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德州气象事业的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133
颗粒名称: 解放后德州气象事业的发展
分类号: K295.23
页数: 11
页码: 153-163
摘要: 新中国的气象事业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气象局于1949年12月成立,毛泽东主席任命涂长望为首任气象局长。之后,军委气象局向军委提出“请准予开始逐步接受和筹建全国各地气象台站”网的报告。1950年1月14日军委气象局决定成立华东气象管理处,调整并成立测候站。德州市气象站就是根据军委气象局的这一决定,率先在全国成立的首批57个气象台站之一。德州气象站于1950年2月开始筹建,原址在石卢街31号一所民房里,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于3月17日开始观测记录。1951年7月起,改属山东省军区领导,业务由华东军区气象处管理。1952年10月起,隶属山东省军区司令部气象科直接管辖。
关键词: 德州市 气象事业 发展

内容

新中国的气象事业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
  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气象局(简称军委气象局)于1949年12月成立,毛泽东主席任命涂长望为首任气象局长。之后,军委气象局向军委提出“请准予开始逐步接受和筹建全国各地气象台站”网的报告。
  1950年1月14日军委气象局决定成立华东气象管理处,调整并成立测候站。德州市气象站就是根据军委气象局的这一决定,率先在全国成立的首批57个气象台站之一。
  德州气象站于1950年2月开始筹建,原址在石卢街31号一所民房里,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于3月17日开始观测记录。这是解放后最早的正式气象记录(解放前曾有日本修建的观象台,并有气象记录,将另文介绍),40多年来从未间断。1957年10月,气象
  站由原址迁往东郊三里庄东南方约300米处至今。
  一、隶属沿革
  1950年建站后,名称是“德州气象站”,隶属华东军区司令部航空处。
  1951年7月起,改属山东省军区领导,业务由华东军区气象处管理。
  1952年10月起,隶属山东省军区司令部气象科直接管辖。
  1954年1月起,根据中央军委、政务院命令,气象工作改属地方建制,隶属山东省人民政府气象科领导。
  1955年1月起,属山东省气象局领导。
  1958年1月起,改属德州市人民委员会领导(由市农业局代管),名称改为“德州市气象服务站”。
  1961年,聊城、德州两专署分设。是年6月由聊城气象台调来部分人员成立“德州专署气象台”,7月1日正式挂牌办公,隶属德州专区专员公署领导。气象台与市气象站合署办公,地址在原气象站。
  1962年6月,气象台与气象站合并,撤销德州市气象站,保留德州专区气象台,属专署领导。
  1964年6月,德州专区气象台改属山东省气象局
  领导。
  1970年5月,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德州专区气象台改属中国人民解放军德州军分区领导(仍属地方建制),并派驻军代表两人。
  1973年6月,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调整气象部门体制的通知》,成立德州地区气象局,属德州地区革命委员会领导,原气象台改为气象局的一个科。
  1981年1月,根据国务院(1980)130号批复,“全国气象部门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精神,德州地区气象局改属山东省气象局领导至今。
  40年来,气象体制变动了十几次。总的情况是,1954年以前属军委建制,气象工作人员有军籍,1954年气象部门集体转业,属地方建制,但在“文革”中一度划归部队领导(军管性质)。1981年改属气象部门直接领导(系统领导)。
  二、气象工作人员变化
  从1950年初建站至1990年底,40年期间共调出调进工作人员300多人次:50年代每年在站工作人数
  6—7人,最少年份4人,最多年份9人;60年代初成立气象台,工作人员增至22人,最少年份8人,最多年份28人;70年代成立气象局,由地方政府领导,许多未经专业训练的人员大量调入,工作人员增加一倍多,平均50人;1976年调入16人,成为历来调入人数最多的一年。至70年代末人数增至58人,比50年代增加了7—8倍;进入80年代,随着业务工作量的增加,加之“文革”后大批大、中专毕业生的猛增,本局工作人员也大量增加,比70年代平均增加工作人员30名,连续三年工作人员都在83人以上,1989年末达85人(不包括离退休人员),是建站初期工作人员数的20多倍。
  三、仪器设备的改进
  建站初期,工作内容单一,工作项目少,仪器也较陈旧落后,观测项目仅12项,其中:器测七项,目测五项。最简单的测量工具是一把直尺,最贵重的仪器也不过是一些玻璃温度表。50年代末增加了温度、湿度、气压、雨量和测风等方面的自动记录仪器。60年代初成立气象台,先后增加了无线电收报机,从英国购进了当时最先进的自动测量风压、风向、瞬时最大风速等多功能的测风仪器,先进的国产仪器也先后
  投入使用。70年代前期气象局成立后,又先后配备了无线电自动收报机、高空测风设备(未开展此项业务工作)、测雨雷达等比较先进的仪器和设备。80年代以来,又先后安装使用了各种类型的无线电天气图传真机、袖珍计算机和中、小型计算机、无线电甚高频电话、天气警报发射机、接收机,架设了40米高的发射塔,实现了自动化、半自动化收发天气电报的任务。现在国内外的天气实况和天气预报图,机器能自动抄收,通过甚高频电话能和省内外各气象台站会商天气,对交流经验、交流情报、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气象业务的发展
  建站初期,主要是为国防服务,工作内容比较单纯,主要任务是地面观测、拍发电报、统计报表三大项。电报用密码编发,电码经常变换。密码由机要员掌握,根据上级指示,不定期变换电码,长则几天一变,短则一天数变,保障了国防建设工作的需要。
  从1956年6月起,密码改为明码和国际间公开交流情报,同时气象广播经国务院总理批准,也公开在广播电台播出,气象工作开始为国民经济各行各业服务。
  1958年,为了紧跟全国农业生产大跃进的新形势,6月下旬全国气象局长会议在桂林召开,决定了“依靠全党全民办气象,提高服务质量,以农业服务为重点,组成全国气象服务网”的气象工作方针,要求“专区(地区)有(气象)台、县县有(气象)站、社社(公社)有(气象)哨”。根据这一精神,德州市气象站组织气象工作人员下乡服务,搞调查研究,在当时的三个人民公社(曹村、陈庄、黄河涯,相当于德州市现在的7个乡和陵县袁桥乡共8个乡范围)分别建立了气象哨,部分生产大队(村)建立了气象小组,广泛深入地开展气象服务活动,其中:春播服务和防御霜冻服务搞的既普遍又深入。马洪升等人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为时40多天,整理编写了德州市《农业气候调查》,印刷成册发往各社队及市直有关单位,内容包括德州市气候特点总结,气象灾害调查,农作物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分析,病虫害与气象,农业气象谚语等15个方面的内容,图、文、表格齐全,在农业生产中很有参考价值。
  现在气象工作的内容比过去有了很大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天气预报
  50年代后期开始制作天气预报,当时方法简单,
  预报工具不多,预报准确率也很低。预报方法以“土法”为主,预报作出后,以“天气旗”为标志向外展示。挂红旗表示未来24小时内天气晴,挂黑旗表示未来24小时内天气阴,挂白旗表示未来24小时内有雨,挂黄旗表示有大风。因预报准确率低,所以天气旗一天更换几次。有人很有趣味的讽刺说:“外边下雨报晴天,风向不定常听见,你报无雨它偏下,你报少云它阴天。”
  气象台成立后,天气预报方法由“洋”法代替了“土”法,主要是天气图预报方法。除定期发布短期天气预报外,也开始作中期(3—5天),长期(一个月以上)天气预报。除天气图预报方法外,还有韵律、周期、周期叠加等预报方法,天气预报准确率有了较大提高。天气预报传递方式也由“天气旗”改为有线定时)广播,在车站、交通要道还设有天气预报板、牌,直到70年代中期废除。
  “文革”后,由于通讯设备的更新,天气预报也从“土”法、“洋”法发展到了“客观”预报方法,如:MOS预报方法,专家系统预报方法等,使天气预报更加客观化、定量化,预报准确率也由百分之三四十提高到百分之七八十,特别是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到百分之八九十,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预
  报传递方式由有线广播改成了无线广播、电视广播,有重大灾害性天气,由天气警报系统随时广播告警,服务面进一步扩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增加。在1990年7月15日的一次狂风暴雨预报,华鲁电厂筹建处的领导闻讯后提前做好了防风准备,一次减少损失2000多万元。
  (二)农业气象
  农业气象是一门新的学科,它主要研究农作物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定性、定量关系,为农业生产增收提供依据。
  1.土壤水分的研究:主要研究农田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规律,土壤水分变化与天气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同时研究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水规律,从而找出农作物的最佳灌溉时期,最佳灌水方案,为合理利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这项工作从1958年开始,除文化大革命时期中断外,至今已研究了30余年,取得了明显效果。
  2.农作物与气象条件关系的研究:作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除受水分条件的影响外,还受其它气象条件的制约,如热量、光照、霜冻……等多种气象因子的影响。通过研究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利用哪些有利条件,克服和预防哪些不利因素,
  达到丰产丰收的目的。该项工作开始于50年代后期,主要工作在80年代,有的研究已通过技术鉴定,获科技进步奖励。
  3.自然物候的研究:自然物候是指在自然条件下某些植物、动物和非生物受气候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现象。可以用它来编制自然历预测农时,预测病虫害的发生,监视环境污染及三废利用,同时它对于绿化,种植业的适时播种、收获,以及养蜂、养蚕、采药等多种经营都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德州市的自然物候观测研究,始于1964年,是全国的自然物候观测网点之一,其观测资料已编入《中国动植物物候观测年报》系列丛书中。《中国自然历选编》中也编入了德州市的自然物候历《德州市物候季节的划分和自然历》。上述两本书均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并发行全国。
  (三)地面测报
  德州地面测报站是国家基本测报站,它承担国家的地面测报任务,有的资料也同亚洲区域互相交流。每天定时拍发天气绘图报告和辅助天气绘图报告;拍发航空天气报告和不定时拍发航空危险天气报告,以满足工农业、交通航空及其他行业的需要,同时整理
  积累了大量的气候资料,为国民经济各行各业提供服务。
  (四)气象通讯
  气象通讯,是一种专业通讯,它担负着传输气象信息,分发各种天气分析、预报图表及数据资料的任务。
  建站初期,气象站无自己的通讯设备,所有电报都通过邮电局传递。60年代增设了无线莫尔斯收讯机,手工抄写电报。“文革”后期增加了气象传真接收机,抄收国内外的天气预报图。70年代末,使用单边带接收机,自动抄收国内外天气实况资料。80年代开始配备了多种型号的电传打字机,气象通讯也由手工操作过渡到机械操作。80年代后期,对通讯工具进行了革新,使电传打字机和计算机联网,由计算机控制打字机,使收报的时效和准确率进一步提高,进而促进了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提高。
  (五)雷达测雨
  测雨雷达,是70年代后期安装使用的,它是全省雷达站网的组成部分,在每年的春、夏、秋三季定期或不定期的测报所辖范围内的天气变化,为本地天气预报、灾害防御提供准确及时的报告,并为省内其他气象台站的灾害预报提供依据。它的测报范围北起长
  城,南至菏泽,西起阳泉,东到渤海湾。该范围内的云雨大风情况一目了然,特别对大范围内的雷阵雨、暴风雨的测报更是准确无误,对防灾、抗灾起到重要的参谋作用。
  40年来,气象工作从无到有,由“土”到“洋”,从专为国防服务,到为国民经济服务方面发挥了她应有的作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与时代的发展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天气预报准确率还不能令人满意,服务工作也满足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努力发展、改进,使气象工作在今后发挥更大的作用。
  1991.1.31
  德州花行
  德州棉花在清代是一大宗商品,据蔡绍江著《漕运河道图考》记载:棉花是德州对外贸易和交换的主要产品。到了30年代,这里有花行100多家,从马家溜口街到柴市街,较大的字号有“鲁德”、“复兴”、“长和”、“义和福”、“聚兴”、“聚德”、“聚源”、“德新”、“宜昌”等。货源主要来自高唐、夏津、恩县、平原、武城、陵县等地。
  (耀)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收“清代满蒙汉八旗兵简述”、“德州志尊堂老公所”、“德州孔庙”、“我对博文中学的点滴回忆”等2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董化祥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德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