“金斗峪泉”。今泉在人工砌垒的石洞中,洞高3米。水从洞壁滴下,叮咚作响,汇为自然圆池,池直径2.5米,深约1米。洞前石砌券门上嵌石匾,题“灵醴泉”三字,为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邑人张翊鸿书。石洞之上,原为奉祀泰山元君的古祠,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现仅存残墙断壁。因泉水甘美,附近居民多至此汲水烹茶。
  南泉·北泉
  南泉、北泉,位于云门山北侧山脚下,玫瑰镇南泉村中。在穿过村庄的山峪沟底两侧,有两处清泉,因方位分别称为“南泉”和“北泉”。两泉皆为石砌方池,南泉池长2.5米,宽约2米;北泉池,呈正方形,边长约2米;两泉相距四五米,同出一脉,均四季常流。附近的南泉村、北泉村,分别以此泉池取名。
  环秀公园
  环秀公园,位于平阴县城东侧,文笔山西麓,面积166公顷,是1998年新建的一处园林式公园。园内有环秀广场、环秀坊、环秀亭等。
  沿着府前东街东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环秀广场。广场为玫瑰花造型的大型绿地,面积8600多平方米。法桐、合欢、五角枫树荫蔽日;雪松、白皮松、桧柏、大叶黄杨、小叶女桢四季常绿;紫枝玫瑰、丰花月季、红叶小檗、百日红、榆叶梅繁花似锦,姹紫妍红。穿过广场,登上两层平台,便到了环秀坊。
  环秀坊坐东向西,用巨大的汉白玉石块建成。坊高9米,宽10米,三门,4根巨形石柱的东西两面各有浅浮雕花纹图案,基部有叠鼓形护坐,石柱顶端各雕有一组花木及和平鸽,刻工精湛,造型优美。坊门正中的上方刻有“环秀公园”四个大字。
  穿过坊门便到了观光区。这里有4公里的环山公路伸向南北,登文笔山顶的盘山路隐现在翠柏之间。沿着盘山路,穿行在苍翠的柏林之间,拾级而上,可直达文笔山顶峰。峰顶有环秀亭,亭高8米,重檐6角,状如
  红烛,照耀群山。站在亭上,俯视平阴县城,只见青山绿水,环抱中的城区,楼房鳞次栉比,道路纵横井然。改革开放为平阴带来的巨变,可见一斑。
  从坊门沿环山路南行,只见生长茂盛的核桃林嵌在路旁,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起伏的山路被翠绿的侧柏覆盖,眼前如绿色的屏障。路随山转,树满青山。沿山路到山南向南一转就连上了104国道。
  由坊门沿环山路向北,首先见到的是相连的桃园,夹路数千米,略无杂树。绕过几个山脚,却是一片片苹果园,再向东行又是片片山楂园……。春天的环秀公园,花香鸟语,美不胜收。三月的桃花娇艳如火,四月的苹果花、山楂花开得白茫茫,如霜似雪,不似梨花胜似梨花。山坡上、小路边那叫不上名的野花,五颜六色,把公园之春点缀得更加明媚。深秋,山楂、苹果挂满枝头,
  火红的火炬树、经霜的枫叶、翠绿的侧柏及满山的野花构织成绚丽缤纷的浓浓秋色。秋日里,沿着蜿蜒的山间小路,漫步在山坡上、树林间,那可真是转一个弯,换一个景,上一道岭,辟一片天地。当你登上山顶时,自然会有一种超然的感觉了。环秀公园是人们休闲健身的好地方,一年四季,每天从早到晚人来人往,此呼彼应,络绎不绝。
  平阴文化中心广场
  平阴文化中心广场,位于县城中心位置,地处主要繁华地段,占地4.8公顷。1998年底规划设计,1999年春开始动工兴建,当年10月1日正式启用。空中鸟瞰,整个广场如一朵硕大的玫瑰花,盛开在平阴县城的中心。广场共有三个出入口,分别连接榆山路、翠屏街、黄河路三条主要道路。百货大楼、影剧院、文化宫与广场融为一体。广场内有大型音乐彩色喷泉。泉池面积700平
  方米,共有大小喷头752个,喷水高度达17米,甚为壮观。广场中心矗立着高31.8米的高杆雕塑灯。灯体全部用不锈钢制成。广场内共铺植草坪3公顷。草坪内有两条小叶黄杨、金叶女桢、红叶小檗组成的“彩带”镶嵌于绿草之中,草坪外沿有大叶女桢组成的绿色灌木带环绕。夏季,夕阳沉下,华灯初放,文化中心广场高杆灯光芒四射。草坪灯萤光熠熠。喷泉启动,水花四溅,高的如瀑布直下,矮的如云似雾,凉气袭人。这时的广场,游人如织,人头攒动。水声、音乐声、人们的欢笑声交汇出一曲优美的小夜曲;高杆灯、庭院灯、草坪灯、喷泉灯高低错落,五彩缤纷,把广场装扮得分外妖娆。秋高气爽时节,广场内花卉争奇斗艳,一串红、鸡冠花、美人蕉、百日红,花红似火;国庆菊、大丽菊、五九菊、翠菊,五彩缤纷;大叶黄杨、金叶女桢、洒金柏等灌木,青翠欲滴。特别是仲秋之夜碧空如洗,一轮皓月挂在天空,广场内彩灯闪烁,喷泉池内,红色鲤鱼畅游嬉戏。这时,平阴文化中心广场,带给您的是温馨、惬意、欢乐和欣喜。
  平阴县体育活动服务中心
  平阴县体育活动服务中心位于县城西北部,北靠玫城公园,南临锦水河,东接文庙,西连黄河供水场,占地8.13公顷。1987年达到全国体育先进县“两场”、“一房”、“一池”四大硬件体育场地设施标准要求。至今建有:标准体育场(内含足球场)、带看台灯光篮排球场、门球场、综合训练房、室外游泳池、上百个钓位的钓鱼池、教学楼、学生公寓、职工宿舍楼等体育训练、文化教学、健身娱乐、生活服务设施。曾承接“全国公路自行车锦标赛赛车场地比赛”、“全国青少年拳击比赛”、“山东省自行车赛场地比赛”、“山东省‘萌芽杯’少年举重比赛”等一些重要体育比赛。是一处集青少年业余训练,全民健身娱乐的综合体育服务设施,更是到平阴一日游活动中的景点之一。
  平阴县体育中学(平阴县第五中学)座落在平阴县体育活动服务中心,现有教职工100名,在校生常年保持300人以上。自1984年建校以来,向省市体工队、体校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200余名。其中:向外省市体工队、体校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30余名。是一所省内较高标准的体育训练、文化教学、食宿三集中的县级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1997年被省体委命名为:“山
  东省县级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业余训练先进单位”,也是一所花园式特色学校。
  体育场 是一个带看台有400米8条跑道(内含足球场)的南北向丁级标准体育场,采用世界各国通用的400米半圆式标准跑道,田径场、足球场,用煤渣、火山岩、沙性黏土等天然材料充填罩面,各项指标符合国际田径、足球竞赛规则规定,能承担省市县三级田径、足球训练和竞赛项目。
  篮排球场 是一处露天带看台灯光篮排球场,看台和场地用混凝土建成,篮排球场和篮排球架均达到国际通用新长、宽、高度规定标准,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训练房 1987年建成,长36米,宽21米,高7.5米。房内可供球类、棋类、武术、举重等项训练比赛。砖木结构,网架起脊轻型房顶,混凝土地面,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游泳池 1987年建成露天游泳池,长50米,宽25米,深0.8-2.5米,半地下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供青少年和儿童游泳训练比赛及广大游泳爱好者游泳演练。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平阴县体育活动中心的场地设施,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青少年业余训练、群众休闲娱乐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在平阴县被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县”、“全国最佳赛区”、“山东省体育先进县”、“山东省田径之乡”、“山东省业余训练先进单位”争创活动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平阴古八景
  水山叠翠 位于平阴县城西南12.5公里的翠屏山(又名水山),西侧山崖间。山上林木葱绿,古柏丫杈,古迹甚多。山西侧由下而上有宝峰寺、白衣阁、玉皇庙等庙宇相连。在白衣阁与玉皇庙之间的山崖间有两石相叠,高约6米,面积约4平方米。石缝中生一古柏,树干凌空,枝叶青翠,故曰叠翠。
  石门晚照位于平阴县城西南20公里的东阿镇小屯村北的石门山上。为一建于周代时期,人工开凿的石洞,洞东西贯通山脊。古为赴东阿大道。薄暮时日色返照,赤霞从洞中透射如长虹,旧志名曰“石门晚照”。
  杏坛遗响 位于平阴县城南15公里的孔村镇紫盖山(又名孔子山)。山上翠柏成荫,庙宇轩昂,相传孔子曾在此讲学,后人遂立庙于山上,谓之“杏坛遗响”。又传:每岁除夕闻有车马声自远而至,邑人必有登科第者。
  碧峰仙迹 位于平阴县城北侧的会仙山北麓。又称仙人遗迹。光滑的石梁上有两个自然形成的状如脚印的石窝,旧志名为“碧峰仙迹”。
  锦水秋潆 在老县城南门外。源出于县城东南桥口村一带山峪的锦水河。由东南而来,至县城南门外成川“字”汇在一起,环城而行,水流潆洄清澈平缓,秋日澄泓,一派纹错如锦。旧志称“锦水秋潆”。
  天井飞泉 位于安城乡段天井村西北约200米处。有泉自山涧天然石井中涌出,泉涌甚急,势如趵突,喷珠泄玉,声闻数里,旧志曰“天井飞泉”。
  峻玉含辉 在老县城北1公里的峻玉山(又名白山)。山上出白石英石如水晶,日光照耀,放射光茫。前人曰“玉在山含辉”。旧志称“峻玉含辉”。
  湖溪沉月 在县城北5公里的田山北麓,有湖溪泉。泉水成溪,曰湖溪,汇入大清河(今黄河)。溪水清澈平缓,月影入水清晰明亮。旧志称“湖溪沉月”。
  古东阿八景
  洪范浮金 在平阴县城西南30公里的洪范池镇洪范池村南。此地突地涌泉,甃石为池,长宽各7米,水深6米余,清澄见底。游人掷钱入池,飘摇旋转不能直下,阳光照耀闪闪发光,故名。
  浪溪春水 指浪溪河流经东阿镇东阿老城区,永济桥上下河段。浪溪河汇东南山中诸泉水,绕山穿谷西北而行,穿东阿老城而过。老城东西之间有永济石桥相连,以通往来,春时云树低垂,流波荡漾,风景甚美,故名。
  〓山出云 位于平阴县城西南30公里的洪范池镇东的大寨山上。大寨山旧名大〓山,主峰北侧有
  一陡峭山峰与山崖裂开近1米的缝隙,雨前阴云从石缝中喷出,煞是好看,故曰〓山出云。
  扈泉涌碧 在平阴县洪范池镇南的云翠山东北山麓,有扈泉。泉在石崖下,有坎如井。水从井中涌出,触岩抵石,声闻数里,溅起水花如雪而得名,泉上的石壁上刻有“扈泉涌碧”四个大字。
  归台遗井 兖州续志云:《春秋》谷城杜予曰:“小谷城中有管仲井,亦谓之夷吾井,又井侧相传为三归遗址,石碣尚存。”三归台遗址位于平阴县西南25公里的东阿镇西,东阿老城南门外,南新庄北,土丘尚存。
  黄石仙踪 位于平阴县城西南25公里的东阿镇北1公里处的黄石山顶。山顶有黄石,传为秦末授书给张良的圯上老人所化。山下有黄石公祠,山上有黄石公洞及雕像,故名。
  虎窟秋风 在平阴县东阿镇西2公里的范庄村南狮耳山上。狮耳山又名虎窟山。山腰有观音堂,观音堂东侧山腰处山崖下有三洞,西侧两洞一曰八仙洞,一曰三仙洞。由八仙洞下,东行30米的山崖上有一直径0.6米的天然石洞,洞深3米,里端细小,蹲在洞内,可听到咚咚的声响,经久不息,故名虎窟秋风。
  鱼山闻梵 在东阿镇西黄河西岸的鱼山(今属东阿县)。鱼山即吾山,上有东阿王曹植墓,下有祠。吴苑记云:“陈思王游鱼山,闻岩里有诵经声,清远嘹亮,因使解音者写之,为神仙之声”故名。

知识出处

平阴名胜古迹

《平阴名胜古迹》

为了弘扬平阴的悠久历史文化,让历史遗存放射出灿烂的光芒,为改革开放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发展旅游事业服务,为历史研究服务,以适应当前各方面的需要,让读者和海内外的人士更多的了解平阴,关注平阴,政协平阴县委员会特编辑出版了《平阴名胜古迹》一书,这本书含重点名胜、山水风光、古今建筑、石刻造像、古墓遗址、古树名木、革命遗址等七个部分,并有彩照33幅及旅游景点分布图等。该书本着史料性和可读性相统一的原则,以丰富翔实的资料、简洁精炼、通俗易懂的文字,向人们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平阴的历史变迁、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文化遗存,颇具文化内涵和史料价值。

阅读

相关地名

平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