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民间打醮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071
颗粒名称: 德州民间打醮习俗
分类号: K295.23
页数: 9
页码: 30-38
摘要: 打醮是我幼年时代所经历的流传在我们这一带农村的一种封建迷信习俗。当时人们把人间的一切吉、凶、祸、福误认为是上天的安排,把一年的丰收和旱、涝灾害,也视为神灵的恩赐和惩罚。为此便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敬神形式,打醮便是其中的一种。笔者作为史料撰写成文,供历史研究者参考。
关键词: 德州市 民间 打醮习俗

内容

打醮是我幼年时代所经历的流传在我们这一带农村的一种封建迷信习俗。当时人们把人间的一切吉、凶、祸、福误认为是上天的安排,把一年的丰收和旱、涝灾害,也视为神灵的恩赐和惩罚。为此便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敬神形式,打醮便是其中的一种。笔者作为史料撰写成文,供历史研究者参考。
  打醮的时间,一般在农历的正二月间,在农村分别进行。从正月初八开始,一直到二月底结束。每个醮期一般是三至五天,这是旧社会农民感谢老天当年赐福,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平安和超度先人亡魂早升天界,而祈祷上天保佑的一种精神寄托。这一活动都由道教庙、观的道士主持,以念《黄庭经》为主,所以民间称打醮为“黄经醮”。
  打醮的组织称“黄经会”,以后讹传为“皇醮会”。其总管人称“会首”,由三五人至七八人组成不等。成员多是富户、乡绅或乐善好施的富裕农民。
  一、准备工作
  (一)醮事的筹备 每当秋收后,会首们即凑在一起商量明年打醮事宜,如:确定打醮天数,预计每户摊敛多少粮食等。会后派人到各户敛收麦子、黄豆、绿豆(主要用于做斋饭,换馒头、豆腐、粉条之用)。如交现金或其他粮食也行(主要用于经资、搭棚及其他费用开支)。
  加入黄经会的户,分整会、双会、半会。整会每户摊麦子五升,黄豆五升,绿豆三升(当时按斗、升计算)。双会可加一倍,半会则减半,贫困户一般都加入半会。会份敛齐后,由会首保存,或预付给馒头房、粉坊、豆腐房保存,至打醮时由会首结算。会首中有一名兼管帐目的先生。每个整会发给“斋票”三至五张,以便打醮时领取斋饭。
  主持醮事活动的庙、观有德州的城隍庙、玉皇阁或黄庄、张庄的道长(当家的)周通德、郭公然等。这些庙、观都有经箱,还有许多徒弟专门从事法事活动。这些徒弟中有真道士(庙中出家的道士),也有不住庙的道士(称伙居道)。他们为增福免祸而从庙中认师傅,入道不出家。平时在家务农,遇有法事活动。他们也披上道袍、束发、戴道士帽,俨然和真道士一样,去应“坛
  口”,吃上几天好饭菜,还拿到一笔小小的经济收入。
  (二)会前的准备 当把打醮的日期和参加的人数,经资数目及会期定下来之后,道长及会首即分头准备。道长主要是:按预定醮场排列先后顺序,配齐人员(因庙内人手不齐全,还要到庙外去请入道不出家的道士,有时还要到外村去专聘吹奏高手)。村里会首们则忙着找人清场地,搭经棚、腾房子,盘锅灶,派好炊事、采办等义务服务人员。他们在醮期前一两天都要到职,愿为这一善事服务,直到醮期过后,他们还要帮助送经箱、拆棚、清灶等。村民们在打醮之前,也像过喜事一样,磨面、碾米,以备醮期亲、朋来看打醮时吃住。
  (三)打醮的地址 打醮一般在本村庙宇院内进行,庙宇院小的也可以在村内找一广阔空地,搭成前殿、后殿、东西廊房、经棚、大门、便门的席棚。棚内布局:后殿是道士存放经箱和临时休息的地方;前殿则是玉皇大帝的享殿,殿内设香案,案上摆有木鱼、经卷、香炉、铜磬、铜钟、供果,旁有大鼓、坐椅,下有跪席、拜毡,正中悬有“玉皇大帝”画像,左右是“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画像,其次是托塔天王李靖、二郎神及雷公、雷母等诸神画像,南面悬挂碧霞元君画像,正面屏风后是三清画像,元始天尊、灵
  宝道君和太上老君(三清是道教最高尊神);廓房是“十殿阎君”画像,像下画有“阴曹地府、牛头、马面和青面獠牙”的恶鬼,骇人的刑罚,使人望而生畏。所以看打醮的人们,都不愿领孩子到廓房去看,怕吓着孩子。
  二、主要活动
  打醮天数有“出进五”、“出进七”之说。“出进五”实际醮期是三天,事先由道士张贴“黄榜”,榜文是:某村庆清醮三天答谢神恩(用黄纸书写贴在经棚大门外)。
  打醮的活动顺序:一般是醮期前一天的上午接来道士,下午由道士在棚内摆设香案和悬挂“神像”等。
  (一)请香取水 第一天上午由道士九人,身穿红道袍,列队吹打奏乐,前方抬着供桌引路,桌上摆放着香炉、供果、水壶、绳子。村里老年会众跟在后边,缓步行至井边或河边祭奠取水。祭毕由会首或道士一人拿起拴绳子的水壶,去取一壶清水,放在供桌上抬着,吹打奏乐返回经棚。相继将取来的水放在香案上,即鸣锣“号佛”,众人叩拜,然后众道士诵经,焚香祷念。按照迷信说法,通过这一活动后,老天爷在来年就可以及时降雨,免遭旱涝灾害。下午由道长敲木鱼继续诵经超度。
  (二)接家亲 傍晚进行的醮事活动是接家亲,即对会众的三代宗亲进行超度,由道士九人,身着黑色道袍,排列两行吹打乐器,后面道长一人手执引魂幡到村外十宇路口,以焚香、撒小米接引“家亲”。按迷信说法,“撒小米是给没主的饿鬼吃的”。道长手执引魂幡,口中念念有词,户主每人手拿白钱纸,备好火柴在后面跪地等候,道长诵经完毕,即宣读户主的名单,当读到“某某奉请”时,众道士齐答:“三代宗亲”,当念到谁的名字时,谁就立即点燃烧纸,直到读完全村户主名单时,众人一齐叩拜。道士齐声奏乐,起立后依次缓步返回经棚。道士把会众三代宗亲之神位安置在廓房一侧,第二三天的中午各户都要包饺子,到自己祖宗神位前上供、烧香、叩拜,以表自己对祖先的养育之恩。
  (三)宣卷 第一天晚上道士的活动是“宣卷”。在棚内的侧面,用几张八仙桌排成一个台子(称法台)。桌上再摆上单桌、木椅。道士一二人端坐在木椅上,宣读劝善经卷,下面众道士围坐,当读完一个段落之后,众道士敲鼓鸣钟一次。这天晚上村里的成年人除留下看家的以外,都要去听“宣卷”,直到“宣卷”完毕,众人方才散去。
  (四)接玉皇 接玉皇是打醮中的一项主要内
  容。一般在打醮第二天上午在本村找一户院落宽阔的户家进行。首先在北房正中悬好“玉皇大帝”画像。其次会首派人沿村内街头巷尾鸣锣高喊:“接玉皇了!”,通知会众都要参加。待众人到齐后,众道士及会首排好顺序朝拜玉皇。道士们身着刺绣八卦的红缎道袍,吹奏《八仙庆寿》、《朝天子》、等曲牌。道长头戴青缎道冠,身着大红锦缎八卦衣,脚蹬厚底朝靴,手执笏板跟在道士们的后面。在队伍前面有全副仪仗,即黄龙旗伞,金瓜、钺斧、朝天镫,提炉、龙头香炉和香案引路。道士们行列居中,后面跟随的是众会首,他们手托方木盘,盘上放有香炉、黄表、高香,木鱼、念珠,还有如意、绣龙红盖头,铜鼎手炉内燃烧檀香,香烟缭绕,一些善男信女洁装紧跟其后。围观者狭路拥挤,到达“玉皇行宫”(临时)时,道长双手捧笏板进行大礼朝拜,默念经文。众道士排列有序,不时按次序吹奏乐曲,会首、会众依次跪拜,当道长朝拜仪式完毕后,会首敲锣号佛。然后“起驾”(把一张硬纸玉皇画像放在圈椅上),由两人抬着,跟在仪仗队伍后面缓行,众人依次排列返回经棚。待将“驾”稳放在香案后,会首鸣锣率众“号佛”,顶礼膜拜,“请玉皇”仪式至此完毕。
  (五)拜忏(也称跪忏)请来“玉皇”后,中
  午村民们家家都将备好的饺子用方盘托着,放上高香、黄表给“玉皇”去上供、叩拜。道士开始拜忏,道长头戴道冠,身穿法衣,手执笏板,焚香、诵经,然后行三拜九叩大礼,在赞礼声中,其他道士站立两旁不断击鼓、鸣钟、敲磬,一些善男信女跪在自己带着的蒲团上面,循磬声叩头。拜忏结束后,道士们晚上还要进行“吹打”。村民们提前吃了晚饭,自带板凳云集经棚,道士们在经棚内围桌而坐,敲打吹奏,当吹奏到高潮时,围观者报以掌声。道士们争相“亮相”献艺,以求明年打醮再去聘请他们。
  (六)诵经超度 醮期的第三天是末期,这天上午的活动是,道长诵经,众人跪拜。道长一人跪在一条低矮的长凳上,手敲木鱼诵经,有一二名道士打鼓、敲钟、击磬。每诵完一段经,则打钟击磬一次,参加跪拜的会众闻磬声即行叩头,敲几下就叩几个头,因这项活动单一,去参加的人不多。
  (七)送玉皇 主要是把玉皇和众神送走。因为它不像接玉皇那样隆重,所以参加的人也不多,只有几个道士身穿红道袍,敲击鼓钟而不吹奏乐器前行,后面道长、会首跟随,到村外一块空地上焚香、烧纸后,道长诵经超度,会首焚香叩拜就算送走了玉皇和众神。在送玉皇的仪式中还伴有“打天鹅”习俗,即
  在村外送玉皇的空地上,竖一高杆,上面悬着用纸扎成的一只“天鹅”。在“天鹅”的脚下垂有一个红纸飘带,里面放有数枚铜钱卷起来,固定在“天鹅”的腹下,“天鹅”似有张嘴望天,大有风吹欲飞之势,因此引来许多孩子们,争相观看,吵吵嚷嚷。在道士们还没有到来之前,孩子们即争着打“天鹅”(用土坷垃投)。当投准卷着铜钱的飘带时,飘带会从空中垂下来铜钱也随之落地,迷信称是“福从天降”,这时孩子们即争着抢钱,跌跌撞撞乱作一团。据迷信传说:“谁抢着铜钱谁有福,可以消灾免祸”。有时飘带里还有点心,孩子们吃了可以长命百岁不生疾病。“天鹅”是百姓们对它的习称,实际上是一只仙鹤,意思是“神仙已乘黄鹤去,留下吉祥在人间”。当道士们敲打着到达空地时,会首将放在方盘里的纸香焚烧,道士们向空遥拜,并将“仙鹤”放下来用火焚烧。然后,道士返回经棚。
  (八)送家亲“送家亲”是道士们率领会众引导众神灵返回空场,道长手执引魂幡,让会众之三代宗亲神灵走过“金桥、银桥”(用黄、白纸扎的约两米长的桥)。道长口中念念有词,手中不断摆动着纸幡和铜铃,口中诵念着:“过了银桥又过金桥”,以示引导“家亲过桥”,并撒小米祭奠。会首和众人焚
  香叩头,望空遥拜。这样做,迷信认为“自己的祖宗已升上天堂”。
  (九)放祀食放祀食是打醮的最后一项活动,意在超度亡魂,大赦冤鬼施舍祀食,早日超生。有时也举办过金桥、银桥的仪式,从晚饭后开始直到深夜方散。由于时间长,散后道士们还要加夜餐,吃面条以表示对道士的慰劳,俗有“开坛饺子落坛面”之说。
  放祀食的做法是:首先在经棚正中搭一个“法台”,用桌子排一个台子,上面摆好香案供果,众道士登台围坐,吹奏、敲打乐器。道长身着红道袍,头戴“五佛冠”——五尊佛象合成的一个帽子。左手摇动铜铃,右手摇摆引魂幡朝天遥拜。有时众道士停止吹奏,齐声合唱经文,配以鼓乐,不断变化花样,所奏曲牌叫“佛调”。快要结束时,道长立起分两次撒小米,掷馒头,观众抢到馒头带回家去给自己的孩子吃。迷信传说:“吃了放祀食的馒头大胆”。
  撒完馒头、小米,再由道长诵一遍经,然后和众道士一齐起立吹奏敲打一番,即宣告打醮结束。
  1991.9.10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收“清代满蒙汉八旗兵简述”、“德州志尊堂老公所”、“德州孔庙”、“我对博文中学的点滴回忆”等2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王丕显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德州市
相关地名