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在德县大搞军事设施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254
颗粒名称: 日军在德县大搞军事设施概况
分类号: K265;E95
页数: 11
页码: 124-134
摘要: 与此同时,日军还抓去大批青壮年,遣送至日本国或中国的东北、济南、青岛等地修筑军事设施和开采煤炭矿产,充当劳工苦役。德县城乡被抓去的劳工不下数百人,其中多数下落不明或客死异乡,其父母和妻子儿女则流离失所,有的冻饿而死。1937年10月侵华日军占领德县后,为保障其大部队沿津浦线大举南侵,便立即在黄河涯村南大量圈地,修建军用机场,设立侵华日军空军基地。黄河涯飞机场基本建成后,经常起落日军飞机,运送军用物资和兵员,有时配合其地面部队作战。两场合称“华北农事试验场德县棉麦原种圃”,总计侵占农民良田1100余亩,做为其经济掠夺的“试验基地”。
关键词: 军事设施 日军 德县

内容

侵华日军占领德县后,为把处于水陆交通枢纽位置、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的德县做为其侵略战争的军事基地,保护其军事交通,加强经济掠夺,强化对抗日力量的封锁和对德县人民的法西斯统治,连年抓工拉伕,强迫其修机场、电厂、给水站,建据点、哨所、岗楼,筑公路、铁路、营房,挖堑壕、封锁沟等等,8年间占用民田近3万亩,动用民工民伕达百万人次,给德县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对中国共产党及其抗日军民和其他抗日爱国力量的活动造成巨大的威胁。与此同时,日军还抓去大批青壮年,遣送至日本国或中国的东北、济南、青岛等地修筑军事设施和开采煤炭矿产,充当劳工苦役。德县城乡被抓去的劳工不下数百人,其中多数下落不明或客死异乡,其父母和妻子儿女则流离失所,有的冻饿而死。
  日军在黄河涯修建军用机场
  黄河涯,是位于德县城南12公里处的一个村庄,津浦铁路由此通过,并建有火车站,从德县至平原县的大道穿村而过;四女寺减河流经村东南,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37年10月侵华日军占领德县后,为保障其大部队沿津浦线大举南侵,便立即在黄河涯村南大量圈地,修建军用机场,设立侵华日军空军基地。
  日军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强行占地4000余亩,农民即将收获的秋庄稼被践踏一光,圈地范围内的建筑物和树木等亦荡然无存,该村百姓沦为乞丐者甚多。汉奸遵照日军的命令,到处抓工拉伕,甚至连六七十岁的老人和十三四岁的少年儿童也被强行征用。在修建机场的辛酸劳作中,如稍有怠慢,便遭毒打。农民崔开起等人曾被日军及翻译官刘树棠打得死去活来。
  黄河涯飞机场基本建成后,经常起落日军飞机,运送军用物资和兵员,有时配合其地面部队作战。
  日军强占良田开辟“农事试验场”
  1938年,日军在德县城西运河西岸的陈庄、张庄和桥口一带,强行圈地750余亩,开辟为“棉花种植试验场”。其中,占用陈庄土地250余亩,张庄土地350余亩,桥口土地150余亩。1940年,日军又强占陈庄良田150余亩,张庄良田150余亩,高堤良田20余亩,开辟为“小麦种植试验场”。两场合称“华北农事试验场德县棉麦原种圃”,总计侵占农民良田1100余亩,做为其经济掠夺的“试验基地”。
  自建场开始,日军和汉奸、伪军经常到周围各村庄抓工拉伕,每天几乎不下数百人,在其武装监视下强迫劳动,稍不如意,即让百姓顶砖、罚跪、互相撕打,有的被折磨得死去活来。
  “试验场”周围筑有高高的土围墙,大门有日军站岗把守,凡过路人一律不准近前,否则“以匪论处”。试验场内部划有禁区,劳工苦役不准违禁,常有“违禁者”遭毒打和关押。由于日军戒备森严,行动诡密,该“试验场”究竟搞何种试验,具体情况不详。
  日军在城西修建小型发电厂
  日军侵占德县前,在城西运河东岸、桥口街南侧,有一处旧砖瓦窑,废弃后留有两座高大的砖质烟囱。1938年12月1日,侵华日军驻济南特务机关长渡边,令济南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德县电业,成立了“德县发电所”。为控制德县这一军事要地,迅速建成发电厂,驻德县日军及其特务机关选中了旧砖瓦窑。发电所利用两座烟囱,建起了厂房。该发电厂运行初期装机容量仅为1×150千瓦,后又增加2×125千瓦机组,计总装机容量为400千瓦,由小型蒸汽机做为动力。
  日军建立的这一小型发电厂共有10余人,夜间运行,白天停机,其电力专供日军驻德县的机关、部队、火车站、日本和高丽洋行、少数商号等照明用,后又增加为驻德县的日军军工和“经济开发”服务,成为日军在德县的重要设施之一。
  日军扩建德县机场
  1925年4月,奉系军阀张宗昌督办山东军务,遂指令其驻德县的奉系军队,在德县城东北修建了小型军用机场。抗日战争爆发前,国民党军第七十四师驻防德县期间,韩复榘又指令该部进行了改建,经常起落小型飞机。日军侵占德县后,1938年4月至1945年7月分多期工程进行扩建。在原有基础上,日军将机场区域扩大为南至城近郊的罗庄,北至长庄,东至肖何庄,西近津浦铁路。据实地测算,仅内场就长达2600米,宽1570米,面积为400余万平方米,折合占地6000余亩;外场占地1.5万亩,主要用于警戒区、安全区、筑路等,总计占地2.1万余亩。
  在扩建之初,日军与伪德县政权机构,在德县城乡和外地抓劳工3千多人。两年后,改由德县各伪区、乡摊派,被摊派的工伕多时曾达五六千人,其费用亦由伪区、乡从老百姓家中摊敛,加之伪官吏敲诈贪污,德县百姓的负担越来越重。其中,情景最为凄惨的是肖何庄,所有土地均被侵占,农民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一部分人靠给日军出工烧砖烧瓦、做小本生意维持生计,多数人流离失所,逃难四方。
  机场中常驻日伪军150余人,有4名日军大工头。在他们的武装监视下,数千名民工民伕夏顶酷暑,冬冒严寒,平场地,修跑道,筑机窝,建岗楼,挖壕沟,修房盖屋建油库。稍有怠慢与不满,就被拉出毒打,用刺刀刮肋条,冬天,扒光衣服罚冻示众等。最为恶毒的是,日军强令民工惩罚民工,若民工不忍心下手,则要受到更为严酷的惩罚。
  该机场直至日军投降亦未最终建成,但至1944年已初具规模并建有较完备的设施。其中,飞机跑道为东南西北走向,由罗庄村北延伸至长庄村东南;罗庄村北设有飞机地标台,台面上覆盖着太阳旗,筑有机窝2个,还有由大量木桩构筑的飞机伪装棚;长庄村南筑有机窝3个;机场内建有油库20多座。日军飞机来去不定,有时停机坪上停有70多架,成为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在华北、华东结合部上重要的空军基地。
  日军在德县修建军营、给水站、仓库
  1925年10月,奉系军队第六军军长徐源泉率部驻防德县,将南营街以南的清代演武厅(场)改建为军营,并经常在此阅兵,德县城居民称为“南营房”。1929年秋后,石友三的国民军第十三路军驻防德县,在原德县兵工厂以北修建了营房和大型操场,并与兵工厂军营连成一片,德县城居民称为“西营房”。日本侵略军占领德县期间,将“南营房”和“西营房”继续做为军营占用,并将处于两营房区域内的民房、作坊等强行拆除,建设楼房。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美两国关系破裂,美国人在德县东地开办的博文中学、卫氏医院、苏氏护校等均被日军强行关闭,所有建筑物均被日军做为其指挥机关、特务机构的驻地和营房。日军修筑了飞机场至东地、博文中学、柴市街、太平街、马家溜口街至发电厂的水泥马路,将东、西营房贯通起来。
  1943年,日军在城西郊发电厂北侧修建了给水站,专为调防、“扫荡”、“清乡”、“围剿”的过往日军供水和补充给养。
  1944年前后,日军又大兴土木,在德县城西南的石家园修建了大型棉花仓库9座,岗楼5座,筑有高墙,架设了铁丝网。主要用于储存“华北棉花株式会社德县棉产改进会”的棉花、棉纺织品和其它军需物资、“禁运物资”,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集散场所之一。大量的物资、资源从这里装运,通过运河、铁路、公路等源源不断地运往日本国。
  日军督挖封锁沟
  为阻止和防范八路军和其他抗日爱国力量日益频繁的活动,1942年中秋节后,日军驻德县警备司令官山口,命令伪德县县、区政权机构组织力量,在县区边界挖掘封锁沟、“防护沟”。仅在伪德县四区(运河西),日军就要求挖通北起白草洼、南至四女寺、长达30余公里的封锁沟,并准备与运河沟通放水,沿封锁沟东侧修筑5座大型碉堡。山口为愚弄百姓出工挖沟,亲自将此封锁沟命名为“惠民沟”,命令伪德县保安大队副大队长谷裕然到五里庄据点坐阵指挥。谷裕然率80多名伪军进驻五里庄据点,派出一小队伪军增驻南大屯据点。
  伪军成群结队,不断窜至各村庄抓工拉伕,抢粮掠物,搅得百姓人心惶惶,鸡犬不宁。在他们的威逼下,挖沟工程全面展开,大片大片的秋作物被糟踏一光。伪军对民工民伕打骂关押,无所不为。八路军德石敌工队等部同日伪的挖沟行动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们除发动群众抗工抗伕外,还对伪军进行了攻心战和武装打击。谷裕然被迫称病返回德县城,伪军的嚣张气焰有所收敛,民工数量日趋减少,挖沟进度随之减慢。日军警备司令官山口暴跳如雷,又增派兵力,每天出动40多名日军与100多名伪军协同督阵,武装强制百姓出工。但在八路军的打击下,日军的工程计划未能实现。
  在伪德县六区,日伪军逼迫当地老百姓,挖掘了东北至雨淋店、西南至前董庄的大型封锁沟,全长达25公里。
  日军在要地设立据点
  日军侵占德县后不久,便在各要地设据点,建炮楼,筑碉堡,挖壕沟,以利于其镇压抗日军民的军事行动。日军、伪军、特务、汉奸们经常以各据点为基地,不断地进行“扫荡”“清乡”“讨伐”“合围”,对抗日军民和其他抗日爱国力量的抗日活动造成巨大的威胁,对抗日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封锁日趋严密,对德县人民的统治更加残酷。
  日军除在德县城内常驻有500余人,在东、南、西各营房和飞机场、北厂、小锅市、桥口等地设立了小型军事基地外,还抽派兵力,根据其侵略战争和军事统治需要,在各要害位置设立了据点,其中,有资料可查和规模较大的有如下10个:
  ①土桥据点 1938年1月,驻德县日伪军在土桥村马颊河北岸,借助一座古庙宇为基础,修筑土质碉堡3座、3层土质岗楼2座,挖掘深3.5米、宽5米的壕沟2道做为外围屏障,并架设了铁丝网。据点修建完毕,派驻日军30余人、伪军70余人,伪区部、伪警察所、伪自卫团人员30余人。
  ②边临镇据点 1938年4月,驻德县日伪军在边临镇修筑高12米的方型土质炮楼1座,炮楼外筑有高墙,墙外围挖掘有宽、深各3米的壕沟2道,在两壕沟之间安装了木栅栏,在壕沟外架设了铁丝网,并在围墙大门处修筑了大型碉堡1座。据点修建完毕,派驻2个日军中队、2个伪军中队。
  ③仙人桥据点 1938年9月,土匪黑团在仙人桥村东北借助一座古庙宇,修筑了高9米的3层炮楼1座,外围筑有高墙,墙上修有射击孔,驻有土匪黑团100余人。1939年8月,日伪军将黑团收编,由德县城派日军30余人、伪军100余人、伪区公所和伪自卫团人员10人驻守。
  ④董屠据点 1940年10月,驻德县日伪军在董屠庄西北修筑土圩子一座,外围挖掘深3米、宽7米的壕沟,修建砖质碉堡1座;在董屠庄东北修筑2层土质岗楼1座,外围亦挖掘深3米、宽7米的壕沟。据点内开始派驻日军40余人、伪军50余人,另有伪区公所、伪警察所、伪自卫团人员10余人。1941年7月,留伪军40余人驻守。1942年2月,调派伪德县保安大队的一个中队驻守。
  ⑤陈宝亮据点 1941年2月,驻德县日伪军在陈宝亮村西南部,强占民宅,修筑土质炮楼2座、暗堡4个。据点内开始驻有日军30余人、伪军200余人。1942年,驻有日军10人、特务工作队10余人。
  ⑥杨集据点 1941年9月,驻德县日伪军在杨集村东南,强占民宅,挖掘壕沟,修筑土圩子。土圩子内,中间修建了3层砖、土混合的楼房1座;东北隅修筑了3层土楼1座、暗堡2个;西北隅修筑了土楼1座;南面大门处修筑土楼1座,并在其四周修筑暗堡20多个。据点内开始驻有日军100余人、伪军40余人,1942年6月,驻有日军10余人、伪军40余人。
  ⑦后寺据点 1942年7月,驻德县日伪军在后寺村西,借助一座古寺院,修筑了高9米的土质炮楼1座,在院墙外挖掘深、宽各5米的壕沟。驻有伪军30余人。
  ⑧徽王庄据点 1942年7月,驻德县日伪军在徽王庄旧庄墙的基础上,改建了底宽1.5米、高2.5米的土质围墙,挖掘深2米、宽5米的外壕。在围墙与壕沟之间,安装了木栅栏。在村东南隅,修筑了高8米的砖质炮楼1座,其周围又挖有壕沟、筑有围墙;在村东,修筑了2层砖质炮楼1座,其周围亦筑有6米高的围墙,挖有深2米、宽3米的壕沟;在村东北隅,亦修筑了同样的设施。同时,沿庄墙修建了高2.5米的炮楼7座。据点内,由德县城和边临镇派驻日军40人、伪军216人、特务工作队12人;伪德县第八、第九区区公所和伪警察所、新民会成员等130余人亦驻该据点内。
  ⑨程家据点 1942年7月,驻德县日伪军在程家村东南,修建了3层砖质炮楼1座、暗堡2个,炮楼外筑有围墙。驻有日军100余人(其中有日军炮兵分队),伪军200余人。
  ⑩李全真据点 1942年8月,驻德县日伪军在李全真村东北、西北、东南各筑暗堡1个。1943年2月,又修建了炮楼3座、岗楼4座。据点内开始驻有日军50人、伪军30人,后驻有日军10余人、伪军90余人、伪警察30人、伪区部和伪自卫团人员20余人。
  除上之外,日伪军还在黄河涯、宋奇屯、五里庄、曹家庵、留智庙、前小屯、簸箕刘、上岛寺、任家桥、许官屯等地设有据点,由于资料缺乏,不能全面记述。但仅从这个侧面,就可以看出日本侵略军对德县及其周围地区的法西斯统治是何等残酷!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第十二辑

《德州文史 第十二辑》

本书下设血泪控诉、抗日烽火、人物春秋、他乡风云、文史长廊等栏目,收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文章约30篇。本辑还在《文史长廊》里,推出一批有关的资料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能较详尽地了解日军在德州的布局、驻军、军事设施,以及特务组织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郭新中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