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伪在德县的驻军和特务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249
颗粒名称: 日伪在德县的驻军和特务组织
分类号: K265.1
页数: 17
页码: 107-123
摘要: 德县(德州)古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日本侵略军占领德县后,为牢牢控制这一战略要地,大力加强军事实力,强化军事统治,其驻军多时曾达3000余人,少时亦达500余人。由于日军保密甚严,行动诡密,其驻军情况很少见诸于文字记载。根据部分档案资料和口碑资料,日军占领德县期间的驻军主要有如下几部分:。1937年10月3日日本侵略军攻占德县城后,立即成立了3人组成的宪兵组织。除正式宪兵外,另有从日军陆军部队调来的辅助宪兵1个班共12人,吴松涛便衣工作队20余人,德县宪兵工作队20余人,德县宪兵队剿共团20余人。
关键词: 特务组织 日伪军 德县

内容

日军在德县的驻军
  德县(德州)古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日本侵略军占领德县后,为牢牢控制这一战略要地,大力加强军事实力,强化军事统治,其驻军多时曾达3000余人,少时亦达500余人。由于日军保密甚严,行动诡密,其驻军情况很少见诸于文字记载。根据部分档案资料和口碑资料,日军占领德县期间的驻军主要有如下几部分:
  德县日本宪兵队
  1937年10月3日日本侵略军攻占德县城后,立即成立了3人组成的宪兵组织。1938年后,其机构和人员逐步扩大。1938年7月,正式成立“德县日本宪兵分遣队”,驻城内马家溜口街路南“日乃丸旅馆”。“宪兵分遣队”设有特高、经济、庶务3个系,隶属日军北支那派遣军宪兵司令部,由济南日本宪兵大队直接领导。1939年7月,宪兵增至20余人,并增设警务系,改称“德县日本宪兵分队”,驻地迁至车站后街扶轮小学。1941年3月,宪兵增至40余人,驻地又迁至马家大井街。1942年6月后,又先后迁至线市街、二郎庙东街等处。历任队长(分遣队长、分队长)有:1938年7月至10月为准尉水摩仪右工门;1938年10月至1939年6月为准尉富田悦造;1939年6月至1940年7月为中尉渡边兼德;1940年7月至1941年3月为中尉松浦正秀;1941年3月至1942年6月为中尉片仓;1942年6月后为准尉福井正吉等。1941年前后宪兵队的主要成员有:准尉级河村伍郎、竹石、关丘彦、小林(驻平原县)、小野(驻禹城县)等;伍长级中山良一、石岛、黑羽、佐贯、大桥义一、管原等;上等兵一柳、大南等;勤杂人员笔生(书记员)池田、饭野、武田,司机池田,翻译为日本人西原、金子,朝鲜人森岗(车站森华春旅馆经理)、韩××(半岛旅馆经理)、白川、文川、郑成浩(河村),华籍人刘克明、陈永惠等。除正式宪兵外,另有从日军陆军部队调来的辅助宪兵1个班共12人,吴松涛便衣工作队20余人,德县宪兵工作队20余人,德县宪兵队剿共团20余人。德县日本宪兵队的主要任务是:培植汉奸、特务,利用民族败类广泛搜集抗日军政情报,窥测国共两党军政动态,侦探抗日爱国人士,负责逮捕、关押、处决,对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纠察军容风纪,配合日伪军“清乡”、“扫荡”等。在分遣队时期,管辖区域为德县一区和德县火车站;在分队时期为津浦铁路沿线的德县、桑园、平原县城、禹城县城和德县火车站等。
  日军宣抚班
  以法畸又藏为头目的宣抚班,于1937年10月3日随日军攻城部队侵驻德县,隶属于日军宣抚班本部和德县日本宪兵队双重领导,驻南门里刘家大院;秋山旅团宣抚班,1937年10月20日成立,驻南门里路西,1939年调往张店;矢野兵团宣抚班,1937年12月成立,头目加滕,驻南门里刘家大院;松田宣抚班,1938年时驻德县城,头目松田;香川宣抚班,1938年初驻南门里路西大院,其日本宣抚官有山本、小川等人,华籍宣抚官有郑延良、张福胜等人。1938年4月,宣抚班改组为“德县新民会”,日军大江任次长,汉奸乔寿山任事务部长。日军宣抚班成员均配有短枪和证件,打着从事僧侣(随军僧)、防役、宣传、教育、安抚等幌子,组建各级傀儡政权,进行“中日亲善”、“大东亚共荣”、“圣战”等反动宣传和奴化教育,搜集抗日军政情报,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协助日军部队“扫荡”、“清乡”等,是侵华日军“攻心战”的宣传工具。
  日军秋山旅团司令部及其第八联队 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第二军团部独立混成旅团(秋山旅团)司令部设于德县城司令部街(和平街),日军少将旅团长秋山充三郎为第一总指挥继续南侵,其第八联队留驻德县城内,辖3个大队。平原、禹城两县沦陷后,该联队一个大队驻德县城东北飞机场、南营房和城西兵工厂等地,另两个大队分别派驻平原和禹城。该联队军事统治范围北至河北省沧县,南至山东省禹城县,是津浦铁路线上的主要军事力量之一。
  日军源泉骑兵大队 1937年10月侵驻德县,其司令部设在城内旧法院,部队长为源泉馨。所辖部队分别驻城西兵工厂、火车站等地,共有日军400余人。是统治德县一带的主要军事力量之一。
  日军矢野后防部队 1937年10月随侵华日军攻城部队侵驻德县,部队长为矢野,共有日军100余人,驻进德会院内。其防区为德县城南至黄河涯、东至白桥一带,并在城南扶持成立了以刘洪勋为会长的“维持会”。
  日军德县警备司令部 1941年组建,司令部设于德县城内旧法院,是侵驻德县一带日军的指挥机关,司令官为日军大佐山口。除统治德县外,经常派部队开赴陵县、恩县、禹城、高唐等县和德石铁路沿线参加对抗日军民的“讨伐”和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铁壁合围”。
  日军华北派遣军参谋部德县陆军司令部 1942年6月,日伪在德县设立伪真渤特别行政区公署,日军随之在此设立华北派遣军参谋部德县陆军司令部,驻东地原美国教会医院,司令官为田坂,辖1个混成旅团。其中,驻德县的有中山、河田、田中3个中队共400余人。主要担负北至河北省沧县、南至山东省禹城县津浦铁路两侧督挖护路沟、修建炮楼、修筑公路等任务。
  日军真渤特别行政区宪兵大队 1942年6月随伪真渤特别行政区公署一同侵驻德县。大队部设在德县城马家大井街,大队长为日军大佐村上直植,隶属于日军北支那派遣军宪兵司令部。辖3个宪兵中队,其中,一个中队驻德县,一个中队派驻禹城县,另一个中队派驻河北省沧县。该部主要活动于津浦铁路沿线的德县、沧县、平原县、禹城县,并负责指导伪真渤特别行政区所辖的河北省伪真定道、伪渤海道的南部与山东省接壤的献县、阜城、交河、景县、武邑、衡水、枣强、冀县、故城、吴桥、东光、南皮、德县共13县日军宪兵队的活动。
  日军甲第1415部队 即日军德县陆军特别警备队,日军称之谓“剿共部队”。该部队为1942年秋由真渤特别行政区宪兵大队并抽调部分陆军士兵骨干组建而成,隶属于日军北平北支那派遣军司令部。该部大队部设在德县城马家大井街,部队长为日军大佐村上直植。辖3个中队,秦市松(原日军保定宪兵分队队长,中尉)中队驻德县城,另两个中队分别驻禹城县和河北省沧县。各中队均配备有卡车和重武器,各承担10余个县的“隐蔽剿共”任务。为了掩人耳目,取消了宪兵领章、臂章等标志。1943年,大队部迁往济南,秦市松中队仍留驻德县。秦市松中队辖星野小队、次郎小队和竹何派遣班、奥山派遣班、渡边派遣班、市川派遣班、武山英一便衣工作队、松井情报工作队等便衣宪特组织。
  日军在德县的特务组织
  1938年5月,山东全境大部沦陷,日本侵略军遂由军事进攻转入军事统治阶段。为全面施行其法西斯统治,摧毁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和抗日政权、社团组织,镇压抗日爱国力量,日军在德县、青岛、济南等地设置和加强了宪兵与特务机构,并在济南、青岛设立了宪兵本部,在各县城、重镇派驻宪兵分遣队、分队、特别警备队等,网络汉奸,招降纳叛,组建了相应的特务工作队,利用军、政、警、宪、特和社团、宗教、洋行、旅馆、烟馆、妓院等,组成了情报网络,大肆进行特务、间谍、策反、逮捕、屠杀等罪恶活动。在德县,组织机构较完善、活动较猖獗、活动时间较长的有如下几部分:
  德县日本宪兵队特高系 开始称特高班,1938年改称特高系,有成员7人,其中有2名华籍翻译。1942年,为配合日伪推行的“治安强化运动”,特高系改为特别保安系,有成员16人,华籍和朝鲜籍翻译各2名。为了加强对抗日爱国人士的监控、搜捕和加强情报工作,又在伪警察局和其它伪组织中安插密探、联络员等14人,并网络汉奸、叛徒等组建了特务工作队、剿共团。先后充任特高系(班)长的有:武山英一、福田永助、府村五郎、管秋彦、红木、田中顺一等人。特高系为德县日本宪兵队的重要特务机构,主要负责侦破抗日案件、逮捕抗日军政人员和抗日爱国人士,搜集抗日军政情报,窥测国共两党军政动态等。
  德县日本宪兵队 吴松涛工作队1940年8月,德县日本宪兵队侦知,八路军冀南军区东进纵队第五支队司令员吴松涛(系被八路军收编的地方顽军头目),因病离队在河北省景县白草洼村休养,遂派兵将其逮捕,关押于德县日本宪兵队内。日军对其刑讯逼供、威胁利诱达80多天,吴松涛经受不住考验,变节投降。日军令其组建华籍便衣工作队,并委任其为队长。吴松涛奉日军命令,招降纳叛,网络旧部20余人,组建起情报班和武装侦察班,秘密活动于德县及其周围各县城乡。
  德县宪兵工作队 1941年5月,以日军小头目佐佐木和汉奸夏茂森、赵广文等人为首,组建起有20余名成员的德县宪兵工作队,直属德县日本宪兵队指挥,后被编入真渤特别行政区宪兵大队的特务组织。该队主要活动于德县一带的农村。
  德县宪兵队剿共团 1941年5月,由日军小头目松浦任顾问,汉奸李凤巢、于圣言任团长,组建起德县宪兵队剿共团。辖侦察、总务、教化3个系。侦察系长田厚基,副系长张益斋,总务系长×××,教化系长韩××,有成员20余人,驻德县城旧署街伙道胡同,主要活动于德县城乡。
  日军华北派遣军参谋部德县陆军联络部 侵华日军华北派遣军参谋部为指挥伪真渤特别行政区所辖范围内特务机关的活动,于1942年6月由各地抽调了一批特务骨干分子,组建了德县陆军联络部,驻东地原美国教会医院。该部设有总务、政务、产业、情报4个系,由日军头目本间城任机关长。总务系长黑田,政务系长秋叶长寿,产业系长福田,情报系长中野。每系配有系员和翻译10人左右。该部除指挥特务机关的活动外,还担负控制日伪机关中科长以上职务的人事任免、策划日军的军事行动等任务。
  甲第1415部队特务组织1942年秋,日军为实施其“隐蔽剿共”计划,成立了大批特务组织。在德县一带活动最为猖獗的,当属日军甲第1415部队及其所属特务组织。其中,星野便衣工作队,于1942年冬调到德县,1943年11月建立了以张振海为代队长的情报队,辖葛英西、黄胜奎2个班,原驻德县日本宪兵队,根据特务活动分工移驻边临镇。奥山派遣班,于1943年11月组建,班长奥山仁,有成员15人,并成立了由孙家庭为组长的便衣情报组,驻德县城马家大井街,以集贤旅馆为其秘密活动点。渡边派遣班,于1943年组建,班长渡边,有成员10余人,驻边临镇。竹何派遣班,于1943年2月组建,班长竹何信义,有成员20余人,并成立了由杨中仁为队长的便衣工作队,为掩人耳目,对外称“敷岛公馆”。同时,在德县城马市街设立了“信义医院”,由特务分子陈绍棠以行医为名暗中从事特务联络站工作。在东门里由梁庆云以经营磨房为名从事特务联络点工作。在德县中学控制使用一张姓教员,以教学为掩护从事情报员工作等。
  其活动范围主要是德县、平原县、桑园等地。市川派遣班,于1944年组建,由市川任班长,有成员10余人,驻德县城苇子场街,辖武绍山便衣工作队,并在车站街设立了市川洋行、东棉洋行等,做为其秘密联络点。1945年1月,由松井接任班长,王金堂接任便衣工作队队长。该特务组织主要活动于德县、德平、陵县、桑园等地。另外,还有原驻平原县的成泽分遣队、前中分遣队等亦曾来德县从事特务活动。
  日军天津北支那水路军德县特务站 日军天津北支那水路军,代号为第1849部队,为日军侵驻天津的内河航运护卫部队,辖水上宪兵队、河防队等,主要负责天津至德县、临清运河航段的水路运输护卫。为防范其军用物资和掠夺的资源在水路运输中遭八路军游击队袭击截获,该部部队长森岗,在天津至临清运河段的各主要港口、码头设立了特务工作站。德县特务站共有特务、情报人员50余人,多混在船民中,发有北支那水路特务员或联络员证件,直属天津森岗部队领导。其主要任务是搜集运河沿岸八路军、游击队活动的情报和中共地下采购人员的情况,协助日伪查禁“禁运物资”等。
  日军铃木部队便衣工作队 日军铃木部队,即日军驻德县的3041部队。为了加强对抗日军政情报的搜集工作,配合其部队的军事行动,1944年3月,该部部队长铃木指示情报组组长雨宫组建便衣工作队,并任命在押的原德县日本宪兵队华籍特务头目葛英西为队长。葛英西在发展特务成员的过程中被八路军俘虏后,又任命甲第1415部队特务工作队的高振升继任队长,共发展特务人员12人,驻盐店口街。该便衣工作队成员发有“铃木部队便衣工作队队员”证件,盖有情报组长雨宫的手章。其主要活动范围是德县城乡,有时随日军赴平原、禹城等县“讨伐”。
  日军日池田部队特务队 日军日池田部队特务队,即日军1480部队特务队,为华北交通系统的特务组织。1945年3月调到德县,有成员10余人。其主要任务是专门搜集德石铁路线上德县城至王瞳、津浦铁路线上德县城至黄河涯一带的抗日军政情报。
  济南日本领事馆警察署德县分署 1939年,日本侵略者在德县设立了德县日本领事馆警察署,驻马家溜口街马家大院。1941年,改称济南日本领事馆警察署德县分署,设有特高、经济、兵役、保安、卫生、取缔等业务组,有日本籍、朝鲜籍巡警5人、华籍巡警30余人。历任署长有藤景能熊,熊本能通、本田能熊、玲木等,历任巡察部长(副职)有押川精一、德勇等。其外围组织有:日本德县居留民会、大政翼赞会德县分会、在乡军人会、德县国防妇女会等。德县警察分署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徙居”德县的日籍人员,保护“徒居”德县的日本“居留民”的“合法权益”,“调处”日本人与中国人之间发生的纠纷,办理日商营业许可证,兼管日商开办的专业洋行(如德利洋行、纤维公司、毛皮收购公司、棉花收购公司等“经营业务”的保护),并兼搜集国共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情报。这是一个维护日本人在华“利益”,进行经济掠夺,镇压中国居民,搜集抗日情报的政治、经济、间谍、特务合一的敌特机构。
  除上之外,还有10余人的片仓俊六调查班、山口部队特高班等日军特务组织,不一一赘述。
  伪军在德县的驻军和伪地方武装
  侵华日军为弥补其兵力之不足和推行其“以华制华”侵略政策,强化其军事统治,便采取网络汉奸、收编土匪黑团、招降纳叛、抽集壮丁等方法,组建起伪军和伪地方武装。驻德县的伪军和伪地方武装主要有如下几部分:
  伪山东省警备总队第三联队 1938年4月,日伪当局在德县城永庆寺成立了伪鲁北道尹公署。同时,伪山东省警备总队第三联队由济南调到德县。联队长为夏斌甫,辖2个警备大队,由张瑞藻(张宪廷)和朱鸿昌分别充任第一、第二警备大队大队长。第一、第二警备大队各辖3个警备中队,共600余人。第一警备大队驻旧县署后库厅,担负伪鲁北道尹公署的警卫任务;第二警备大队驻德县师范讲习所,担负机动任务,曾派往临清、陵县、德平等县驻防。1940年7月,日伪当局将伪鲁北道划分为伪东临道和伪武定道。伪东临道署设在德县,伪武定道署设于惠民县。伪山东省警备总队第三联队遂改编为伪山东省保安总队第六、第八大队,隶属伪山东省保安司令部。张瑞藻、张文甫又分别充任第六、第八保安大队大队长。第六保安大队随伪东临道署留驻德县,第八保安大队随伪武定道署调往惠民县。
  伪真渤特别行政区警备部队 1942年6月,日伪当局将河北省伪真定道、伪渤海道的南部与山东省接壤的13县划为伪真渤特别行政区,伪特别行政区公署设于德县城南关基督教堂。随之,组建了伪真渤特别行政区警备部队,司令部设于伪特区公署,司令为宋达民。所辖部队一部驻德县,另一部驻河北省吴桥县。1943年,伪真渤特别行政区公署撤销,宋达民率部移驻吴桥。
  华北交通株式会社德县河防大队 系由“皇协护民军”刘佩忱之一部改编而成,1940年调到德县。大队部设于桥口街,大队长为张书培。该部担负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德县至临清县运河航段的水路交通、航运安全。1945年3月,改编为华北交通水上警务分段。
  伪中国宪兵德县分遣队 1942年派驻德县,驻线市街。隶属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治安总署治安军宪兵团济南宪兵队。主要担负车站检查和纠察军容风纪等任务。
  伪德县自警团 1937年10月4日,由日军宪兵队长原山正主持组建。李凤巢充任团长,谷裕然充任书记员,刘鼎元负责财务,共有80余人。其主要任务是为德县维持会站岗放哨。
  伪德县民众自卫团 1938年1月,由伪德县自警团扩编而成。德县维持会会长李子和兼任团长,李凤巢、张圜桥任副团长,辖自卫队和各区区团。李子和的胞弟李子玉任自卫队队长,负责警卫德县维持会。每区团各辖3个小队,共有成员500余人。
  伪德县保卫团 1938年4月,在日军宣抚班长松田主持下,将德县维持会改组为伪德县县公署,并将伪德县民众自卫团改编为伪德县保卫团。伪德县县长张圜桥兼任伪团长,袁书文充任伪副团长,辖阚春景、张凤林、杨干臣3个小队,共有150余人。分别驻老监狱、财神庙、桥口等地。主要担负伪县公署和城关哨卡的值勤任务。
  伪德县警备大队 1939年3月,由伪德县保卫团改编而成。伪县长张圜桥兼任伪大队长,袁书文充任伪副大队长,辖阚春景、杨干臣、辛鸿升3个中队,共有伪军300余人。伪一中队驻仙人桥、土桥、黄河涯等据点,伪二中队驻边临镇、毛庄等据点,伪三中队驻桑园等地。
  伪德县保安大队1940年夏,伪德县警备大队改编为伪德县保安大队,隶属伪山东省保安司令部。在日伪推行“治安强化运动”中,1941年春至1942年春,伪德县保安大队先后收编徽王庄方砚农黑团为第四中队,收编第五、六区匪团于德江、史存善部为第五中队,收编第九区滕荫岭匪团为第六中队。1942年秋至年底,将各区抽出的壮丁编组为张乃文的第七中队和冷兆璠的第八中队,收编第二、七区孙盛元黑团为第九中队。1943年春,又收编董书斋匪团为第十中队,将史存善部扩编为第十一中队,合并第八、九区伪区队为王善同、庄承霖的第十二中队。大队部设在城内文庙,历任伪县长刘冬秀、佟昌武、王朝磊、郑长汉先后兼任伪大队长,袁书文、董书斋、马龙涛、阎俊杰、谷裕然等先后充任伪副大队长。每个伪军中队均辖3个小队,每个小队辖3个班,拥有伪军2000余人,最多时曾达8000余人。各伪军中队分别驻德县城区的文庙、玉皇阁、桥口、东地、各城门和县境内的五里庄、南大屯、黄河涯、二十里铺、上岛寺、土桥、边临镇、仙人桥、董屠、陈宝亮、杨集、后寺、徽王庄、程家、李全真以及河北桑园等据点。
  伪特务组织
  在德县的伪特务组织,主要有伪鲁北道佛教总会,伪鲁北道鲁北情报组、伪德县警察所特务系等。
  伪鲁北道佛教总会 1938年5月10日,驻德县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第二军团部独立混成旅团少将旅团长秋山充三郎,亲自主持成立了伪鲁北道佛教总会,以日军随军僧桑久保义海和汉奸李凤巢、李荫轩为首,组成了特务情报网络。其成员分为两类,一类称“特别人员”,多为伪军政官员、地主绅士等;另一类称“普通人员”,多为商会会员和受骗居民。其主要任务是以从事佛教活动和推销报纸为名,搜集国共两党的军事、政治、经济等情报,并负责指导伪鲁北道所辖各县伪佛教分会的情报工作。
  伪鲁北道鲁北情报组 1938年5月与伪鲁北道佛教总会同时成立。组长为日军随军僧桑久保义海,后由汉奸李荫轩接任,共有特务情报人员17人。除单独搜集鲁北一带国共两党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外,还负责指导伪鲁北道所辖各县情报组的工作。
  伪德县警察所特务系 1939年前,伪德县警察所设有特务股,由李玉春任股长。1939年冬,特务股改组为特务系,先后有王国栋、时惠忱任系长,共有成员22人,并在各街道、乡村和有关单位设立了特务情报网点。特务系主要负责搜集抗日军政情报,检查信件、包裹、报刊、书籍,控制“禁运物资”的调拨、转运,侦破各类案件,抓捕抗日军民等。
  除上而外,日伪还在各伪军、政、警机关,部分社团和宗教团体,以及旅馆、客栈、洋行、烟馆、妓院等安插有从事情报活动的人员或建有情报组织。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第十二辑

《德州文史 第十二辑》

本书下设血泪控诉、抗日烽火、人物春秋、他乡风云、文史长廊等栏目,收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文章约30篇。本辑还在《文史长廊》里,推出一批有关的资料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能较详尽地了解日军在德州的布局、驻军、军事设施,以及特务组织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郭新中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