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气象业务的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137
颗粒名称: 四、气象业务的发展
分类号: K295.23
页数: 7
页码: 157-163
摘要: 建站初期,主要是为国防服务,工作内容比较单纯,主要任务是地面观测、拍发电报、统计报表三大项。密码由机要员掌握,根据上级指示,不定期变换电码,长则几天一变,短则一天数变,保障了国防建设工作的需要。从1956年6月起,密码改为明码和国际间公开交流情报,同时气象广播经国务院总理批准,也公开在广播电台播出,气象工作开始为国民经济各行各业服务。预报方法以“土法”为主,预报作出后,以“天气旗”为标志向外展示。挂红旗表示未来24小时内天气晴,挂黑旗表示未来24小时内天气阴,挂白旗表示未来24小时内有雨,挂黄旗表示有大风。气象台成立后,天气预报方法由“洋”法代替了“土”法,主要是天气图预报方法。
关键词: 德州市 气象业务 发展

内容

建站初期,主要是为国防服务,工作内容比较单纯,主要任务是地面观测、拍发电报、统计报表三大项。电报用密码编发,电码经常变换。密码由机要员掌握,根据上级指示,不定期变换电码,长则几天一变,短则一天数变,保障了国防建设工作的需要。
  从1956年6月起,密码改为明码和国际间公开交流情报,同时气象广播经国务院总理批准,也公开在广播电台播出,气象工作开始为国民经济各行各业服务。
  1958年,为了紧跟全国农业生产大跃进的新形势,6月下旬全国气象局长会议在桂林召开,决定了“依靠全党全民办气象,提高服务质量,以农业服务为重点,组成全国气象服务网”的气象工作方针,要求“专区(地区)有(气象)台、县县有(气象)站、社社(公社)有(气象)哨”。根据这一精神,德州市气象站组织气象工作人员下乡服务,搞调查研究,在当时的三个人民公社(曹村、陈庄、黄河涯,相当于德州市现在的7个乡和陵县袁桥乡共8个乡范围)分别建立了气象哨,部分生产大队(村)建立了气象小组,广泛深入地开展气象服务活动,其中:春播服务和防御霜冻服务搞的既普遍又深入。马洪升等人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为时40多天,整理编写了德州市《农业气候调查》,印刷成册发往各社队及市直有关单位,内容包括德州市气候特点总结,气象灾害调查,农作物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分析,病虫害与气象,农业气象谚语等15个方面的内容,图、文、表格齐全,在农业生产中很有参考价值。
  现在气象工作的内容比过去有了很大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天气预报
  50年代后期开始制作天气预报,当时方法简单,
  预报工具不多,预报准确率也很低。预报方法以“土法”为主,预报作出后,以“天气旗”为标志向外展示。挂红旗表示未来24小时内天气晴,挂黑旗表示未来24小时内天气阴,挂白旗表示未来24小时内有雨,挂黄旗表示有大风。因预报准确率低,所以天气旗一天更换几次。有人很有趣味的讽刺说:“外边下雨报晴天,风向不定常听见,你报无雨它偏下,你报少云它阴天。”
  气象台成立后,天气预报方法由“洋”法代替了“土”法,主要是天气图预报方法。除定期发布短期天气预报外,也开始作中期(3—5天),长期(一个月以上)天气预报。除天气图预报方法外,还有韵律、周期、周期叠加等预报方法,天气预报准确率有了较大提高。天气预报传递方式也由“天气旗”改为有线定时)广播,在车站、交通要道还设有天气预报板、牌,直到70年代中期废除。
  “文革”后,由于通讯设备的更新,天气预报也从“土”法、“洋”法发展到了“客观”预报方法,如:MOS预报方法,专家系统预报方法等,使天气预报更加客观化、定量化,预报准确率也由百分之三四十提高到百分之七八十,特别是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到百分之八九十,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预
  报传递方式由有线广播改成了无线广播、电视广播,有重大灾害性天气,由天气警报系统随时广播告警,服务面进一步扩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增加。在1990年7月15日的一次狂风暴雨预报,华鲁电厂筹建处的领导闻讯后提前做好了防风准备,一次减少损失2000多万元。
  (二)农业气象
  农业气象是一门新的学科,它主要研究农作物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定性、定量关系,为农业生产增收提供依据。
  1.土壤水分的研究:主要研究农田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规律,土壤水分变化与天气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同时研究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水规律,从而找出农作物的最佳灌溉时期,最佳灌水方案,为合理利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这项工作从1958年开始,除文化大革命时期中断外,至今已研究了30余年,取得了明显效果。
  2.农作物与气象条件关系的研究:作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除受水分条件的影响外,还受其它气象条件的制约,如热量、光照、霜冻……等多种气象因子的影响。通过研究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利用哪些有利条件,克服和预防哪些不利因素,
  达到丰产丰收的目的。该项工作开始于50年代后期,主要工作在80年代,有的研究已通过技术鉴定,获科技进步奖励。
  3.自然物候的研究:自然物候是指在自然条件下某些植物、动物和非生物受气候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现象。可以用它来编制自然历预测农时,预测病虫害的发生,监视环境污染及三废利用,同时它对于绿化,种植业的适时播种、收获,以及养蜂、养蚕、采药等多种经营都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德州市的自然物候观测研究,始于1964年,是全国的自然物候观测网点之一,其观测资料已编入《中国动植物物候观测年报》系列丛书中。《中国自然历选编》中也编入了德州市的自然物候历《德州市物候季节的划分和自然历》。上述两本书均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并发行全国。
  (三)地面测报
  德州地面测报站是国家基本测报站,它承担国家的地面测报任务,有的资料也同亚洲区域互相交流。每天定时拍发天气绘图报告和辅助天气绘图报告;拍发航空天气报告和不定时拍发航空危险天气报告,以满足工农业、交通航空及其他行业的需要,同时整理
  积累了大量的气候资料,为国民经济各行各业提供服务。
  (四)气象通讯
  气象通讯,是一种专业通讯,它担负着传输气象信息,分发各种天气分析、预报图表及数据资料的任务。
  建站初期,气象站无自己的通讯设备,所有电报都通过邮电局传递。60年代增设了无线莫尔斯收讯机,手工抄写电报。“文革”后期增加了气象传真接收机,抄收国内外的天气预报图。70年代末,使用单边带接收机,自动抄收国内外天气实况资料。80年代开始配备了多种型号的电传打字机,气象通讯也由手工操作过渡到机械操作。80年代后期,对通讯工具进行了革新,使电传打字机和计算机联网,由计算机控制打字机,使收报的时效和准确率进一步提高,进而促进了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提高。
  (五)雷达测雨
  测雨雷达,是70年代后期安装使用的,它是全省雷达站网的组成部分,在每年的春、夏、秋三季定期或不定期的测报所辖范围内的天气变化,为本地天气预报、灾害防御提供准确及时的报告,并为省内其他气象台站的灾害预报提供依据。它的测报范围北起长
  城,南至菏泽,西起阳泉,东到渤海湾。该范围内的云雨大风情况一目了然,特别对大范围内的雷阵雨、暴风雨的测报更是准确无误,对防灾、抗灾起到重要的参谋作用。
  40年来,气象工作从无到有,由“土”到“洋”,从专为国防服务,到为国民经济服务方面发挥了她应有的作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与时代的发展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天气预报准确率还不能令人满意,服务工作也满足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努力发展、改进,使气象工作在今后发挥更大的作用。
  1991.1.31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收“清代满蒙汉八旗兵简述”、“德州志尊堂老公所”、“德州孔庙”、“我对博文中学的点滴回忆”等2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董化祥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德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